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白山先生张邦信生平事迹考

摘要:(上接120期)        三、遗著《白山诗稿》        张邦信善诗,遗著有《白山诗稿》,该诗稿未正式付梓,幸存于瞻山张氏谱中。谱中诗稿前有康熙二十年(1681)孙张庭芝引文言:“白山太伯祖正德甲戌进士,登唐皋榜,历官广西佥宪。林下数十年,宦况萧瑟,诗酒是娱。百馀载来,书香绵延。伊时靖江王《白山图湘江秋色卷》,犹及见之。惟《白山诗稿》亲笔所书,手泽尚存,授之于裔孙讳遇芳者,羹墙寤寐,传为家宝。越康熙辛亥、甲寅,两遭兵火,流离播迁,不忍放释,若有灵佑,失而复得,亦苦心矣哉!届今七载,舌耕剡城,出入携咏,未尝敢离。犹惧陨越,思欲寿之梨枣,以光先业。顾力未能,庸录副本,稍次篇什,庶垂不朽。若夫志行之远、节操之美,形诸诗歌者,专有赖于大人先生弁其篇端,予小子夫何多赘?噫太伯祖功业文章载之郡志,屡见于阳明先生文集奏疏中,兹不暇论。所可念者,太史公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又似不能无厚望云。康熙岁次辛酉菊月重九日,孙庭芝谨志。”时邦信手书诗稿犹存,由孙张庭芝抄录副本。按引文,张邦信在广西期间与明宗室靖江王交善,互有题赠。另有《双鹤亭为宗室云泉赋》 《题宗室雪囱扇》 《云峰为宗室题》诸诗可证。明代正德至嘉靖朝,有两代靖江王朱经扶、朱邦 父子就藩桂林,其中安肃王朱经扶生平喜学问,好山水,多有吟咏。  诗稿后有康熙间姜君献《读白山先生诗跋》:“总角时,知吾党有白山先生者,功业文章,传颂一时。及长,读县志与阳明文集,不独功业文章有以名世,而且深得圣贤意旨,诚性命之宏儒也。恨生也晚,不获登先生堂以聆教诲,遗憾者久之。碧轩张社兄讳庭芝者,出吾舅氏门,因与订交。为问先生事实,乃以所作诗稿相示。喜而读数月,知先生沉静严毅,而胸次豁然,故见于诗者多坚凝庄萧,若天外孤鸿,兴趣自远。其诗曰:‘心事尽凭山鸟说’,又曰:‘沃洲天姥是诗题’。即其诗可以知其人矣。噫!粤西十载,纶音寂寂,能无‘天北雁声’之吟乎?古人抱道而不得大展,当凄风苦雨之日,酒后耳热之馀,触景横生,长歌搔首,此《三百篇》所由作也。后之不知者,以为先生惟诗酒是娱,是岂知先生之深也哉。”邑人姜君献,曾纂修康熙二十三年(1684)《嵊县志》,其读张庭芝所示《白山诗稿》而作此跋文,提及“粤西十载”可佐证前文所考邦信在广西履职年限。邦信《写怀》诗亦称:“十年粤西若游魂,心迹双清可具论。安得优伶歌滞曲,凭将中使达天阍。”  康熙戊子(1708)时,邦信裔孙鼎岐备录言:“今白山翁文集因兵燹之后,亲稿无存。幼年抄录诗赞数首,不忍湮没无传。今特印之宗谱,以示不忘,恐有舛误,贤肖者正之。”康熙戊子张鼎岐纂修宗谱时,搜罗白山公部分诗稿刊印。宗谱又存乾隆乙丑(1745)裔孙作士序:“公性好学,尤善吟咏。早岁联登,由进士第历任佥宪。公事暇,嗜好如平日。其词翰图书,所以可名诸当时,传之后世者,知己累牍连篇矣。数传以后,因遭兵燹,手泽散失。前戊子年纂修《宗谱》,堂叔鼎岐几费焦思,搜诸残编断简,文人拾遗之中,共得佳咏若干首,付诸梨枣,然亦不无错误。幸兹复得亲稿,卷首有碧轩公序言,悉为对阅无讹,并有题无诗者补之,共记一百三十五首。后之览者,诵公诗而想见公之为人,公其千载犹生乎!则今日所珍重而付诸梓者,非博词藻以夸人也。于是乎序。乾隆岁在乙丑花月,裔孙作士长庚重锓。”至乾隆间,后裔张作士复得亲稿而重新刊刻付梓,共计一百三十五首。