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蔡氏族谱与蔡元培

   期次:第20期   作者:●杨士安   查看:191   

这篇文章介绍了绍兴蔡元培祖籍的历史渊源,指出可供研究和查找线索的谱牒丰富,其中包括可用的“敦伦堂谱”和“崇本堂谱”,还介绍了诸暨民间有关蔡元培的传说,包括蔡元培曾到陈蔡认祖,被当地族长拒之门外,或因疑其为乱党而被删谱等。文中还指出,蔡元培与诸暨枫桥似乎也有某种联系。


  近代以来,绍兴人才群起,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外知名的志士仁人与专家学者,如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可谓不胜枚举。我们认为,绍兴近代之所以能形成“人才群”,除了经济、文化、环境上的因素之外,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蔡元培这位近代绍兴“人才群核心”的存在。近代绍兴很多知名人才,大都与蔡元培有着师承、同事、战友、同乡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得到过蔡先生的培养、奖掖、勉励、扶植、护卫乃至营救。蔡元培先生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飞跃过程中,“不仅革新了北京大学,支持了《新青年》,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而且保护了赤诚爱国的青年学生,为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潮推波助澜,从而使他的名字,同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经纬般地交织在一起。蔡元培的道德风范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毛泽东就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加强对蔡元培先生的研究、包括对其祖籍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在《自传》中写道:“我家先世是明季由诸暨迁至山阴的。山阴的始祖是恭政公。”绍兴市蔡元培研究会副会长何信恩曾说,“到目前为止,所有蔡元培传记都承认蔡元培先人是从诸暨迁到山阴的,包括蔡元培《口述传略》、《自写年谱》都一样,始迁时间是在明末。始迁祖是恭政公,始迁绍兴井巷。这是无可争辩的”。高平叔在《蔡元培年谱长编(第一卷)》载:“恭政公在画像上方巾蓝衫,是明代生员的样子。”这里的“蓝衫”指的是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
  所谓“陈蔡”,即“陈氏”与“蔡氏”聚居之地。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云:“陈蔡镇,村在(孝义溪)水北,以二姓居此得名,为乡间市镇。山上巨石如阙,高出云表”,洵古越之奥区也。“陈蔡”今属诸暨市东白湖镇,旧属诸暨县孝义乡。孝义乡因南朝宋诸暨人贾恩孝义史事而得名。《南史·孝义传》载:“贾恩,会稽诸暨人也,少有志行,元嘉三年(426)母亡居丧,过礼未葬,为邻火所逼,恩及妻柏氏号哭奔救,邻近赴助,棺榇得免,恩及柏俱烧死,有司奏改其里为孝义里。”《乾隆诸暨县志·古迹·里》:“苏伯衡(1360年前后在世)《孝义集序》:‘孝义里在诸暨孝义乡,即南宋贾恩所居。”(卷5第9页)“孝义乡社庙,奉刘宋贾孝子为社神。”(《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7第5页)“聚德堂”陈氏,始祖陈永吉,南宋时自诸暨枫桥(即“枫川陈氏”)迁本邑流子里凤凰山麓。陈永吉六世孙陈亨,行名田三,再山流子里迁入孝义乡。此为陈氏之由来。故陈氏宗祠中悬有耳孙陈洪绶所题《水木永年》匾额,今由诸暨博物馆收藏。
  孝义“蔡氏”可分为两支:一支为“敦伦堂蔡氏”,一世祖蔡良,西汉刺史,称洛阳始祖。二十九世祖蔡宏(1067—1152),即蔡玖,字世远,号毅斋,册名宏。新16。《孝义敦伦堂谱》作“第三十二世”),宋徽宗时官参知政事,建炎三年(1129)举族南渡,卜居诸暨乌岩,称南迁始祖。三十五世祖蔡尧仁(1249—1328),宋末自乌岩迁邑之孝义“乌山”,是为“敦伦堂蔡氏”始迁祖,今陈蔡“下蔡村”即以此支为主。另一支“崇本堂蔡氏”,一世祖蔡绂,生五代时,派出新昌石城,越九世而徙居诸暨,始迁祖蔡凯(蔡绂十三世孙),南宋末迁邑之孝义“月陇”(今为陈蔡水库所淹)。而南三江、殿口、官山等亦为蔡氏所居。目前下蔡村所存“敦伦堂谱”有“咸丰庚申(1860)年本”(11卷,基本齐全)、“光绪癸未(1883)年本”(14卷,另有《先达传》)、“光绪甲辰(1904)年本”(16卷)及“民国丁卯(1927)年本”(18卷)。所存“崇本堂谱”有“道光丙申 (1836)年本”(存卷1、2、4、7)、“同治壬申(1872)年本”(11卷,缺卷5)等。因此说,可供研究和查找线索的谱牒,还是比较丰富的,一是所存谱牒,尽管有些残缺,但基本完整;二是时间跨度较大,基本囊括了1860年至1927年间“孝义‘敦伦堂’蔡氏”发展繁衍轨迹。孝义敦伦堂蔡氏自“乌岩”迁入陈蔡后,至少纂修过12次族谱。现存最早“谱序”为宋德祜乙亥(1275)马廷 (1222—1298)所撰《蔡氏宗谱序》。马廷 ,饶州乐平人,淳 七年(1247) 进士。文天祥 (1236—1283) 撰有《重修宗谱序》,应属第二次修谱。以后,杨维桢(1296—1370)在元至正丙午(1366)撰有《蔡氏家乘序》。方孝孺(1357—1402)在明洪武间撰有《重修宗谱序》。骆象贤(1371—1461)洪武九年(1376)撰有《蔡氏宗谱序》。屠溏(1440—1512)撰有《重修宗谱序》。等等。此后又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嘉庆二十一年 (1816)、道光十九年(1839)、咸丰十年(1860)、光绪九年(1883)、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十六年(1927)等的多次修纂。后4种,目前均存有“残本”。
  诸暨民间有不少关于蔡元培的传说:
  一说是蔡元培年轻时曾到陈蔡认祖,当时族长不认他,原因是怕前来分割田地山荡(其时不少田地山庄位于两县交界处)。一说是蔡元培早年加入“同盟会”,被当时政府视为乱党,村里怕株连九族,就把蔡元培祖上的《世系》从家谱上删掉了。村里老人一直口口相传的是,诸暨陈蔡“八石台门”就是蔡元培祖先的台门。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可以姑妄听之,亦可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来进行收集整理。而对于学者来说,则应尽可能从历史投下的影子中,找出有益于史实、有益于研究的蛛丝马迹来。可以明确的是,编纂《咸丰谱》的时候,蔡元培尚未出生,因此不存在因疑“乱党”而被删谱的可能。《咸丰谱》上理所当然地应该传承着从第一次修谱以来的世系发展信息。蔡先生的六世高祖蔡佐臣,卒于1743年,葬于诸暨五十一都邓村山(邓村在今枫桥镇彩仙村)。由此看来,直到清初雍正、乾隆年间,山阴蔡氏和故乡诸暨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蔡元培与诸暨枫桥似乎也有某种联系。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人物小志》在论及“陈伟”时载:“伟平居好学不倦,手不停披,目不停览。晚年四方从学者甚众,学者如蔡元培辈,皆出其门。……光绪间,门人永康应德闳校刊遗著,统名《耐安类稿》。”(7页)陈伟(1840.1.4—1889.10.26),幼名汤玮,字耐安,癸酉(1873)拔贡,乙亥(1875)恩科举人,以教谕注铨,例授文林郎。明确指出,“蔡元培辈,皆出其门”。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612次访问,全刊已有739721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