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第01版:第一版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摘要:
  本报讯 10月29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研究部署我校贯彻落实意见。校党委书记王建华主持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校党委副书记唐和祥传达了绍兴市委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校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梁涌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的学习领会做了中心发言。
  学习中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建议》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奋斗目标,部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待,必将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王建华书记在会上就我校如何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做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全校各级党组织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活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把握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是要学习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提出的国家“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认真总结、梳理“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明确学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准发展起点、合理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坚定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提升、转型升级的信心。王建华书记同时强调,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大家要继续抓好教学科研、创先争优、干部换届等各项工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要科学编制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按照中央《建议》的要求,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努力使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既符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又符合省、市发展实际,既体现学校的发展需求,又反映全校师生的意愿,使之成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规划。 (苗欣)

聚焦古城文化 探讨区域发展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摘要:
  本报讯 10月28日上午,中国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古城文化,探讨区域发展,为绍兴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由我校和市委宣传部、市社联主办,具体由我校越文化研究院和市社科院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绍兴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校学术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对于研究绍兴2500年发展史,发掘、提炼和弘扬越地文化和绍兴城市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校党委书记、越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建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绍兴城市与越文化相溶相映、相辅相成。这里诞生了一批彪炳史册的越地先贤,绵延着一条以越地文化个性为传承基因的清晰脉络,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越文化气质,展现了宏大的文化气场。他还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越文化研究情况,并恳请与会专家、学者,不仅站在全国甚至国际学术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古城文化和区域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对绍兴城市史的灵魂和不朽生命力展开充分的探讨和对话,同时也能对学校越文化研究和其他学术活动多提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永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尹永杰说,2010年,对于绍兴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数百座古都古城中,绍兴的城址2500年来不变,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绍兴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研究总结绍兴2500年的历程,在2500年起点上如何发展是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2500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五湖四海的80多位专家、学者,就绍兴250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入切磋;透过古城文化的脉络,寻找当代区域发展之路,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研讨会聚集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戴鞍钢,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朱光亚,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等一批国内及绍兴本土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随后举行的主题报告会上,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国枢、戴鞍钢、朱光亚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智慧之城”、“晚清绍兴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越地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等主题展开了论述。
  据悉,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透过绍兴古城2500年的文化脉络,围绕如何借助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握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的科学结合点,如何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实现文化创新和区域社会和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赋予绍兴发展更多的智慧与动力。(本报记者)

图片新闻

摘要: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美丽的展示,是青春的飞扬。11月4日上午8时,校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在南山校区田径场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唐和祥,副校长陈健尔、华小洋以及本届运动会组委会成员出席开幕式。
  在激昂的旋律中,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依次入场。各学院代表队带来丰富多彩而富有特色的表演,充分展示了青春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据悉,本届运动会上,全校21支竞技劲旅共有803名运动健儿进行角逐,在为期二天的比赛中产生甲乙组男女共计70个运动项目的94枚金牌。同时,2010年校教职工运动会也随之举行。 (张颖 文/谢伟杰 摄)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摘要:
  本报讯 10月29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要精神,研究部署我校贯彻落实意见。校党委书记王建华主持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校党委副书记唐和祥传达了绍兴市委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解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校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部长梁涌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的学习领会做了中心发言。
  学习中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建议》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奋斗目标,部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待,必将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王建华书记在会上就我校如何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做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全校各级党组织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活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把握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是要学习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提出的国家“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认真总结、梳理“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明确学校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准发展起点、合理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坚定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内涵提升、转型升级的信心。王建华书记同时强调,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收官之年,大家要继续抓好教学科研、创先争优、干部换届等各项工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要科学编制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按照中央《建议》的要求,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努力使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既符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又符合省、市发展实际,既体现学校的发展需求,又反映全校师生的意愿,使之成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规划。 (苗欣)

聚焦古城文化 探讨区域发展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摘要:
  本报讯 10月28日上午,中国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在绍兴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古城文化,探讨区域发展,为绍兴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由我校和市委宣传部、市社联主办,具体由我校越文化研究院和市社科院承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绍兴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校学术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对于研究绍兴2500年发展史,发掘、提炼和弘扬越地文化和绍兴城市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校党委书记、越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建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绍兴城市与越文化相溶相映、相辅相成。这里诞生了一批彪炳史册的越地先贤,绵延着一条以越地文化个性为传承基因的清晰脉络,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越文化气质,展现了宏大的文化气场。他还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越文化研究情况,并恳请与会专家、学者,不仅站在全国甚至国际学术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古城文化和区域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对绍兴城市史的灵魂和不朽生命力展开充分的探讨和对话,同时也能对学校越文化研究和其他学术活动多提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永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尹永杰说,2010年,对于绍兴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数百座古都古城中,绍兴的城址2500年来不变,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绍兴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研究总结绍兴2500年的历程,在2500年起点上如何发展是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2500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五湖四海的80多位专家、学者,就绍兴250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入切磋;透过古城文化的脉络,寻找当代区域发展之路,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研讨会聚集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戴鞍钢,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朱光亚,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等一批国内及绍兴本土的知名专家学者。
  在随后举行的主题报告会上,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国枢、戴鞍钢、朱光亚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智慧之城”、“晚清绍兴与上海的经济联系”、“越地建筑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等主题展开了论述。
  据悉,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透过绍兴古城2500年的文化脉络,围绕如何借助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握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的科学结合点,如何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中实现文化创新和区域社会和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赋予绍兴发展更多的智慧与动力。(本报记者)

图片新闻

摘要:





  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美丽的展示,是青春的飞扬。11月4日上午8时,校第十六届田径运动会在南山校区田径场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唐和祥,副校长陈健尔、华小洋以及本届运动会组委会成员出席开幕式。
  在激昂的旋律中,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依次入场。各学院代表队带来丰富多彩而富有特色的表演,充分展示了青春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据悉,本届运动会上,全校21支竞技劲旅共有803名运动健儿进行角逐,在为期二天的比赛中产生甲乙组男女共计70个运动项目的94枚金牌。同时,2010年校教职工运动会也随之举行。 (张颖 文/谢伟杰 摄)

图片新闻

摘要:
  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沈阳来校指导10月28日,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沈阳来校指导工作,校长叶飞帆教授向客人一行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管理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10月29日,沈阳副司长一行参观走访了浙江省留学生教育基地———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对于我校留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我校能继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国际影响,促进科学发展。 (本报记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荣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称号四年一届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结果日前在重庆召开的2010学术年会上揭晓,《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在全国参评的491家期刊中脱颖而出,获“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称号,“越文化研究”被评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特色栏目”。这是继2006年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跻身“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再获殊荣。
  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是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展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启动以来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取得的成绩。 (东明)我校组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0月28日,2010第三届中国(嵊州)电机展览会暨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嵊州市体育中心隆重开幕。我校组织了近10名机电、纺织、化工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副校长王建力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参观了学校展馆。
  我校共展出高新技术成果44项,其中机电信息类19项,纺织类6项,化学化工类8项,管理社科类4项,农业类7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物展出。我校的科技成果吸引了许多企业家和技术、营销人员。
  在10月27日下午举行的国内高新技术成果签约、推介会上,针对嵊州领带、机电产业背景,我校积极组织了相关项目进行推介,其中纺织服装学院占海华老师的“仿再生纤维的新型改性聚酯长丝的开发及后加工应用研究”项目做了大会推介,工学院周天祥老师与绍兴一景乳业有限公司合作的“绍兴一景乳业鲜奶配送管理系统”项目,生命科学学院的汤访评老师与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的“生姜病害防治研究”项目进行了大会签约。 (周琰)校工会获“浙江省工会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日前,校工会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2007年-2010年度“浙江省工会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省共有75家单位获得了此项荣誉。
  近年来,校工会的财务工作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关心支持和上级工会的指导下,遵守工会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依法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努力完善工会经费使用监督制约机制,在为教职工服务、为发展教育事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本报记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解孟林一行来校共商“中国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规划”项目

摘要:
  本报讯 11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解孟林率自治区政府轻纺工业局局长龙飞、贺兰县人民政府领导等一行12人来校共商“中国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规划”项目。校党委书记王建华,纪委书记、秘书长沈赤以及党办校办、科研处和纺织服装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交流。
  会上,解孟林副主席简要介绍了宁夏在西部大开发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表达了宁夏在“十二五”期间,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与东部地区联系及与我校合作的意愿,他还简要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和行程安排。王建华书记首先对解孟林副主席一行来校考察表示欢迎,对自治区“中国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规划”项目由我校承接显示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并向客人简要介绍了绍兴的概况和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思路和成绩特色等,表示双方进一步合作和交流的空间巨大。解孟林副主席一行还参观了校史陈列室。
  之后,解副主席一行与项目组成员就项目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今年10月,我校纺织服装学院段亚峰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规划》被列为201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项计划项目。 (本报记者)

图片新闻

摘要:





  10月26日上午,上虞分院音乐楼体育舞蹈训练室人头涌动,该院2011届毕业生首场校园招聘会在这里成功举办。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沃尔玛集团、上虞中瑞塑胶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参会,提供了外贸业务员、销售、人事专员等岗位100余个,近500名毕业生进场应聘。 (虞院)

我校与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摘要:
  本报讯 日前,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大学(JAMK/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代表团来我校访问,校长叶飞帆、校长助理寿永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务处、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人亲切会见了代表团一行。
  会见过程中,叶校长在简要回顾两校之间的合作历程后,对双方积极务实的合作态度和研讨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叶校长说,两校在过去短短几年中,合作互信并率先开展教师交流项目,富有合作成果,希望两校在合作谅解备忘录及师生交换协议的框架下,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密切联系,深化合作。芬兰于韦斯屈莱理工大学代表Risto/Korkia-Aho先生表示,将继续与我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合作成果。他说,双方在学科分布、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愿与我校共同努力,落实此次会谈达成的共识,推动双方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
  双方正式签订了两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师生交换协议。
  代表团一行在我校访问期间还分别与医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及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就具体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国交)

第02版:第二版

元培学院承办全省独立学院
第六届学生工作研讨会

摘要:
  本报讯 10月28日,由浙江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联谊会主办,元培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研讨会在绍兴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市教育局副局长钱伟平等出席开幕式。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自全省22所独立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近百名代表参加了研讨。
  开幕式上,宋培基副书记代表学校对前来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代表们表示热列欢迎。他在讲话中积极肯定了元培学院在学生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宋培基副书记希望各位代表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相互学习探讨,共同促进我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开幕式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作了关于《心理委员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的学术报告。来自元培学院以及其他五所独立学院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新形势下我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开展达成了多项共识。 (本报记者)

相得益彰的三种态度———访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曾敏峰副教授

摘要:
  用“热爱”来定义曾敏峰副教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再恰当不过,“正是因为热爱,我才能把这三者处理得如此相得益彰。”用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起心中的理想,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曾敏峰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努力,构建起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他的“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认真:教学上的创新者认真施教,勇于创新。曾敏峰主讲《高分子科学基础》、 《材料化学》、《现代生活与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善于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主持的《现代生活与化学》是校级重点课程,并有多篇教改论文在《化学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三年来指导18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多篇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荣誉,个人也被评为2009年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他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佳木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目前正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并有1项研究生教育课题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立项。
  曾敏峰于2004年进入学校工作。工作之初,他便展开了周密的自我分析,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化学是基础,一切材料的基础,人类文明、物质、财富,很多从化学衍生出来,并创造新的财富;厨房里的天然气、调味品,住房用的耐火材料,汽车材料70%都用到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数理化中,化学与生活接触最多。曾敏峰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化学授教变得不再枯燥难懂,形成这么一套理念之后,他便自信满满地“上岗”了。而有着独特教学切入点的化学公选课也就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他改变了大家以往对化学、对材料的认识。
  在学生培养中,曾敏峰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喜欢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他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与以前的本科精英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一定要多看书。看书要杂,不仅看本专业的书,我还建议化学专业的学生多去看看管理、经济、文史等方面的书籍,这对以后的工作、个人发展和交际沟通都很有帮助。”
  执着:科研上的追求者潜心治学,醉心学术。调入我校工作以后,曾敏峰一直坚持踏踏实实做科研,着重开展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自由体积特性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自2007年以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收录19篇;获2009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绍兴文理学院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绍兴文理学院0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项,获得07—08年度绍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作为一名科研的执着追求者,曾敏峰耐得住寂寞,他说:“科研,走到哪里都能做,关键就是要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中,不断地挖掘自己,一步一步,努力培养持续创新的能力;不要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做什么现在还只能做什么,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不断有所突破。”
  曾敏峰把“科研有所收获”当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这种快乐渗透在整个过程中,就像写一个故事。“比如,查文献时发现别人的工作做的并不完善,我们就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探索,等于先构建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进行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使故事有血有肉,这是一种收获和发展。”对于自己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一些成绩,曾敏峰表示主要得益于学校越来越浓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也为科研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硬件平台。“近几年,学校引进了很多高水平的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组建了各个基层学术组织,在这种氛围和条件下,年轻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不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热爱:生活上的快乐者人们心目中的博士,往往都是严肃沉稳、不苟言笑的,但曾敏峰除了有条不紊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他更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是学校教工足球队的一员,享受绿茵场上挥汗如雨的快慰;他在篮球场上和学生打成一片,享受师生同乐的满足;他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经常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歌咏比赛并获各类奖项。曾敏峰说,“博士,并不一定就是天天‘为学’、‘治学’的书呆子,也要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个人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
  在沉醉于教学、科研的同时,曾敏峰也担任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坚持“服务为先,任劳任怨”。他担任绍兴文理学院医药化工研发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工作,爱岗尽职,研发中心被评为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同时,曾敏峰还一直担任化学一级学科的学科秘书和有机高分子学科方向主要成员,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2008年化学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学校的三个首批硕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点之一,2009年应用化学学科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A类。
  曾敏峰总结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些建议,他说,“要让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一定要处理好理想(现实理想)、责任和青春三者之间的关系。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缺少内在动力。理想绝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符合自身能力和发展实际的现实目标;理想是建立在责任感之上的,年轻学生要勇于担当、承担责任,要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切不可随波逐流,一定要让大学生涯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享受青春。”(黄万军 张琳 张圆圆 徐雁 励文君)