《白山诗稿》几历兵燹而存于世,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诗稿内容多为宦游经历、亲友题赠;部分涉嵊诗,如嘉靖癸巳(1533)所作《深入五龙相地因识》、嘉靖乙未(1535)《五龙寺早起》、嘉靖二十年(1541)作《辛丑登明心寺高峰》等,均为退隐故里后所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廿八都张秀民先生又出资请河北王廷燮据谱精楷誊录,成二册。增补《普安教寺》诗;并附录张岳《白山张公考绩序》于卷末,颂公政绩。张秀民于1987年赠送国家及省图书馆。复将静电复制本与宋张文节公年谱稿一册捐赠嵊县图书馆保存。见有张秀民序文及题记:《明剡西张邦信著白山诗稿序》        儿时,闻族中父老述佥事公轶事,即喜倾耳听之,惟不知佥事为何义也。余家屋后有新屋台门者,即公之旧居,垣宇尽圮,仅存大石础。儿时尝嬉戏于其上。既识字,入会十八公祠堂正中悬红匾一方,榜书“宪台”二字,旁书“桂林道佥事”,即公之匾也。  公名邦信,字德孚,嵊县廿八都人。明正德二年丁卯科第六十三名举人(见正德二年《浙江乡试录》抄本);正德九年唐皋榜,第三甲二百十一名,赐进士出身(是科三甲共三百五十八名)。初任刑部主事,嘉靖二年出任广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苍梧、桂林道,修拓广西贡院,创建桂林武学,皆有协谋赞襄之功。时与王守仁同官粤西,故其名屡见于阳明《奏疏》中。公所交友,如华爱(石)、汪应轸(青湖)、徐问(养斋)、张岳(小山)辈,皆廉正君子,故公亦好名义,不下于人。虽久居瘴雾之乡,而胸中常浩然自适。尝谓“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故自广西归后,宦况萧然,居林下数十年,惟以诗酒自娱。永嘉张孚敬与公同年,有诗酒之谊,及后张氏为相,而未闻公干进求用,是岂汲汲于名利之徒所能及哉?独武林田汝成《行边纪闻》以为“姚镆征兵平田州,公等阴坏其事,谗 参合,诬人以逞,直苛 浅夫不足责”云。夫王阳明平思田,功在国家,而田氏斥之曰:“蔽奸罔上,失诸夷心,不顾国家大体。”以阳明之功之贤,犹信口见诋如此,则其斥佥事公者,恐亦非持平之论也。  公有画像,家严曾携余至其裔孙家瞻仰,红袍官服,仪态丰伟,精神奕奕,俨然有德之容,景仰赞叹久之不能去。公卒,葬五百岗真如五龙寺。事迹载于《嵊县志》者不过四十字,录诗一首。  公好吟咏,所著《白山诗稿》以未正式付梓,流传不广,幸存于《瞻山张氏宗谱》,而已多散失。家严以余留心桑梓文献,特倩人录副寄燕。余又出资请河北王廷 先生精楷誊录二册,又补录诗文数首,并附载同时人赠答诗文于卷末,以赠图书馆。  民国二十四年嵊县瞻山张秀民书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原序作于五十余年前,用铅笔所写,已模糊不清,今略改数字,加以重抄。今年冬,既以精抄本送赠国家及省图书馆,又以此新复制本与宋张文节公年谱稿一册捐赠嵊县图书馆。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秀民又记        此静电复制本未收佥事公所作提领德一翁(彬六公之父讳君礼)像赞、慨轩公传及崇仁义门裘氏宗谱、新昌彩烟丁氏宗谱所载诗赞四首,又张璁、汪应轸等赠诗亦未收。张秀民又记        论及阳明处置思田之事上,田汝成认为阳明不应招抚卢苏、王受,将嘉靖十三年的卢苏再叛归咎于阳明等人,显非平情之论。卢苏再反,与阳明先前之招抚,原属两事,并无因果关系。