《绍兴文理学院报》  

第01版:第一版

校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
  本报讯 12月11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学习会。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周达军主持。
  周达军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前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好、贯彻好、实践好。他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师生思想动态现状开展调研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周达军书记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要解决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等显性问题。学校地处绍兴这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中心,校园文化气息浓厚,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景观布置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二要解决提高师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等精神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要通过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来进一步创建优良的师德师风,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带动学风校风建设。
  会上,校党委副书记钱水祥介绍了近期绍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学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申报等工作,并围绕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等三方面作了中心发言。校党委委员柳国庆、胡保卫也分别作中心发言。(苗欣)

校园“梦工厂”

摘要:

   继去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荣获“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唯一最高奖——纪实类大奖之后,我校“文理视界”微电影作品每每刚一亮相,便在微信朋友圈、微博里引起一股转发热潮。我校以“文理视界”微电影为载体,依托新型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微视界”中的“广角”校园

  在2013年的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上,“文理视界”微电影创作团队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荣获“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唯一最高奖——纪实类大奖。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新闻、北京卫视等20多家国内知名媒体对此进行报道,撰文称赏:“经过评委会初评、终评,绍兴文理学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以独特的叙事角度、精彩的拍摄技巧力压群雄,摘得大奖。”指导老师吕志伟也受到绍兴多家媒体的采访。“文理视界”微电影品牌自此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历时半年拍摄的纪录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记录学校周边一条“垃圾街”从“辉煌”到“终将逝去”的变迁历程。主创团队不仅表现出对底层民众生存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更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事实上,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之前,“文理视界”微电影创作团队已制作完成多部微电影。主创团队把握并汇总师生时下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结合校园文化生活,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微电影创作。《舞动青春》以“最难就业年”为背景,讲诉了一名舞蹈系毕业生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回乡支教的故事,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深度思考;2013年开学季微视频《新文理制造》,通过“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手法,将全校128个社团的特色跃然于银幕之上;《万米长跑》真实记录了第十九届校运会万米长跑运动员陈鉴清的训练、比赛历程,传递了坚持不懈、战胜自我的信念……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之后,“文理视界”又分别聚焦新生报到和运动会,创作微电影《感恩》和《驰》等。《驰》借一位跑动中的阳光女生之眼,扫描了校园体育文化和群众性体育运动,校党委书记周达军、校长叶飞帆和普通师生同片参演,学生社团、特色校园文化跃然镜头。  

   这些微电影,缩影着文理学子学习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入学与毕业,大学生活与理想追求,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亲情、友情与感情,校园之内与校门之外……视界开阔,剪辑灵活,内容丰富。师生们从熟悉的身影和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些作品在微信、微博、贴吧等互联网公众平台“面世”后,受到一致好评。20136月,绍兴文理学院2013毕业季视频在优酷网发布,周转评论2万余次;20139月,绍兴文理学院2013级开学季视频在优酷网发布,一周内点击率突破10万次。《驰》一经上传网络,也在短短一个晚上点击量便已过万。

  作品也在各项专业赛事中获奖累累。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荣获“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大奖外,2011年,微电影《硬币》荣获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2012年,微电影《春天里》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二等奖、绍兴市第五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2013年,微电影《舞动青春》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二等奖,微电影《邂逅》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三等奖、绍兴市第六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在2013年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上,微电影《舞动青春》、《再见象牙塔》又分别获得剧情类一等奖和短片类三等奖。

文理学子的筑梦平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结合师生的文化需求,从2011年开始,我校鼓励并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理视界”创作团队由该校党委宣传部创建、领导。专门聘请了相关领域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媒体机构,交流心得体会。把关、确定中心主旨,精心设计主题阐释方式,然后开始剧本撰写。通过遴选演员、统筹分工、现场拍摄等工作,实现了“人人皆主演,处处皆片场”。通过后期剪辑制作、艺术加工,深化微电影主题。

  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扎扎实实的基础培训、与时俱进的理念构思、事半功倍的创作拍摄、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文理视界”在培养出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团队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彩的筑梦平台,传播了个性发展的成才理念。

  创作团队前任负责人、法学院2010级学生金春德,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等微电影,荣获学校学生最高荣誉——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夫妇设立的“卓越奖学金”。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从青涩到成熟,一路走来,今天终于站在了卓越的舞台上,我要特别感谢‘文理视界’这个育人平台,这个大学的‘第二课堂’让我受益良多。”今年6月,金春德大学一毕业,马上和“文理视界”创作团队的其他3位毕业生一起,创立了“心之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他们在影视创作、文化创意方面的积累和特长,开始了他们激情飞扬的创业之路。

  创作团队现任学生负责人、法学院公管121班学生曾磊,高中时因为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痴迷上电影,立志要做一名电影导演。2011年底,他瞒着父母偷偷在网上报名上海戏剧学院的考试,因为高考在即,母亲知道后,断然拒绝他在人生重要节点去赌梦。来到绍兴文理学院后,他在一个平常的中午,偶然看到创作团队的招聘启事,如获至宝。“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学到了专业的影视制作技术,制作了许多微电影作品,很开心我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欢,有很多人称赞!希望以后我能以此为业,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制作院线影片,将自己的作品搬上IMAX荧幕。”曾磊说。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文理视界”微电影以丰富而积极的主题,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始业教育、作品展映等方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电影《感恩》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记录了2014级新生入学画面,记录下万千父母对升入大学的孩子们的期望与嘱托,引导新生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拼搏进取。主人公之一、来自法学院的金圣林观看了五六次影片《感恩》,每每看到父亲语重心长的嘱托与细致入微的关心,都会热泪盈眶,“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观看到这部影片,一起心怀感恩,努力奋斗。

  今年514日晚上,经过前期的火爆抢票,“绍兴文理学院2013年微电影获奖作品展映会”在学子们的期待中如期举行。近700名师生齐聚铁城科教馆观看文理人自己的电影,反响热烈。工学院学生刘剑飞观影后表示:“观影活动荡涤了我的心灵,让我对青春和人生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人文学院学生蒋霖芳则激动地说:“这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拍摄的文理人自己的电影,使我更加感受到学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多彩、精品辈出,感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异。”

  一直以来,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打造了“卓越奖学金”评选、“风则江大讲堂”、“爱心承诺”等多个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文理视界”微电影也于2013年被评为绍兴市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我们会继续致力于强化如‘文理视界’微电影这样的载体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艺术性,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微落小落实,让教育既有深度和内涵,又能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从而切实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校党委书记周达军表示。

(张颖)

图片新闻:文理版话剧《北京人》首演

摘要:



  12月18日晚,我校“今天剧社”年度大戏———曹禺话剧《北京人》汇报演出在月明楼演播厅上演。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演出人员激情投入,剧情高潮迭起,会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市文联副主席马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填补了绍兴现代戏剧的空白”。 (人文)

贵州省高校中层干部综合能力
提升研修班学员来校交流

摘要:
  本报讯 12月17日上午,贵州省高校中层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一行50人,由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干部培训中心项目主任马庆喜带队来校交流。叶飞帆校长为研修班学员作主题为《敏捷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路》的报告。
  叶飞帆校长阐述了当前我国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数量增长速度快,转型的任务尤为紧迫,如何在本科教育层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转型的主要内容。叶校长以我校的改革实践为例,解读了专业的构成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指出要建立学科支撑下的专业构建模式,以提高专业的敏捷性;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课程体系的敏捷性。
  报告之后,研修班学员就模块化课程体系下的办学成本等问题踊跃提问,叶校长为研修班学员一一解答。 (张颖)

4人入选2014年度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

摘要:
  本报讯 近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2014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名单,我校沈润溥教授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刘毅青研究员、付八军教授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石松泉博士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人事处)

让校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言人

摘要:
  12月10日,我校校友、上虞区滨江小学体育老师马益田在舟山培训期间,跳进冰冷的大海,运用良好的游泳和救护技能,成功救起一名跳海轻生女子,其事迹引起社会与母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微信转发。12月13日,学校第二十七期预备党员培训班50多名优秀学员前往享有“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美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参观学习,聆听我校校友、“百姓喜爱的好支书”——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先进事迹介绍。12月25日,我校校友、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应邀为母校教师作了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辅导报告。
  短短半月时间内,我校优秀校友们为母校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卓越诠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接下来的培育、践行和弘扬中,仍然要重视校友的作用。
  校友是核心价值观的形象代言人。无论是学界名家、兴业之才,还是在祖国四面八方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做出业绩者,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成绩,在社会生活中展示出风格,诠释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是核心价值观的杰出形象代言人。
  校友是母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坚定支持者。学校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成长的经历一般都会使其与母校产生深厚的感情。基于这种学缘感情,校友们往往会有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为祖国增辉,为母校增光”、“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今日我为母校而自豪,明日母校为我而骄傲”的母校意识,念念不忘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并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积极回应母校的召唤,支持母校的需求,义不容辞地回报母校,反哺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包括为母校的德育教育,乐献己力。
  校友是母校文化传承与感情联结的重要特殊群体。同出于一校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往往使得校友和在校生们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紧密联系。校友的过往就是在校生的今天,校友的今天就是在校生的明天,因此,校友的经历和感悟,对在校生而言是极形象生动、容易接受、有亲和力与说服力的教育内容。优秀校友对在校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而言,是学习榜样,是学长,是“编外”教师。
  发挥优秀校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示范作用,要主动挖掘校友先进事迹,使校友们的典型事迹在师生中广为人知。他们的奋斗历程、献身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校友会、校友QQ群、微信朋友圈、媒体报道等渠道,关心校友发展,追踪校友足迹,并借此发现、挖掘校友的典型事迹。
  发挥优秀校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示范作用,要大力宣传校友先进事迹,形成见贤思齐追赶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校友的先进典型,弘扬校友事迹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领导在全校相关会议讲话、报告中的介绍,使得校友的事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题材;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台、微博、微信、宣传窗、《校友会》杂志等校园媒体,使得校友事迹和精神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形成学习弘扬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史馆和始业教育等渠道,使得校友事迹和精神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发挥优秀校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示范作用,要积极搭建校友与母校交流平台,使优秀校友的思想得以和母校师生分享。通过校友会、相关学院等单位,借助重要节庆日、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友聚会等契机,“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校友返校座谈、作报告,组织在校生利用假期访问校友,联合举办实践活动,使得校友的先进事迹形成对在校生践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激励,推动学校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取得实效。

发挥电子监察优势 助力绍兴大学创建

摘要:
  本报讯 日前,我校创建绍兴大学工作任务单中的22个任务陆续在学校作风与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中立项,纳入该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并接受监督。
  今年11月10日,学校党委行政发文下达了“创建绍兴大学任务单”,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积极跟进,采取措施,将任务单中的各项内容纳入系统监管。11月19日,监察处召开专门会议,督促责任部门按要求完成绍大创建任务分解,并对系统应用进行培训。11月底前,各项目责任部门已完成任务分解,任务接受部门根据实施的情况,每两周在系统中进行任务进度更新。系统作为行政监察的创新手段,正积极发挥着实时监控、全程监督的作用和自身优势,进一步推进绍兴大学创建任务的落实。
  我校作风与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于2013年底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行,通过对项目流程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统计、汇总分析,可以对纳入系统的项目进行实时的跟踪监察和进展状态综合评估,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和实际运行情况,结合现场检查情况,提出对某个项目的监察意见,督促和推进各个项目的实施,从而不断提高行政工作的效能。(纪委办 监察处)

我校新增2项国家级项目

摘要:
  本报讯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4年理论物理专款项目,由我校数理信息学院俞立先博士主持申请的项目《微腔中超冷原子多体非平衡系统的动力学及其调控》 获准立项 (项目编号:11447028),资助经费 22万元。2014年我校已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中,我校获准主持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与部级重点项目各1项。由研究生工作部魏小琳老师主持申报的项目《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获批为国家一般项目,教育学院杜海平老师主持申报的项目《价值重审与功能增造:当代私塾教育模式研究》获批为教育部重点项目。(科研处)

第02版:第二版

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精神辅导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摘要:
  本报讯 12月 13日上午,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精神辅导报告会在我校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省教育考试院边新灿副院长作专题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唐和祥主持会议。各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负责招生的学工副书记、专业主任及教务处、学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边新灿副院长就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的背景作了简要概述,从方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特点作了分析和解读,从学考纳入、不分文理科、扩大选考科目、学生成绩报告和计分方式多样化等7个方面作了细致的辅导和讲解,并结合我校实际,就专业选考科目报送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唐和祥副书记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实施高考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推进学生成才、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战略。各学院一定要有紧迫感,会后要把报告的精神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树立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因为真正让考生“以脚投票”的时代就要来临;二是要建立全局意识,要把学院的专业建设好,宣传好,迎接考生的检验;三是要增加责任意识,在充分领会本次辅导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的选考科目。 (学工部)

听校友讲故事 烈士纪念碑前宣誓
第二十七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优秀学员赴上虞、余姚参观学习