全校开展人口普查

摘要:
  本报讯 11月1日零时,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学校70名普查员也随即分头深入学生宿舍等进行人口普查登记。
  2日傍晚5时30分,普查员来到了河西2号楼学生公寓进行人口普查登记,普查员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姓名、出生年月、民族等情况。陶侃副校长在学校人口普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也来到了普查登记现场。陶副校长指出,人口普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他鼓励普查员按照人口普查工作制度、方法、规定等,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我校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同时也希望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履行应尽义务,积极配合普查员如实申报普查项目,确保我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据介绍,此次人口普查按现住地登记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需要填写人口普查表。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人口普查办公室,选聘并培训了20名人口普查指导员和70名普查员。我校普查区包括所有东区、西区、南山校区学生公寓,还包括风华苑家属区以及户口在校的集体户。不包括兰亭校区(属于绍兴县普查区)和上虞校区(属于上虞市普查区)。风雅苑和风和苑住户由社区普查人员普查。据前期学校摸底清查,我校普查区总户数为4045户,人数为19830人。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住房情况等。11月1日~10日为入户正式登记阶段。(本报记者)

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访教育学院分工会主席、教育心理系副主任杜海平

摘要:





  绍兴市心理协会副秘书长、我校教育学院分工会主席、教育心理系副主任杜海平将“教育”看做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把教育的过程看做幸福的过程!”这是杜海平理解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从教二十余年来,对于教育的精辟阐释。
  1989年7月,杜海平踏入了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绍兴师专。“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非常激动。记得当时,我反复告诉自己‘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这不是梦’”,而今步入中年的杜海平略带激动地说,“从教二十一年了,我还是觉得很新鲜,就像第一次站上讲台一样———因为,我爱这个讲台,我爱‘教育’这份‘生活’”。
  平易近人对于如何提高师范班的整体素养,杜海平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切中要害,各个击破。
  根据多年的观察,杜海平认为我校高年段的师范生在说课、试讲中大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于所授课文的解读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被网上的一些制作美观的课件迷惑,而把整体重心放在细化这些“花哨”的表层。外行人乍一看觉得很丰富、很精彩,但真正出彩的授课模式是“裸课”式的教学,多媒体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教学方法的本体。其次,师范班的学生对于教学的受体很模糊,在应对高中生、初中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时,他们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
  对于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杜海平认为:“这主要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已对模板式的教学习以为常,安于借鉴课本或者网络资源;而另一方面,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培养的,光靠一个月的实习,是明显不够的。所以,在试讲或者说课时,他们往往会手忙脚乱,甚至错用了所学的教学方法。”
  正是通过对于现今师范生的整体把脉和教学反思,杜海平提出了两大教学重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深度。“在课堂上,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诱发他们主动思考。”其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强度地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十多年前,我就采用了这种模拟教学的方法:在每节课上请一位学生上台,给同学上5—10分钟的课,并请2—3位学生点评。”
  汉语言07级学生纷纷反映:杜老师的课堂气氛很活跃。模拟教学,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站上讲台的兴奋和备课的艰辛。我们从参加模拟教学的“老师”身上,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张新新同学说:“杜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他尊重学生的想法,人也很热情很有活力。”另一位学生则表示:“杜老师是个善于调节课堂气氛的老师。”
  “嘿嘿,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犯过错”,杜海平平静地说。当时杜海平毕业不久,任中文系教育学授课老师。某节课上,有个男生不愿回答他的提问,“我当时也年轻气盛,做事没考虑后果,就说‘不愿回答问题、不思考,就给我出去。’男生说:‘你让我出去,我就出去。’”事后,中文系主任鲍贤伦、教研室主任马兆掌等资深教师与杜海平进行了谈话,“我很感激他们老一辈教师对我的提醒和教导。事后,我反思了很久。在以后应对这种特殊的教学情境时,我学会了先调整自我情绪,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缓和师生间的冲突”。
  循序渐进2009年初,当时的教育心理系支部书记楼英伟被调到浙江师范大学,金建生老师一人身兼主任、书记两个职务,工作非常繁忙。教育学院的陈书记、林院长找杜海平谈话,希望他任教育学院心理系副主任。
  “我是个闲散惯了的人,从我内心而言,对做这份工作是不大感兴趣的”,杜海平说:“但林慧莲院长的一番话开解了我,我想我也应该为教育系、为教学管理工作尽我的绵薄之力。”
  同年,我校要争取建设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我反复琢磨了关于如何拓展教育学院在校内乃至校外的影响力的问题”,杜海平说:“我一直觉得,文理学院作为绍兴地区唯一的培养教师的高校,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职前培训,它应该拓展得更远,应该让绍兴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感受到,我们对他们职后的成长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杜海平强调:我觉得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的教师,应该在中小学树立我们的品牌。一方面要用我们的理论去指导中小学教师,另一方面在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吸取我们的养料。通过服务于中小学教学科研的方式为我们学院教师影响力的扩大创造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国内同行中发出我们的声音。
  鉴于这两点想法,杜海平从三个方面,探寻一条发展扩张之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正确的,但不把这个酒缸的盖子揭开,如何能让它的香味弥散开去呢?”杜海平说:“所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揭开’教育学院的‘盖子’,以此扩大教育学院在中小学中的影响。”
  仅2009年一年,杜海平就先后组织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活动。
  6月,在绍兴小学语文界有重要影响的周一贯老师的支持下,教育学院举办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会议以“追寻家常课的优秀品格”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后又组织了近600名绍兴小学语文老师,观摩了全国顶尖的教学大师———于永正等老师的小学语文课。2009年下半年,他们又承办了嵊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高级研讨班。“当时我们邀请了国内一流的教育理论专家杨启亮、刘志军等博士生导师,顶尖的中学校长程红兵、王志刚等做客讨论班。”
  杜海平也积极开展组织科研活动,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我们与诸暨 浦中学建立了教科研合作项目。通过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提高中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了中学的科研竞争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是辛苦的,但全身心投入工作,让我觉得生活更充实、自己更幸福!”
  其次,通过承办国内省内高端的学术会议,扩大教育学院在国内的影响。2009年11月,教育学院承办了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据杜海平介绍,参会人员均为国内该领域最为顶尖的专家学者,如华师大的博导叶澜教授、北师大的博导裴娣娜教授等。“会议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重要的是向国内同行学者‘推出’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并以此为契机,与众多有名的专家学者、教育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杜海平说:“从现今的成果看,会议是成功的。”
  2009年12月,杜海平又策划组织了浙江省心理学会学术会议,浙江省内最有名望的心理学专家几乎全部到场。“通过这次会议,我院教师的研究成果通过论文的形式推广出去,扩大了我们教育心理系在省内心理学同行中的影响。”
  作为绍兴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的杜海平,依托绍兴市心理学会,与中小学基层合作单位联系,建立了教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教育学院要在中小学生根发芽首先要有自己的基地组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借助了我们绍兴市心理学会的平台,通过发展团体会员的形式,与绍兴县、上虞市、新昌县、嵊州市、诸暨市等中小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和心理活动基地。”
  在谈到上面这一切时,杜海平一直强调所有这些都是在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支持下得以实现的,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杜海平有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满腔热情;作为一名“教育”者,他努力打响文理的教育品牌,扩大“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本报记者)

第03版:第三版

征地拆迁话法治
□孟勤国(2010年10月9日)

摘要:





  孟勤国 浙江绍兴人,著名物权法学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广西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物权法、民事立法与司法、国企改革。出版 《物权二元结构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中国物权法100问》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民事立法》等论文多篇,作品获全国首届优秀法律图书奖、广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被评为广西首届杰出法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优秀教师、广西优秀专家、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入选广西高校首批跨世纪人才、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当选为十四大代表。

一、公权力行使流氓化,私权力救济刁民化

摘要:
  征地拆迁是近年来常常被提起的热点。从四川的征地拆迁自焚案件到最近江西抚州宜黄县的自焚案件,这一系列反映出我们征地拆迁中引发出的一些问题。
  关于征地拆迁,原来有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一个征地拆迁条例,到2007年物权法出台,对征地拆迁也作了专门规定。在这样一个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征地拆迁矛盾没有因为法律的完善或者法律进一步的细化而有所减少,反而越演越烈。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中,改革开放和法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三十年间,我们法治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立法上。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现在可以说我们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备。可是有了法律不等于解决了法律问题,这就是我们法治的一个焦点问题。比方说三十年我们立了大量的法,可是忽略了这些法律能否被执行、能否执行,忽略了法律的效率,忽略了法律的实际功能。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看征地拆迁,应该说它反映了现在中国社会法治的一个特点。
  我认为中国法治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公权力行使流氓化,私权力救济刁民化。当然这不是很普遍,只能说在一些地区有。这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公权力行使流氓化先来谈第一个现象———在一些地区公权力行使流氓化。流氓化是我打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按照现代法治的原则,公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作为行为指南。对公权力来说,它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如果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这个公权力的行使是不合法的。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在行使公权力的时候完全抛开了法律,是在法律以外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所以我说公权力行使流氓化,就是行使公权力的部门把法律抛在一边,按照自己定的规则、自己的方式在进行公权力的行使。
  江西抚州宜黄县惨剧这些案件里,体现了公权力的行使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第一,目无法纪,拆迁之前断水断电,几十号人涌进公民住宅说是去查汽油;第二,以强凌弱,一方是被拆迁的一家,另一方可以动用国家公器;第三,不择手段,特别是在机场拦截,完全是靠暴力把人家拦住;第四,不计后果。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里一些地区在拆迁问题上公权力行使流氓化,而且奇怪的是现在这种东西已经形成了潜规则。
  (二)私权力救济刁民化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在征地拆迁上出现了私权力救济的刁民化,这个现象同样不可忽略。“刁民”是我国古代对一部分不守法纪、在法律以外谋求生财之道或生存之道的人的叫法,其特点是不依赖法律来解决问题,而通过法律以外的手段来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按道理,征地拆迁中如果你的权力受到侵犯,应该诉诸法律,请求法律的帮助,这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实践中,政府先让老百姓知道到法院打官司是没用的或者是基本没用的,找法院法院不管、找警察警察不管;另外,在拆迁中老百姓知道第一个跟他们签合同的人根本是个傻瓜,基本上补偿最少,所以要弄到最后才签。这样一来,本来征地拆迁涉及到你的私有财产权,按道理它应该是通过国家权力来保护的,可是你现在不指望国家权力,而是指望自己通过抗争来解决。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是做一般的钉子户,就像当初重庆市“最牛钉子户”挂一面五星红旗,拿部宪法。接着用五星红旗不行了,宪法不灵了,就养狼狗。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自焚,用制造极端后果的方式来逼退强拆的人。
  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老百姓现在用什么东西来保护自己的权力。这三种东西没有一样是按照法律程序来保护自己的,全部是在法律以外寻求保护自己财产的方式,私权力救济刁民化了,而且事实证明,做刁民比做良民要划得来。因为一旦出了事情后,暗箱操作的补偿往往远远大于前面。这些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就是说你只要闹得凶,最后就得的多。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预期。如果我们都用这种方式来保护私有财产,我们的国家能说是一个法治社会吗?
  所以必须认识到,凡是出现了私权力刁民化严重现象的地区往往是公权力流氓化的结果。我觉得其实中国法治不仅仅是征地拆迁存在着这种现象,在很多领域里都存在着同样的倾向。在中国的法治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公权力行使流氓化和私权力救济刁民化这样一种不良的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二、原因和危害

摘要:
  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法制不全不能不说是一个因素,但是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现象的,跟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专制和人治的传统以及我们国家现在对公权力缺乏足够的约束有关。
  (一)原因1.国家立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前期国家立法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第一个原因。我们现在的许多法律还不是真正的良法。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著名的张文显教授提出我们国家的法治要“从依法治国,走向良法善治”,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正确。所以现在国务院法制办正在起草新的拆迁条例,就是希望在征地拆迁上找到一个良法。
  2.我国没有法治传统但是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法治的传统。我们法治的历史进程还很短,只有三十年,三十年前中国没有法治这个说法,只有人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可以看到一种非常明显的现象———法律制定了以后基本上不太用,《大明律》、《大清律》不用的,用的是皇帝的圣旨。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里有法律作门面,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搞的是另外一套,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到现在这个传统还在,很多干部包括老百姓有几个把法律真正当成是法律来看呢?这就是中国法治最艰难的一块。
  一个法治社会必须要全民建立起一种对法律的神圣的信仰———把法律作为一种信仰、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我觉得真正判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法治了,看的恰恰就是这一点。在法律面前知道必须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中国法治最艰难的一步。现在很多当官的人认为法律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我们整个社会现在没有把法律当一回事,这种现象既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大家都不把法律当一回事,最后自己也就不受法律保护,法律也保护不了你。
  3.公权力过于强大公权力在我们国家过于强大,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大的障碍。一个法治社会里,首先要约束的是公权力这匹野马。因为公权力是最容易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是最容易惹是生非的。公权力这么强大的一种权力体系如果不受约束,任何法治都行不通。
  在这三十年的进程中,我们对公权力的约束做得远远不够,现在虽然立了很多法,在指导思想上定了很多规矩,但是一旦涉及公权力,这些规矩就软化。为什么在征地拆迁上出现那么多悲惨的案件,就是我们的公权力没有受约束,有人甚至说出这种话来:“谁影响我们这个县一阵子,我就让他倒霉一辈子。”中国社会公权力的约束始终是中国法治的一个中心问题。
  (二)危害1.导致中国法治的努力落空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中国法治的所有努力最后全部落空。如果不阻止这种现象的话,中国的法治永远不可能搞起来。因为公权力行使流氓化,老百姓不会守法,就只有认命或反抗。
  法治社会是什么?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上产生很多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人与人之间肯定会发生纠纷,会发生利益冲突。那么,一个法治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任何纠纷的解决途径都按照一个既定的规则进行,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事先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则来解决纠纷,这就是法治。通过这个可以预期的、事先知道的行为规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有什么规则摆在面前,按照规则做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大家都守规矩的情况下,纠纷就会越来越少,天下就会越来越太平,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这就是和谐社会。但是,如果像现在这样,一旦发生纠纷大家都不找法律,政府不讲法,老百姓也不信法,就信上访,就信自焚,就做钉子户,在这样一种预期下,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一个法治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我认为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社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
  2.阻碍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现代文明一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的规范的关系之中,而这只能是法治,只能是法律准则。我们现在说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法治。如果法治社会建立不起来,中国就谈不上是现代国家、文明国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仍然是人治,仍然有封建专制的影响,如果是这样,那就谈不上现代文明。
  3.导致社会动乱现在这种现象如果不阻止的话,会导致社会动乱。现在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越来越全体性。这种个别的事件会形成一连串的社会公共事件,一旦普遍就会形成全体事件,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这样搞下去的话,严重损害了我们党的执政形象。
  中国法治中,像这种现象不阻止的话,危害非常大。当然,如果要从具体的角度来说,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就是对社会老百姓的危害和他们各项权利的侵害。