朝廷并未按照阳明所提出的善后建议来执行,故卢苏再反,实朝廷政策之失误、地方长官制驭无方有以致之。秀民先生序中认为王阳明功于国家,当无过错,同时亦为张邦信鸣不平。邦信之前辅佐姚镆征讨岑猛,录有功勋;后又跟随阳明平复思田,刻石记名。田汝成斥责之言,有失公允。  白山张公在粤西任上兢兢业业,久居瘴雾之区,足迹遍及州县。后因抗衡巡按退而归隐,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嘉靖己酉卒,年六十有八。葬于生前亲卜之地五龙山证道寺后。其遗文,尚见《剡溪王氏宗谱》收存其所撰《赠王厚之先生》诗、《鹿峰公像赞》及嘉靖二十二年《鹿峰公奉敕堂志》,秀民先生未曾阅及,难免遗珠。  四、张邦信交友录        《白山诗稿》见证张邦信交友,其所作诗涉及华爱、汪应轸、吕景蒙、林富、徐问、胡岳、蒋山卿、陈焕等数十人。择要简介(按科举出仕先后排列):  徐问,字用中,号养斋。常州武进人。弘治壬戌(1502)进士。除广平推官,召为刑部主事,历车驾郎中,出知登州,调临江。曾任广西右布政使,积官至广东布政司。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平蒙钺之乱。召用兵部侍郎,谢病归。起南京礼部,进户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庄裕。邦信有《别徐养斋方伯赴广》诗。  林富,字守仁。福建莆田人。弘治壬戌(1502)进士。任南京大理寺评事,以忤刘瑾系狱,瑾诛后,历擢广东、广西右布政,督兵两广,终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嘉靖九年,广东新宁、新会民乱,提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林富讨平之。邦信撰《总制林公平新宁诗二十韵(七言排律一首)》诗颂其功。  吕景蒙,字希正,广西象州人。弘治甲子(1504)举人,官监察御史。以直言谪颍州判,转汲县知县。后升福州府通判,迁南京大理寺评事,俱不就。所著有《藏用集》三十卷,又有《定性发蒙》 《象郡学的》二书及《柳州府志》十六卷。邦信作有《骢马朝天为吕景蒙侍御赋》诗。  高公韶(1480—1563),字大和,号三峰。四川内江人,祖籍湖广。弘治乙丑(1505)进士。正德中官御史,劾王琼误边计,谪云南富民县典史,有惠政。置馆延师,教民子弟,风俗一变。世宗立,起谪籍。历大理知府,威惠并用,吏畏民怀。嘉靖八年为广西按察使,晋左布政,后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终户部右侍郎。邦信作有《靖江别意四绝赠高三峰方伯赴云南》 《题扇赠高三峰宪长转右辖》等诗。  李寅(1469—1576),字敬之,号 谷。缙云人。弘治乙丑(1505)进士。任广西布政,誓不取一介。清廉鲠直,历官多治绩。告归,行橐萧然。寿一百零八岁。临终书云:“身曾许国生无补,恨不除奸死不休。”其忠贞类此。著有《 谷空音》。邦信有《复李 谷方伯》 《送李 谷方伯入觐》等诗。  华爱,字仁卿,号石窗。鄞人。甫成童,博闻强志。正德甲戌(1514)进士。历南京兵部职方郎中,出守桂林,树有勋绩。以直道忤人,被劾落职。性温雅清俭,洞见肺腑。家居日以诗书自娱,兴至辄携其所知夷犹于回溪叠嶂间,见云蒸雾变,木秀卉荣,则欣然忘返。工行草,为诗希盛唐风格,每以王维、杜甫为至。所著有《石窗集》。《白山诗稿》存诗《送华石窗太守致仕归四明时年四旬》。  