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 友 孙 越 崎 生 平

   期次:第316期      查看:4371   




孙越崎(右三)在玉门油田


孙越崎 (前排右二)百岁寿辰全家福


  孙越崎同志原名毓麒,189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11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在小学任教一年,后去上海。1916年,上海复旦公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家矿冶科。从青年时代起,孙越崎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他作为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满怀爱国激情,积极参与发动组织天津学生罢课游行,和马骏等五人作为学生代表,与直隶省长曹锐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因此被校方开除。后转入北京大学矿冶系,1921年毕业。
  从1924年起,孙越崎同志开始了开创发展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历程。他应聘创办了当时北满最大的穆棱煤矿。1929年至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到美、英、法、德、前苏联等国考察油矿、煤矿。1932年回国后,任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北油矿探勘处处长,河南焦作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湖南湘潭煤矿公司总经理,四川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个煤矿公司总经理,并兼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等职。1934年,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成了中国人钻的第一口油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力排中外董事异议,冒生命危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迁抢运入川,在大后方开办新的煤矿,供应四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煤炭;他在荒无人烟的高寒戈壁,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其产量几乎是国产油的全部,在日寇封锁下,缓解了前线、后方的严重油荒,被誉为“煤、油大王”。他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着力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力量。他在大后方创办的能源工业,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孙越崎同志长期致力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1942年8月,他因创办和领导玉门油矿,成为继凌鸿勋、侯德榜、茅以升之后,被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成立以来的第四枚金质奖章的人。
  抗战胜利后,孙越崎先后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面对亟待休养生息的祖国和人民,孙越崎看到的却是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和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在苦闷和失望中,他在寻求新的前途。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孙越崎同志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站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一边。
  1948年10月,他以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于南京召开重要工矿企业和部门负责人秘密会议,确定了“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之后,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员工开展护厂护矿斗争,拒绝执行蒋介石当面下达的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将所属近千个大中型厂矿企业及三万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对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949年5月,他的爱国行动被国民党察觉,孙越崎同志即辞去在国民党政府中所任职务去香港,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策动资源委员会驻港的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开展斗争,组织了“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了大量的稀有矿产,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复电嘉勉。孙越崎同志所领导的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中唯一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护产斗争、集体转向人民的部级单位。为此,孙越崎同志建立了历史性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越崎同志先后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任、煤炭工业部顾问等职。他是第二、三、四、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应聘担任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孙越崎同志始终关心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尽心竭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已届耄耋高龄,仍壮心不已,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最后一息。
  (参见 《长忆百龄翁—孙越崎纪念文集》吕德润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12月)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832次访问,全刊已有739720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