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浙东运河与阮社

摘要:  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滥觞于春秋末,《越绝书》卷八:“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此后晋代贺循开凿西兴运河以溉田,初建时,西兴运河主要用作西鉴湖的配套水利工程。晋至南朝,随着会稽的崛起,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晋元帝谓之“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西兴运河随着会稽郡移民的不断增加,鉴湖效益的彰显,经济日益繁荣,开始发挥其重要航运作用。齐永明六年,“西陵戍主杜元懿以吴兴岁俭,会稽年登,商旅往来倍岁。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求加至一倍,计年长百万。浦阳南北津及柳浦四埭,乞为官领摄,一年格外长四百许万。”西兴运河航运之频繁可见一斑。西兴运河和山阴故水道相连,是浙东运河的精华部分,历史早于隋代凿通的京杭大运河,而浙东运河阮社段则是今日浙东运河之中的最精华部分。这里有古纤道中最精华的玉带、宝带二桥,有绍兴拱平结合的桥梁代表太平桥,有马蹄拱桥梁的典范阮社桥。还有“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二阮”的荫毓桥,以及专门为章东明酒坊开凿的信桥。水乡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阮社南凭鉴湖,北枕运河,东西有江,乡内河道纵横,汇以三湾,旧 十八。昔日酒坊林立,台门考究,民国时期章金三养鱼遍及阮社四周,浙东运河阮社段乃其一也,阮社是最具绍兴特色的水乡、渔乡和酒乡。  一、阮社历史概述         阮社的得名源于社庙,阮社有二庙,前庙祀阮咸,后庙祀阮籍,旧名阮里或阮川。也有一些人说阮社旧名竹村,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文献源头,我以为仅仅一句相传,未必可信。阮社其实特指社庙所在一带,后取代阮里,成为阮社乡七个村的总称。阮社位于鉴湖稍北,阮四村有地名王家埭,这大约应是鉴湖水利配套工程的残留地名,阮社是最早的鉴湖边聚落之一。西兴运河开凿之后,阮社则北临运河,交通更加便捷。  阮社自来水厂西面农田挖设(下转第8版)