三、目前征地拆迁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摘要:
  中国的法治,落实到征地拆迁上应该怎么做?我觉得,现在无论是在征地拆迁还是在其他领域,中国社会应该是向一个目标前进,就是把一切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这是一个基本的法治目标。对于征地拆迁,政府部门要纳入法治的轨道,老百姓也要纳入法治的轨道,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分。
  (一)立法问题1.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这次征地拆迁条例里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下了很大功夫。其实,在物权法制定的时候,我们参与物权立法讨论的一些同志对公共利益有过很大的争论。当时我提出一定要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怎么界定呢?我提出要不具有商业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就是说,你把我的地和房征去以后,新建的项目不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而是从事公共事业或公益事业的,这样才算是公共利益。这是征地拆迁的一个前提。物权法规定得很清楚,征地拆迁只有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拆迁。
  但是严格限制公共利益的范围以后,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官员都提出旧城改造还搞不搞了?那种应该不属于公共利益,但是如果是基于社区的利益,国外的做法是这样的:社区居民形成一个决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进行。这种不叫做公共利益的征地拆迁,而是通过民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合理补偿我们国家物权法其实规定得很好,就是补偿要合理补偿。问题出在什么叫“合理补偿”。现在各有各的理解,当时我在我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里用了“时价”这么一个说法。
  现在的合理补偿是这样的———政府拆迁办说合理就是合理。你要问他为什么说这个地方4000块钱一平米,他们说有评估报告。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评估报告更靠不住的东西了,因为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把价值三百万的一栋房子评估出三千万,那当然也可以把三千万的房子评估成三百万。而且,评估报告还有一个问题———评估的时间点。2010年来拆房子,却拿2007年的评估报告作为依据,现在的合理补偿问题就出在这里。
  “时价”怎么定?很简单,房子都是有交易价的,二手房的交易有高有低,取个平均值不就行了?如果没有标准,那就是漫天要价到落地还钱,就看谁“横”了。
  3.程序要严格现在征地拆迁中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程序问题,因为当地政府拆迁的时候往往是有时间的。现在的矛盾在于程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多拆迁都是不讲程序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在新的立法里首先要规定一个原则———程序必须完成,程序没有完成之前不能拆迁。这事必须要坚定,时间再怎么紧,从行政复议到法院裁决,到强制执行,所有程序都必须完成才能拆房。这一点如果不坚持,永远建不起一个法治社会来。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不重视程序,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就行、过程不重要。但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恰恰就是程序高于一切,没有程序就没有公平。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考虑到拆迁的特殊性,程序可以适用特别程序。比如,通常情况下这种裁决要几个月,可以通过比较紧凑的程序,缩短时间。
  第三,在程序过程中要透明,这非常重要。现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拆迁方说它是违章建筑,被拆迁方说不是。那究竟是不是,要用比较公开透明的方式来解决,否则永远吵不完。
  第四,必须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先解决生活保障和安居问题。物权法规定,对被征地的农民,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能生活下去;对城市的被拆迁户,要解决他们的安居问题。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先拆了再说,给你点钱自己去找房子,没有安置房,或者小小的安置房一住十几年。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政府要承担起保证安居的社会责任。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我觉得这个安居还不是一般的安居,最起码应该是当地的人均住房标准。
  (二)严格落实政府部门的责任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对政府拆迁部门的责任必须严格落实,不允许政府部门玩弄法律、不择手段、滥用公权力、滥用国家机器。在这方面,必须把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干部约束起来。只要政府部门在拆迁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滥用权力,一定要严肃追究。这一次追究县委书记的责任立案调查还是第一次,原来一般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拆迁公司,很少追究到一把手。只要违法了,只要不按照规定办,该撤职就撤职,该坐牢就坐牢,绝不轻饶。如果我们的党不是这样管好干部的话,这个矛盾解决不了。
  (三)在合法拆迁的前提下对 “刁民”绝不让步在政府依法拆迁的前提下,同时在补够的前提下,如果还出现“刁民”,还有自焚,我觉得不能因为他采取了“刁民”的手段,就轻易地让步。这个也很关键。一旦出现了自焚事件,应该进行调查,调查以后,弄清楚行政部门和当地拆迁部门有没有过错,错在哪里。我们的社会不能允许把自焚作为争取利益或者保护自身权力的一种手段,永远不能提倡这样的手段。依法拆迁、补偿合情合理,在这两个前提下,如果他仍然漫天要价,那按照法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而现在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开始的时候补不够,瞎搞,等到人家把事情闹大了,死人了,出大事了,政府部门就要把事情平息,这时候为了平息,补多少都干。这个效果肯定是培养“刁民”,这就等于告诉所有人老实人吃亏。一个社会不能树立这样一种“榜样”,不能形成这样一种风气。
  我们在法治的进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更多地看到,中国的法治是一个过程,没有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永远没有中国法治的未来。
  (根据录音整理,刊发时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整理:陈丽红 徐嘉 吴倩 摄影:陈丽红)

第04版:第四版

绍兴文理学院:《兰亭序》的拓片●许学刚

摘要:
  于会稽山阴以山会师范的名义 奠基衍生 绍兴文理学院一块 《兰亭序》的拓片永和塔在校门之南 铺陈永和九年的遗存兴建的群贤馆里老教授和大一新生少长咸集 盛况空前龙山和龟山相拥着足可以让诗人夸耀此地有崇山峻岭而茂林修竹 掩映书圣未及想象的黉宇杏坛还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宽是宽了些 缓是缓了些荡漾河东河西黛顶粉墙淡淡的墨韵辟一处流觞角作修读点可以外加丝竹管弦听音乐学院的师生 弹拨晋唐山水诗般的清闲和畅书法社在和畅堂模拟修禊用永和年间留下的那块墨研磨悠悠墨香 漫过墙门选一个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之日请故人重返故园 畅叙幽情譬如邀请蔡元培到大讲堂 演讲包容让万人大学仰观宇宙 理解大学之为大再请老校长鲁迅谈谈为人生的信念让后辈学子俯察品类之盛 感悟大学之为学校园人 应当在这个时节上溯漫漫历史长河游目茫茫宇宙星空品味 《兰亭序》并不非要以书法的视角清醒 时间就在俯仰之间审视校园是否真像 《兰亭序》的拓片

我的童年伙伴 (节选)●王 莹 (元培学院)

摘要:



梳辫子的妞妞 包子予 (附属医院)


  在浙江的中南部有个小小的村庄,村庄里的故事,或者悲伤或者欢悦,或者阴暗或者明亮。亲爱的朋友,这个故事不是出自我的口,而是来自我的心。如果你听到,亲爱的朋友,那是我心中出的歌。
  那一年村子里格外热闹,因为有5个孩子呱呱落地。不过奇特的是全部都是女孩儿:鸳鸯、水仙、慧丽、敏君,还有我。水 仙我很喜欢水仙,她是个淳朴的孩子。
  那个年代,农村里的房子一般是用石头盖的;可她家的墙却满是空洞,像是一双双透着亮光的眼睛,上楼梯时感觉人要掉下来。在二楼,我看到了房顶上被分割的天空,那是怎样的一种支离破碎啊。阳光锋利地透过缝隙,洒下一地的斑驳。我小小的心被震撼了,当时我一心想要逃离,逃离她家中沉郁的气氛。但是这依然不会减退我对她的喜爱,于是常常让她到我家吃饭,可水仙每次都很沉默。
  有一次爸爸给我捎了两双红色的小皮鞋,她也很喜欢,奶奶就说给水仙一双吧,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我记得那时她弯弯的眼睛和红扑扑的脸颊,我想她是快乐的。可没过多久她妈妈就把鞋子还给了奶奶,坚决不要。那时我不理解,现在我懂得了,她那可亲的妈妈,有一颗多么坚强而自尊的心!
  回城后,我有了新的朋友,但偶尔我还会想起她,我曾经的小伙伴水仙。中学暑假回奶奶家的路上我又见到了她,她依然穿着简朴的衣服,我和她打招呼,她羞涩地应着,刹那间我突然感到窘迫……奶奶说水仙读五年级的时候父母都去宁波打工,家里就剩她一个孩子。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凉。
  水仙,你现在还好么?慧 丽小时候,总有大人开玩笑说:你不是爸爸妈妈生的,小莹你是捡来的。每次我都大声地反驳:“不是,你骗人,我是妈妈的宝贝孩子!”次数多了,我也怀疑自己真的是捡来的。于是会在睡觉前反复问奶奶我到底是不是捡的,直到奶奶坚决地说不是,我才安心入睡。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慧丽,居然是弃婴。
  不知道是谁先提起,整个村庄都流传着这件事。我只隐约感觉没有妈妈的孩子是很可怜的,而这个女孩儿是慧丽,这让我完全不能接受,她是一个多么好的小伙伴啊,怎么可能是被丢掉的孩子,好孩子是不会被妈妈丢弃的。我到现在还深刻地记得她那荒凉孤独的背影,蹲在水田边,默默的,一动不动。我好想呼唤她,可是我没有勇气。那时我太小,不能体会她那绝望的心情,但是我感觉出来了,流言多么可怕,会残酷地摧毁一个幼小的心灵。奶奶说是因为她的亲生父母来看望她,这件事情才被村里的人说破。慧丽说那个人给她很多好看的新衣服,可是她一件也没有穿。我望着她,坚决地点头,是的,那些东西不能要。
  前些年回家,我发现她变了,变得刻薄尖酸。奶奶说她的养妈妈去世了,我站在她家的竹林边上,看到竹尖的水珠在悄悄流泪。
  去年过年在奶奶家意外地见到她,娇艳的时尚和过早的成熟,她身边还跟着一个男人,奶奶说,那是她男朋友,而她自己在一家发廊做洗头妹。我想和她打个招呼,手却停在了半空。我看不清慧丽的面孔,她已经走远了,是的,走远了……关于自己小时候倔强、坏脾气的我习惯于躲在奶奶的怀抱。总是哭鼻子,奶奶说,因为小莹睫毛太长了才爱哭鼻子,于是我总是照镜子,看看我的睫毛长不长;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总是往她们的睫毛上瞧个不停。生病的时候,一定要奶奶答应我看病回来的时候买娃哈哈果奶,不是一瓶,是一大盒才可以。那时,奶奶背着我要步行走过很长的山路到另外一个乡去打针。虽然身体很难受,可每次都在想,如果我轻一点就好了,这样奶奶就不会太累。即使我坚持要自己走,奶奶也不同意,小小的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奶奶用无私的爱浇灌我,使我成长,使我懂得感恩,更使我学会宽容。
  我多么想回到过去,回到孩提时代,重新在奶奶的怀抱撒娇!而当我离开家乡,离开我的童年伙伴,我是多么恐惧。城里的新房很壮观,城里的霓虹灯很明亮,可是我忘不了故乡带着沧桑的石屋,和那几抹昏黄的灯光。我还在想,过完六岁的暑假,就可以回到奶奶身边去迎接小学一年级的到来。可是,我不曾想到,从此我要离开故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我不知道,暑假过后,我并没有回来,也没有实现对水仙的承诺,给她带漂亮的彩色卡纸。
  妈妈说,你要知道自己是幸运的,你是这个村子里最幸福的孩子。我希望我是,我希望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

孤夜感怀
●郭道洪 (纺织服装学院)

摘要:



繁华落尽 唯尔相守 刘灵娟 (美术学院)


  岁月悠悠,弹指已消,昨日童梦犹未尽,又是十个寒暑消。此生能几载?看巷中翁姥,可知亦曾玉树春风,悲怜呼啸声,奈何明月,谁能保得长生。遥看星辰听风声,到三更,凉在心中。

在 山 那 边———记遂昌采风之行
●俞 冰 (浙江工业大学)

摘要:





  一直钟爱山,或许是因为自己生长的地方太过于平坦。人们总是渴望一些远方的东西,比如,群山的跌宕起伏。
  曾经有个学者将现代都市比喻为精神的荒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极致的奢侈。形色匆匆、脾气急躁的人们都在寻求一个绿色掩映的地方———可以小憩,可以安静。
  所以,眷恋山,眷恋山中错落的景致,眷恋山间的纯静。
  遂昌之旅,本就是为了逃避每日重复的单调,想换个环境,换种心情,想在山间找回失落的安静。
  一直以为网上那些所谓“仙境”的云雾缭绕的风景照片都是PS的结果,而当真的脚踏实地站在“南尖岩”的万丈崖上低头看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固执和苛刻。“眼见为实”在那一刻被坚定地印证。我见到的就是如画的风景,像PS出来的一样如梦似幻的仙境。云雾飘渺,仿佛轻盈的纱裙挽在群山之间,遍野绿树隐隐约约露出一些颜色,还有一些亭台、栈道的影子。云雾中的一切都是朦胧的,都害羞地透出一些迹象,渗出一些色彩,但是又让你看不真切———诗意的朦胧。我当即惊呼:“原来人间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同伴笑而不语。那一刻,任何的修饰与形容都显得苍白、单调。
  那天早晨是下着细雨的,淅淅沥沥,缠绵委婉。原本是抱怨这雨给爬山带来了无尽的不便与粘腻,最终却是感叹这雨的多情与细致,庆幸雨为那幽深的山谷点上了袅袅的薄雾。浮动的雾气为层层叠叠的群山增添了丝丝动感,添上了几分妩媚,也让皮肤渗出了清凉。在山顶俯瞰,整个人渐渐被一种陶醉的感觉淹没。
  天若有情天亦老。“仙境”之上的那片天空,该是多么幸福。
  俯瞰,万丈深渊;仰望,悬崖峭壁。在山脚,我只能用渺小作为祭奠。城市再怎么繁华,楼层再怎么高耸,在大自然的这些巨大盆景面前,人类只能缄默。人类的手,又怎么雕得出天然的精致呢?
  也许是城市的车水马龙让想象力也蒙满了灰尘。遂昌山间的景色,未看之前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那“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丽。我突然很羡慕,同时又好悲伤。羡慕生活于此的人们,能够每天都那么奢侈地体会着“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意;悲伤的是这山间的空灵和幽深浓烈得要使人哭泣,一直苦苦逃避都市的喧嚣,艰难地寻觅着宁静,而这里从始至终都有着亘古的纯净。
  惊讶———悬崖壁上的野百合。爬山的疲惫,在遇见野百合的一刹那全被驱除。在突兀的悬崖壁上,在破裂的石缝里,野百合孤傲地长出了枝干,然后是洁白的花朵,有的只是孤单的一朵,有的三四朵依偎在一起。花朵是喇叭状,虽是向下垂的姿态,却显尽了骄傲。那是一种圣洁的骄傲,藐视着凡间的一切矫揉造作,脱俗、清丽。遗憾没有轻功能够飞到那陡峭的崖壁上,否则,我一定会无情地摘下一朵。但纵然只能远远地欣赏和赞叹,我也心满意足。它们,本就不属于作为凡人的我,有幸遇见,已是最奇妙的故事。深山里的野百合,盛开在仙境的云雾之中,沐浴着仙风,畅饮着仙露,才绽放出如此的纯洁———干净得让人想要流泪。它们孤独地长着,在不胜寒的山崖高处,不让人类的手触碰,不沾染一点世俗的气息,然后在某个没有人知道的季节,它们优雅地枯萎,凋谢的花瓣飘飘洒洒,盘旋着落入谷底,沉睡———宛若一个花仙子的惊梦。歌词里唱“野百合也有春天”,我想,这些野百合是不会觊觎人间的春天的。它们不需要季节来印证什么,不需要春天来衬托,它们就是生命的整个季节。若能幻化为一朵百合,生长在这山涧,绽开在这温柔的云海里,即使生命的长度只有昙花一现,我也没有半点怨言。
  沿着山路,曲折而上,迂回而下。四十多分钟的盘山公路,隐没在连绵的群山之间,无数的弯道让人飘飘然地眩晕。一路上我不住地惊讶:这漫长、曲折的盘山公路是如何建造的?在很多拐角的地方,有山体滑落的痕迹,洒落的黄土里,歪歪斜斜长出了瘦小的杂草。行到这座山,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对面山上方才经过的路,很细,很长,很曲折,围着山体一圈一圈,像一条随意缠绕的围巾,又如一根仙女臂间的丝带。一个拐弯刚刚结束,又接着另一个拐弯。刚开始犯晕的时候只是责备拐角的不计其数,当渐渐习惯了眩晕的感觉,便尽情地享受拐弯带来的摇摆的惬意,任由身体随着车体的倾斜左右晃动,不去抓住任何的支撑,突然觉得很好玩,兴奋得像个在游乐园的孩子。同伴可怜巴巴地说自己晕得难受,我却恍然大悟:“人生的道路就是这么曲折。”看来,这盘山公路上有着某种哲学的记号。
  很喜欢透过车窗俯瞰山脚。那是一种令人恐惧的高度———害怕跌落。担心越来越强烈,甚至在某个时刻感觉自己就在摇摇晃晃地往下掉。愈是害怕,却愈是看得贪婪。
  沿途时不时会看见质朴的屋舍。粗糙的石头阶梯,尽头处连着一扇剥落了颜色的木门。屋背靠着山体,屋角掩映着茂密的绿树或者山竹,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我想,若是这屋子有人类一样的感觉,定能倍感安全,因为它背后的大山是那般稳重。突然有了一种隐居的冲动,就在这样的山间,就在这样粗糙而淳朴的小屋里,做一个隐者,任由山外的城市霓虹闪烁。
  梯田是经常闪过车窗的另一道风景。田里种着嫩绿的水稻秧苗,也有种着一排排整齐的绿色植物,像是某一种瓜类。江南的水田配上连绵的山峦,别有一种风情。不经意间出现的这一汪汪水田,给视觉带来了惊喜,就如回眸瞥见一个古典的女子,带着江南的温婉和柔情。有时候可以遇见种地的农民,一个弯着腰的妇女,或者头发花白的老汉。他们都不再年轻。但是我偏爱他们的苍老,年轻气盛配不上这大山的气质。很多次,当我们的大巴车在山路上招摇地驶过的时候,种地的老农会歪过头来定定地看着我们,有时候是弓着腰,拄着锄头,有时候是直直地站立着。老农们的脸上总是没有任何表情,但他们的眼神很有力度,目光准确无误。我久久都忘不掉那些老农看我们的画面,在他们手中,握着原始的耕耘工具,在他们的眼中,现代化的交通给他们留下了一抹模糊的倒影。我们看他们,是一种参观的好奇和漫不经心,是一种置身事外的随意;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在看我们呢?
  返回。告别。在落日的余晖中,城市的热闹越来越靠近,群山倒退,渐渐模糊,像滴了水的墨迹渐渐晕开来,渐渐朦胧———黑白的水墨画。傍晚的暮气里,透着一丝丝的忧伤。我一路默念:遂昌的山,不曾辜负我的期待。那许多珍贵的意外,在相机里定格为独一无二的剪影。
  在山那边,因为如画的仙境与云海,因为邂逅了孤傲的野百合,我惊讶着被深深感动;而我也刻意将最沉重的敬佩遗落在了山那边,它们和老农手中的种子一起,洒落在我走过的地方,然后被布满岁月皱纹的泥土深情地拥入怀里,等待着在下一个春季发出最翠绿的芽。
  (本文为百名高校校报记者 “仙县健康行”采风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第05版:第五、八版

我校2010级新生军训圆满闭营

摘要:





  本报讯 日前,我校2010级新生军训圆满闭营。4911名新生身着统一的迷彩服,经过为期8天的训练,雄纠纠气昂昂地陆续迈入南山校区田径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一展风姿,一显气魄。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唐和祥,浙江省预备役师副参谋长陈中伟上校、军训团团长王洪剑中校和各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等参加此次检阅。唐和祥副书记在王洪剑中校的陪同下,来到58支队列前逐一问候。宋培基副书记对此次军训给予高度评价,对浙江省预备役师官兵表示诚挚感谢,勉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校对此次军训格外重视。在开营式上,宋培基副书记表达了校方对军训新生们的深切期望,他强调了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振兴中华的信念。他要求学员们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努力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严于律己,刻苦训练,不断磨练意志和品格;同时也要珍惜此次军训机会,树立大局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以优异的成绩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校着力组织学员学习了队列知识和军事理论知识,听取了浙江省预备役师政治部主任房民大校、绍兴军分区参谋长王亦成大校、越城区人武部政委王岳伦上校等带来的国防教育专题报告。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小刘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
  “国防专题报告会我每场必到,主讲人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安全问题都颇有研究,见解深刻。特别是房民大校对中美形势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巩固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本次军训分为集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学习考试、考核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在8天的集中军事训练中,军训团教官们科学施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爱护同学。学员们更是苦练基本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断巩固训练成果,传承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训练场上,他们服从命令,认真训练;在场下,他们互相交流,无话不谈。王洪剑中校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表现,认为我校军训团是一支纪律严明、年轻而又吃苦耐劳的“好军队”,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勇于接受挑战,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努力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柴慧玲)

军训训练的是素质
———10连教官赵利丹访谈

摘要:
  今年的军训不是八月夏日的火热,不是十二月霜冻的寒冷,10连的赵利丹教官带给学生们的是三月春风的和煦。仅仅几天,这位军人已经成了10连的一部分。军训结束后,他依旧与学生们保持着联系,当他们是自己的“学生”。
  赵教官给学生们的印象是朴实,或者说是不苟言笑,严肃认真且颇具威信。不过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发现这不过是教官可爱的腼腆。他会跟学生们比赛跳远、唱军歌,还会和其他教官相互“打闹”……外冷内热似乎是军人的特质,教官的话虽少,但话里字间,大家已深深体会到了他对学生们的期望和关怀。
  赵教官工作非常认真,在军训结束后才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谈到新生们的表现,赵教官的回答简洁直接:女生比男生更有纪律,更像一个整体。当然,男生的可塑性很大,更适合高强度的训练。其实10连的男生们私下也后悔军训的时候老捣乱,并表示以后一定会加油努力。听到转述,赵教官露出欣慰的笑容:“不光是军训,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有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只要记住大家要在一起生活4年甚至更久,10连的学员日后必会发光。”
  谈及休息时段的活动,赵教官说:“大家对部队生活很感兴趣,对军歌也很崇敬,休息时都想唱上几首。教得最认真的一首军歌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其实这首歌是我特意选的,是我对他们日后的期望。还有些小故事,不过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了。”赵教官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让记者也感到了他们之间那属于10连的默契。
  不过,赵教官还是有些遗憾。由于阅兵要求方队整齐,10连中有5名队员不得不退出阅兵式。“要是有可能,我真希望这些小伙子们可以一起出现在阅兵式中。”赵教官说,“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和汗水,也是我们队伍里的一份子,但作为军人一定要服从命令,他们对我的安排没有抱怨,这让我很欣慰。”
  赵教官一直强调团队意识、纪律观念。他称这是一种素质,一种现在多数学生缺乏但通过军训可以锻炼出来的素质。他说,正步、齐步都是形式上的,真正精神上的东西是靠历练的。“10连的学生们都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仍须努力。”他语重心长地说。
  短短几分钟的采访,记者深刻体会到了教官和学生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如今,教官们都离开了,这也意味着又一段经历化为回忆。“感谢文理学院的帮助和配合,这次军训,我感觉很充实。我的战友和我一样,都会记住这几天的。”这是赵教官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有不舍,有祝福,但更多的是对大家的肯定和期望。(王宇飞)

用心为学生服务
———访人文学院连队指导员沈东益、郑雷

摘要:
  他们帮助新生解决入学初期生活上的小问题,他们在炎炎烈日下陪着新生度过艰苦的军训,他们领着新生认识了解了大学校园……他们是新生军训的护航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连队指导员。为了了解他们在军训期间的工作,记者采访了19连、20连连队指导员沈东益和郑雷老师。
  贴心服务每天,连队指导员们都一刻不离地在训练场上陪着学生们军训。他们细心地看着学生们一点点地进步,与学生一起完成军训这门大学必修课。郑雷介绍了他每天的基本工作:早上和同学们一起出操,全天候到场陪伴学生,晚上召开指导员内部的军训动员大会……比学生早起、比学生晚睡是他的作息常态。虽然每天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是军训那8个小时,但实际上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们操心,“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
  心灵安慰与男指导员不同,女指导员们还要承担更多对新生心理上的辅导。初入大学离开父母的照料,当同学们对军营的新鲜感渐渐淡去时,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思乡情怀,以及如何融入集体的困惑。女指导员们扮演着大姐姐的角色,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鼓励同学们化思念为动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军训期间,沈东益就认真地做着这样的工作,给学生们带去了心灵的安慰。“不要给90后贴特殊标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群90后大学生经过8天的艰苦训练,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当被问及8天军训同学们的变化时,沈东益说道:“同学们的肤色变黑了,目光却更加坚定了。集体荣誉感有了很大的提升,整个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每天早上当我来到训练场,看到学生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用非常响亮的声音跟我打招呼时,我霎时间就被他们的朝气感染,所有的疲惫都被驱散了,一整天都觉得是轻松愉快的。”郑雷说:“新生在军训中的表现非常不错。短暂而充实的日子里,我看到了新生们的活力,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劲。其实,90后的孩子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温室里的花朵,不要给90后贴上特殊标签,他们一样经得起风雨!他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团队,什么是集体荣誉。”
  指导员们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挥军训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合作,更好地成长成才。 (刘一慧)

见证连队成长 团结就是力量

摘要:
  外国语学院26连的同学们回忆起军训生活,仍激动不已:害羞的教官,嘹亮的军歌,欢乐的笑容,咸咸的汗水……相比高中时代在烈日下到军营里拉练,此次军训定在十月,秋风里裹着丝丝凉意,让新兵们并不觉得太辛苦。
  军训第一天,教官第一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伙儿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还带着几分羞涩的长官。同学们说,别看教官开几个玩笑就脸红,年纪轻轻的好欺负,其实一到训练的时候就摇身一变,活生生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公!站军姿的时候,教官要求可严了,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检查过来,力求每一位新兵的动作都到位。然而,一到休息时间,和善可爱的教官又变了回来,给大家唱军歌,讲军营里的故事,玩游戏……26连的同学们现在还常常想起教官教他们唱的那首《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不仅是26连同学在军训里学到的第一首歌,也是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军队最讲究的就是团结,每一次训练都紧紧围绕着团队二字,一人站不好,集体罚站;一人走不对,整排跟着走!一开始,有些同学很不解,暗地里埋怨那个害大家一块“倒霉”的家伙,抱怨教官不公正:为啥要大家跟着一起受累?但渐渐地,同学们理解了集体意识,通过齐心协力的奋斗,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秋日正午太阳的威力一点儿也不比七八月的炎阳来得小。学校理工楼前的大道上一片树荫也没有,毒辣辣的阳光穿透两层厚的军装灼烧着皮肤,每个同学都有一种在铁板上被烤着的感觉,热,难受,好累!在太阳的肆虐下,有些同学慢慢丧失了斗志,开始嚷着“撑不下去了,不想军训了”。然而,教官的一句话“如果边防战士也是这样遇到问题就轻言放弃,那岂不是要将国家拱手相让”,及时地给同学们打了一针清醒剂。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个个咬紧牙关,太阳毒是毒,但毒不倒坚强的意志,坚持就是胜利!
  之后的训练都在教官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6连的同学们也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快速成长,变得团结、坚强、隐忍、成熟。而记忆中的画面还是那么清晰:教官红着脸微笑的样子,同学们滴汗的脸庞,空中依然回荡着的“团结就是力量”…… (唐岚岚)

相信学员会有优异的表现
———19连教官来刚访谈

摘要:
  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声,统一的绿色军装,这是军训过程中学校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的绿色风景线。此次新生军训的教官是来自浙江省预备役师的官兵,从军训开始到现在,寝室里,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官,看这阵势,同学们已然和教官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新生都觉得教官们表情严肃,一副泰山压顶也面不改色的样子,有点让人不敢接近。训练也很严格,有时候军姿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但几天下来,同学们就发现教官们其实是面冷心热,表面上穿着军装,板着面孔,其实私底下却十分可爱。
  记者趁军训休息的空档,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林荫道上,采访了19连人文学院人气颇高的来刚教官。有趣的是,相邻的20连教官也姓来,以至于有同学叫教官的时候,两连的教官就会一齐回头,自己也分不清同学们叫的是哪一位。“这帮小子,我们被他们这样‘戏弄’过好几回了。”来教官一边笑一边朝同学们看去。
  在问到对这批新生军训整体素质的感觉时,来教官不禁满意地点头,眉宇间掩不住喜悦:“本来以为90后的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会很难教,但真正训练了以后才知道,这群孩子的素质都很高,可塑性也很强。在军训中,大家艰苦训练,服从命令,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挑战自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此次军训任务。”
  对于新生军训,来教官表示,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军训,却可能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军训,因此学生们都很珍惜这次军训机会。他还表达了自己对新生们的期望:“希望此次军训,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军队生活和纪律,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将军训时培养出来的优良作风继续发扬下去,渗入到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来教官还坦言,在军训中,同学们一起为他唱的那首《团结就是力量》让他很感动,难以忘怀。
  来教官也向学校表达了感谢之情:“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军训任务,与文理学院领导们的重视和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对这次在文理学院的军训工作,我们都感到很荣幸也很愉快。”
  简单的采访中教官展现了感性和可爱的一面。庄重的阅兵式标志着此次军训的结束,教官们也已离开,但军训留下的美好回忆,无论是新生,还是教官,都将牢记于心,深深留恋。 (陈诗诗 柴慧玲)