蒋山卿,字子云,号南冷。仪真人。正德甲戌(1514)进士。嘉靖初知南宁府,时讨思田,以调度军饷功进广西参政。著有《蒋南冷集》。《白山诗稿》录诗《蒋南冷大参用清济倡和韵寄诗次复》。  胡岳,字仲申,号浦南。华亭人。正德甲戌(1514)进士。起家刑部主政,历员外郎,迁四川佥宪、湖广副宪、广西大参、福建总宪,广西、江西左右辖。擢大中丞,巡抚江西。邦信有诗《题胡浦南大参扇面过雨图》。  汪应轸(1490—1547),字子宿,号青湖。山阴人。正德丁丑(1517)进士,选庶吉士。嘉靖三年春,出任江西提学佥事。著有《青湖文集》。应轸,为汪兆铭六世祖。《白山诗稿》录诗《次复汪青湖佥宪》。  陈焕,字子文,号西愚。余姚人。正德丁丑(1517)进士。任工部主事,历江西按察使、布政使,曾任广西布政使右参议,累官光禄寺卿。以得罪中贵致仕。邦信有《永福公署别陈西愚少参北上》诗。  熊荣,字以仁,号磨溪。汝宁光山人。正德丁丑(1517)进士。初授行人,谏武宗南巡被仗,降学录。寻擢御史,按山东,平“矿贼”之乱。移按云南,协征岑猛有功,官至参政。邦信有《次复熊磨溪宪副四绝》诗。  司马相(1491—1546),字邦柱,号菲泉。会稽人。正德辛巳(1521)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有戚里犯法,执问不少贷。迁福建佥事,未任,以李福达大狱事黜为民。归田后庐室不蔽风雨,家居十余年,务自砥砺,孝友清约,无间于乡评。所著《菲泉遗稿》 《越郡志略》各十卷。邦信有《次复司马菲泉佥宪》诗。  吕希周,字师旦,号东汇。崇德人。嘉靖丙戌(1526)进士。授户部主事,出督清江漕运司。其办事干练,并善书文,升吏部文选司郎中。擢升右通政、左通政。工诗,有《东汇诗集》。嘉靖十年八月,曾入广西为乡试主考官。邦信作有《送吕东汇柄文广右还朝》诗。  透过《白山诗稿》,展现了张邦信的整个宦友圈。其中进士出身者众,均有建树,多数曾任职两广,故互有通联。邦信所交之友,检视履历,皆廉正君子。《白山诗稿》中尚见:阮南村、刘借梅、黄适齐、尹问渠、尹良继、尹世远、尹世木、王桂东、杜敬庵、吕成庵、郑君锡、郑西溪、王隐君、张医士等人。此外,见于《剡溪王宗谱》者有王温,字厚之,正德十一年(1516)出任福建宁化县县丞,急流早退,邦信作 《赠王厚之先生》;王渊(1483—1552),字本之,号鹿峰,嘉靖癸卯(1543)擢福建泉州府永春县知县,清俭有守,不避权势,后归隐鹿山,邦信作《鹿峰公像赞》。另,张璁有赠诗《醉归柬张德孚主事》,见于文集。

萧山龙泉寺性鉴祖师考述

摘要:(上接第5版)要下雨了,我这里有顶笠帽,你可以戴去。”那人说:“下山才半里路,况且天上连一片云都没有,哪里用得着戴笠帽啊?”于是就走了,到了半山,果然下起了大雨。其他灵异之事,种种不可枚举,这就是所谓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吧!  四、龙泉圆寂        鉴入山之后,一直未曾收徒,某天突然有一位法名叫隐松的僧人从天台而来,愿拜性鉴为师。性鉴问他从哪里而来?隐松告诉他说:“我在天台披剃,高僧对我说,你的师父在山阴天乐乡,你去投奔他就能得到传教。”性鉴于是留下他。过了几年,隐松对性鉴祖师极为尊敬,拜经参佛恪守清规,空闲时就外出募粮作为斋供。有天,性鉴祖师对隐松说:“我这里斋粮少,你仍然可以到天台去,到时候我会来叫你的。”隐松接受教导,去天台住了几年。有天性鉴祖师忽然到天台对隐松说:“我居住的茅庵缺少人,你可以回去了。”隐松到了平湾,才知道性鉴祖师已经圆寂了。