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中心参加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交流会

摘要:我中心参加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交流会   本报讯 10月15日下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交流会召开,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副处长胡晓立主持,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邵清出席并讲话,我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与全省其他各基地负责人以及相关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近50人参加会议。   在听取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等9家基地负责人的近期建设情况介绍后,邵清代表省社科联发表讲话。他表示,举办本次会议,目的是希望各基地进一步突出主题,从而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基地工作:一是以所在单位优势学科为基础,进一步凝练方向,打造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课题群,形成学术亮点,并为所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承担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紧跟长三角一体化背景和江南文化研究热点,提出新的概念;三是希望基地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发挥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四是希望基地精心策划、打造精品文库,并做好宣传报道,扩大学术影响力;五是做好数据库建设。邵清也希望各基地做好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的申报工作,并为明年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期考核做好充分准备。   潘承玉一行悉心聆听了邵清的讲话和各基地的经验介绍,并在会间与近期工作成效突出的相关基地负责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梅新林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陈玉兰教授、温州大学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俞为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洪治纲教授等展开密切交流,介绍了我中心的良好发展态势,欢迎他们到我中心考察指导。(越文化)

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召开2019年度自设课题发布会

摘要: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召开2019年度自设课题发布会   本报讯 9月20日下午,我中心在越文化研讨室召开了“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2019年度自设课题发布会”。发布会由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主持,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及各位立项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   诸凤娟宣读了《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关于公布2019年度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越文化研究院)自设课题立项的通知》,公布了被批准为中心2019年度自设课题的16个项目名单(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1项)。她介绍了课题启动的背景与评审环节,此次自设课题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共58万经费,设立5个重点课题,每个5万;11个一般课题,每个3万。自设课题设置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心能产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推动中心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了培育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课题自6月初启动,经过精心酝酿和严格评审,最后产生课题立项结果。诸院长强调大家一定要珍惜机会,立项后立即投入精力进行研究工作,希望各位负责人尽早结题,早出优秀的成果。接下来各位课题负责人与我中心签订了《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自设课题实施合同》。   潘承玉在总结中表示,课题竞争激烈,各位课题负责人花费了大量精力来设计课题,经过严格的评审能立项实属不易,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机会,并衷心期望大家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心与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越文化)

校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2019年度学生科研课题评审会召开

摘要:校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2019年度学生科研课题评审会召开   本报讯 9月24日下午,校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2019年度学生科研课题评审会在越文化研讨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郝敬习、副校长寿永明出席会议。   郝敬习表示,在本次评审中越文化研究院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选题、研究方向的把控方面充分发挥了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各二级学院团委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她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要把握时代主题,与目前浙江省的阳明学研究、唐诗之路研究等相呼应,充分挖掘、整合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省、市的地方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评审会专家组组长由郝敬习担任,寿永明、人文学院刘毅青教授、校团委书记吕志伟、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担任评审专家。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工作于9月初启动,聘请了校内教师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的校外顾问作为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校外地方文史专家作为研究会顾问的指导作用。截至9月20日,共收到来自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的24份申报书。本次评审采用匿名活页评审方式,经过专家组的认真审查,最终遴选出拟立项课题15项。(越文化)