从军训中汲取营养

摘要:
  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在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奋斗与尝试、调整与适应中逐渐了解大学生活。在刚刚结束的新生军训中,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记者采访了40连的徐乐乐和杨宗哲同学,走近他们所在的连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喜悦。
  “多面教官”令人印象深刻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等待自己连队教官出现的过程中,徐乐乐还是有点遐想的:教官会是个不苟言笑、铁面无私的“包公”,还是个一个威武勇猛、盛气凌人的“关公”?直到何教官现身并往队列前一站,大家先前的猜测瞬间有了“正确答案”。何教官年轻、幽默,笑起来一脸灿烂。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唱歌,每次都积极响应同学们的号召,大大方方地一展嘹亮的歌喉,热情洋溢的歌声很快就拉近了与同学之间的距离。然而,一旦训练正式开始,教官与先前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威武挺拔的军姿、铿锵有力的口号就是他对“纪律”二字淋漓尽致的诠释。同样,他要求连队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将“纪律”二字牢记在心,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以军人的标准塑造自我,从磨练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榜样的责任感被评为“军训标兵”后,杨宗哲觉得自己肩上又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说那叫“责任”。走在整个连队前面,除了练习、巩固“齐步———正步———敬礼———口号”一系列接受检阅时的既定程序外,他还要付出更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每天早上6:30之前到达操场,休息时间很短,结束训练后和其他标兵一起集训……这就意味着,别人解散后可以放松一下去做其他事情,而他却更要绷紧神经,争分夺秒地进行训练。
  因为每天都要喊口号指挥列队行进,有几天杨宗哲的嗓子生疼,但一到训练场上,他的声音依然洪亮,“走正步时‘精、气、神’最重要,如果我的口号能增强大家的信心,凝聚集体的力量,提升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那么我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谈到有些学院在今年军训中加入CS训练项目,杨宗哲的观点不同于多数人说的“刺激、好玩”,“我觉得开展CS活动将军训娱乐化了,而且花费较大,倒不如将注意力投入到队列训练上,体会艰苦背后的深刻意义。也可以去听国防教育报告,尝试一些传统的军事项目,比如模拟射击,这样可以在实践中了解更多的军事知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施丽然)

难忘绿营生活 增强集体意识

摘要:
  为期8天的军训圆满落下帷幕,军训新生们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散场后,那统一的迷彩服、响亮的口号声、整齐的脚步,都成了所有新生大学里一份恒久弥新的温暖记忆。回想训练场面,大家都兴奋不已。
  来自19连的项盼盼说:“这次训练不像高中和初中时那么严肃呆板,大家的心态、训练的体制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操场上,大家听从指挥,训练时间也安排得刚好,比较轻松。”而57连来自元培学院的同学则更精炼地概括了整个过程:教官哨响、集中整队,以站军姿为前奏,复习旧动作,教授新内容……每一天,忙碌而充实。据悉,稍息、立正等较为基础的动作,大多在第一天就全部学习完毕。而齐步走、正步走这种较为专业的动作则一般要花费两天时间。“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使我们渐渐克服了一开始的散乱,整体更加协调、有纪律性,情感上也慢慢融入到了军训的气氛当中。”一位来自工学院的新生对记者说。
  不过,意外情况也偶尔发生。18连的江同学就笑着回忆起连队里一个“同手同脚”的队友:“教官叫他手脚交替起来,可他就是不协调,几次都做不好。抬左腿,出左手;抬右腿,出右手。我们哈哈大笑,教官可伤透了脑筋。不过,等他后来真的改过来,我们倒不习惯了!”
  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众教官性格也各有特色。相处的时间虽短,但每个人对其所在连队的教官都充满了敬仰和喜爱之情。“我们教官特别好,属于那种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的人。”5连的一名新生激动地说,“他可幽默了,爱跟我们开玩笑,有时还集中我们连十几号帅哥唱军歌。到最后聚餐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他。”休息时,来自萧山滨江区的19连教官在操场上和兄弟连教官上演了萧山话版的“千里传音”,逗得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不已。有些教官被大家怂恿着唱军歌,实在拗不过,唱了几句,还真有那么点范儿。“有时候大家嗓子都唱哑了。我们教官每天都要带超大的水壶,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杯子整齐地摆在他的水壶后面,就像一个大将带着一堆小兵似的,可有阵势了。”许多学生在分别时都争着和教官们合影,并送上小礼物作为留念。
  为期一周多的绿营生活,无疑是这58支方队、近5000名军训学员一次珍贵的成长机会。小项同学用了“不放松、不懈怠,要坚持、要团结”来概括这几天的表现。(林伟)

“军训赋予我前进的勇气”

摘要:







  10月份,全体大一新生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军训,统一训练时间、内容、方法,分兵组织、集体会操。军训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教育学院心理102班学生董银儿。
  据董银儿介绍,每天早晨7点20分,他们要准时在河西校区男生寝室旁的小操场集中,开始一整天的训练生活。最初的两天,学习的是调整队形,立正、稍息和跨立,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停止间转法、敬礼礼毕等基本动作。后面几天则偏重于齐步、正步、跑步与立定的强化练习,最后再集中进行阅兵式、分列式训练。整个军训过程井然有序,一丝不苟。董银儿笑着说:“按以往的规定,教官在军训最后一天会操时不能和我们见面,但他还是很牵挂,一直叫我们淡定,来操场看过我们一遍后又折过来再三叮嘱我们千万要淡定。”她说,教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帅哥,比较幽默随和。平时,和男生打打球,和女生讲讲当兵的故事,都是很乐呵的事。但他也有严肃的一面,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标准的动作,所以,同学们在他的手下可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军训赋予了我前进的勇气。8天的军训生活,我学会的不仅仅是站军姿、走正步,更磨练了坚忍的意志,培养了集体合作意识。”董银儿说道,“军训期间有苦也有乐,苦的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乐的是当完成某个任务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喜悦感和自豪感。”她告诉记者,起初自己的正步走得一直不协调,但一到休息时,同队的女生便会热心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地教她,一句抱怨也没有,有的只是鼓励。此外,好几个室友都是第一次过寝室生活,通过这次军训的锻炼,现在,她们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事务,互相体谅,照顾好自己。
  董银儿说:“最感动的是,军训期间学校每天都提供免费姜汤,尤其是这几天天气转凉。姜汤很有御寒作用,8天军训下来,我们整个连没一个人感冒。”(刘晓颖)

大 家 谈 军 训

摘要:
  刘伟锋 (工学院土木101班):军训中挥洒的是汗水,磨练的是毅力,强健的是体魄,严明的是纪律。身体的疲劳历练了军人的风采,整齐的步伐与嘹亮的号角更展现了军人的魄力。
  吴黎明 (人文学院汉语言101班):当我们羡慕地望着身着迷彩服的教官时,也有人正在赞赏地看着穿迷彩服的我们。穿上迷彩服时,我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脱下迷彩服后,我们更要把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精彩亮丽。
  叶双双 (外国语学院英语103班):军训就像是一次徒步旅行,一路上要自己背着包不停地前行,累是累,但一路走来,沿途的风景是美丽的,留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都是让人怀念的。
  陈其恒 (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102班):8天的军训,给力的训练强度,服从命令,快速果断地完成任务,团结就是力量。军训训的是懒惰,走的是光荣。汗与疲惫的交织,教官的谆谆教诲,让我们的军训充满快乐。
  沈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同学们在严格训练中怨声载道,叫苦喊累,却明白教官是真的想把大家训练好。所谓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同学们也真正懂得了拼搏的意义。
  王宇飞:同学们似乎重新互相认识,这似乎是我们的另一种“开学见面会”。军训的日子,我们成为“战友”,磨练意志,建立友谊。这种感觉,定会随着日子的推移而得到升华!
  来佳莹:军训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崭新的课堂,一个成长的阶梯,一个火热的熔炉,一个联结人与人的纽带,一束青春中明媚的阳光。
  徐海燕:闭营式上,教官说着我们是未来的力量,我们该朝着我们的方向前进。说得鼓舞人心,而我确实也受到了鼓舞。一段日子过去了,又要迎来一段新的日子。不管是不是带着不舍,总是要和过去说再见。再见,那些带着笑带着汗水的日子。再见,曾经团结在一起的连队。再见,好好走下一段路,好好酝酿下一段回忆。(刘晓颖 唐燕)

回 眸 军 训

摘要:
  转眼大学新生的嘹亮军歌又一次响起,一年胜似一年景,可是那些关于军训的记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没有暗淡。大学军训,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话题中。
  来自法学院思政071班的吴后同学已经是一位大四学生,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已经在金华某所高中实习。谈及军训,他记忆犹新,饶有趣味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008年六月份,已是大一学年的期末,暑假即将来临,他们就在那“六月流火”的天气里进行了十天军训。天气过热,为了消暑降温,学院领导亲自买水送饮料给学生们。吴后说,在火热的太阳下,他的脖子都晒伤了,火辣辣地疼,不过两天后就适应了。看到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在凉爽的十月份军训,真是幸福。教官随和,学员自觉,他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十天。
  对于女孩子来说,军训的挑战总是要大一些。徐余琴同学是纺织服装学院2008级学生,他们刚进校园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军训。她说:“还好,毕竟高中训练过一次。”不过大学的军训比高中的有趣多了,她对大家一起与教官唱歌拉歌的情景很怀念。教官很和善,大家挺合得来,但是看到有人因为表现不好而被罚时,心情还是紧张的。
  看到2010级学生军训,工学院计算机082班桂志伟同学对其充满了怀念。当时他担当“标兵”,在阅兵式前一天,他与同学一起在月夜的操场上跟着音乐练习踢正步,很有意义,也觉得很自豪。有一次他和同学在站军姿时嚼口香糖,他的同学被教官揪出来罚做俯卧撑,本来没被揪出来的他也主动出列受罚,在他看来,“纪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说,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教官很有魄力,他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2009级的同学对军训大概记忆深刻。2009年10月中旬,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穿着短T恤训练的同学们突然遭受冷空气的袭击,气温骤降,大风肆虐。来自人文学院的陈辉同学介绍道:“当时挺辛苦的,没想到会那么冷,衣服都没来得及准备,恰好又碰上流感盛行,好几个同学都感冒了,但出列休息的并不是很多。”通过大家的努力,他们连队还获得了“优秀连队”荣誉称号。他们的俞教官是一个很好的人,后来加入了他们的QQ群,和他们“聊得可起劲了”。 (唐燕)

又是一年军训时

摘要:
  又是一年军训时。新生军训,老生们也时时看在眼里,田径场上,图书馆旁,每当经过的时候,老生们都不免会感叹一句:“想当初我也是一身迷彩服,军姿站得直挺挺!”对于军训,老生们虽不在其中,却也乐在其中,感慨颇多。体育学院大三学生叶东东就是其中一个。叶东东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军人这个职业的敬仰:“我的偶像是中国军人,他们保家卫国,义无反顾。”记者提到此次军训,他不禁感慨时光易逝,“扮”起老来:“军训,那都是两年前的事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自己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学长了。”先前的军训都是安排在新生正式上课之前,即“先军训,后上课”,叶东东认为这是一个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熟悉班级同学不错的方式。不同于前几届的安排,对于近两年“先上课,后军训”的安排,叶东东认为这也是一个好举措:“改成秋季军训,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中暑,使得军训更加人性化。”叶东东表示,如果还可以有这样的机会,他还想再军训一次!无独有偶,人文学院封风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军训情结。他表示,军训锻炼的不仅仅是体质,更是对自身意志的历练,并且能够把自己身上原来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打掉,加强了纪律意识:“在军训中听从指挥、服从命令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记得军训时,教官严肃地对我们说,‘无论对错,我说的是对的,你们就这样去做’!”说到最深刻的军训记忆,封风毫不犹豫地说是军训休息期间和教官们一起谈天、搞活动。那时候大家跟教官一点距离感也没有,完全是“军民鱼水情”,大家席地而坐,唱歌的唱歌,玩游戏的玩游戏,还真有种大联欢的感觉。封风认为,军训是每个大学生步入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严肃对待,踏踏实实地站好每一次军姿,踢好每一个正步。这次军训天气凉爽,不像去年炎寒两重天,但这似乎一点也没有降低军训强度。新生们都很努力,严于律己,团队意识很强,配合也很默契。有些体质较差的同学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仍然坚持不掉队,即使到了不得不休息的时候,他们也及时调整状态,争取尽快归队,“学弟学妹们都是好样的,虽然他们大部分都是90后,但个个英姿飒爽,一点也不逊于我们当年”。(陈妃)

严格训练 开心成长

摘要:
  此次军训,培养了新生自强不息、团结向上的军人作风。磨练意志,强健体魄,是此次军训的目的。
  累并快乐着7点之前就离开了温暖的被窝,7:30准时在训练场上集合,紧张的训练便这样拉开帷幕。军事理论考试、立正稍息、站军姿、走齐步、踢正步……军训日程排得满满的,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很累,但很开心,这才是军训的味道。”元培学院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1001班学生胡海峰这样对记者说。他描述,军训第一天因为没有很好地适应过来,觉得有点吃不消,甚至担心自己坚持不了。但是经过努力,自己很快跟上了教官的步伐,掌握了动作要领,那时候觉得特别开心,很值得。
  军训中的每一项训练都是高标准、严要求。齐步走,走出整齐的步伐;正步走,踢出庄严的味道;跑步走,跑出快而稳的风格。在军训中,他们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更和教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胡海峰说:“解散后,我们总喜欢跟教官开座谈会。晚上,教官也会来跟我们聊天,说说他的军营生活,谈谈他们过去的那些事。我们喜欢听,陶醉于这样轻松得像家人一样的谈话之中。”
  这样的日子挺好军训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是大学生活的扉页。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同学们学会了自立、自强、自信,更养成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来自经管学院工管101班的金正渝同学说:“在这样的日子里进行训练刚刚好。这种天气既不是炎炎酷日,也不是寒风凛冽,正是锻炼身体的好季节。”他回忆着军训生活:第一天并不觉得很累,感觉还行,有些同学甚至自得起来,认为这次军训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到了第三天,大家就真的累趴下了,特别是正步,看似简单,走起来真的很累。一天下来,觉得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躺在床上都能感到一阵阵脚酸。”
  没有天生会飞的小鸟,没有不经历风雨的彩虹。军训是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艰苦的训练可以让他们学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退缩,不畏惧,抬头挺胸,一路向前。“上大学没多久,军训是我参加过的最正式的集体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同学们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就像我的战友一样,和我一起并肩作战过。我也不再是一个自我的小男孩,而是凡事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集体。”金正渝笑着说,“通过军训,我的确学到了很多。” (陈佳丽)