摘要:
  本报讯12月 13日,第二十七期预备党员培训班50多名优秀学员在学校的组织下,赴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余姚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接受了一堂生动的教育。校党委副书记、党委党校校长钱水祥,校党委委员、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宣绍龙及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班主任、各二级党组织专(兼)职组织员等带队参观。
  在祝温村,学员们实地感受了享有“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美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貌,参观了祝温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创业文化陈列室、虞舜书院、图书室,观看了“祝温村美丽乡村建设”宣传片,重点聆听了“百姓喜爱的好支书”——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先进事迹介绍。
  偶然间发现杭兰英书记是我校校友后,钱水祥副书记与杭兰英书记拉起了家常,聊起了往事。1972年5月,杭兰英被市医疗系统抽调参加绍兴地区卫生学校赤脚医生进修班,和其他100多位同学一起,集中学习了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并在人民医院妇产科实习,一年之后顺利毕业。根据上虞医疗队的安排,杭兰英毕业后参与计划生育工作,辗转于各个乡镇。之后,杭兰英教过书,不久又做回了赤脚医生。15个年头里,杭兰英背着小药箱,连日连夜地奔波于农村小路,为乡亲父老们送医问诊,以专业的技术和热心的帮助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喜爱和信赖。期间,1986年的村委会选举中,村民们一致推选杭兰英做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以“学历比较低”为由,质朴地推辞。但是,架不住村民们的一致推选,加上她赤脚医生经历中积淀下的对农村、对乡邻的深厚感情,杭兰英最终同意试一试。这一做就是28年,并且把一个后进村带成了众人称羡、有口皆碑的示范村。
  杭兰英书记当场翻出她的绍兴卫校毕业证书和“百姓喜爱的好支书”荣誉证书,说:“在卫校学的技术,使得我在农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够给人帮助的人,无形中拉近了我和乡邻的关系。大家这么信任我,也使得我更喜欢自己的工作。”钱水祥副书记向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近况,欢迎她回到母校看看、和学弟学妹们交流谈心。杭兰英书记欣然同意。
  下午,在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员们庄严地重温入党宣誓,并在烈士事迹陈列室听取了先烈故事讲解。在余姚梁弄镇,学员们参观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区党委旧址、新四军司令部、浙东行政公署等。(张颖)

图片新闻

摘要: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同学们感悟书院名字由来的真谛,从而深层次领悟书院精神,践行爱国、文明、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日,校学生公寓管理办公室、校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书院名人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两大板块,主要是书院名人知识竞赛和书院名人故居走访活动。
  (学工部)

2名学子获首届“一凡”奖学金

摘要:
  本报讯 冬至阳生春又来。12月22日下午,首届“一凡”奖学金颁奖仪式在财贞楼二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钱水祥,“一凡”奖学金创立者、我校校友、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主任王荣彪,校党委委员、医学院党委书记柳国庆以及校友联络办公室、医学院相关老师和学生代表出席活动。
  “一凡”奖学金资金来自“楼梅志·王荣鑫”基金,基金每年提供7000元,奖励在医学相关专业取得卓越成绩的同学。来自医学院临床医学(医学影像诊断)101班的苏耀、医学院临床医学111班的叶孟飞荣获奖学金。王荣彪主任为获奖学生颁奖并合影留念。 (吴烁烁)

我校科技成果成功“走出去”

摘要:
  本报讯 12月8日,浙江省技术成果拍卖交易暨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在杭州开幕,在随后举行的浙江省2014年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上,我校推出的科技成果“数字化高速剑杆织机关键技术”以60万元起拍,在经过近10轮的竞价后,最终以75万元的价格被绍兴纺机集团有限公司拍得。
  在近日开幕的“2014上虞科技节”中,副校长杜时贵带领化学化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数理信息学院等相关学院的教授专家参加了活动。杜副校长与各级科技部门、上虞区及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为上虞地方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科技合作—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专场洽谈会上,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清洁染整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及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化学化工学院沈永淼老师与浙江中欣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克唑替尼合成技术开发”合同。
  我校科研成果的成功拍卖以及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约,是我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开拓校地合作的成果,为推进我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科研处)

学校成立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报讯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国内外政府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由我校地方合作处、土木工程学院牵头发起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于12月5日下午举行。副校长华小洋、绍兴市建管局局长林抒、绍兴市规划局副局长周筱芳、绍兴市土地学会理事长赏建华、省内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专家、我市建筑业企业代表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出席会议。林抒局长和土木工程学院夏才初院长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据了解,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归纳总结现有名城保护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建筑的相关交叉学科作为研究方向制定的依据,主要依托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力量,整合校内外资源,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和文物遗迹保护等层面入手,多维度地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研究中心已初步确定了绍兴传统民居生态建筑技术研究、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柱础研究、绍兴民居建筑生态节水技术研究等11个研究方向。
  成立仪式后,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学术论坛随之举行。浙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余健作题为《历史的解读与建筑设计》的专题讲座。与会人员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苗欣)

我校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通过验收

摘要:
  本报讯 12月12日,我校电子科学与信息实验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与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共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接受省教育厅专家组检查验收。截至目前,学校拥有的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部完成验收工作。
  专家们一致认为,我校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设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得力,建设效果明显;设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课外学生开放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效果良好;构建教、学、研相结合新机制,形成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相关指标均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标准,因此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此外,专家组对3个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庄娜娜)

校园“梦工厂”

摘要:

   (上接第1版)

    这些微电影,缩影着文理学子学习生活情感的方方面面,入学与毕业,大学生活与理想追求,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亲情、友情与感情,校园之内与校门之外……视界开阔,剪辑灵活,内容丰富。师生们从熟悉的身影和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些作品在微信、微博、贴吧等互联网公众平台“面世”后,受到一致好评。20136月,绍兴文理学院2013毕业季视频在优酷网发布,周转评论2万余次;20139月,绍兴文理学院2013级开学季视频在优酷网发布,一周内点击率突破10万次。《驰》一经上传网络,也在短短一个晚上点击量便已过万。

  作品也在各项专业赛事中获奖累累。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荣获“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大奖外,2011年,微电影《硬币》荣获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2012年,微电影《春天里》荣获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二等奖、绍兴市第五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2013年,微电影《舞动青春》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二等奖,微电影《邂逅》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三等奖、绍兴市第六届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一等奖。在2013年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上,微电影《舞动青春》、《再见象牙塔》又分别获得剧情类一等奖和短片类三等奖。

文理学子的筑梦平台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结合师生的文化需求,从2011年开始,我校鼓励并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理视界”创作团队由该校党委宣传部创建、领导。专门聘请了相关领域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媒体机构,交流心得体会。把关、确定中心主旨,精心设计主题阐释方式,然后开始剧本撰写。通过遴选演员、统筹分工、现场拍摄等工作,实现了“人人皆主演,处处皆片场”。通过后期剪辑制作、艺术加工,深化微电影主题。

  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扎扎实实的基础培训、与时俱进的理念构思、事半功倍的创作拍摄、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文理视界”在培养出一批批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团队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彩的筑梦平台,传播了个性发展的成才理念。

  创作团队前任负责人、法学院2010级学生金春德,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垃圾街”》等微电影,荣获学校学生最高荣誉——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夫妇设立的“卓越奖学金”。他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从青涩到成熟,一路走来,今天终于站在了卓越的舞台上,我要特别感谢‘文理视界’这个育人平台,这个大学的‘第二课堂’让我受益良多。”今年6月,金春德大学一毕业,马上和“文理视界”创作团队的其他3位毕业生一起,创立了“心之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他们在影视创作、文化创意方面的积累和特长,开始了他们激情飞扬的创业之路。

  创作团队现任学生负责人、法学院公管121班学生曾磊,高中时因为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痴迷上电影,立志要做一名电影导演。2011年底,他瞒着父母偷偷在网上报名上海戏剧学院的考试,因为高考在即,母亲知道后,断然拒绝他在人生重要节点去赌梦。来到绍兴文理学院后,他在一个平常的中午,偶然看到创作团队的招聘启事,如获至宝。“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学到了专业的影视制作技术,制作了许多微电影作品,很开心我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欢,有很多人称赞!希望以后我能以此为业,更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制作院线影片,将自己的作品搬上IMAX荧幕。”曾磊说。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文理视界”微电影以丰富而积极的主题,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始业教育、作品展映等方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电影《感恩》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记录了2014级新生入学画面,记录下万千父母对升入大学的孩子们的期望与嘱托,引导新生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拼搏进取。主人公之一、来自法学院的金圣林观看了五六次影片《感恩》,每每看到父亲语重心长的嘱托与细致入微的关心,都会热泪盈眶,“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观看到这部影片,一起心怀感恩,努力奋斗。

  今年514日晚上,经过前期的火爆抢票,“绍兴文理学院2013年微电影获奖作品展映会”在学子们的期待中如期举行。近700名师生齐聚铁城科教馆观看文理人自己的电影,反响热烈。工学院学生刘剑飞观影后表示:“观影活动荡涤了我的心灵,让我对青春和人生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人文学院学生蒋霖芳则激动地说:“这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拍摄的文理人自己的电影,使我更加感受到学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多彩、精品辈出,感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异。”

  一直以来,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打造了“卓越奖学金”评选、“风则江大讲堂”、“爱心承诺”等多个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文理视界”微电影也于2013年被评为绍兴市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我们会继续致力于强化如‘文理视界’微电影这样的载体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艺术性,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微落小落实,让教育既有深度和内涵,又能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从而切实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校党委书记周达军表示。

(张颖)

第03版:第三版

师范生技能培养新模式:名师+助教
我校与绍兴市新星教育培训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摘要:
  本报讯 师范类大学生利用周末与寒暑假,到教育培训学校担任助教,由名师做指导老师,助教全程观摩名师的每一节课,课后根据名师的要求,辅导课堂上没有完全听懂的部分学生,在观摩与助教中提高教学技能。12月12日,我校与绍兴市新星教育培训学校合作共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技能实训基地”,创新师范生技能培养模式——“名师+助教”模式。
  我校副校长寿永明,新星教育培训学校校长李红蓉,我校教务处负责人,数理信息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教学院长及师范生代表等出席参加了在“新星”举行的基地授牌仪式。寿永明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新星教育培训学校授牌。
  2012级师范生徐优已经在“新星”观摩助教三个月。她表示,通过这样的训练,自己进步很快,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知道了哪个知识点如何切入,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快乐生动的课堂氛围如何营造。
  据我校调研员、原教务处处长朱志勇介绍,国内诸多师范院校目前已建的教师技能实训基地,均是由国家财政投入基地的场地、硬件、师资建设,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我校“名师+助教”的教师技能实训模式和基地建设,由于是借助新星教育培训学校这样的社会力量来完成,为我校节约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我校只需把师范生输送到新星教育培训学校,由“新星”根据制定的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实训考核办法等,完成师范大学生的教师技能实训。名师们的教学方法是从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而来,助教们通过全程听课、课后辅导,能够快速将名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更高效地提升教师技能。
  近年来,在教育部提出“以培养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我校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师范生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管理课堂和班级的能力,提升师范生职前教师技能水平,更好地培养教学型中小学教师人才。“名师+助教”的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是最近的一项创新性探索。(张颖)

我校承办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决赛

摘要:
  本报讯 12月13日上午, 2014年浙江省“海特杯”第二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决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预赛开幕式在我校体育馆召开,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在内的全省37所高校132支进入决赛的队伍,共396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比赛。我校共有5支参赛队15名学生进入决赛。寿永明副校长致开幕辞。
  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内容既与工业发展主流技术和先进理念相结合,又与高校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衔接,是一个促使大学生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好平台。 (俞涵璐)

数理信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新招
以群众性体育运动推进学风建设

摘要:
  本报讯 “58组参赛队伍、272位师生,‘赶小猪’接力跑、‘袋鼠跳’夹球接力、两人三足、双人投球、集体跳绳、抢种抢收、自行车慢骑和拍球接力等8个团体项目……”日前,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倡议,理信息学院结合学院实际,组织了这场师生互动冬季趣味运动会,也是一项以点带面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
  据该院学生工作相关负责人史正东介绍,学院把群众性体育和学生身心健康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花大力气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除了师生互动冬季趣味运动会外,该院还启动了晨读晨练和夜跑,包括“每日英语10句50词”等晨读活动,操场跑步、学跳健美操、广场舞“快闪”、健身挑战赛等方式为主的晨练夜跑活动。令人惊喜的是,随着师生互动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学院的学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学生学习的“精气神”得到提振,学生到课率更高,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这些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学生参赛对象以学业预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为主;活动报名阶段,学生邀请老师的形式,提高了师生之间的认知度;活动过程中,师生搭档比赛的形式,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和协作;活动间隙,一起谈生活聊学习,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快乐的师生体育互动活动,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再局限于课堂授课与作业试卷,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再局限于课堂表现与学业成绩,师生情谊进一步加深,进而带动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张颖 叶芳芳 戴国芬)

《绍兴文理学院报》9件作品在2013年度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摘要:
  本报讯 近日,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结果揭晓,本报9件作品获奖。其中,吴艳玲撰写的《请为身边的人喝彩》、张颖撰写的《从校园“低头族”谈良好个人习惯的养成》分获言论类一、二等奖,张颖采写的《“你是我人生中的光明”———记扬琴教师阎碧华和她的特殊学生吕绍川》获通讯类二等奖,苗欣和郭煊采写的《“我只是做了一点雪中送炭的小事” 81岁退休教师多年如一日资助贫困生》、张颖和李欣蓬采写的《我校微电影作品获“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纪实类最高奖》均获消息类二等奖,吴艳玲采写的《只有问题 没有答案 “午餐沙龙”为青年教师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获消息类三等奖,汤伟星创作的《音乐心灵》、谢彬彬创作的《携手跑完“最后一公里”》分获图片类二、三等奖,张颖编辑的“2013年5月15日第1版”获版面类三等奖。同时,柳国庆老师获“浙江省高校校报工作突出贡献奖”。(本报记者)

