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相得益彰的三种态度———访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曾敏峰副教授

   期次:第316期      查看:396   

  用“热爱”来定义曾敏峰副教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再恰当不过,“正是因为热爱,我才能把这三者处理得如此相得益彰。”用一份坚定的信念,支撑起心中的理想,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曾敏峰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努力,构建起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他的“言传身教”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认真:教学上的创新者认真施教,勇于创新。曾敏峰主讲《高分子科学基础》、 《材料化学》、《现代生活与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善于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主持的《现代生活与化学》是校级重点课程,并有多篇教改论文在《化学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三年来指导18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多篇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荣誉,个人也被评为2009年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他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佳木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目前正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并有1项研究生教育课题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立项。
  曾敏峰于2004年进入学校工作。工作之初,他便展开了周密的自我分析,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化学是基础,一切材料的基础,人类文明、物质、财富,很多从化学衍生出来,并创造新的财富;厨房里的天然气、调味品,住房用的耐火材料,汽车材料70%都用到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数理化中,化学与生活接触最多。曾敏峰把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化学授教变得不再枯燥难懂,形成这么一套理念之后,他便自信满满地“上岗”了。而有着独特教学切入点的化学公选课也就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他改变了大家以往对化学、对材料的认识。
  在学生培养中,曾敏峰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喜欢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他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大众化的普及教育,与以前的本科精英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一定要多看书。看书要杂,不仅看本专业的书,我还建议化学专业的学生多去看看管理、经济、文史等方面的书籍,这对以后的工作、个人发展和交际沟通都很有帮助。”
  执着:科研上的追求者潜心治学,醉心学术。调入我校工作以后,曾敏峰一直坚持踏踏实实做科研,着重开展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自由体积特性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自2007年以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收录19篇;获2009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绍兴文理学院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绍兴文理学院0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项,获得07—08年度绍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作为一名科研的执着追求者,曾敏峰耐得住寂寞,他说:“科研,走到哪里都能做,关键就是要在现有的条件和环境中,不断地挖掘自己,一步一步,努力培养持续创新的能力;不要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做什么现在还只能做什么,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不断有所突破。”
  曾敏峰把“科研有所收获”当成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这种快乐渗透在整个过程中,就像写一个故事。“比如,查文献时发现别人的工作做的并不完善,我们就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探索,等于先构建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进行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使故事有血有肉,这是一种收获和发展。”对于自己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一些成绩,曾敏峰表示主要得益于学校越来越浓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校良好的科研环境,也为科研工作创设了良好的硬件平台。“近几年,学校引进了很多高水平的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组建了各个基层学术组织,在这种氛围和条件下,年轻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不努力,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热爱:生活上的快乐者人们心目中的博士,往往都是严肃沉稳、不苟言笑的,但曾敏峰除了有条不紊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他更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他是学校教工足球队的一员,享受绿茵场上挥汗如雨的快慰;他在篮球场上和学生打成一片,享受师生同乐的满足;他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经常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歌咏比赛并获各类奖项。曾敏峰说,“博士,并不一定就是天天‘为学’、‘治学’的书呆子,也要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个人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
  在沉醉于教学、科研的同时,曾敏峰也担任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坚持“服务为先,任劳任怨”。他担任绍兴文理学院医药化工研发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工作,爱岗尽职,研发中心被评为绍兴市医药化工重点实验室。同时,曾敏峰还一直担任化学一级学科的学科秘书和有机高分子学科方向主要成员,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2008年化学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学校的三个首批硕士授予权建设学科点之一,2009年应用化学学科被列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A类。
  曾敏峰总结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些建议,他说,“要让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一定要处理好理想(现实理想)、责任和青春三者之间的关系。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缺少内在动力。理想绝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符合自身能力和发展实际的现实目标;理想是建立在责任感之上的,年轻学生要勇于担当、承担责任,要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切不可随波逐流,一定要让大学生涯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在两者兼顾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享受青春。”(黄万军 张琳 张圆圆 徐雁 励文君)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855次访问,全刊已有73972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