龙南夜话史迹寻踪

摘要:龙南夜话史迹寻踪   “龙南夜话”发生在绍兴,是阳明后学弘扬阳明学说的一次极有意义和深度的事件。该事件发生在明万历五年(1577)闰八月,地点在绍兴城南龙山麓的龙南庵,参与者为王学弟子八十高龄的王畿,阳明再传弟子张元忭、邓以赞、罗万化等四人。龙南庵的由来则缘起于王阳明弟子佛门中人玉芝法聚(1492-1563)。玉芝法聚为董 好友,比王阳明小二十岁,因偶读《传习录》而来绍兴拜谒。《王阳明全集》中有《答人问良知二首》 《寄题玉芝庵》等诗,是玉芝法聚“以偈为贽”谒见王阳明并亲闻良知之旨及交往的见证。王阳明去世后,玉芝法聚为了便于与王阳明弟子继续交游,在绍兴结庵而居,此庵即为龙南庵,俗呼新庵。         玉芝法聚与王阳明的交往   玉芝法聚来绍兴拜谒王阳明,是明嘉靖初期儒释交融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玉芝法聚的生平及与王阳明的交往事迹,徐渭所作《聚禅师传》中有详细记载。其传文撮录如下:   玉芝大师,名法聚,姓富氏,嘉禾人也。始去俗,从师海盐之资圣寺,与董从吾翁谒阳明先生于会稽山中,问独知旨,持诗为贽。先生器之,答以诗。至金陵,参梦居禅师于碧峰寺,问如何不落人圈缋,居与一掌,师大悟。……其徒某某抱诸遗事,走数千里道来京师,请铭于兵部侍郎蔡公。而渭适以尚书李公聘寓京,得见之,取其遗,摭其大者为之传。   徐渭在传记中最后述说玉芝法聚的徒弟到京师“请铭于兵部侍郎蔡公”,此蔡公即蔡汝楠(1516-1565),湖州德清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始授职行人,后官至兵部侍郎、南京工部右侍郎。他所作的《玉芝大师塔铭》也记录了玉芝与王阳明的问道事迹:   玉芝大师法聚,姓富氏,嘉禾右族子,生于弘治壬子十一月廿九日,终于嘉靖癸亥五月十九日,寿七十有二。年方髫龀,肄儒业,淹通经藉,因从师于海盐之资宝寺。后数年,阳明王先生开讲于稽山,闻良知之指,若契机缘,遂以偈为贽谒王先生。先生答以诗,今载集中有《答人问良知》诗,云人即此僧也。   徐渭在传记中载“与董从吾翁谒阳明先生于会稽山中”,即证玉芝法聚谒阳明时,董陪同。其实,董 来绍前与法聚就是好友,两人过从甚密。其时玉芝法聚在嘉兴海盐南北湖东侧的荆山上,筑精舍修禅,称湖海山居。董在湖海山居留有不少诗文,后因庵内有灵芝生于榻下,董 遂题名“玉芝庵”额其上,湖海山居也改称玉芝庵,法聚也有了玉芝大师之号。董 来越拜王阳明在嘉靖三年(1524),玉芝来越问道的时间在嘉靖四年(1525)后。新编《王阳明全集》中有诗《答人问良知二首》,即为玉芝法聚向王阳明问道并亲闻良知之旨的见证。其诗曰: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无他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这一亲闻良知的事迹,玉芝法聚是“以偈为贽”谒见王阳明的,其中的偈语是什么?王阳明如何作答?这在张元忭在《题龙南庵壁》一文所记最为详实。其文载:   龙南庵者,玉芝禅师所尝卓锡处也。往阳明先生倡导道稽山,以良知为宗,一时骤闻之,且疑且骇。玉芝时方祝发吴中,一见《传习录》,大惊曰:“此非不二法门邪?”乃走数百里,以诗谒先生。其诗曰:“自识太虚含万象,此心同体没余遗。从来有有元无物,到底无无是有基。凿井及泉须弃锸,驾牛忘乘莫寻蹄。恐非滞寂还枝叶,更请宫墙问独知。”先生知是法器,信口答之以诗云:“良知只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玉芝言下大悟,卒演其旨,弘法于天池。   张元忭在文中介绍玉芝法聚向王阳明问道的经过,特别是玉芝法聚“以偈为贽”谒见王阳明的“诗偈”在其他史料中罕有见载,只是王阳明的答诗即《答人问良知》诗与《王阳明全集》所载开头两句“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无他知”略有异。玉芝法聚来越前所见到的《传习录》,应是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时新刊刻的版本,其中有《答陆原静书》一篇论述了良知心学与禅宗“本来面目”的趋同性: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 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本来面目”语出禅宗六祖惠能《坛经·行由品第一》,“无所住而生其心”语出《金刚经》第十品,为六祖惠能最终“悟道”之句。