文理视窗

摘要:
     教育学院“关爱小候鸟”帮扶团获201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
  近日,由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政文部牵头,人民网主办的“知行天下·激扬青春”2014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中,我校教育学院的“关爱小候鸟”教育帮扶团入围百强,荣获2014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本次活动共吸引了全国700所高校的5000余支团队报名参评,经过初选、网络投票、评委投票等多轮角逐,我省共有7所高校的7支实践队入围百强。(团委)
       学子在第三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中获一等奖
  12月5—7日,第三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8所院校的近百名选手参加了展示。我校马佳盈同学喜获初中组一等奖,徐佳琪同学获初中组二等奖,褚晨希同学获小学组二等奖,朱聪聪同学获小学组三等奖。 (生命科学学院)
        全国第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学子获佳绩
  12月12—14日,第二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包括北师大、华师大等重点高校在内的全国79所院校的331名选手参加了教学技能展示。此次竞赛是针对高中段的教学技能展示,我校共选送第二期“祖楠班”3位同学参加,在指导老师和选手的充分备战下,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杨茜同学喜获二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陈希豪同学、化学教育专业蔡佳璐同学均荣获三等奖。 (教育学院)
        我校龙舟队获中华龙舟大赛年终总决赛第四名
  12月4—7日,中华龙舟大赛2014年终总决赛在海南陵水举行,根据比赛积分排名,共有32支队伍获得了总决赛资格,其中职业组20支、高校组12支,我校龙舟队以年度排名第6名的成绩晋级总决赛。在最终的决赛中,我校龙舟队获得了高校组200米小决赛冠军(全程第五名)、500米决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年度排名高校组第四名。作为第一年参加比赛的新兵,我校龙舟队的优异表现改写了高校龙舟运动的新格局。 (体育学院)
         校团委获评第十五届省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突出贡献集体”
  近日,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志愿者工作总结大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团委被评为第十五届省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突出贡献集体”,1位教师被评为“先进个人”,20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团委)

2014示范课教师感言:乔晓利(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摘要:





  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有效地获取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才能使课堂成为让学生“启迪思想、探究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呢?这是大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的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引领者,也是知识的推动者。我们要竭尽全力推动学生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2014示范课教师感言:张 琦(音乐学院)

摘要:





  作为一名综合类大学中的音乐教师,我喜爱这门职业,能够和学生们讨论音乐,这是件很让人开心的事情。有一次上课,我有感而发:“任何教师都不能教任何不想学的学生任何东西。如果你不想学,贝多芬教你也没用;如果你想学,即使只是张琦教你,也可以学到那么一点点东西。”学生笑倒。
  我主讲的课程是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可以称为音乐中的理性思维课。我很喜欢看侦探片,在曲式课中,音乐分析就如同“破案”的过程,根据现象,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找出真正的凶手(也就是判断出作曲家的意图和写作思路),这样非常有趣。这些年来曲式课一直在做新的尝试,尤其最近一两年,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听的讲座多了,学会很多教学方法和理念,确实相当管用。
  当我看到给出问题后,学生偶有精彩回答,想到我之未想,让大家一起进入新的境地;当我看到讲完一个很难的音乐结构后,让学生们按照结构编故事,之后我讲出我这个版本的故事时,他们的身体微微前倾,看着我———以亮晶晶的怀着求知欲的眼神;当我看到小组作业中,学生脑洞大开地给一个很难的自选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却得出一个走火入魔的结论,我们叫宣讲人“大师”,我们大笑,然后我评论总结,他们恍然大悟时;当我看到另一组作业中,学生自选挑战非常难的《哈利波特》中的音乐《海德薇主题变奏曲》,而且分析得很精彩,我告诉她们,“你们就体现了哈利波特的精神:勇气和智慧!”然后全场鼓掌欢呼时,我想我确实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和身为一名教师的心之所系。

2014示范课教师感言:雷 宇(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2011年,在学科的支持下,我主持了校第二批教改课程《管理学》(A类)。当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负责督导我的是林慧莲老师和周瑾老师。我清楚地记得,两位老师每次听完我的授课后,都会就我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沟通。周瑾老师从我课堂互动中的一张纸片谈起,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充分准备、及时反馈。林慧莲老师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紧凑的课程节奏,她仔细记录了我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内容、活动、花费的时间,以及学生的反应。不知不觉中,这种交流沟通的时间就超过了一个小时。“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从此在我的心里落下了根。
  2013年,我主持了校第五批教改课程《管理沟通》 (C类)。当时,整个教改过程是由我们学院负责督导的。从课程立项思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成果提炼,许庆高老师都认真把关,并先后牵头组织了三次听课与研讨。一方面,他对我教学中的各种尝试给予了充分的包容,另一方面,又中肯地提出了建设性整改意见。从此,“理念引领、突出技能”就成了我每次教学中不断拷问自己的指针。最后,我最想感谢的还是和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学期的学生对我的各种“折腾”的理解、容忍、实践和检验。

2014示范课教师感言:李勇燕(上虞分院)

摘要:





  从2002年开始教学生涯,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在这12年中,我不断探索、学习、实践、总结、再探索、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一直希望找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多媒体类课程的模式。虽然茫然过、跌倒过、失败过,但是也很庆幸目前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多媒体类课程的方式和方法,那就是以“微课”为契机,以“递进式、阶梯式”为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模式改革。
  该课程模式改革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微课,以这样一个创新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和时间。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以“递进式、阶梯式”、团队形式,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点,完成项目中的相应部分,同时团队展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该课程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点:1)以“微课”的形式探讨知识点;2)以“递进式”、“阶梯式”的方式、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学习课程内容;3)以团队合作为主,“微课”学习为辅;以团队学习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4)变模仿性学习为创新型学习。
  课程模式改革这条路是漫长和艰辛的,我也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思索、探索、实践和总结,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出新的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多媒体类课程的方式和方法。

第04版:第四版

爱情撑起一台戏一唱三叹有余音
——感受新版沈园堂会

摘要:
  丈夫壮志,却摘黄花枕囊閟幽香,在陆游铁马冰河的酣梦里,必然有一方春波绿池是不操干戈的。沈园的一池春水,见证了陆游情感世界的另面,新版的沈园堂会,向慕名而来的游客演绎了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柔情。
  自古才子佳人两倾心,奈何母命厚望不堪违。新版的沈园堂会诉说了陆游、唐琬的沈园本事,在短暂的琴瑟和鸣、新婚燕尔的生活之后的忍痛仳离。可这种有违初衷的残忍,却不该被冠上懦弱或愚孝的误解,虽则历来孝道是备受推崇的,而孝之极致便是一个顺字。“封建制度下的悲剧婚姻”固然是这段爱情悲歌的一个注释,但陆游绝非一个纯粹醉心闲云野鹤、英雄气短的人。从曾祖陆轸到父亲陆宰,“陆子家风有自来”,出仕许国于他而言亦是素愿。生长于兵间,又经历了忠臣岳飞惨死,恢复中原更是他自己愿意倾力的主业。与唐琬凄然分手应也包涵着家国大义下舍小取大的选择。可谁曾料,这缱绻一梦,竟在他关山难越、功业未成的后半生醉成了泫然。
  也许任思念在时光里流转,那些年少的双桨弄湖水都会平了情感的波澜,只静静地在记忆中成为事到如今,偶一翻看的淡淡憔悴神色,毕竟所有回不去的良辰美景都是举世无双的好时光。可几年离索之后沈园的重逢,让相思得见,却也让相见不得相亲,宫墙柳一片,任凭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咫尺天涯,固然山盟犹在耳,可锦书难托。目睹着彼此身边都有了他人相伴,无需再小心翼翼地留心着旁人口中偶一提及的故人近况。可不管与谁共此尊,都是红绿疏疏无芳意。往事被打翻,洇染而今的是旧事重提的清泪。此番欲说还休的相见后不久,唐琬便终因不能忘情而郁郁离世。自此,世上只余一人空叹:莫!莫!莫!
  自此“不思量,自难忘”,原该尘封于儿孙满堂的现实安稳之下的长情多了余恨,这一重相见,解了相思,也系了相思。泪痕残了红妆,是让一遍遍祈求别后安好的故人亲眼见了并不欢好的境况,却无能为力,甚至不能替她拭泪。每每思及,可堪当日一别成来世,而今生却未话珍重。在妻子王氏死后所作的《自伤》中,曾写道“白头老鳏哭空堂,不独悼亡亦自伤”,在唐琬离世的数十年后,这空堂自挽难道不曾触及当年的伤痛?是谓自伤,期间料有当年难以尽抒的话别。
  是长情让他一生难忘初心,也是一重复一重的遗憾加深了陆游最难送及的思念。
  常常孤灯一盏,无人说予那些孑然历游的大江南北,云烟过眼的繁华靡靡常常,无人拾得那一颗多年未落的清泪。时光一任,城南路的尽头只见秋千不见人,而这余寒漠漠终归成了一枕黄粱里踏遍难寻的颓墙残瓦。“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只消合上眼,美人依旧,此生最后一次相思吟哦,她仍是当年惊鸿之貌,不改分毫。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言:“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他极致的思念都化作了笔下绵绵的情思,这思绪含着泪也含着恨。
  铁马冰河在陆游的梦里任胸中十万精兵一洒男儿血,而干戈未解此生痴,香穿客袖的数枝梅亦在他的梦里静静绽放,与尔同赏。
  新版的沈园堂会以陆游、唐琬的爱情为主线,以委婉动人的越音演绎了一出悲情绝恋。垂垂老矣的陆游,于“但悲不见九州同”之外,隔世经年依然不能忘怀的一段初婚恋情。整场演出,爱情的元素饱满,一唱三叹的越剧清唱,还以歌舞折子的形式穿插了许文强、冯程程上海滩的绝恋,贾宝玉、林黛玉的红楼情深缘浅,白蛇、许仙西湖断桥的千年一梦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然。这些传奇悲歌恰似陆游与唐琬的故事一样令人心旌摇曳,不能自已。糅合在一起则相得益彰,更加凸显了爱情名园的文化魅力。

且行且珍惜

摘要:
  过错,是一时的遗憾;错过,是一生的遗憾。——题记
  汪先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顾风雨兼程,如果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尽管,“只顾”透露着热血青年的昂扬斗志,是逐梦人的慷慨激情,但是,我要说,当你向着你心中那闪烁的地平线奔跑时,记得回头望一望,那里并不是只有你的竞争者。
  一味地向前冲刺,无意间,你总会错过。
  也许,你错过的是鲜花与掌声。于是,你会羡慕那些聚光灯下的璀璨群星,迷恋那些无法得到,将来也未必属于你的那份荣光。睁开眼,紧紧拥住那人,那些即使你站在黑暗的角落,依旧寻得着你的人。
  又或许,你错过的是自由的心。年少的心,总不愿被束缚在温暖的小天地里。是的,没有谁想成为被观赏的小花小草。于是,年轻的孩子,我们便爱上了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似乎很是潇洒,它好像真切地填补了你浪漫的心。但是,如果自由让你难以割舍,就做一只飞翔的纸鸢吧。让你的心连着另一颗心,传递你深埋心底的那份思念与牵挂。
  也可能,你错过了一场风暴的洗礼。你总想,你本该就是那只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那只海燕,是什么牵绊着你,是什么让你无法义无反顾地冲向风雨,让你无法与暴风中狰狞的巨浪一分胜负?
  即使在梦与现实不断交错的时空里,你那与生俱来的本心也贯通了两个世界。
  荣耀也好,自由也罢。那些在梦与现实中徘徊不定的念想,也许它本身便是一个错。因为这世间与错本是孪生,因此尽管每个人都乞求与它隔山又隔水,但是也有人与它愈来愈近。远的人,绕出了这梦的迷宫,寻着了现实中的快乐,但这只是上天闲来无事慷慨地馈赠,更多的人是沉迷于这绕也绕不出,逃也逃不了的层层围墙之中。尽管迷宫中不断有人往外跑,可是也有许多人往里挤。这也就是“围城”吧。
  于是,也就是在这进进出出、推推嚷嚷中,才不断错过吧。也许,这一时好奇心的落空,会让你觉得内心落寞。然而,正如“哀”一样,有的是哀而不伤,而有的则会让你痛彻心扉。而这明显是属于前者。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你要成为墙角孤芳自赏的小花。相反,照射在你身上的阳光会更加温暖。因为小花找到了值得她珍存的美好天地,她也将学会怜惜这份幸运。
  珍之,惜之,无阻尔行之。这“之”字到底有多深长,是你走过的每一步告诉你的,是你前进路上偶尔回头探望的记忆告诉你的,是你望见身后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告诉你的。
  错过,珍惜,错过,再也无法回去;珍惜,错过,珍惜,永远驻在心间。

那 云

摘要:
  一声霹雳
  那云是乌黑的
  半晌
  晴空中出现了一片云
  那云洁白、纯净
  但却并未引起关注
  它太普通了
  而它仍飘于空中
  就那样
  静静地飘着
  因它相信
  只要飘
  终可飘向远方
  飘向高处……

图片

摘要:



校园一隅 汪晓华 摄

八鱼宴

摘要:
  “湖山”是遂昌的一个迷,说它是山,它有湖,说它是湖呢,它又有山。五代高僧贯休曾有诗专门解释这一现象:“山抱重湖湖抱山,人家住在水云间。若非流出桃花片,纵有渔郎空往还。”不过,当地百姓更直接,一个地名便把它俩都装进去了。
  可许多人的眼光还是在湖。
  之前,曾听人说起这湖挺长的,这边儿快艇下去,几十分钟后起来便到了衢州,杭州的里、外西湖加一块也及不得它;也有说隐的,不绕经几弯,还真不知它的真面目。如果沿湖走一圈,我想,它的故事也该不会少。
                一
  2012年,我曾两度到过遂昌。
  第一次是四月初的汤显祖文化节。大概山里边春夏之交的阳光都明媚,傍晚入住的时候,除了节会代表,还看见几个韩国客人也赶着晚霞进来了。据说他们奔的是山水,为韩国人游历中国来探路的。从张家界到武夷山,遂昌是中间站。本以为晚餐能遇上聊几句,可没料到他们竟在导游陪同下随即进了湖山。
  我心想,这一来湖山该措手不及了。
  文化节前夜的最好去处,自然是县城北街4弄14号的汤显祖纪念馆,观赏、缅怀之外,几位还能喝茶与叙旧。虽说浓密的夜幕遮住了这一旧居的部分古雅和精致,却一点儿也不影响兴致。倒是力宇迟迟不来,许多话题和趣味也一直含着没发。说来,我也理解,这种时候他总忙在一线。
  “龙谷丽人”的确不俗,头一杯还没见底,人便精神起来了,我也担心晚上又要失眠了。这时,力宇来电话了,说他在湖山,正忙着接待那几位韩国客人,并让我们先喝着慢慢等他。不过,没等到他来,纪念馆便要关门了。
  次日上午,在开幕式上,我俩终于照面了。还没等走近,他那压低嗓门儿的道歉声便先过来了:“不好意思!昨晚上……”接着,便聊起了昨晚的事儿,兴高采烈地从寒暄,介绍,交流,对话,直到用八种湖里的鱼款待韩国宾朋,客人们吃得盆盆见底。亏他想的出来,一不留神竟摆出了一桌湖鱼宴!
  无奈时间紧,开幕式一结束便匆忙回程了。
                 二
  几个月后,我又过去了。因为还有些问题要了解,并也想去湖山走走,亲口尝尝他说的那八种鱼。
  从妙高镇到湖山码头,汽车大体上半来小时,转快艇再到那晚力宇说的红星坪农家乐,也就十四、五分的样子。红星坪是个半岛,从下船到那家饭店有几十级台阶,上了山坡,是一道园门,上面写着“渔家姑娘”几个字,右边还竖了一块“渔人渔事渔家乐”的招牌,据同行的遂昌社联主席朱旭明介绍,这还是力宇在这里当乡长时题的。
  从位置和句式看,那列仄声收尾的字,我感觉有些像上联,想起汤公曾夸遂昌为仙县,琢磨了一会儿后,便跟旭明说了我续的下联:“仙水仙山仙境和”,还建议把店名改成“渔家仙姑”,并兼横批。
  进了篱笆墙之后,正在洗菜的厨娘兼老板便笑着用方言招呼着,遂昌话我懂一点,便随了句:“就在屋外吧,这么好的阳光,边晒边吃多好啊!”“那随你们。”“不急,慢慢来。”我又补了句,我知道这里人做吃的挺讲究。
  记得有回在北街边上的一家小店里等一碗肉丝面,那一道道手续看得我眼都花了。如今许多大饭店做面条都早已是肉、菜、面、汤一气呵成了,他们竟还要过三道手续,第一道汆面,第二道炒菜,第三道才把炒好的菜和汆好的面加水拌一块儿煮熟了。虽说怎么做都不耽误吃饱,可细品起来,这份慢工细活还真不亏——做出来的面条清淡鲜爽,就跟他们刚下过雨的竹林似的。
  这里是钱、瓯两江的源头,植被、物产都比外边丰沛,水和空气就更别说了,可不知出于地质还是风俗的原因,两条水系的口味竟大不相同。一条吃辣,而且,龙泉、遂昌、衢州沿江而下全都吃,有的还辣不可挡。2008年上曾出差衢州,他们的兔、鱼、鸭三头竟辣得我无所适从,湖山也在这一脉上;另一条则不沾,从遂昌、松阳、丽水、青田直至温州,似乎没哪一段是大红大辣的。有人曾从物候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过吃辣现象,以为那是闷湿和贫困烙在生活里的一种印记,不过,在这一带该理论则好像很难自圆。这么些年下来,大家也都默默地相安无事地守着祖上传下来的那口味道,不经意间让这一带的口味变得丰富和包容了。
  直到前些年通了高速,这份包容和淡定才感动了山外边的许多人。
                   三
  据老板娘回忆,那晚上招待韩国朋友的八种鱼是:鳜鱼、鲶鱼、银鱼、 鱼、小白条、棍子鱼、桃花鱼、包头鱼。不久前,力宇也给发过一个版本:香酥鱼干、清蒸鳜鱼、银鱼炒蛋、红烧鲤鱼、铁板鲶鱼、锅仔 鱼、鲫鱼豆腐汤、花鲢鱼头火锅。
  虽说老板娘给出的只有寥寥几款,力宇添加的手法也不见有多少复杂的技术含量,两人的回忆还有出入,不过,据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从这湖里捞起来的活鱼,不论哪一种,用清水煮了都可口鲜香。
  其实,耐人寻味的还是这个“八”字。
  这一年多来,我常在琢磨,除了鱼之外,这个“八”字后面还有些什么讲究,比方说,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意设计的?如果偶合,真这么巧吗?如果是设计,韩国人又不像咱们那么在乎“八”和“六”。
  此外,它的意思也挺有说头。能指技法不俗,像黑鱼二吃、麻鸭三吃、芦笋五吃、鱿鱼六吃、鲟鱼七吃等。据说,有的厨神一样菜还能吃出十多种花色来,这对厨艺是不小的考验;也能指食材丰富,像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的那场“百鸡宴”,便是由土匪们从老百姓那里抢得一百只土鸡组成的宴会;最后,便是湖山这一种,它既包含了湖鱼的不同品种,据一次农业资源调查,在那一带水域里,光是食用鱼,就有青、草、鲢、 、鲫、鲤、鳊、鲥、鲻、鲈等四五十种,又囊括了民间河鲜烹饪的各色厨艺,而且一个品种还正好对应了一项手艺。
  真是美了那几位韩国朋友!早知这样,还不如当时就随他们一同进去。
  不过,在那之后,湖山还真的源源不断来了许多韩国朋友,多的时候一周都有好几批,只是一时说不清他们是奔着山水,还是奔着那几条鱼?
  因为上岛的只有我和旭明两人,那天中餐就只点了其中的三味半,即香酥鱼干、银鱼炒蛋、清蒸鳜鱼和半份花鲢鱼头火锅,不过,那种微辣里透出的粗朴和鲜香却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05版:第五版

市社科联一行来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

摘要:
  本报讯 12月15日下午,绍兴市社科联副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柳巨波,市社科联副秘书长、科研处负责人陈杨军等一行,来我校越文化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副校长华小洋及校科研处有关负责人陪同调研。
  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承玉教授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从11个方面汇报了越文化研究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包括“精心准备,公正科学展开省重点基地课题校内初评和课题成果资助出版评审”、“殚精竭虑培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项目,持续取得成效”、“不断推出优秀学术著作,标志性成果建设不断取得实效”、“广泛开展各个层面的学术交流,持续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外积极联系宣传中心成果,科研声誉不断提升”、“积极参与我省我市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高层次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日益突出”、“积极持续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以文化学术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不断拓宽”、“长期规范编辑出版《中国越学》学术辑刊、校报越文化研究专版和运营中国越文化网”等。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规划及思路提出了设想。
  华小洋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感谢市社科联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和越文化研究院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他充分肯定了越文化研究院近年来的工作,同时就越文化研究院如何开创新局面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政策的新变化,整合研究团队力量。二是继续加大对越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挖掘,继续多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同时要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三是今后一个阶段要把王阳明研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大力度补强我市哲学社会研究的这一薄弱环节。
  柳巨波副主席在调研中指出,越文化研究院作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表示,此次来访,除了进一步密切市社科联、社科院和越文化研究院的关系,还在于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之路,期待越文化研究院在这方面有更多更好的举措。另外,他就进一步打造学术精品,周密酝酿“十三五”社科规划,加强省市重点基地与县市以下基层社科工作者互动,把越文化中心办成我市开放性的样板基地等,提出指导意见。(越文化)

谢一彪教授参加“纪念光复会成立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摘要:
  本报讯 12月15—16日,民革浙江省委会孙中山研究学会在杭州召开纪念光复会成立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李继承到会并讲话,孙研会副主任陈权主持会议,光复会志士秋瑾后裔秋榕、吕公望后裔吕师煜、陈魏后裔陈致春参加研讨。我校越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光复会研究专家谢一彪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关于光复会创建时的几个问题》的大会发言。谢一彪教授是著名的光复会研究专家,先后撰写了《光复会史稿》、《陶成章传》、《徐锡麟评传》、《浙江光复会人物研究》等系列著作。(越文化)

新购图书信息

摘要:
  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蕴藏着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料,是内容广泛、记述翔实的地方史籍。《中国地方志集成》系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项目。该项目始于八十年代末,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三家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我中心图书资料室今年采购了大型系列地方志丛书《江苏府县志辑》和《安徽府县志辑》,分别收录了江苏省、安徽省两地府、州、县各级的旧地方志,全面反映了江苏省、安徽省的地方历史。自古以来,江苏、安徽两地与浙江越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江苏、安徽的地方历史对于我们研究越地文化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欢迎广大有兴趣的读者前来阅读、研究。(越文化)

蔡氏族谱与蔡元培

摘要:
  近代以来,绍兴人才群起,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外知名的志士仁人与专家学者,如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可谓不胜枚举。我们认为,绍兴近代之所以能形成“人才群”,除了经济、文化、环境上的因素之外,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蔡元培这位近代绍兴“人才群核心”的存在。近代绍兴很多知名人才,大都与蔡元培有着师承、同事、战友、同乡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得到过蔡先生的培养、奖掖、勉励、扶植、护卫乃至营救。蔡元培先生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飞跃过程中,“不仅革新了北京大学,支持了《新青年》,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而且保护了赤诚爱国的青年学生,为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潮推波助澜,从而使他的名字,同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经纬般地交织在一起。蔡元培的道德风范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毛泽东就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加强对蔡元培先生的研究、包括对其祖籍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家先世是明季由诸暨迁至山阴的。山阴的始祖是恭政公。”绍兴市蔡元培研究会副会长何信恩曾说,“到目前为止,所有蔡元培传记都承认蔡元培先人是从诸暨迁到山阴的,包括蔡元培《口述传略》、《自写年谱》都一样,始迁时间是在明末。始迁祖是恭政公,始迁绍兴井巷。这是无可争辩的”。高平叔在《蔡元培年谱长编(第一卷)》载:“恭政公在画像上方巾蓝衫,是明代生员的样子。”这里的“蓝衫”指的是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
  所谓“陈蔡”,即“陈氏”与“蔡氏”聚居之地。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云:“陈蔡镇,村在(孝义溪)水北,以二姓居此得名,为乡间市镇。山上巨石如阙,高出云表”,洵古越之奥区也。“陈蔡”今属诸暨市东白湖镇,旧属诸暨县孝义乡。孝义乡因南朝宋诸暨人贾恩孝义史事而得名。《南史·孝义传》载:“贾恩,会稽诸暨人也,少有志行,元嘉三年(426)母亡居丧,过礼未葬,为邻火所逼,恩及妻柏氏号哭奔救,邻近赴助,棺榇得免,恩及柏俱烧死,有司奏改其里为孝义里。”《乾隆诸暨县志·古迹·里》:“苏伯衡(1360年前后在世)《孝义集序》:‘孝义里在诸暨孝义乡,即南宋贾恩所居。”(卷5第9页)“孝义乡社庙,奉刘宋贾孝子为社神。”(《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7第5页)“聚德堂”陈氏,始祖陈永吉,南宋时自诸暨枫桥(即“枫川陈氏”)迁本邑流子里凤凰山麓。陈永吉六世孙陈亨,行名田三,再山流子里迁入孝义乡。此为陈氏之由来。故陈氏宗祠中悬有耳孙陈洪绶所题《水木永年》匾额,今由诸暨博物馆收藏。
  孝义“蔡氏”可分为两支:一支为“敦伦堂蔡氏”,一世祖蔡良,西汉刺史,称洛阳始祖。二十九世祖蔡宏(1067—1152),即蔡玖,字世远,号毅斋,册名宏。新16。《孝义敦伦堂谱》作“第三十二世”),宋徽宗时官参知政事,建炎三年(1129)举族南渡,卜居诸暨乌岩,称南迁始祖。三十五世祖蔡尧仁(1249—1328),宋末自乌岩迁邑之孝义“乌山”,是为“敦伦堂蔡氏”始迁祖,今陈蔡“下蔡村”即以此支为主。另一支“崇本堂蔡氏”,一世祖蔡绂,生五代时,派出新昌石城,越九世而徙居诸暨,始迁祖蔡凯(蔡绂十三世孙),南宋末迁邑之孝义“月陇”(今为陈蔡水库所淹)。而南三江、殿口、官山等亦为蔡氏所居。目前下蔡村所存“敦伦堂谱”有“咸丰庚申(1860)年本”(11卷,基本齐全)、“光绪癸未(1883)年本”(14卷,另有《先达传》)、“光绪甲辰(1904)年本”(16卷)及“民国丁卯(1927)年本”(18卷)。所存“崇本堂谱”有“道光丙申 (1836)年本”(存卷1、2、4、7)、“同治壬申(1872)年本”(11卷,缺卷5)等。因此说,可供研究和查找线索的谱牒,还是比较丰富的,一是所存谱牒,尽管有些残缺,但基本完整;二是时间跨度较大,基本囊括了1860年至1927年间“孝义‘敦伦堂’蔡氏”发展繁衍轨迹。孝义敦伦堂蔡氏自“乌岩”迁入陈蔡后,至少纂修过12次族谱。现存最早“谱序”为宋德祜乙亥(1275)马廷 (1222—1298)所撰《蔡氏宗谱序》。马廷 ,饶州乐平人,淳 七年(1247) 进士。文天祥 (1236—1283) 撰有《重修宗谱序》,应属第二次修谱。以后,杨维桢(1296—1370)在元至正丙午(1366)撰有《蔡氏家乘序》。方孝孺(1357—1402)在明洪武间撰有《重修宗谱序》。骆象贤(1371—1461)洪武九年(1376)撰有《蔡氏宗谱序》。屠溏(1440—1512)撰有《重修宗谱序》。等等。此后又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嘉庆二十一年 (1816)、道光十九年(1839)、咸丰十年(1860)、光绪九年(1883)、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十六年(1927)等的多次修纂。后4种,目前均存有“残本”。
  诸暨民间有不少关于蔡元培的传说:
  一说是蔡元培年轻时曾到陈蔡认祖,当时族长不认他,原因是怕前来分割田地山荡(其时不少田地山庄位于两县交界处)。一说是蔡元培早年加入“同盟会”,被当时政府视为乱党,村里怕株连九族,就把蔡元培祖上的《世系》从家谱上删掉了。村里老人一直口口相传的是,诸暨陈蔡“八石台门”就是蔡元培祖先的台门。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可以姑妄听之,亦可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来进行收集整理。而对于学者来说,则应尽可能从历史投下的影子中,找出有益于史实、有益于研究的蛛丝马迹来。可以明确的是,编纂《咸丰谱》的时候,蔡元培尚未出生,因此不存在因疑“乱党”而被删谱的可能。《咸丰谱》上理所当然地应该传承着从第一次修谱以来的世系发展信息。蔡先生的六世高祖蔡佐臣,卒于1743年,葬于诸暨五十一都邓村山(邓村在今枫桥镇彩仙村)。由此看来,直到清初雍正、乾隆年间,山阴蔡氏和故乡诸暨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蔡元培与诸暨枫桥似乎也有某种联系。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人物小志》在论及“陈伟”时载:“伟平居好学不倦,手不停披,目不停览。晚年四方从学者甚众,学者如蔡元培辈,皆出其门。……光绪间,门人永康应德闳校刊遗著,统名《耐安类稿》。”(7页)陈伟(1840.1.4—1889.10.26),幼名汤玮,字耐安,癸酉(1873)拔贡,乙亥(1875)恩科举人,以教谕注铨,例授文林郎。明确指出,“蔡元培辈,皆出其门”。