询问村民圆寂的日子,正好是性鉴祖师到天台的那天,即为七月十六日,这也可以看出性鉴祖师行迹的出神入化。隐松于是向众施主募捐殓具,把祖师的躯体如生前端坐着那样放入荷花缸之中,再盖上一只缸,以漆面封固。并对众人说:“我师父功力深厚,应当会有金刚不坏之身,三年后应该制作一神龛供奉。”到了预期的日子打开一看,果然与隐松所说的一样。于是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施舍也越来越多。隐松又四处募捐化缘,在茅庵故址建造佛殿三间,中间供奉大佛,左间供金地藏王菩萨,右侧供奉性鉴祖师的法身,并涂上漆。外面建造山门中厅,东西两厢塑了金刚罗汉。客堂僧舍的装饰精致工巧,金碧辉煌,大都是隐松出的力。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太平军攻陷浙东,龙泉寺遭受大劫,其他的屋宇都被毁坏,“惟正殿岿然独存,师之法身端坐如故”。若不是性鉴祖师道行至高,精灵不泯,怎么会有这么幸运啊?  五、史籍考辨        综观目前的史籍报道,关于龙泉寺的创建年代及性鉴祖师的介绍都存在一些谬误,可谓众说纷纭。民国年间出版的《天乐志·寺院》记载:“龙泉寺,在茅蓬,宋性坚祖师成佛处,其骸尚存,其座下地斑驳如龙鳞,泉甚清冽。”李维松先生所著的《萧山古迹钩沉》《萧山寺庙文化》及2007年版《所前镇志》等书也沿袭《天乐志》的说法,认为龙泉寺创建于宋代。且《天乐志》把性鉴记成性坚,《萧山寺庙文化》和《所前镇志》还说性鉴俗名又叫李继宗,《所前镇志》还把性鉴记载成性铿。  民国五年(1916)续修的《天乐李氏宗谱·卷首下》中,有一篇同治六年(1867)三月李向荣撰写的《龙泉寺性鉴祖师传》,详细介绍了性鉴祖师的生平行迹,为研究龙泉寺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中记载:“性鉴晓禅师者,山阴天乐乡传芳里人,俗姓李,名寿生……余因越峥祖师登郡志而晓禅师独缺如,盖师为乾隆中人,而郡志于乾隆壬子后尚未修,故采摭弗及也。师与吾族为二十五世,特志之梗概于家乘,以俟修志者采择焉,是为传。”李向荣(1817—1888),名升堂,字嘉贤,一字欣山,号亚白,又号雅伯,优贡生,曾参加乡试十六科,八膺鹗荐,堂备四次,后双目失明,遂终身授徒讲学,生平长于诗文,工书法,通晓星象堪舆。  又《天乐李氏宗谱·行传》记载:第二世李继宗(864—919),行导四,为李庶幼子,依父居大坞,仗义轻财、周贫恤匮,引导乡人为善,因名其所居之山为“导山”。配许氏,生四子:李慎、李恭、李谨、李实。第二十五世李寿生,为李茂登长子。平湾为僧,肉身不灭。生康熙某年十一月二十日,卒某年七月十六日。并说明李寿生“即龙泉寺开山祖师性鉴晓禅师。旧谱不详其生卒年月,只载上平湾八字。今询诸本房旁支及寺中僧众,俱言兵燹以后,惟大佛殿及供祖师之龛岿然独存,余屋尽皆焚毁,生卒之年无从稽考,惟月日尚共记忆,因特补载。至其苦志焚修暨灵异之迹,具详传内”。  据《天乐李氏宗谱》记载,可知龙泉寺当为性鉴祖师的衣钵传人隐松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李继宗为天乐李氏第二世祖,今萧山所前、义桥、浦阳等地李氏大都为其后裔,性鉴祖师的俗名当为李寿生,而非李继宗。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354次访问,全刊已有724580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