我校2010级新生军训圆满闭营

摘要:





  本报讯 日前,我校2010级新生军训圆满闭营。4911名新生身着统一的迷彩服,经过为期8天的训练,雄纠纠气昂昂地陆续迈入南山校区田径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一展风姿,一显气魄。校党委副书记宋培基、唐和祥,浙江省预备役师副参谋长陈中伟上校、军训团团长王洪剑中校和各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等参加此次检阅。唐和祥副书记在王洪剑中校的陪同下,来到58支队列前逐一问候。宋培基副书记对此次军训给予高度评价,对浙江省预备役师官兵表示诚挚感谢,勉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校对此次军训格外重视。在开营式上,宋培基副书记表达了校方对军训新生们的深切期望,他强调了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树立振兴中华的信念。他要求学员们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努力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严于律己,刻苦训练,不断磨练意志和品格;同时也要珍惜此次军训机会,树立大局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以优异的成绩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校着力组织学员学习了队列知识和军事理论知识,听取了浙江省预备役师政治部主任房民大校、绍兴军分区参谋长王亦成大校、越城区人武部政委王岳伦上校等带来的国防教育专题报告。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小刘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
  “国防专题报告会我每场必到,主讲人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安全问题都颇有研究,见解深刻。特别是房民大校对中美形势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巩固国防、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本次军训分为集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学习考试、考核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在8天的集中军事训练中,军训团教官们科学施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爱护同学。学员们更是苦练基本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断巩固训练成果,传承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训练场上,他们服从命令,认真训练;在场下,他们互相交流,无话不谈。王洪剑中校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表现,认为我校军训团是一支纪律严明、年轻而又吃苦耐劳的“好军队”,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勇于接受挑战,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努力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柴慧玲)

军训训练的是素质
———10连教官赵利丹访谈

摘要:
  今年的军训不是八月夏日的火热,不是十二月霜冻的寒冷,10连的赵利丹教官带给学生们的是三月春风的和煦。仅仅几天,这位军人已经成了10连的一部分。军训结束后,他依旧与学生们保持着联系,当他们是自己的“学生”。
  赵教官给学生们的印象是朴实,或者说是不苟言笑,严肃认真且颇具威信。不过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发现这不过是教官可爱的腼腆。他会跟学生们比赛跳远、唱军歌,还会和其他教官相互“打闹”……外冷内热似乎是军人的特质,教官的话虽少,但话里字间,大家已深深体会到了他对学生们的期望和关怀。
  赵教官工作非常认真,在军训结束后才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谈到新生们的表现,赵教官的回答简洁直接:女生比男生更有纪律,更像一个整体。当然,男生的可塑性很大,更适合高强度的训练。其实10连的男生们私下也后悔军训的时候老捣乱,并表示以后一定会加油努力。听到转述,赵教官露出欣慰的笑容:“不光是军训,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有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只要记住大家要在一起生活4年甚至更久,10连的学员日后必会发光。”
  谈及休息时段的活动,赵教官说:“大家对部队生活很感兴趣,对军歌也很崇敬,休息时都想唱上几首。教得最认真的一首军歌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其实这首歌是我特意选的,是我对他们日后的期望。还有些小故事,不过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了。”赵教官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让记者也感到了他们之间那属于10连的默契。
  不过,赵教官还是有些遗憾。由于阅兵要求方队整齐,10连中有5名队员不得不退出阅兵式。“要是有可能,我真希望这些小伙子们可以一起出现在阅兵式中。”赵教官说,“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和汗水,也是我们队伍里的一份子,但作为军人一定要服从命令,他们对我的安排没有抱怨,这让我很欣慰。”
  赵教官一直强调团队意识、纪律观念。他称这是一种素质,一种现在多数学生缺乏但通过军训可以锻炼出来的素质。他说,正步、齐步都是形式上的,真正精神上的东西是靠历练的。“10连的学生们都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仍须努力。”他语重心长地说。
  短短几分钟的采访,记者深刻体会到了教官和学生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如今,教官们都离开了,这也意味着又一段经历化为回忆。“感谢文理学院的帮助和配合,这次军训,我感觉很充实。我的战友和我一样,都会记住这几天的。”这是赵教官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有不舍,有祝福,但更多的是对大家的肯定和期望。(王宇飞)

用心为学生服务
———访人文学院连队指导员沈东益、郑雷

摘要:
  他们帮助新生解决入学初期生活上的小问题,他们在炎炎烈日下陪着新生度过艰苦的军训,他们领着新生认识了解了大学校园……他们是新生军训的护航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连队指导员。为了了解他们在军训期间的工作,记者采访了19连、20连连队指导员沈东益和郑雷老师。
  贴心服务每天,连队指导员们都一刻不离地在训练场上陪着学生们军训。他们细心地看着学生们一点点地进步,与学生一起完成军训这门大学必修课。郑雷介绍了他每天的基本工作:早上和同学们一起出操,全天候到场陪伴学生,晚上召开指导员内部的军训动员大会……比学生早起、比学生晚睡是他的作息常态。虽然每天和学生呆在一起的是军训那8个小时,但实际上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们操心,“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
  心灵安慰与男指导员不同,女指导员们还要承担更多对新生心理上的辅导。初入大学离开父母的照料,当同学们对军营的新鲜感渐渐淡去时,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思乡情怀,以及如何融入集体的困惑。女指导员们扮演着大姐姐的角色,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鼓励同学们化思念为动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军训期间,沈东益就认真地做着这样的工作,给学生们带去了心灵的安慰。“不要给90后贴特殊标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群90后大学生经过8天的艰苦训练,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当被问及8天军训同学们的变化时,沈东益说道:“同学们的肤色变黑了,目光却更加坚定了。集体荣誉感有了很大的提升,整个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每天早上当我来到训练场,看到学生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用非常响亮的声音跟我打招呼时,我霎时间就被他们的朝气感染,所有的疲惫都被驱散了,一整天都觉得是轻松愉快的。”郑雷说:“新生在军训中的表现非常不错。短暂而充实的日子里,我看到了新生们的活力,感受到了他们的认真劲。其实,90后的孩子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是温室里的花朵,不要给90后贴上特殊标签,他们一样经得起风雨!他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团队,什么是集体荣誉。”
  指导员们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挥军训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合作,更好地成长成才。 (刘一慧)

见证连队成长 团结就是力量

摘要:
  外国语学院26连的同学们回忆起军训生活,仍激动不已:害羞的教官,嘹亮的军歌,欢乐的笑容,咸咸的汗水……相比高中时代在烈日下到军营里拉练,此次军训定在十月,秋风里裹着丝丝凉意,让新兵们并不觉得太辛苦。
  军训第一天,教官第一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伙儿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个还带着几分羞涩的长官。同学们说,别看教官开几个玩笑就脸红,年纪轻轻的好欺负,其实一到训练的时候就摇身一变,活生生一个铁面无私的包公!站军姿的时候,教官要求可严了,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检查过来,力求每一位新兵的动作都到位。然而,一到休息时间,和善可爱的教官又变了回来,给大家唱军歌,讲军营里的故事,玩游戏……26连的同学们现在还常常想起教官教他们唱的那首《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不仅是26连同学在军训里学到的第一首歌,也是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军队最讲究的就是团结,每一次训练都紧紧围绕着团队二字,一人站不好,集体罚站;一人走不对,整排跟着走!一开始,有些同学很不解,暗地里埋怨那个害大家一块“倒霉”的家伙,抱怨教官不公正:为啥要大家跟着一起受累?但渐渐地,同学们理解了集体意识,通过齐心协力的奋斗,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秋日正午太阳的威力一点儿也不比七八月的炎阳来得小。学校理工楼前的大道上一片树荫也没有,毒辣辣的阳光穿透两层厚的军装灼烧着皮肤,每个同学都有一种在铁板上被烤着的感觉,热,难受,好累!在太阳的肆虐下,有些同学慢慢丧失了斗志,开始嚷着“撑不下去了,不想军训了”。然而,教官的一句话“如果边防战士也是这样遇到问题就轻言放弃,那岂不是要将国家拱手相让”,及时地给同学们打了一针清醒剂。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个个咬紧牙关,太阳毒是毒,但毒不倒坚强的意志,坚持就是胜利!
  之后的训练都在教官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6连的同学们也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快速成长,变得团结、坚强、隐忍、成熟。而记忆中的画面还是那么清晰:教官红着脸微笑的样子,同学们滴汗的脸庞,空中依然回荡着的“团结就是力量”…… (唐岚岚)

相信学员会有优异的表现
———19连教官来刚访谈

摘要:
  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声,统一的绿色军装,这是军训过程中学校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的绿色风景线。此次新生军训的教官是来自浙江省预备役师的官兵,从军训开始到现在,寝室里,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官,看这阵势,同学们已然和教官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新生都觉得教官们表情严肃,一副泰山压顶也面不改色的样子,有点让人不敢接近。训练也很严格,有时候军姿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但几天下来,同学们就发现教官们其实是面冷心热,表面上穿着军装,板着面孔,其实私底下却十分可爱。
  记者趁军训休息的空档,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林荫道上,采访了19连人文学院人气颇高的来刚教官。有趣的是,相邻的20连教官也姓来,以至于有同学叫教官的时候,两连的教官就会一齐回头,自己也分不清同学们叫的是哪一位。“这帮小子,我们被他们这样‘戏弄’过好几回了。”来教官一边笑一边朝同学们看去。
  在问到对这批新生军训整体素质的感觉时,来教官不禁满意地点头,眉宇间掩不住喜悦:“本来以为90后的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的,会很难教,但真正训练了以后才知道,这群孩子的素质都很高,可塑性也很强。在军训中,大家艰苦训练,服从命令,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挑战自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此次军训任务。”
  对于新生军训,来教官表示,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军训,却可能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军训,因此学生们都很珍惜这次军训机会。他还表达了自己对新生们的期望:“希望此次军训,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军队生活和纪律,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将军训时培养出来的优良作风继续发扬下去,渗入到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来教官还坦言,在军训中,同学们一起为他唱的那首《团结就是力量》让他很感动,难以忘怀。
  来教官也向学校表达了感谢之情:“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军训任务,与文理学院领导们的重视和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对这次在文理学院的军训工作,我们都感到很荣幸也很愉快。”
  简单的采访中教官展现了感性和可爱的一面。庄重的阅兵式标志着此次军训的结束,教官们也已离开,但军训留下的美好回忆,无论是新生,还是教官,都将牢记于心,深深留恋。 (陈诗诗 柴慧玲)

从军训中汲取营养

摘要:
  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在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奋斗与尝试、调整与适应中逐渐了解大学生活。在刚刚结束的新生军训中,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记者采访了40连的徐乐乐和杨宗哲同学,走近他们所在的连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喜悦。
  “多面教官”令人印象深刻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等待自己连队教官出现的过程中,徐乐乐还是有点遐想的:教官会是个不苟言笑、铁面无私的“包公”,还是个一个威武勇猛、盛气凌人的“关公”?直到何教官现身并往队列前一站,大家先前的猜测瞬间有了“正确答案”。何教官年轻、幽默,笑起来一脸灿烂。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唱歌,每次都积极响应同学们的号召,大大方方地一展嘹亮的歌喉,热情洋溢的歌声很快就拉近了与同学之间的距离。然而,一旦训练正式开始,教官与先前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威武挺拔的军姿、铿锵有力的口号就是他对“纪律”二字淋漓尽致的诠释。同样,他要求连队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将“纪律”二字牢记在心,并且落实到行动中,以军人的标准塑造自我,从磨练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榜样的责任感被评为“军训标兵”后,杨宗哲觉得自己肩上又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说那叫“责任”。走在整个连队前面,除了练习、巩固“齐步———正步———敬礼———口号”一系列接受检阅时的既定程序外,他还要付出更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每天早上6:30之前到达操场,休息时间很短,结束训练后和其他标兵一起集训……这就意味着,别人解散后可以放松一下去做其他事情,而他却更要绷紧神经,争分夺秒地进行训练。
  因为每天都要喊口号指挥列队行进,有几天杨宗哲的嗓子生疼,但一到训练场上,他的声音依然洪亮,“走正步时‘精、气、神’最重要,如果我的口号能增强大家的信心,凝聚集体的力量,提升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那么我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谈到有些学院在今年军训中加入CS训练项目,杨宗哲的观点不同于多数人说的“刺激、好玩”,“我觉得开展CS活动将军训娱乐化了,而且花费较大,倒不如将注意力投入到队列训练上,体会艰苦背后的深刻意义。也可以去听国防教育报告,尝试一些传统的军事项目,比如模拟射击,这样可以在实践中了解更多的军事知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施丽然)

难忘绿营生活 增强集体意识

摘要:
  为期8天的军训圆满落下帷幕,军训新生们也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散场后,那统一的迷彩服、响亮的口号声、整齐的脚步,都成了所有新生大学里一份恒久弥新的温暖记忆。回想训练场面,大家都兴奋不已。
  来自19连的项盼盼说:“这次训练不像高中和初中时那么严肃呆板,大家的心态、训练的体制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操场上,大家听从指挥,训练时间也安排得刚好,比较轻松。”而57连来自元培学院的同学则更精炼地概括了整个过程:教官哨响、集中整队,以站军姿为前奏,复习旧动作,教授新内容……每一天,忙碌而充实。据悉,稍息、立正等较为基础的动作,大多在第一天就全部学习完毕。而齐步走、正步走这种较为专业的动作则一般要花费两天时间。“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使我们渐渐克服了一开始的散乱,整体更加协调、有纪律性,情感上也慢慢融入到了军训的气氛当中。”一位来自工学院的新生对记者说。
  不过,意外情况也偶尔发生。18连的江同学就笑着回忆起连队里一个“同手同脚”的队友:“教官叫他手脚交替起来,可他就是不协调,几次都做不好。抬左腿,出左手;抬右腿,出右手。我们哈哈大笑,教官可伤透了脑筋。不过,等他后来真的改过来,我们倒不习惯了!”
  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众教官性格也各有特色。相处的时间虽短,但每个人对其所在连队的教官都充满了敬仰和喜爱之情。“我们教官特别好,属于那种该严的时候严、该松的时候松的人。”5连的一名新生激动地说,“他可幽默了,爱跟我们开玩笑,有时还集中我们连十几号帅哥唱军歌。到最后聚餐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他。”休息时,来自萧山滨江区的19连教官在操场上和兄弟连教官上演了萧山话版的“千里传音”,逗得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不已。有些教官被大家怂恿着唱军歌,实在拗不过,唱了几句,还真有那么点范儿。“有时候大家嗓子都唱哑了。我们教官每天都要带超大的水壶,还让我们把自己的杯子整齐地摆在他的水壶后面,就像一个大将带着一堆小兵似的,可有阵势了。”许多学生在分别时都争着和教官们合影,并送上小礼物作为留念。
  为期一周多的绿营生活,无疑是这58支方队、近5000名军训学员一次珍贵的成长机会。小项同学用了“不放松、不懈怠,要坚持、要团结”来概括这几天的表现。(林伟)