“吕府”、“伯府”比较说

摘要:
  “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这是老一辈绍兴人流传至今的一句话。
  吕府,指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吕(1503—1587)之宅第。据史料记载,吕 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原籍余姚,后迁绍兴。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南京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后又执掌礼部,晋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官居一品,与严嵩、徐阶同列朝班,入阁13年。嘉靖四十年(1561)因母亡丁忧返里,回籍后优游林下 20余载。万历十一年(1583),吕 80寿辰,神宗御赐“齿德并茂”金匾。据民间传说,吕府十三厅是吕任会试主考和掌吏(礼)部尚书时,登第弟子或被命官者共13人为感其恩,各赠建一厅而成。
  吕府坐落在市区新河弄底,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府第三面环水,十三厅皆坐北朝南,分作三条轴线,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马弄。为江南水乡大官僚氏族聚居的典型宅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今仅存正厅永恩堂,为江南最大厅堂。1980年由政府拨款修复。
  伯府,指的是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王守仁(1472—1528)被诏封新建伯以后钦赐御建的府第。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山阴(今属绍兴),生于余姚,10岁后迁回山阴,系明代大哲学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主事、庐陵知县、兵部尚书,因平定宁王宸濠叛乱有功,封爵新建伯。嘉靖元年(1522)辞官回乡,后在故里辟稽山书院讲学,传授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从此创立“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王守仁故居在山阴东光相坊谢公桥之后,祠亦连焉。在伯府府第未竣工之前,王阳明就住在“龙山里地”的老祖居内。伯府与吕府都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建的,都在越城东光相坊同一地段,坐北朝南,前后相邻。吕府在前,位于谢公桥之后,伯府在后,位于北海桥之前,故有“吕府无后门,伯府无前门”之说。
  两府的建筑地形基本上都是正方的,不过吕府在这块正方形的土地上建造的只有十个厅(也称大吕府十个厅),分设前后两排,每排五个厅(不包括河对岸的小吕府三个厅在内)。由于两府的地形都是正方形,只需对比一边的长度,就可以看出建筑规模的大小。
  说“吕府十三厅,不如伯府一个厅”,一是指伯府大厅的建筑用材全是楠木———一种极为高质的木材,不但用材高档,且大厅本身面积较大。二是指圣上赐予府第用爵位命名,不带姓氏,故曰“伯府”,也称“伯府大厅”,这对于当时越城官居阁老的吕府和“两都冢宰”的孙府都只能用姓氏命名来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伯爵建府,专有其制。它不是一般达官贵人那样的台门款式府第,而是一座不失世代书香门第本色的门墙建筑结构,无楼房建设,墙外有一座小型四柱三间冲天钦赐石砌牌坊。站在门墙外,仰望府中景,幢幢平坦的屋檐间,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大厅屋顶,由此可见全用楠木结构并以伯爵命名的又以高大宽敞为特色的伯府大厅,确实名不虚传。仅仅因为当时官居极品而建造豪华显赫的吕府虽有十三厅,却怎么能及得上伯府一个厅呢?可惜的是大厅毁于失火,不然一定可以列入当今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王阳明父子都诏封伯爵,均系名世真才,都是“门人四方,桃李门墙”的杰出乡贤。但家风淳厚,勤俭持家,因此建筑府第,力求俭朴,不设台门,而设门墙,且门墙和门前牌坊均不高设,免使受业其门者有师道高尊,不可攀缘之感也。和吕府主人公建造这么多大厅主要为了享受(例如建小吕府三间厅是为安置三房小妾)不同的是,伯府的主人公之所以如此设计,不是图自身的享受而是为了方便四方门生来访时聚会、用餐、讲学之用,尤其是在嘉靖四年十月创立书院之前,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虽然伯府的占地面积仅16亩,只是吕府的三分之一,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门前设施与府第本身的等级、品位极不相称,但伯府主人公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均不是阿依权相严嵩的吕之辈可与之相比的。这从王阳明去世后许多门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从开始举丧到后来出殡下葬长达9个月的治丧期内,一直住在伯府不肯回去一事,也可看出一代名师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

第06版:第六版

浅说王羲之的誓墓归隐

摘要:





  永和十一年 (355)春,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会稽郡城内外、建康朝廷 上 下 传开———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辞 职 隐 退了,而且态度是如此坚决,绝无回旋之余地。他在内史任上干得好好的,民众拥戴他,同僚信任他,家庭也和谐融洽,身体虽然不很强壮,但年仅53岁,精神仍旺盛,为什么辞去官职,一定要隐退呢?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王羲之与顶头上司王述“情好不协”,矛盾激化,而以辞职来表达愤慨内心,来维护自己为人的尊严。
  王述,字怀祖,与羲之同年,而且其先祖与羲之之先祖为兄弟,即秦国大将王离之子。王离被项羽俘虏,其一子王化逃至琅琊,遂为琅琊王氏,另一子王威逃至太原,遂为太原王氏。瓜延藤蔓,经四五百年,这两王氏均为当地望族,当然岁月悠远,两地不再以亲属相处了。王述之祖王湛,字处冲。《晋书》有传,云:“少有识度。”父丧,居于墓穴,阖门守静,不交当世。他学问深邃,剖析有理,微妙精当,使其侄子王济“心形俱肃”。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他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出为汝南内史。王述的父亲王承,字安期。《晋书》本传称他:“清虚寡欲,无所修尚。言理辩物,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放而能通。”他在青年时,就知名于世,永宁初为骠骑将军。时天下将乱,他早意识到朝廷应该南迁江左,就以司空从事中郎身份到建康,“预通大驾”后,赐爵蓝田县侯,又为东海王越之记室参军。司马越很看重他,对儿子说:“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后来任东海太守。他“政尚清净,不为细察”,宽厚人望,为民称道。不久为元帝镇东府从事中郎,众亦“咸亲爱焉”。本传云:“渡江名臣王导、卫阶、周觊、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所以王承是东晋王朝的名臣,位高而声望大。王述就出身在这样一个望族而名士华阀之家。本传记他三十岁之前也是一个知礼有名的人:“少孤,事母以孝闻。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怡静,每座客驰辩,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年三十,尚未知名。王导辟其为中兵属,对庾亮说:“怀祖(即王述)清贞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王导真是有知人之明,知王述为人不够旷达淡泊。他心地偏狭,又不甘寂寞。他还是一个偏急的人。《晋书》本传记一事:“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以掷地。鸡子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踏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后来王述出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会稽内史任上,其母亡故,王述按制丁艰去职,故朝廷以王羲之为会稽内史。王述家在山阴城外十余里,这是一个不小的庄园。他清谈绝伦,宾客往来不绝。王羲之到任后,出于礼貌,就到王述家吊唁拜让。王述很高兴,希望羲之能经常去他家。
  但他心术不正,常以自我为中心,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时王羲之在朝野已有较大声望,他盼望羲之能不时到家,于是每日让家仆洒扫庭院,以备迎候,每当闻车铃声,以为羲之来了,就立亭中迎接,不见羲之便失望。时间一长,由失望而怨恨,转而成了愤恨,进一步就要以报复来泄愤了。而王羲之呢,他性格耿直,对于不喜欢的人,不会假装热情,更不会去假意讨好。本来两人“情好不协”,现在就更心有芥蒂,不去会见他了。王羲之心地善良,认为仅此而已,不去访迎也是常有的事。他绝不会想到对方睚眦必报的阴暗心理。
  永和十年(354),王述丁忧毕,时司马昱当政。也许是前不久(353年)司马昱让殷浩出征北伐,而王羲之笺司马昱,陈说利害关系,反对此次北伐,由此得罪了司马昱。而这时司马昱提拔王述任扬州刺史。当初王羲之常对宾客说怀祖以后可做尚书,到老可做仆射,地位已是很高了,现在王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因为会稽郡正属扬州管辖,王述就成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两人由平级而成为上下级。当王述由山阴起程赴建康时,与会稽郡官员一一告别,唯独对王羲之“临发别而去”,这就明显地给羲之一个难看,也预告他的报复行为就要开始了。羲之是十分天真的,他认为王述只会仅此而已。但不久见到王述多次来会稽巡视刁难王羲之,这使王羲之感到麻烦来了。俗话说惹不起,总躲得起,你是扬州刺史正管着会稽郡,我不如将会稽郡与扬州脱钩,归属为前不久议论过的越州呢?你管不着,我就安分了,井水不犯河水,不就太平了吗?于是他专门打了报告,并派专人到朝廷送禀。岂知使者拙于言辞,被人几次询问就讲不出道理来。其实改变地方州郡隶属关系岂是一个报告就能了结的。这时一些人以此嘲讽羲之,引为政坛上的一个笑柄,此后,王羲之要求改变会稽郡隶属关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两个人的一时误会,不会有大事,因此也不加重视。此时,王述却看准机会进一步报复,以州刺史身份来会稽郡,尤其考察刑法诸事,而主者“疲于简对”,这给王述抓住了辫子。他又借北伐为由向会稽郡征用大量军用粮米。对此种行为,羲之深耻之。他是一个孤高不羁的人,受不得这种窝囊气,不会摧眉折腰去侍奉他们。他召集子女,愤慨地说:“我不比怀祖差,而现在与他地位相差悬殊,这是由于你们不及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啊!”这是有点冤枉子女的,其实当时凝之、徽之、桢之、操之等已进入仕途,任职不低,崭露头角,为世人尊重。羲之的话其实不是责备诸子,而是内心痛苦和愤懑的发泄,是对王述卑劣行为的斥责。
  在极度愤慨走投无路之中,他想到了隐归一计,这是历史上士子穷竭之时的一条通行的出路。但王氏家族的祖训是不让羲之不仕的,因此如何面对列祖列宗,面对永眠于地下的父母呢?羲之是一个孝子,他对父母是有承诺的,但现实却逼得他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且是中道而改途,就必须先行祷告父母,表达自己无可奈何决绝的内心。所以,王羲之就采用了去父母墓前发誓的形式。自任会稽内史后,他已将父母之墓迁入山阴,逢年过节可至坟前凭吊。现在他只好又一次告奠父母了。
  时年三月九日,他带了妻儿来到父母墓前并自誓。《晋书》本传论记了他的自誓文:“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8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兮,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嗷日!”誓言简扼回忆了自己的过去,阐述了辞官致仕的原因,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决心,感情深沉而悲庄,态度沉着而明断。似有无数情事要向父母诉说,现在内心已决,极无余地可回旋,正如《晋书》传述:“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证之。”“苦”即誓重,誓诀别。誓墓后,王羲之就交还了印信,搬出了官邸,回到儿孙满堂的家中,很快过上了归隐生活。
  不过王羲之誓墓归隐还有其内在原因。内因大约有四。首先是他的思想信仰与仕途遭际。王羲之是深爱老庄思想的玄学门徒。“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子弥焉。”东汉张道陵(94—156)首创五斗米道,其孙张鲁曾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达三十余年。五斗道是道教中最早的一种,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为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故在广大民众和读书人中颇有影响。张道陵曾任巴郡江州令,后弃官隐于北邙山,学长生之道,以后又借托太上老君,作道书二十四篇。五斗道的这些教义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当然亦为羲之深知,且愿为躬行之。特别是张道陵先仕后隐的经历,不会不对他产生影响。而辞官便可全身心地投入于此种以老庄哲学为指导的道教生活了。其次,他起家“秘书郎”以来近30年,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煽风点火、拉帮结派、贪污腐化、违法乱纪、拥兵自重、割据叛乱等种种污行罪恶,乃是痛恨切骨,因此在“素自无廊庙志”的基础上,如今是付于行动的时候了。他恨黑暗的官场,厌倦当世为官。他唯恐退而不及,躲而太迟,俗谓是非要避抽身早,祸福得免须知时。“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自感已达到“知还”的时候了,如果再深陷下去,耽误下去,就会“忧及宗祀”了。所以他下决心,乘机辞官,“止足之兮,定之于今。”如果延误时机,贪冒苟进,则会“若坠深谷”而不能自拔。第三,我觉得与他此时健康原因有关系。《晋书》本传记他“称病去郡”,这既是辞官借口又是身体实情。他信奉五斗米道,服食采药,结果损伤了自己的身体。羲之晚年体弱多病,但他仍想用道教的养生方法来挽回健康。但在官职任上不说日理万机,也是责在双肩。他又是一个爱民清官,以民为本,解民之忧,济民之困的人。然朝廷赋役重重,法制苛繁,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他无力补救民瘼,无法医治社会痼疾,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铁肩担道义”,他自感不是铁肩,无法担负起天降之大任,如此则更感心机焦虑,心力交瘁,而于健康更加有害,道教养生主一个“静”字,心意烦乱,又怎能安心安静呢。故权衡利弊,对自己讲,还是弃官归隐为好。
  第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或称内动力,就是他的书法历程。当世和后世不少论者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以50岁左右即到会稽内史时为其后期,而后期书法为其成熟期,到达了随心所欲、精进登峰程度。作为一个艺人,特别是如王羲之这样一个匠心独具的天才大家,此时也感到只有书法才是自己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是自己日常生活的最大兴趣,最高追求,最迫切的崇高事业,因此也需要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践行,摆脱一切烦事俗累,而致力于书法艺术的进击中。既有此良机,又何不弃官归隐,以书法而终身呢?因此专事书法的内心企求,使他产生此路不通那路通,塞了仕途书途通的思想,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这样,这全新的人生道路使他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归隐山林之途。
  可见,王羲之的誓墓归隐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王述的由“情好不协”到打击报复使王羲之自尊心大受损伤,王羲之对官场的厌恶与对道教养生的向往,特别是对书法艺术的进一步追求,使自己找到了另外的生活道路。这样他就坚决地告别了自先祖以来一以贯之的官宦生活,而过上与山林为伍的隐居生活了!