这两段文字即是使玉芝法聚急于来拜谒王阳明的缘由。   张元忭在上文记载玉芝法聚听到王阳明的答诗后即“言下大悟”,其实不然。据钱谦益(1582-1664)在《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之《玉芝和尚聚公》中的记述,王阳明向玉芝法聚还演示过以“钥匙”为物件的一桩公案:   僧玉芝尝参王阳明。大众中,明出袖中锁匙问曰:“见么?”曰:“见。”还纳袖中,复问:“见么?”曰:“见。”明曰:“恐汝未彻。”   王阳明常借助于手头的物件演示“见”与“不见”来指其弟子,如季本(1485-1563)亦曾记载王阳明用筷子演示“见”与“不见”的案例:   予尝载酒从阳明先师游于鉴湖之滨,时黄石龙(绾)亦与焉。因论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义,先师举手中箸示予曰:“见否?”对曰:“见。”既而隐箸之桌下,又问曰:“见否?”对曰:“不见。”先师微哂,予私问之石龙,石龙曰:“此谓常睹常闻也。”初亦不解,其后思而得之。盖不睹中有常睹,故能戒慎不睹;不闻中有常闻,故能恐惧不闻。此天命之于穆不已也。故当应而应,不因声色而后起念;不当应而不应,虽遇声色而能忘情,此心体之所以为得正,而不为闻见所牵也。   又如另一弟子薛侃(1486-1546)在《薛侃集》卷一《云门录》中亦有一段以“扇”来演示“见”与“不见”的例子:   阳明举扇以示曰:“见扇否?”中离曰:“见。”阳明将扇入揣怀中又问曰:“还见否?”中离不应。阳明先生遂不悦。   由上王阳明惯用以物件演示来点化弟子的方法,可知当时玉芝法聚对阳明良知学说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在随后的几年里,王阳明与玉芝法聚仍交往密切,在《王阳明全集》中还有《寄题玉芝庵》一诗留存,其诗为:   尘途骏马劳千里,月树鹪鹩足一枝。   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玉芝法聚在玉芝庵期间与王阳明、董 等交往甚密,往来诗书吟唱。后玉芝法聚迁往湖州武康的天池山,玉芝庵亦渐废毁。此诗作于嘉靖五年(1526),王阳明在诗中通过世间万物之一的“骏马”“鹪鹩”来强调各自“身心”的“自得自悟”,认为只有从自身的心体上“正心”,才是真正的“明了”和“觉悟”,更不必去羡慕我这个在碧霞池边的“碧霞翁”。         玉芝法聚与王畿、徐渭等的交游   王阳明去世后,玉芝法聚为了与季本、王畿等王阳明弟子交游方便,便在当时的绍兴城南的龙南山结庵而居。据张元忭《题龙南庵壁》记载:   其后先生没,时时往来稽山,与季、王诸公游,遂结是庵而居之。一传而祖玉,再传而文通,今至于圆净,盖三传矣。予不及见玉芝,而得见其三世师弟子,皆能持戒习禅,以守其相承之衣钵,兹庵其有幸哉!龙南山簇而水环,舟可至,振屐可登,固幽人逸士之所栖也。顷,予卜庐其间,俗缘稍寡,方外二三子,日来拥蒲团,烧柏子,谈空理,相慰藉以宽吾忧,然则庵之幸又非余之幸也夫!暇日偶感玉芝事,爰书之以示二僧,使知自策云。   在龙南庵,王畿与玉芝法聚共参良知之旨,共证儒释大同。今在吴震编校整理的《王畿集》中收有《八山居士闭关云门之麓,玉芝上人往扣,以偈相酬答。时龙溪道人偕浮峰子叔学生访上人于龙南山居。语次,出以相示,即席口占数语,呈八山与玉芝共参之》,此为八首七言绝句,其诗为:   魔佛相争不在多,起心作佛即成魔。   若于见处能忘见,三界纵横奈尔何?   禅家但愿空诸有,孔氏单传只屡空。   儒佛同归较些子,翠屏山色自穹隆。   谩把玄关著意寻,五情苦乐古犹今。   百年一日非延促,须信真金不博金。   因成社会结莲台,不著虚空不惹埃。   水竹岩花都见在,恁渠溪上放舟来。   此非不足彼非多,水即成波佛即魔。   却笑山僧亦饶舌,强从丈室问如何。   从来万法有心造,人若空时法亦空。   解取高山作平地,却于何处认穹隆。   自己家珍不用寻,法门非古亦非今。   不于了处知分别,管取全收大地金。   杖头点到降仙台,台上风光绝点埃。   一自仙翁赋归去,至今猿鹤笑空来。诗题中的“八山居士”即是钱楩(?-约1551),字世材,号八山,又号立斋,山阴人,亦系王阳明弟子,嘉靖五年(1526)进士,为“越中十子”之一,历官晋江知县、郎中、刑部主事。后弃官回乡,别妻子,焚衣冠,潜心学道,筑室于绍兴东南部的秦(下转第6版)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113次访问,全刊已有724467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