“军训赋予我前进的勇气”

摘要:







  10月份,全体大一新生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军训,统一训练时间、内容、方法,分兵组织、集体会操。军训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教育学院心理102班学生董银儿。
  据董银儿介绍,每天早晨7点20分,他们要准时在河西校区男生寝室旁的小操场集中,开始一整天的训练生活。最初的两天,学习的是调整队形,立正、稍息和跨立,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停止间转法、敬礼礼毕等基本动作。后面几天则偏重于齐步、正步、跑步与立定的强化练习,最后再集中进行阅兵式、分列式训练。整个军训过程井然有序,一丝不苟。董银儿笑着说:“按以往的规定,教官在军训最后一天会操时不能和我们见面,但他还是很牵挂,一直叫我们淡定,来操场看过我们一遍后又折过来再三叮嘱我们千万要淡定。”她说,教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帅哥,比较幽默随和。平时,和男生打打球,和女生讲讲当兵的故事,都是很乐呵的事。但他也有严肃的一面,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标准的动作,所以,同学们在他的手下可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军训赋予了我前进的勇气。8天的军训生活,我学会的不仅仅是站军姿、走正步,更磨练了坚忍的意志,培养了集体合作意识。”董银儿说道,“军训期间有苦也有乐,苦的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乐的是当完成某个任务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喜悦感和自豪感。”她告诉记者,起初自己的正步走得一直不协调,但一到休息时,同队的女生便会热心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地教她,一句抱怨也没有,有的只是鼓励。此外,好几个室友都是第一次过寝室生活,通过这次军训的锻炼,现在,她们已经能够独立处理事务,互相体谅,照顾好自己。
  董银儿说:“最感动的是,军训期间学校每天都提供免费姜汤,尤其是这几天天气转凉。姜汤很有御寒作用,8天军训下来,我们整个连没一个人感冒。”(刘晓颖)

大 家 谈 军 训

摘要:
  刘伟锋 (工学院土木101班):军训中挥洒的是汗水,磨练的是毅力,强健的是体魄,严明的是纪律。身体的疲劳历练了军人的风采,整齐的步伐与嘹亮的号角更展现了军人的魄力。
  吴黎明 (人文学院汉语言101班):当我们羡慕地望着身着迷彩服的教官时,也有人正在赞赏地看着穿迷彩服的我们。穿上迷彩服时,我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脱下迷彩服后,我们更要把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精彩亮丽。
  叶双双 (外国语学院英语103班):军训就像是一次徒步旅行,一路上要自己背着包不停地前行,累是累,但一路走来,沿途的风景是美丽的,留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都是让人怀念的。
  陈其恒 (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102班):8天的军训,给力的训练强度,服从命令,快速果断地完成任务,团结就是力量。军训训的是懒惰,走的是光荣。汗与疲惫的交织,教官的谆谆教诲,让我们的军训充满快乐。
  沈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虽然同学们在严格训练中怨声载道,叫苦喊累,却明白教官是真的想把大家训练好。所谓疾风吹劲草,烈火炼真金,同学们也真正懂得了拼搏的意义。
  王宇飞:同学们似乎重新互相认识,这似乎是我们的另一种“开学见面会”。军训的日子,我们成为“战友”,磨练意志,建立友谊。这种感觉,定会随着日子的推移而得到升华!
  来佳莹:军训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崭新的课堂,一个成长的阶梯,一个火热的熔炉,一个联结人与人的纽带,一束青春中明媚的阳光。
  徐海燕:闭营式上,教官说着我们是未来的力量,我们该朝着我们的方向前进。说得鼓舞人心,而我确实也受到了鼓舞。一段日子过去了,又要迎来一段新的日子。不管是不是带着不舍,总是要和过去说再见。再见,那些带着笑带着汗水的日子。再见,曾经团结在一起的连队。再见,好好走下一段路,好好酝酿下一段回忆。(刘晓颖 唐燕)

回 眸 军 训

摘要:
  转眼大学新生的嘹亮军歌又一次响起,一年胜似一年景,可是那些关于军训的记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没有暗淡。大学军训,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话题中。
  来自法学院思政071班的吴后同学已经是一位大四学生,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已经在金华某所高中实习。谈及军训,他记忆犹新,饶有趣味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008年六月份,已是大一学年的期末,暑假即将来临,他们就在那“六月流火”的天气里进行了十天军训。天气过热,为了消暑降温,学院领导亲自买水送饮料给学生们。吴后说,在火热的太阳下,他的脖子都晒伤了,火辣辣地疼,不过两天后就适应了。看到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在凉爽的十月份军训,真是幸福。教官随和,学员自觉,他们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了十天。
  对于女孩子来说,军训的挑战总是要大一些。徐余琴同学是纺织服装学院2008级学生,他们刚进校园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军训。她说:“还好,毕竟高中训练过一次。”不过大学的军训比高中的有趣多了,她对大家一起与教官唱歌拉歌的情景很怀念。教官很和善,大家挺合得来,但是看到有人因为表现不好而被罚时,心情还是紧张的。
  看到2010级学生军训,工学院计算机082班桂志伟同学对其充满了怀念。当时他担当“标兵”,在阅兵式前一天,他与同学一起在月夜的操场上跟着音乐练习踢正步,很有意义,也觉得很自豪。有一次他和同学在站军姿时嚼口香糖,他的同学被教官揪出来罚做俯卧撑,本来没被揪出来的他也主动出列受罚,在他看来,“纪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说,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教官很有魄力,他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2009级的同学对军训大概记忆深刻。2009年10月中旬,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穿着短T恤训练的同学们突然遭受冷空气的袭击,气温骤降,大风肆虐。来自人文学院的陈辉同学介绍道:“当时挺辛苦的,没想到会那么冷,衣服都没来得及准备,恰好又碰上流感盛行,好几个同学都感冒了,但出列休息的并不是很多。”通过大家的努力,他们连队还获得了“优秀连队”荣誉称号。他们的俞教官是一个很好的人,后来加入了他们的QQ群,和他们“聊得可起劲了”。 (唐燕)

又是一年军训时

摘要:
  又是一年军训时。新生军训,老生们也时时看在眼里,田径场上,图书馆旁,每当经过的时候,老生们都不免会感叹一句:“想当初我也是一身迷彩服,军姿站得直挺挺!”对于军训,老生们虽不在其中,却也乐在其中,感慨颇多。体育学院大三学生叶东东就是其中一个。叶东东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军人这个职业的敬仰:“我的偶像是中国军人,他们保家卫国,义无反顾。”记者提到此次军训,他不禁感慨时光易逝,“扮”起老来:“军训,那都是两年前的事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自己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学长了。”先前的军训都是安排在新生正式上课之前,即“先军训,后上课”,叶东东认为这是一个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熟悉班级同学不错的方式。不同于前几届的安排,对于近两年“先上课,后军训”的安排,叶东东认为这也是一个好举措:“改成秋季军训,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中暑,使得军训更加人性化。”叶东东表示,如果还可以有这样的机会,他还想再军训一次!无独有偶,人文学院封风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军训情结。他表示,军训锻炼的不仅仅是体质,更是对自身意志的历练,并且能够把自己身上原来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打掉,加强了纪律意识:“在军训中听从指挥、服从命令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记得军训时,教官严肃地对我们说,‘无论对错,我说的是对的,你们就这样去做’!”说到最深刻的军训记忆,封风毫不犹豫地说是军训休息期间和教官们一起谈天、搞活动。那时候大家跟教官一点距离感也没有,完全是“军民鱼水情”,大家席地而坐,唱歌的唱歌,玩游戏的玩游戏,还真有种大联欢的感觉。封风认为,军训是每个大学生步入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必须严肃对待,踏踏实实地站好每一次军姿,踢好每一个正步。这次军训天气凉爽,不像去年炎寒两重天,但这似乎一点也没有降低军训强度。新生们都很努力,严于律己,团队意识很强,配合也很默契。有些体质较差的同学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仍然坚持不掉队,即使到了不得不休息的时候,他们也及时调整状态,争取尽快归队,“学弟学妹们都是好样的,虽然他们大部分都是90后,但个个英姿飒爽,一点也不逊于我们当年”。(陈妃)

严格训练 开心成长

摘要:





  此次军训,培养了新生自强不息、团结向上的军人作风。磨练意志,强健体魄,是此次军训的目的。
  累并快乐着7点之前就离开了温暖的被窝,7:30准时在训练场上集合,紧张的训练便这样拉开帷幕。军事理论考试、立正稍息、站军姿、走齐步、踢正步……军训日程排得满满的,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很累,但很开心,这才是军训的味道。”元培学院人文科学系艺术设计1001班学生胡海峰这样对记者说。他描述,军训第一天因为没有很好地适应过来,觉得有点吃不消,甚至担心自己坚持不了。但是经过努力,自己很快跟上了教官的步伐,掌握了动作要领,那时候觉得特别开心,很值得。
  军训中的每一项训练都是高标准、严要求。齐步走,走出整齐的步伐;正步走,踢出庄严的味道;跑步走,跑出快而稳的风格。在军训中,他们强健了体魄,磨练了意志,更和教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胡海峰说:“解散后,我们总喜欢跟教官开座谈会。晚上,教官也会来跟我们聊天,说说他的军营生活,谈谈他们过去的那些事。我们喜欢听,陶醉于这样轻松得像家人一样的谈话之中。”
  这样的日子挺好军训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是大学生活的扉页。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同学们学会了自立、自强、自信,更养成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来自经管学院工管101班的金正渝同学说:“在这样的日子里进行训练刚刚好。这种天气既不是炎炎酷日,也不是寒风凛冽,正是锻炼身体的好季节。”他回忆着军训生活:第一天并不觉得很累,感觉还行,有些同学甚至自得起来,认为这次军训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到了第三天,大家就真的累趴下了,特别是正步,看似简单,走起来真的很累。一天下来,觉得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躺在床上都能感到一阵阵脚酸。”
  没有天生会飞的小鸟,没有不经历风雨的彩虹。军训是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艰苦的训练可以让他们学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退缩,不畏惧,抬头挺胸,一路向前。“上大学没多久,军训是我参加过的最正式的集体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同学们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就像我的战友一样,和我一起并肩作战过。我也不再是一个自我的小男孩,而是凡事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集体。”金正渝笑着说,“通过军训,我的确学到了很多。” (陈佳丽)

第06版:第六版

人文学院
围绕学科建设开展争创活动

摘要:
  学科是学校内涵发展战略的基石,而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又是目前学校三个申硕学科之一。自“育人成才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人文学院党总支带领各党支部与党员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
  把支部建在学科上,发挥党支部在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人文学院共有6个基层学术组织,为让这6个基层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学院党总支根据学科相近或研究方向相近的原则科学设置教工党支部,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工党支部、人文应用教研部教工党支部两个基层组织,做到把支部建在学科上,真正把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在学术组织中的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争做“四个一”表率活动,发挥党员在学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科党支部根据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展学科党员争做“四个一”表率活动,即每位学科党员争取发表一篇一级或权威期刊论文、出版一部论著、获得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得一项厅市级以上奖项,力争到年底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学科党支部党员结合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制订研究计划,一些党员已经取得了学术成果。
  建立党员导师制,助推学生科研、考研、学习型社团建设取得新进步。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党支部在党员中积极征集学生科研项目,开展科研结对指导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15位学科支部党员与40多位2011届考研学生结对,开展考前辅导工作。两位党员教师担任了学习型社团的指导老师,学生社团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如河洲文学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3篇,新闻、文学作品50多篇。

经管学院深化四个拓展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结合学院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精品化专业,精英化培养,国际化拓展”的发展思路和学院实际,强化创先争优意识,不断提升学院创先争优工作的内涵,围绕拓展地方服务、拓展学生成长成才、拓展学科发展、拓展对外交流,形成了学院创先争优活动的鲜明特色。拓展地方服务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制定之年,经管学院部分教师党员主动出击,积极和地方联系,承担了绍兴市、绍兴县、越城区、袍江开发区、镜湖新区、绍兴市科技局、绍兴市建管局、绍兴市国资委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任务。学院部分党员教师还承接了绍兴地区多个产业发展的规划,先后完成了绍兴县印染行业、绍兴市珠宝首饰产业、绍兴市铜加工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的调研和提升发展规划。课题组成员还为汤浦童装业、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在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开展地方人才培训与教育方面,学院也充分发挥经管学院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培养支持服务,使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地方紧密结合。拓展学生成长成才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经管学院进一步完善导师制,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选课和参与科研项目等具体事宜。并就学习方法、专业选择、就业去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并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和潜力,为学生制订发展规划。同时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通过积极组织学生立项课题“学术沙龙”,创建学习型、研究性社团,组织开展各类讲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及贫困帮扶等活动,占领学生的课外时间,不断培育良好学风。拓展学科发展为促进学科发展,学院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学院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工程;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后盾。在用好用足学校经费投入,确保经费及时到位的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科与科研环境和条件。
  同时,组织相关学科积极申报省级及国家级课题,形成优秀团队,努力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高级访问及学术交流,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拓展对外交流经管学院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多角度、多渠道拓展对外交流,力争本科教学体现国际化特色,为教师和学生成才提供国际化视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学院同时在深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力度;提高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水平;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保持与国外高校在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扩大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规模等方面下加大力度,力求成效。

数理信息学院“四个重点”突出实践特色

摘要:
  数理信息学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育人成才先锋”活动主题,牢牢把握党建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和惠民工程“四个重点”,创先争优活动实践特色鲜明。
  以推进党建工作为重点,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基层建设等结合起来,促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顺利推进。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宣传,在全院倡导敬业爱岗奉献精神,举行“身边的先进事迹”、“我最喜爱的教师”大型评选活动,并顺利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培育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倪仁兴,省“三育人”先进个人陆仲坚,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盛宝怀、楼智美,绍兴市模范教师俞军,校教学名师王建平、楼智美、倪仁兴等。数理信息学院已拥有一支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师德标兵。
  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通过完善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构架、理顺院系科之间的关系、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承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学访问、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式,有效提升学院科研建设的水平。通过制定基层学术组织规划、近期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构架;理顺院、系、学科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院、系、学科的党委职责条例,制订《数理信息学院工作量计算办法》、《数理信息学院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方案》等条例,为下学期学术基层组织的实施做好准备;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教授博士配备工作间,做好学术骨干海外培养工作,逐步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组织承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新老教师一带一结对”等活动,逐步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以开展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为重点,通过实习与就业相统一的就业基地的建立,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迄今为止学院已与省内外的6家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相结合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三、四年级的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让学生走进企业,有机地将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实习和就业相统一。目前,学院已建立6个就业基地,明年有望达到8个。最近,学院分团委率33名学生以“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农村”为主题,一起赴新昌县城南乡前进村开展了为期2周的志愿支教活动,并与当地3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长期的结对活动,此次支教志愿活动获得了“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称号。同时开设教授博士论坛,每月开讲一期,旨在汇聚学院高层次人才的各方智慧,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宽范围、多领域的讲学论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迸发他们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成才的信心。
  以深入推进惠民工程为重点,通过办好“三个家”:教工之家、党员之家、学生党员之家,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开通网上党员之家,不断充实“三个家”的内涵和内容。同时学院还成立教工合唱团,歌唱红色歌曲,弘扬时代风貌,唱响和谐校园,以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学院还关爱生活有困难的教师、关注青年博士的生活,给予每一位师生员工大家庭的温暖。