郑珍与宦游于贵州的绍兴文士的交往

摘要:





  郑珍(1806~1864)字子尹,自号紫翁,又号巢经巢主人,晚号小礼堂主人,贵州遵义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十七年(1837)举人,主修 《遵义府志》,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挑以教职用,次年权贵州厅训导,旋去职,道光三十年(1850)任镇远训导,咸丰元年(1851)卸职往贵阳,四年任荔波县教谕,咸丰六年 (1856) 还乡。咸丰十年(1860)主讲遵义湘川、启秀两书院,同治二年(1863)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不赴,三年病卒。郑珍以汉学家兼诗人,诗为宋诗派代表,被誉为“清代第一”,著有《巢经巢诗钞》,文有《巢经巢文钞》等。其一生活动范围不出西北,但交游面极其广泛,他虽未到过浙江,却与宦游于贵州之地的绍兴文士交往频繁,友情深挚。
  王介臣,号个峰,绍兴府山阴县人,生卒年不详。据其父王惠生年推算,当在(1795-1800)之间。郑珍《贵阳别王个峰莫芷升》五律诗中有“王兄为早起,莫弟亦晨过”之句。郑珍生年为1806,可见,王介臣年龄比郑珍稍大,故称“王兄”。道光十六年(1836),王介臣以国子监生入幕贵州,与时任贵州校官的郑珍相识交往。其父王惠(177?~184?)号兰上,诸生,擅长诗文,久困场屋,阮元任浙江巡抚时曾推为西湖诂经精舍经生,后以教授学生为生。此年奔黔依介臣生活,也与郑珍交往。王惠、王介臣父子随身携带张岱《琅 文集》手稿,平时不轻示人,唯对好友郑珍十分慷慨。郑珍对此评价说:“精浑胜归、唐,何论二十四家耶?箧中有此,盗贼水火不能近也。”并化数昼夜时间抄录而去。郑珍与王介臣关系极为亲密,其《巢经巢诗集》、《巢经巢文集》皆按年编辑,其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病起同山阴王个峰介臣上舍、绥阳丁右衡世选孝廉登城南文昌阁》七律诗云:
  峥嵘杰阁压符关,病骨凌虚胆尚 。
  漠漠云开巴子国,盘盘江绕没丁山。
  青天一握神难越,白鸟双飞意正闲。
  频作西来登览兴,不因危坐露颓颜。
  郑珍病中与老朋友登文昌阁赏景,排解病中的寂寞。咸丰六年(1856) 《三月初八日偕江夏夏秋丞成业刺史、山阴王个峰介臣上舍、溆浦舒文泉必浚学博及黄子寿、唐鹗生、高秀东以庄游芙峰山,余为图系长句于后,存子寿所》七古诗云:
  芙峰山,在城东,插天一朵青芙蓉。
  上下蜂房著芙足,春来车马如游蜂。
  美人劝我扶病起,为指铜驼泪如洗。
  今年此地不看花,明年此日知何似。
  春风吹衣上高楼,开筵即在楼上头。
  虽无二十五老者,座客尽是珊瑚钩。
  俯视城廓销我忧,烟花十里烂不收。
  济火何年受节制,令人却忆忠武侯。
  酒酣嘘气吹十洲,狂来发语无千秋。
  卧看西山日将尽,碧云鸟去心悠悠。
  藻米溪,龙尾潭,乱红已过三月三。
  何因便逐四婆裙子后,花边送饷还祈蚕。
  诗人认为他们这次聚游,虽然不是人数众多的长者,却是网罗了许多有才学的文人,为此写了长句又绘图富有特别意义。咸丰八年(1858)他还为王介臣父亲王惠写了《王兰上小传》,称扬王惠“聆其言朴而文,挹其容静而虚,盖蔼然君子儒也”,并为其点定诗稿。咸丰九年,王介臣为其友谢君采编辑刊刻诗三卷,郑珍特地于《书谢君采先生诗刻本后》,赞扬王介臣“于君采多矣”,“个峰亦得为郭解夺人”。王介臣从道光十六年入幕贵州,郑珍即与之交往,前后二十余年,始终相敬相助,情谊深厚。
  余汝本(?~1848),字秋农,绍兴府新昌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为诸生,清道光四年(1824)中举,六年(1826)成进士,以知县分发贵州,授镇县知县,历任贵定、婺川、天柱知县。在任期间,敦学爱士,崇礼风教,为民兴利。贵定城墙颓败,力请重修,亲自督察,抚劳交至,期月竣工。该县地僻堵塞,士子逢省试常因乏川资而中止。汝本特于劝课之余,优给学生津贴费用,三年后士气始振。婺川宜桑,教民栽种法,创设蚕桑局,机织局,使民自售得利,以加鼓励。不宜栽桑处,则导以潴水法。天柱无书院,为劝募重建,定课期,增津贴,一如贵定时。后升独山知州,重修王阳明旧游故迹十柏山房。汝本工诗,《两浙 轩续录》称其“气格遒上,句健律细,学杜而得其骨者。七古间学东坡,洋洋洒洒,全以浩气流行,苍茫无崖矣”。著有《惜分阴斋诗文稿》10卷,《听秋声馆诗钞》6卷,《退思堂杂著》,今仅存《烬余存稿》。
  道光十三年(1833),郑珍受俞汝本之请为其父作《俞月樵先生墓志铭》,其文曰:
  “月樵俞公没二十四年,遵义郑某始获读其子汝本所述状,且属铭其墓。汝本尝荐某于乡,义不得辞。据状:公讳桂林,绍兴新昌人,曾祖锡 ,祖端士,考长发,并诸生。公生五岁,妣鲁殁,依外家长。克自奋学,年四十一始补县校官弟子。(下转第8版)

第07版:第七版

《越绝书》的思想倾向

摘要:





  《越绝书》被学界称为地方志的鼻祖,其主要原因恐怕在于书中的二篇“地传”,即“吴地传”和“越记地传”,其余部分与后来地方志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方志要到宋代才基本定型,到清代章学诚的方志理论出来,才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不能“越境而书”,不应使用太多的贬褒性语言,不能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等等。对于《越绝书》,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二篇“地传”移开,可以发现书中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
  一、《越绝书》中的孔子
  《越绝书》写了吴越两国的许多人物,但还有一个鲁国人在《越绝书》中占有不少篇幅,那就是孔子。
  第八卷勾践伐吴成功后,霸关东,徙琅琊,起观台,“躬求贤圣”。孔子便和他的70个弟子,携带“雅琴”很有礼节地到观台演奏。勾践作为胜利后的霸主,对孔子很是尊重,虚心向他叨教,没有流露出一丝傲气。由于勾践认为越人一向所处与中原有别,所以对儒家的五帝三王之道不一定能解,孔子听后便告辞了,他的弟子也没有留下来。第九卷叙勾践关心百姓,与民同苦乐,使得士民一心,从而成就大功称霸诸侯。书中特地加一句“孔子曰:‘宽则得众’此之谓也。”给人的印象是勾践这么做与孔子的观念一样。
  第十五卷“问”:伍子胥是被杀害的,范蠡是出走的,这二人的行为完全相反,又为什么都被称为“贤”呢?这是针对孔子曾称二人“贤”而发的问。“回答”是引用《论语·季氏》中得到孔子赞同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否则就停止,作者的尊孔意识非常明显。接下去又“问”,范蠡作为臣子,应当为国君出力,可是他却选择了离开,意思是这样就算不得“贤”。回答仍然是《论语》中的话:“三日不朝,孔子行。”三天不问政事,孔子就离开了。又回答:“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子胥重其信,范蠡贵其义。信从中出,义从外出。”所以二人都可称为“贤”。第十五卷作为全书总结式的一篇,多次提到《论语》,正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识倾向。
  回头看第一卷,作者写子贡与孔子一同坐着说话,子贡说吴国的太宰伯 死了,孔子十分肯定地说没有死。二人各又重复一遍之后,子贡问,先生怎么知道他没有死?孔子说因为伯 这个人是天让他来灭亡吴国的,现在吴国还没有灭亡,他怎么会死呢?将孔子视作知道天意的圣人。孔子既非吴国人,也非越国人,又没有在吴越两国但任职务,全书却是从开头到结尾都突出了他的形象。
  二、《越绝书》对夫差与勾践截然不同的态度
  作为记述两国事态的史书,一般不怎么使用十分明显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贬褒词语。而《越绝书》对夫差与勾践的贬褒态度却极其鲜明。当然,勾践复国成功了,夫差又确实有不少“无道”之举,但是如果按照孔子儒家的“中庸”之道,似乎不应该带有那么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勾践虽然成功,但不见得多么完美,而对于夫差,如果单以“无道”一言概之,恐怕也有失偏颇。
  然而我们在《越绝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如此赞扬勾践抑强扶弱,绝恶反(返)之于善”;灭吴之后“中国侵伐,因斯衰止”(诸侯间争战因此终止);“诚在于内,威发于外”;“躬而自苦,任用贤臣”;“尊事周室”;“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诸侯行为的表率);“焦思苦身,克己自责”;“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不厄穷僻,尊有德;与民同苦乐,激河泉井,示不独食”;“勾践反国六年,皆得士民之众”;作者通过伍子胥之口,说他是“宫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别所爱,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食不杀而餍,衣服纯素,不 不玄,带剑以布。……寝不安席,食不求饱,而善贵有道。……衣弊而不衣新,行庆赏,不刑戮”。第三卷用了大量篇幅叙尧、舜、启、汤、文王、武王、周公旦、齐桓公等圣贤事迹,似有将勾践与他们比附的用意。
  而对夫差,书中通过文种之口说他“喜安佚而不听谏,细诬而寡智,信谗谀而远士,数伤人而亟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须臾之名而不顾后患”。甚至还贬吴国的军队,“吴师何以称人?吴者,夷狄也,而救中邦,称人,贱之也”。吴人并没有做特别的伤天害理之事,又为何用这样的语言?
  夫差确实是穷兵赎武,不断发动战争,起宫室,开邗沟,劳民伤财,但如果是象伍子胥说的“喜安佚”,他就不会经常随军出战了。他听信伯 ,远伍子胥,但他也曾有过杀伯 的念头,是听了另一人之劝而改变主意。《国语》写夫差,在前线“秉,亲就鸣钟鼓、丁宁、 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即亲自擂鼓、敲钟,鼓三军士气。伍子胥对吴国有大功,夫差容不得他,当然是“无道”的表现,如果按照《越绝书》,伍子胥是“不忍称疾辟(避)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伍子胥)请先死,遂自杀”。也就是他不愿称有病而离开,不愿见到夫差被俘,所以他自己提出先死,从而“自杀”。《国语》中夫差失败后,不愿“居甬东,君百家”,而是“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不愿贪生乞活,不像是一唯求安逸的人,《越绝书》则略去了这一有利夫差形象的情节。
  前面说过伍子胥作为忠臣而死于非命,是由于夫差“无道”,但《越绝书》为了突出对比,将《史记》中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一再改作“操鞭捶平王之墓”、“操鞭 平王之坟”。“鞭尸”总显得过于残酷,“鞭坟”无疑改善了他的形象。《越绝书》还对伍子胥娶楚王母作了一定的掩饰,因为这事不宜称道。
  至于勾践,本来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文种在越国复兴、战胜吴国中起了重大作用,可是勾践却莫名其妙地将他赐死,《越绝书》没有对此加以谴责,相反,还说“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似乎文种为了“留封侯”,不懂得怎样才可以善终,这是对勾践不义的开脱。虽然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勾践为了获胜而让吴国绝粮,使百姓受到连带,似乎有点不择手段,不合儒家之道。《史记》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越绝书》没有这些话,其中“长颈鸟喙”的形象明显不佳。《越绝书》一再称勾践关心百姓,这当然是事实,但从有关记载中可知,越国时期百姓的劳役是很重的。虽然至今仍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印山大墓建于哪个时期,但《越绝书》中载有多座大冢,《吴越春秋》写勾践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皆有怨望之心,这还不是为建大冢,而是为向夫差献木材,建大冢的劳役肯定也非常繁重。还有建那么多楼船戈船,从砍树到建造,得花大量劳力。对于战争,《越绝书》流露了一句“懑于浦阳”。
  这里决不是要贬勾践,更不是褒夫差,而是觉得《越绝书》对这两人的态度带有很强的主观倾向。兵家少仁,法家少义,纵横家少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这话可从《论语》中找根据。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按儒家之说,春秋时“礼乐崩坏”,吴攻越,越伐吴,都是诸侯间的战争,既然都没有天子的命令,也就都不合乎“义”。那么是不是为歌颂复仇?这好像也不符孔子“中庸”、“仁义”的理念,不合儒家的“恕”道。“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报仇”明显与之有悖。
  三、越国为保存鲁国所起的作用
  《越绝书》第七卷写了越国在“存鲁”中起的重要作用。书中写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孔子为此十分担心,他对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是我筑墓的地方,我们应该对齐国的侵袭加以阻止。”于是他的几个弟子要求出去,争取解围,孔子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先到齐国,对国相陈成恒说:“鲁国弱小,你取胜后功劳不大,反而会与国君、与群臣发生矛盾,处境只会对你不利,只有胜了强大的吴国,才能显示你的能力,树立你的威信。”陈成恒说:“现在军队已到鲁国城下,怎么转头呢?子贡说:“我让吴王先出兵打齐国,你就有理由伐吴了。”子贡到吴国,对夫差说:“如果大王能出兵攻齐,既能解救作为弱国的鲁国之危,使你赢得好名声,当制服了强大的齐国后,你又能威震诸侯。”夫差说:“等我消灭了越国后再伐齐。”子贡说:“那样的话,时机就错过了。再说越国毕竟是个小国,灭了越国,只会不利于大王的名声。如果吴国担心越国复仇,我可以到越国去看看他们的动静,必要时让他们帮你一同出兵伐齐。”子贡便到越国,对勾践说:“吴王正担心你要复仇。如果本来没有这种念头,却被人怀疑,那会遭祸殃,如果有这种准备,被猜到了,那就危险了,如果复仇行动还没有实施,就传了出去被对方知道,那已岌岌可危。”勾践问那该如何办。子贡便让越王借兵给吴国,再送吴王名贵的物品,使夫差消除对越国的担心。子贡回到吴国,对夫差说勾践现在非常感念吴王的恩惠,他将马上派使者来吴国。过了5天越国的使者到吴国,送上宝剑、坚甲等宝器,并派三千军士助战。子贡旋即又到晋国,对晋君说:“吴齐两国就要开战,吴国得胜后会继续征晋国,请大王做好抵御的准备,到时晋、越两国一起夹击齐国,晋国就会变得更强大。”然后子贡返回鲁国。经子贡游说,使鲁国解除危机,齐国发生内乱,吴国遭致灭亡,晋国得到强盛,越国称霸诸侯。
  根据史实,齐国伐鲁不是因国相陈成恒,吴国伐齐也不是听了子贡的游说,之所以这样写,是突出孔子、子贡的作用。由于越灭吴,对鲁国来说非常有利,所以《越绝书》中称“勾践抑强扶弱”,尤其是他灭吴之后,“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沂、开阳,复之于鲁”。将临沂、开阳之地归还给鲁国。这对于鲁国的孔子来说,无疑是心存感念的。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勾践解救了危难中的鲁国,复兴了快要灭亡的越国,接续了两国的世系,同时他重用不得志的楚国人范蠡,发挥了文种、陈音等人的才能,成会反败为胜的著名人物。《荀子·劝学》中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绝江河”的“绝”是“渡过”的意思。《越绝书》展示了越国反败为胜的过程,也就是展示了越国渡过困难,战胜吴国的全过程,这正是书名“越绝书”的本意。
  关于《越绝书》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子贡说、伍子胥说,后来认定是东汉时会稽人袁康、吴平“辑录”(见《绍兴市志》)。从现存的15卷书看,原作者的倾向非常明显,并且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作为辑录者,袁康、吴平虽是会稽人,而且已处东汉时代,但对渗透在整部书中的理念仍然完整地保留在作品之中。

西陵运河与浙东运河考略

摘要:
  中国大运河的主体应该是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绍兴市域有四个遗产点,其中浙东运河区块,就是基本上与西鉴湖堤坝平行、原属山阴的西陵墓运河约50华里这一段。西陵运河据嘉泰《会稽志》引《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灌田。”查贺循出任会稽内史是在西晋永嘉元年(307)的二月至九月。这时的晋室,内恢弘外患战乱不已。前后凡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刚结束,晋惠帝中毒死,太弟炽即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命琅琊王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业(今南京)。睿以王导为谋主,引用硕荣、贺循、周圯等。当时“五胡”侵华战争不绝,永嘉五年六月,汉刘曜(匈奴)攻入洛阳,杀官吏、士民三万余人,迁怀帝至洛阳。七年,怀帝被杀。司马业得凶讯,便在长安即位,改元,是为愍帝,令琅琊王睿北伐,睿不肯出兵。范阳人祖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上书请求出兵抵抗匈奴,睿任逖为豫州刺史。逖中流击楫而誓,进屯淮阴。这年愍帝改元建兴,而因避帝讳。改建业为建康。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进兵关中,时长安断粮,斗米值二两黄金。十一月,愍帝元奈出降,被刘曜送到平阳。西晋到此传四帝,52年。第二年三月,琅琊王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贺循来越,之所以要建西陵运河,决不只是为灌田。他莅任会稽内史之初,发现山阴平原的物资需经鉴湖入西小江,而出入鉴湖要翻堤坝两次,特别是从百姓处收来的“皇粮”要运到建康都城极为困难。再说鉴湖之水也无法跨越西小江去灌溉浙西地区。所以,他以为可以从越州西门开始,开一条与鉴湖平行而直通西小江的运河,直达西陵埭(钱塘江南周岸)。这样不但利于航运,也可沟通大后方的会稽与京都建康的联系。他计划西陵埭到越州西门口,有鉴湖湖堤并行的地理优势约五十余里可资借力。省略一些堤、坝、涵、闸工程,只要设一转坝点就行。工程决定后立刻兴工建造。他在会稽内史任上仅八个月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西陵运河的主体工程。贺循曾经对晋元帝说:“江道万里,通涉五州,朝贡商旅之所往来也。”并建议:“西陵运河沿线“按汉制,十里一亭。”这种工程的建设,既是商业需要,又有军事目的。贺循的快速修建西陵运河,为晋元帝巩固东晋政权,构通了会稽郡这块后方基地。这在当时有十分重大意义。
  至于《旧经》说贺循修建西陵运河的作用是“灌田”,似乎有失偏颇。《旧经》成书于北宋大中祥符时期(1008—1016),嘉泰《会稽志》引以为据。其实这时山阴灌田有鉴湖足矣,永兴(萧山)有浦阳江(西小江),何必急匆匆地开凿西陵运河来应付灌田呢?西陵运河应是从会稽府城的西门(迎恩门)一里始,向西北行,基本上与镜湖堤坝并行,穿越浦阳江,再北折西行,至钱塘江边的西陵埭,全长92里,其中山阴50里,永兴42里。西陵埭与柳浦埭隔钱塘江南北相望,成为当时从杭州到会稽山阴的水路要冲。至于浙东运河,西段即西陵运河;东段,亦几乎全部利用鉴湖东段(在会稽)。建埭时间可能在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完成于南北朝宋少帝元嘉七年(430)。在这一百多年间,建起北津埭(今上虞白米堰西)、南津埭(今上虞梁湖)。自鉴湖东段翻北津埭,过曹娥江,翻南津埭入姚江而至于(今宁波)。所以浙东运河是由西陵运河、鉴湖东段连接曹娥江、姚江,东至宁波,西达西陵埭的浙东路水上要道。西陵,原是钱塘江边的一个埭,与曹娥江的北津埭、南津埭一样。在五代吴越国王钱 重修西陵城时,以为“陵非吉语”,乃改西陵为西兴,沿用至今,所以后人称“西陵运河”为“西兴运河”。
  其实浙东运河在北宋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鉴湖图序》 (作于宋神宗熙宁二年)上说它是一条“漕渠”。古代的“漕渠”是“运粮之河”。这说明浙东运河非以灌水为目的,而以航运为目的。西头运河是浙东运河的主体之一,其用途自然也一样。
  在绍兴,到目前为至,年长点的老人,还在讲《黄鳝将军》这个民间故事,据说这位黄鳝将军原是一介渔民,因捕到一条巨形的黄鳝,蒸而食其身、弃其头,成为能潜水、浮水,水上行走如履平地的异人,他见乡亲们食不果腹、忍饥挨饿,乃专门在运粮船上盗粮,他能肩扛、腋夹四大袋,在水上行走如飞地盗取官粮,周济贫苦乡民。后来,由于当地勾结官府的豪强的告发,“黄鳝将军”被乱箭射中而死。乡民为了纪念他,特为他立庙在江边,题其额为“黄鳝将军庙。”
  关于西兴运河山阴段,笔者认为:它对形成绍兴最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这一区段一直以来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有像柯桥、钱清、东浦这样的自古繁华集镇。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叫做“金柯桥、银钱清、酒东浦”。西兴运河山阴段两岸还有不少知名的古桥梁、古代名刹、古代遗存的景点以及保留着深厚文化底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否可以这样说,这里亦是绍兴民俗文化的摇篮之一,历来是一条旅游热线。罗列一下,是否可以概括出八大特点,即:一大中心、二所名校、三大名镇、四大古刹、五大湖泊、六座古桥、七个民间故事、八处著名景点。
  一大中心是中国轻纺城国际纺织中心。
  二所名校就是鲁迅中学、柯桥中学,它们都是省重点中学,培养出了不少社会名流,积累了不少办教育的宝贵经验。
  三大名镇,金柯桥已是柯桥区的行政、经济中心,区政府(县级)所在地;钱清镇位居柯桥门户,绍兴市的西大门,“轻纺原料市场”所在,经济发展既快又稳,被称之为“银镇”;东浦向来是绍兴黄酒主产地,素有“酒都”之称。
  四大吉刹:归名“灵秘”,俗呼“大寺”的融光寺,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座落在柯桥镇四村,元末寺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建,正统十二年 (1447),赐“融光”寺额。相传有高僧贯休所画十八罗汉像藏寺中。寺内还存有明绍兴太守“永镇”匾额。1958年大跃进时期寺内佛像又尽毁。
  赏 戒定寺供奉有“酒仙菩萨”,女身,每年四月初五为神诞曰。有“酒仙神诞庆神会”的大型迎神赛会活动,赏 、东浦一带盛况空前,凡造酒人家都会邀亲携眷来东浦赏“过会市”。
  深远禅寺,座落在越王峥顶。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扩建,清代重修。供奉的是“欧兜祖师”,相传他是位挑葱卖菜的小贩,笃信佛理,尽做善事,死时“肉身成佛”,寺前池中有“无厣螺”、“焦尾鱼”的说法,都出自欧兜祖师的传说。
  仙岩寺在钱清,始建于后唐天成三年(928),奉扬佛教“律宗教义”。寺内有“江声”、“月色”等名胜。解放后寺屋保护完好。六十年代始停止活动。
  五大湖泊: 湖,瓜渚湖,青甸湖,大坂湖,小坂湖。
  六座名桥:纤道桥(属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段四实点之一),融光桥(横跨西兴运河),浪桥(抗击倭寇绝倭涂间),太平桥(古代立交桥、桥洞有纤道),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遗履处),九岩桥(有越瓷青瓷窑址所在)。
  七个民间传说故事:项里项羽与虞姬的故事,柯岩三代石匠凿石佛的传说,东浦赏枋酒仙菩萨的故事,会龙堰理宗兄弟的传说,欧兜祖师在越王峥肉身成佛故事,沉酿堰郑宏辞行投醪的传说;钱清一钱太守刘宠的故事。
  八处著名景点:西郭门外霞川梅树牌坊(土晴雨表),东浦赏 戒定寺酒仙碑,辛亥先烈徐锡麟故居(东浦),柯亭(东汉名士蔡邕制柯笛处),绝倭涂姚长子纪念碑,钱清环翠塔遗址,清水亭(一钱太守纪念亭),1921年绍兴第一个农民协会会址(在钱清)。

第08版:第八版

竭尽心力抗日救亡的朱庆澜——纪念朱庆澜诞辰140周年

摘要:



竭尽心力抗日救亡的朱庆澜


  今年是我们绍兴渔后人朱庆澜将军诞辰140周年,明年又是伟大的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笔者姑且不论朱庆澜在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积极参加、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和悲天悯人的慈善事业诸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回顾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所作出的重大努力和卓越贡献。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未及五个月,东三省全境陷于敌手。朱庆澜目睹大片锦绣河山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痛心疾首,为不忘国耻,此后每逢九月十八日,他整天不进食,全家也半日不举炊,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仇日雪耻之志,由此可见一斑。“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朱庆澜在上海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史量才等近200位社会各界名流集会,商议并确定停电全国,敦请各方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电文在诸报登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邵力子、叶楚仓等阅后,立即联名写信给朱庆澜,有“救灾既见荩筹,救国多闻谠论,爱国精诚,寰瀛仰敬”等语,对朱庆澜甚表感佩和点赞。
  东三省虽已沦为日本殖民地,但广大的东北爱国军民绝不甘心当亡国奴,他们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如辽宁民众自卫军、吉林国民救国军等,当然最著名的是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的抗日军队和杨靖宇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联军。他们苦战在黑山白山之间,得不到国民政府哪怕是一枪一弹的任何援助,处境相当艰难和险恶。朱庆澜在奉天(辽宁)当过知县,在黑龙江历任督署参谋长、护军使兼民政长、镇安右将军兼巡按使等职,对东三省有特殊的感情,不忍东三省民众生灵涂炭,不忍东北抗日义军孤立无援、被日军围歼,遂在上海组织“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在精神上不断鼓励抗日义勇军坚持抗日的同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也源源不断地予以支持。考虑到平津靠近东北,信息灵通为便于后援会的工作,朱庆澜毅然决定与查良朝前往北平建立它的工作机构,使后援会靠前工作,而把上海改作驻沪办事处,由陶卿、张习等人坚持工作。为此,朱庆澜于1993年春特地拜访了少帅张学良,并得到他的同意和支持,后援会最终在北平得以成立。后援会成立后,又积极想方设法,向国内外募捐筹款。上海纺织大王穆欧初、黄炎培等广大工商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华人均予以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热情支持,连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也拨送卡车若干。后援会收受捐款后,均及时、合理地送到抗日义军手里,对他们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起到了很大的支援作用。在此期间,年已花甲的朱庆澜还与张学良、张作相等共赴热河承德一带,亲切慰问前方抗日战士,并会见热河省主席汤玉麟,鼓励他们坚持抗战。
  侵略成性的日本帝国主义又在1932年制造事端攻进上海,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鼎、军长蔡廷楷率部毅然还击,酿成“一·二八”事变。朱庆澜又邀集黄炎培、穆欧初等江浙大佬和高崇民、阎宝航等东北名流,在国内外大力开展募捐活动,凡宣传、救护、运输、犒劳慰问前线将士,朱庆澜尽心尽力,样样都干,他就这样积极支持十九路军抗日,也赢得广大军民的赞扬声。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很大,1933年3月有侵吞了热河省,察哈尔省危在旦夕。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家门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决心武装抗日,收复失地。但苦于缺乏军饷,壮志难酬。朱庆澜得知此情景后,立即派员送去十万大洋,还委派查良朝为联络员,负责与抗日同盟军联系,以便及时予以支援,士气大振,于日寇大战七昼夜,到7月12日,相继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等县,把日本侵略军全部驱逐出察哈尔省全境,这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不幸病逝西安,冯玉祥将军含泪写下《哭朱将军》一文,就深情回顾了这件事。文曰:
  朱子桥,老将军,我民国,大伟人。一生最清廉,行廉智仁勇。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公而忘私,识远器深,宽厚为怀,勤劳诚恳。四川广东三省,所到之地留美名。对于抵抗侵略更是费尽苦心。我昔在察抗日寇,他送军费十万金。不然义旗何能举,将军相助太情深。只为此一事,攻击集其身。将军不在意,没病不死人。每次接到我的捷报,都是鼓掌表欢迎。每逢听到有问题,总说救国最要紧。精诚爱国家,团结为根本。志趣真高尚,心地何纯洁。越老越诚笃,克尽其本分。去年远道来重庆,几次促膝谈心。我说他瘦了,他说不要紧。我说怕是生活太俭苦,他说看看一般老百姓。大仁大义,一片慈心。人格伟大永不朽,舍身救世好精神。完全好榜样,万世留芳名。全国人记在心中。闻耗默无言,唯有泪涔涔。将军呀将军,你当为国家在多活几年,想不到今天竟同我们把手分。
  文中所说的“只为此一事,攻击集其身。将军不在意,没病不死人”,是指奸宄小人造谣生事,在上海小报上攻击、诋毁“后援会”,别有用心地败坏赤胆忠心的朱庆澜和爱国抗日的“后援会”的美好声誉。后经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与立法院院长孙科商议,让孙氏派员调查处理。调查结果表明:外间的控告和流言,是内部人员有隙造成的误会和闹事,个别人采取人身攻击和要挟的卑劣手段,无非达到多要钱的目的。最后经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派资深会计师审查账目,并以会计师名义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大报刊登启事,义正视听,严正指出这是“市井流言,实属无稽之谈”。这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但也伤痛了朱庆澜的心,积劳成疾的他在友人百般劝导下,回到上海治病,北平后援会失去了主心骨,加上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何梅《塘沽协定》。亲日派黄郛又掌握了华北军政大权,后援会无法在北平活动,被迫撤出。这个抗日救亡组织虽然只惨淡经营了三年光景,但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大肆进犯河南,以冀打通平汉、津浦、陇海三线,蒋介石竟然命令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阻敌,结果豫、皖大片国土顿时成了泽国,淹死民众数达十万之众,更多的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年迈多病的朱庆澜悲天悯人,联合杜斌丞、李象九等人,另辟蹊径,采取另一种方法救助难民,即成立“陕西垦务会”,收容难民到陕西韩城、洛水、白水、 阳等县之间的黄龙山一带开荒种植。杜斌丞为垦务会主任委员,李象九任“黄龙山垦区办事处”主任,朱杜斌则主持河南“洛潼总站”工作,负责动员、运输5万多难民到黄龙山落户垦荒。朱庆澜、李象九等为收养孤儿难童,在黄龙山设立育幼院,并办小工厂,供他们半工半读。朱庆澜不顾年老体弱,拖着病体到重庆向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求拨赈灾款,向经济部门申请贷款,为黄龙山垦区难民代购耕牛、良种和农具,所有这一切,深深感动了落户黄龙山垦区的难民,他们一直把他当作救命恩人来怀念,当地有他命名的“子桥乡”和“朱将军纪念室”。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带着没有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的遗憾不治而终,噩耗传开后,全国民众痛悼同深,陪都重庆开了追悼会,冯玉祥将军当众宣读《哭朱将军》诗。冯玉祥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爱国,豪爽,重情义,1946年5月,他特地“敬撰并书”《朱子桥将军碑文》:
  吾友朱子桥将军,智足以周知万物而不及其家私,仁足以广惠袍泽而薄于一身,勇足以夺三军之帅而若匹夫匹妇之不胜。当其方壮之年,编练新军,消除匪患,遇外籍浪人或豪强之侮吾民者,立处置之,以身任其过而不凝,志气凝云,视国辱民困若己挞于市朝,必欲振奋以拯救之也。溯自民国肇造,为大患者有三:一军阀专横,二民穷财困,三日寇侵凌。此三者互为因果,循环无间,皆至艰巨而难克服之事,他人避之,公则任之,迎总理于粤,参加二次护法,服膺三民主义,消灭封建意识,是公之智也。筹办实业以裕国,从事赈济以恤民,视国事如己事,视人饥犹己饥,是公之仁也。迨至“九·一八”事变,公激于爱国热情,组织“辽吉黑热四省后援会”于北平,筹饷募药,运输前线,救死扶伤,岌岌不可终日,是公之勇也。萃智仁勇三者一身,故能定大难,决大疑,为人所不能为,任人所不能任,非豪杰之才而概乎有闻于圣人之道,孰能与于此!张垣之役,玉祥率十余万健儿与日寇相抗,然器械不坚利,饷糈不充裕,人皆为玉祥危。于此时也,公以十万元援助,玉祥感激流涕,将士振奋攘臂,故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收复多伦四县,为精神战胜物质之先声。由是人皆知日寇之不足畏,坚定民族自尊心,浸假而至于全面抗战,相激相荡,相砥相砺,而有今日之伟大胜利,公实与有力焉。公之世系生平,叶誉虎先生志之甚详,余故就其特异者,表而出之。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立。
  冯玉祥以此表达了对朱庆澜的无限崇敬和深切缅怀之情,文中也客观地介绍了朱氏的不平凡一生。作为越地后人,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发扬朱庆谰将军爱国爱民的崇高品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珍与宦游于贵州的绍兴文士的交往

摘要:
  自其考在时,家四壁立,公命与学,仇事畜,所资躬备艰苦。齿未艾,致病咯血,枯树婆娑,终年闭户。顾怜幼子饥色,苍凉仰屋,无 卧于指画,斯人生极遭也已。年六十一见汝本列于庠,明年嘉庆已已二月壬辰遂卒。葬东郊粟树墩。德配周,少公十三岁,勤以补贫,慈以督子,如宾如友,以与有成后,越八年闰月已丑卒,葬公之左。子二,其次汝锦,女一;孙三,曾孙二。汝本成道光丙戌进士,授贵州镇远知县。覃恩封公文林郎,配孺人。”(铭略)从墓志文看,俞汝本父俞桂林,字月樵,其卒年为嘉庆十四年(1809)享年62岁,由此推知其生年当在乾隆三年(1738)。其母周氏少其父十三岁,生年当在乾隆十七年(1752),卒年当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享年65岁。俞汝本家庭经济贫困,但其受到其父母“终年闭户,顾怜幼子饥色,苍凉仰屋,无卧与指画”良好的教育。嘉庆十三年(1808)为诸生,道光六年(1826)进士,为贵州镇远知县。汝本为长子,其生年当在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763-1768)之间,卒年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
  道光二十二年(1842),郑珍作《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刀尺图》古体诗云:
  秋风起哀音,吹此兹竹林。行行竹林下,诵公怀母吟。
  吟声和泪声,滴我思母心。请为皋鱼歌,和以子夏琴。
  苍天何高高,海水何深深。可怜一寸心,死此一块肉。
  身矣恐不男,男矣恐不肯。既育望儿长,既长望儿读。
  岂要苦儿读,投胎我贫家。贫岂必读书,祖父此生涯。
  尔勿学他儿,他儿福命佳。尔勿定爷守,欲饱放尔爷。
  尔勿怨阿 ,阿 不尔挝。黄鸡屋角叫,今日又生子。
  速读去拾来,饭时吾尔饲。种余有罂底,包余有床裹。
  速读去探来,全家吾爱尔。姊妹不解事,恼尔读书子。
  速读待笪来,从我取蔬水。有蔬苦无盐,有水复无米。
  速读待舂来,饭团先搦与。书衣看看昂,儿衣看看长。
  女大不畏爷,儿大不畏 ,小时如牧猪,大来如牧羊。
  血吐千万盘,话费千万筐。爷从前门出,儿从后门去。
  呼来折竹签,与儿记遍数。爷从前门归,呼儿声如雷。
  母潜窥儿倍,忿顽复怜痴。夏楚有笑容,尚爪壁上灰。
  为捏数把汗,幸赦一度笞。哀哀摧肺肝,歌哽琴咽弹。
  天耳为我塞,地鼻为我酸。苦力种来禽,禽来不能餐。
  极意作织成,成织不能穿。徒枉一世心,不博一日安。
  蚕蚕者纸堆,累累者新阡。负母非一 ,因公附斯篇。
  此五言古诗详尽地叙写了俞汝本出身于一贫困之家,兄弟姐妹多人,父母望其长成,只供他一人读书,为此遭弟妹嫉妒。汝本虽然上学读书,但还要从事各种家务活,有时顽劣,还要遭到父亲的鞭打。但是这一切,父母都是从爱心出发。此诗字里行间充满着父母尤其是母亲对汝本的慈爱和严格,语言通俗,犹如母亲在身旁唠唠叨叨地诉说,读来不觉泪盈眼眶。
  王阳明(1471-1528)名守仁,字伯安,绍兴府余姚县人。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上封事,援救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时明武宗初政,宦官刘瑾专权,下诏狱,廷杖四十,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第二年十二月赴龙场驿,在龙冈创办龙冈书院亲自讲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至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赴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从而结束贬谪三年的生涯。王阳明在贵州的弟子很多,既有正式求学的,也有私塾的弟子。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卒于广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王阳明死后,王杏为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嘉靖十三年(1534)于贵阳建王公祠祭祀王阳明。此后皆有阳明弟子和官员或在阳明生日,或在修建贵阳书院时节,祭祀王阳明之举。
  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月三十日,为王阳明377岁生日,余汝本在独山知州任上,于州之东山重建王阳明祠竣,率州之士及校官师祭奠,并倡四诗纪盛,州之士大夫咏而和之。郑珍也参与祭奠,并写了《阳明祠观释新奠记》,称扬俞汝本“鼓舞是邦,而 斯举。殆所云‘因而导之,为势易欤’”。郑珍在州署内停留一月而去,去时俞汝本亲自送别郑珍“至城东,泪涔涔不已”,可见两人交情深厚。二十九年(1849)郑珍写有《书俞秋农先生墨竹四首》,诗云:
  寒枝玉立劲无颇,梁栋非材老硕。
  笑与儿童办笞具,此君功亦似萧何。(其一)一两三竿谨护持,苦心惟有老翁知。
  君看邻舍成阴日,已是家人食笋时。(其二)屋角风来竹有声,哀音谁念凤雏鸣。
  王戎墓下居人满,共尔荒阡过一生。(其三)香海棠巢画竹枝,郭张城外泣将离。
  岂知风雪回头处,即是鸾摧玉折时。(其四)诗后有小注:“黔西州署内海棠一株,独香堂因以名。丁未十月,余过水西留堂中,一月去,先生送至城东,泪涔涔不已。明年六月卒于贵阳,及知而柩下涣水矣。先生邃于经史,诗古文清雄快逸,为诸生三十年始成进士,令黔中,擢知独山。著有《听秋声馆诗文集》及《北征诗钞》”。郑珍将俞汝本比喻为墨竹,虽非栋梁之材,却能为贤人的安乐之窝。“硕人之”出之《诗经·卫风·考 》中“考在阿,硕人之”。有时虽为儿童笞具,但其功“亦似箫何”,具有萧何那样的治国才能。
  蒋嘉谷,字晓云,顺天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以府经历发贵州,旋保知县。咸丰三年(1853)署荔波知县。荔波县毗连粤西,受太平天国起义军影响,境内不时有百姓占山为王,扰乱地方。蒋嘉谷内守外御:对内采取宽刑少征手段,时狱中囚犯多为强人胁从,或为被人报复诬告从匪者,经过审查,俱一一释放。当时粮草匮乏,有人提出让富户捐纳。嘉谷认为,百姓已被长期拖累,如果再次催逼,势必生变,遂罢捐;对外,嘉谷报募勇士500人,时饷需紧张,他毁家募勇,妻陆氏亦拿出自己的金钗钏等首饰佐军,众勇士备受感动,攻御愈坚。附近州县陆续攻陷,唯荔波县独存。咸丰五年(1855)十月,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打,蒋嘉谷部署乡勇防御,见机出击,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殆尽,蒋嘉谷被执,怒骂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作为荔波县教谕的郑珍也参加了这次卫城的战斗,为此写下了《闻十月十六日荔波知县绍兴蒋晓云嘉谷,击贼于县东四十里水错河,力尽死之》七古诗,诗云:
  苗生苗一时变,两月恃者三百练。
  仓 窖亦已无,势不死守即死战。
  鸣呼!大吏坐视如不知,一令死若杀一鸡。
  天令若辈斫黔国,君职已尽何唏为。
  赞扬了蒋嘉谷尽职殉命的精神。蒋晓云死后,当地士绅为之建祠祭祀。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575次访问,全刊已有739341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