生命科学学院
以生为本 导学领航

摘要: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生命科学学院以学生“生命之光,目标导学”行动,教师“五导”工程建设为活动主线,以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争做“五带头”优秀党员为目标,切实开展各项活动。
  “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要求大家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明确自己大学四年的目标,包括学习目标、政治理想、思想境界追求的目标、生活的目标及工作目标等,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负责人表示。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生命之光,目标导学”行动,就是要求生学党员从“立志、厉严、力行”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将远大的理想跟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融入目标中,这即为“立志”。有了目标,就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达到目标,付出努力,这即为“厉严、力行”。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要求学生党员亮出自己的目标,自觉接受监督,带头开展比纪律、比学习、比能力、比成就活动。届时,生命科学学院还将开展学习标兵、党员示范寝室、党员示范之星等评比活动。
  教师党员则通过联系班级(团体)、寝室、学生和谈话及赠言“五个一”活动,做好“五导”工程,即导做、导读、导学、导研、导师。导做,引导学生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讲诚信、富有爱心、身心健康、积极向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导读,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体会。指导班党支部的理论学习活动。导学,密切结合专业,充分体现学科特色,组织高职称、高学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同时也请一些已经成功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的学生来学院作讲座,交流成功的经验,并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进一步做好先进班集、以及各类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评选,通过宣传橱窗、网站等媒体,宣传、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举办先进事迹经验交流会,激励广大学生寻找差距、迎头赶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导研,学院提出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尤其要注重下实验室,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各位教师指导好每一次实验课,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实验中认真规范操作,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立项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教学技能大赛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考证考级和考研、考公务员活动,做好考研动员、指导工作,通过考研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导师,通过导做、导读、导学和导研,疏通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情趣、树立理想、打下基础,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工学院
点面结合 有效推进

摘要: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真正为师生办点实事,做点好事,促进学院的进一步科学和谐发展。”工学院分党委书记陈文平表示。
  倾听党员心声,收集难点热点问题工学院是一个老学院、大学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学院分党委结合本次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分党委召开了各支党部委员和教职工座谈会,各党支部召开党员座谈会,了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收集了师生员工中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共50多个,并对较为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门梳理,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工作目标,争取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解决一批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结合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为契机,学院分党委对所属教工支部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将党支部设在学科上,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推出了党支部公推直选,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以 “工学之星”评比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学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推出了“工学之星”评比活动,将在年底评选出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在学习、学科竞赛、科研以及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共十名,成为第一届“工学之星”。通过“工学之星”评比活动,大力宣传身边优秀师生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树立典型,使全院师生在榜样的引领下,创先争优。
  扎实推进三大专项行动,实行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教师五个一工程,每一位教工党员分别联系一个班级(学生组织)、一个及以上困难学生、一个及以上学生寝室、给学生一句终生受益的话和召开一次有针对性的座谈会。并制作印发了工学院分党委《“创先进、争优秀”党员工作手册》,要求每一位教职工党员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详尽记录活动内容,学院届时将以此为依据,对教职工党员的五个一活动进行考核。
  充分利用《工学院学生党员示范项目责任制》的制造,推进学生党员领航先锋活动。学院要求学生党员认真落实个人申报的示范项目,并记录在册。学院将在12月份对每一位学生党员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地方党建工作工学院利用自身计算机专业的优质师资和设备,与绍兴市委组织部和新昌县委组织部合作研发“绍兴数字化党建信息系统”和“新昌数字化党建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两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了推广使用阶段。信息系统管理员的培训工作也已经顺利展开,到目前为止,已有400余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接受了由市委组织部承办、工学院协办的培训,为保证今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和维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07版:第七版

校 友 孙 越 崎 生 平

摘要:





孙越崎(右三)在玉门油田


孙越崎 (前排右二)百岁寿辰全家福


  孙越崎同志原名毓麒,189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11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在小学任教一年,后去上海。1916年,上海复旦公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家矿冶科。从青年时代起,孙越崎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他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满怀爱国激情,积极参与发动组织天津学生罢课游行,和马骏等五人作为学生代表,与直隶省长曹锐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因此被校方开除。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1921年毕业。
  从1924年起,孙越崎同志开始了开创发展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历程。他应聘创办了当时北满最大的穆棱煤矿。1929年至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美、英、法、德、前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1932年回国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湖南湘潭煤矿公司总经理,四川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个煤矿公司总经理,并兼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等职。1934年,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成了中国人钻的第一口油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力排中外董事异议,冒生命危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迁抢运入川,在大后方开办新的煤矿,供应四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煤炭;他在荒无人烟的高寒戈壁,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其产量几乎是国产油的全部,在日寇封锁下,缓解了前线、后方的严重油荒,被誉为“煤、油大王”。他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着力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力量。他在大后方创办的能源工业,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孙越崎同志长期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1942年8月,他因创办和领导玉门油矿,成为继凌鸿勋、侯德榜、茅以升之后,被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成立以来的第四枚金质奖章的人。
  抗战胜利后,孙越崎先后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面对亟待休养生息的祖国和人民,孙越崎看到的却是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和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在苦闷和失望中,他在寻求新的前途。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同志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站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一边。
  1948年10月,他以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于南京召开重要工矿企业和部门负责人秘密会议,确定了“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之后,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员工开展护厂护矿斗争,拒绝执行蒋介石当面下达的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将所属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及三万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对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949年5月,他的爱国行动被国民党察觉,孙越崎同志即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去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策动资源委员会驻港的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开展斗争,组织了“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了大量的稀有矿产,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复电嘉勉。孙越崎同志所领导的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中唯一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护产斗争、集体转向人民的部级单位。为此,孙越崎同志建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越崎同志先后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任、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他是第二、三、四、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应聘担任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孙越崎同志始终关心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尽心竭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已届耄耋高龄,仍壮心不已,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最后一息。
  (参见 《长忆百龄翁—孙越崎纪念文集》吕德润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12月)

中国“煤·油大王”孙越崎

摘要:



江泽民与孙越崎亲切交谈


  孙越崎,这位近代中国煤炭石油工业奠基人之一,曾经如此不同凡响。但是,在他的家乡绍兴,有人听说过越崎中学,却不知道越崎是谁。
  这位从平水同康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人,选择了工业救国。1934年,他在陕北延长县打出石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打出石油;1941年,他在甘肃茫茫戈壁上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库。
  今年10月16日是孙越崎诞辰117周年,这位工矿泰斗的1万多件档案回到了家乡。
  走出大山如果你驱车前往绍兴平水同康,经过九曲十八弯后,看到“绿林竹海”四个字时,同康就到了。竹是同康的最大特色,笋是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
  今天的同康还保留着百年前的风俗民情,村民们腰缚一竹编小筐,内置一把砍刀,上山去砍柴掘笋,弄点香菇什么的,自给自足。
  1893年,孙越崎出生于平水同康。孙家旧宅三面环山,经过百年的风霜后,这座人去楼空的宅第,如今已经衰败了。单看这旧宅,应该说是一处不错的地方,类似四合院的二层楼房,院前丹桂飘香,似有一层浮动的暗香。
  孙家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孙越崎的父亲中过秀才,家里拥有80亩水田和几百亩山林。
  记者徘徊在孙家旧宅前,想象着当年孙越崎如何从这条崎岖的山路走出去的。
  孙越崎出生的1893年,中华民族正处于时代交替的节点上,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随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小山村似乎与世隔绝,一切静谧如旧。
  孙越崎6岁上私塾,12岁那年,父亲闯关东,留下孙越崎与祖父母相依为命。
  在他初通文字后,保守的祖父出面干涉了,祖父的想法很朴素:读书就是让人长翅膀,书读得多了,势必要展翅高飞,就像中了秀才后闯关东的儿子,他希望孙子能守在他的身边,所以他要剪断孙子的翅膀———让孙子辍学,帮家里看管竹林。
  从此,在同康长长的山岭上,天一亮就出现一位光脚少年,荷锄去巡山看管竹林;傍晚,夕阳如血,少年背着牛腰粗的柴草,腰弯如弓走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孙越崎与村民们的最大的不同是,白天劳其筋骨,晚上挑灯夜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书籍。无意识地,他暗运了飞翔的力量。
  在孙越崎16岁那年,祖父因病去世,父亲回家奔丧,孙越崎便向父亲提出要出去读书,父亲把孙越崎送到绍兴简易师范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前身)读书,这是一所中级师范,学制两年。
  孙越崎挑着行李和书籍,离开同康村,前往30多里外的绍兴城。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山外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纵横交叉的河泊,咿呀作响的乌篷船,新式的钟表,还有礼拜天……他的思绪如铁轨般延伸,绍兴城与同康村天壤之别,那么省城呢,北京呢,外国呢……孙越崎多年后回忆说:“我一直不明白,那时为什么一定要到外面去读书。”
  其实,早在孙越崎每天日落而读时,世纪大潮在他的胸中已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只是还没有撞开一个口子。
  到校不久,孙越崎这个农家少年就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他穿着过时的斜对襟衣衫,搞不懂时钟的长短针,在山村里没有学过作文和数学,他的成绩总是倒数。
  父亲要回哈尔滨去了,顺便到学校里与儿子告别,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孙越崎流泪满面。走出大山的他,今后的路在哪里,一切要靠自己拼搏。工业救国读书不仅能够展翅高飞,还能改变命运。
  孙越崎在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就读的第一年,成绩总是排名倒数一二位。这年的暑期,他决心恶补。每天天一亮,开始练习算术;下午天热难耐,他赤膊上阵,背诵《古文观止》等名篇,两个月里,他对数学、作文都摸出了点门道。
  那个暑期苦读创造的奇迹,让孙越崎在近百岁高龄之际依然记忆犹新。他曾回忆道:“9月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独立与特行’,我随手加一个副题‘鸟萝与乔松’,然后洋洋洒洒地议论道:鸟萝很美,但是它不能独立,只有攀援着乔松……”
  老师朗诵了孙越崎的这篇文章,且在作文本上写下如此评语:才大气大,文亦足以举之。同学们都不信自己的耳朵,这位作文经常垫底的少年怎么跑到第一去了?
  那个暑假对孙越崎的意义非凡,他至此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去改变,定能取得成功。
  1913年,孙越崎20岁,他与新婚妻子告别,到上海求学。他从小山村出发,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在上海复旦公学里,孙越崎开始接触英语、格致(相当于科学)。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越崎改名以铭志———把原名孙毓麒改为孙越崎,意为救国图存,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
  完成复旦公学的求学后,孙越崎前往北洋大学(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学习理科。他开始进入的是北洋大学文科预习班,父亲来信建议儿子走工业救国之路,既然大学里开设有矿冶系,那就选择采矿技术为好……孙越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在北洋大学求学期间,孙越崎以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的身份领导了天津的“五四运动”,与几位学生积极分子勇斗直隶省长曹锐。
  1923年,孙越崎结婚10年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这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1924年春节前夕,孙越崎冒着纷飞大雪奔赴黑龙江开创事业———勘探穆棱(今称鸡西)煤矿,他希冀通过做事来抚平心里的伤痕。
  大写出山彼时的穆棱尚是一片寂天寞地,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
  勘探煤矿的日子是无比艰辛的。有天晚上,孙越崎独自去矿区看看,手刚碰到煤车,疼得钻心,赶紧缩手,发现手上的皮被冰黏掉了。他放眼四周,偌大的一片矿山,只有他一个人在又黑又冷的深夜里做事,不由得泪流满面。
  6年筚路蓝缕,穆棱矿区木屋栉比、矿工云集、市尘繁兴、麦豆遍植。不过孙越崎要离开了,他要飞到异邦去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矿业技术去了。
  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实践,亟待总结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大山之子”孙越崎将学位看得很淡,只求学到真本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两年半,他独自一人来到美国西部考察采金术,到洛杉矶考察石油开采,到美国东部考察煤矿开采。美国的机械化采煤技术让孙越崎眼界大开———开采全过程中,没有一块煤是落地的。他后又辗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考察矿业。
  1932年,海归的孙越崎踏上了陕北高原找石油。战时中国,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在陕北延长县城,孙越崎既当技师又当工人,于1934年开采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1.5吨。
  1935年,孙越琦担任焦作中福煤矿的负责人。抗战开始后,孙越崎力主把中福煤矿迁到四川后方,还在四川合办起了4个煤矿,极大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1941年,孙越崎以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的身份开采玉门油田,玉门“胡天八月即飞雪”,往东距离发射“神舟七号”的酒泉只有100公里。在高寒戈壁滩上,孙越崎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库,产量几乎是后方产油之全部,他因此被誉为“煤、油大王”。
  1949年,蒋家王朝垮台,孙越崎所领导的资源委(相当于部级单位)全体起义,把蒋家王朝的121个国营总公司、上千个工矿产业完好地移交给新生的共和国,为共和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
  彼时,蒋介石听说资源委起义,盛怒之下开除孙越崎的国民党党籍,且下令通缉他,直到蒋去世前都未撤销。孙越崎获悉后淡然一笑,他说:“论私,我是背叛了蒋介石;论公,我没有背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孙越崎担任过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但在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
  1978年,历史沉重的一页终于翻了过去,年过八秩的孙越崎回到北京,自谦“残烛尚燃,光热甚微”的他壮心不已地重返经济建设前线,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为原资源委留在大陆的同仁平反而奔走呼号。
  一介书生,投身实业,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局大变动中,他忠于国家、民族、人民,为国家的前进奉献一己之力。他在工矿业的功劳是用历史垒砌起来的,他无愧于爱国主义者、实业家、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者之一等诸多称谓。
  (沈卫莉 张明明 摘自10月14日 《绍兴日报》新周刊)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783次访问,全刊已有73934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