元魏仲远《敦交集》考略

摘要:(上接第6版)隆三十八年(1773),鲍廷博又传录曝书亭本,并校一过。”由此见之,该本从朱彝尊本抄出,并加以批校,并未补遗。  二、敦交人物考略        福源精舍经魏氏两世营建,其间有多少诗人造访题咏已不可详考。《敦交集》旧抄本涉及诗人26人,其中像李孝光、潘纯、高明、朱右、唐肃、王冕、宋玄僖7人,都为当世名贤,学者多有论及,本文不再赘述。其余诸人,或因声名不显,或因资料缺失,鲜为人知。笔者就资料所及,逐一梳理。  在这19人中,有6位是上虞本地文士,除魏 为魏仲远弟外,还有徐士原、徐以文、徐则文、俞恒、严贞5人,集中只载字号,从诗中透露的信息,只知徐氏子弟为魏仲远至戚,其余一概不详。  徐氏为上虞著姓,尤以管溪徐氏为最。笔者查阅了上虞各地的徐氏宗谱后,在《横山徐氏宗谱》中发现踪迹,谱中《同宗迁居古虞三都调马塘历传有官爵者》有“则文,字惟章,元帅府差”、“士原,号仁初,教谕”的记载,同列者还有徐昭文、徐继文、徐焕文等人。考之字号,当为兄弟辈。徐以文不在有官爵者名单之列,这与清《历朝上虞诗集》所载“怀才不遇者”相吻合。徐昭文著有《通鉴纲目考证》,朱右为之作序,并为其撰《小越楼记》,收录于明初刻本《白云稿》中,记中说:“当小越里中,大姓徐氏世居焉,徐之先,以儒显,平江儒学季章君与予交好。”里籍与徐氏宗谱记载吻合。据此,徐以文、徐则文,徐士原俱为小越人无疑。另查《上虞区地名志》,调马塘在小越镇东南,今属赵巷桥村。  俞时中,据元刘仁本《羽庭集·梅南书隐记》有“俞氏世居上虞嵩城里,朱夫子过化之地,余尝为时中者记‘授经堂’矣”的记载。嵩城里即今崧厦,查《崧城俞氏家乘》,俞恒曾官湖广提举司提举。但因时远迹泯,俞氏谱已失其详,刘仁本记亦无收录。另据上虞谢肃明初刻本《密庵稿·草堂疏》:“吾乡清所先生俞时中氏,怀抱利器,未偶于时。纵浪闲情,遂忘于世”。核之时代,应为同一人,《历朝上虞诗集》也持相同观点。由此可知,俞恒字时中,号清所,曾官湖广提举司提举,崧厦人。  严贞,其人遍检不获。考同时期刘仁本、徐一夔为上虞严氏撰写的诗文,可知彼时严氏子弟多才俊,或因年代久远而失载。另据《奉化县志》:严贞,字宗正,号蕉窗,中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累官至云南右布政,善诗律,著有《蕉窗集》。与上虞严贞同名同字,年代相近,附录备考。  其余13人中,会稽陈谟、山阴陈敬、钱塘沈惠心、余姚张克问、徐本诚以及于德文6人,生平暂无处查考,只知徐本诚也是魏仲远甥辈。还有7人则散见其属县方志,其生平概略如下:  赵俶,字本初,山阴人,元进士。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 专领之,教以古文,其弟子多为方岳重臣及持节各部者。后以翰林待制致仕。  陈廷言,字君从,天台人。元至治三年(1323)举于乡试,授上蔡书院山长,后迁庆元路儒学教授,以丁忧去。至正中,累官顺昌县尹,后以病辞归。  陈士奎,字起章,诸暨全堂人,文名与王冕相埒。  王萧,字公玉,嵊县人。淹贯经史,操行端悫,善诗文,工篆隶,元授庆元路儒学提举不就。明洪武初,召至金陵,复授前职,以母老辞归,著有《玉轩集》。另据明上虞夏时《守黑斋遗稿·送赵仲实序》载,“剡中赵仲实生,以久从玉轩王先生学,先生既来教授泳泽书院,复从以来,笃志厉学”。由此可知,王在元至正间曾任教上虞泳泽书院。  郑彝,字元秉,号山辉,余姚人。生平以孝友著称,又善作兰蕙。曾任本邑训导,教授有师法,著有《山辉集》。  毛翰,字仪仲,天台人。另据《御制四朝诗·御选元诗姓名爵里》,别有毛南翰,字仲,黄岩人,元至治中辟 山书院山长。戴良《九灵山房集》、袁钧《瞻衮堂文集》载其为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台州府志》断为一人,不知所据。  陆景龙,字德阳,号湖峰,海盐人,移居钱塘。由乡荐官明州学正,著有《湖峰稿》。另据刘仁本《羽庭集·送陆德阳摄东湖书院序》,陆景龙“以明经贡士尝历西湖书院及教授余姚”,后又代理鄞县东湖书院事。  前文已提到,朱彝尊曾对《敦交集》补遗,得释季潭、李延兴、戴良、凌云翰4人。经笔者多方搜求,又得陈秉文、陈樵、吴云、张翥、张昱、刘嵩、葛贞、张庸、释守仁共9人。这13人生平概略如下:  释宗泐,字季潭,天台人。明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 《金刚经》等,并奉使西域。后因胡惟庸案株连,免死遣归,于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传世。  李延兴,字继本,东安人,占籍北平。少有诗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元末兵乱,隐居不仕,学者多从之。入明,曾出典涞水、永清县学。有《一山集》传世。  戴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人。朱元璋初定金华时用为学正,后弃官逸去。元至正二十一年授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投靠张士诚。士诚兵败,浮海避居昌乐数年。明洪武六年(1373)南归,避居四明山。十五年,召至京师,欲授以官,固辞不就,次年暴卒。有《九灵山房集》传世。  凌云翰,字彦,号柘轩,钱塘人。元至正年间登乡榜,授平江路学正,不赴。才高学博,为乡党所重。明洪武初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传世。  陈谟,字秉文,上虞人,曾官本邑及镇江府丹徒县儒学训导。  陈樵,字君采,号鹿皮子,东阳人。幼承家学,后受学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谷,潜心著述,为理学大家。有《鹿皮子集》传世。  吴云,字友云,宜兴人,元国子生。明洪武初累官至刑部尚书、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八年,坐事被逮,明太祖重其才释之。时元朝遗孽云南梁王据险弗庭,太祖遣吴云往谕,仗节不屈而亡。谥“忠节”。  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人。父为杭州钞库副使,因家焉。喜音乐,长于诗。受业于李存、仇远,诗名重一时。元至正初,授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后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为翰林院编修官。累迁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有《蜕庵集》传世。  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庐陵人。元时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后弃官退居西湖,著书自娱。张士诚礼招不起。明太祖征召至京,悯其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遂更号可闲老人。有《庐陵集》传世。  刘嵩,字子高,泰和人。博学工诗,明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历官兵部职方司郎中、北平按察司副使、礼部侍郎,以吏部尚书致仕。后复起,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有《槎翁诗集》传世。  葛贞,本姓诸葛,字元良,号悠然,上虞人,筑室百楼山。工诗文,善书法。明洪武朝累举经明行修,不就,卒于家。著有《悠然集》。  张庸,字惟中,号全归,慈溪人。生有异质,少得诗名。元季兵乱,署上虞山长不就。明洪武六年膺荐,以疾辞归。一生课徒为业,终老乡里。有《全归集》传世。  释守仁,字一初,号梦观,富阳人。发迹于四明延庆寺,主持灵隐。明洪武十五年,征授僧录司右讲经,升右善世。二十四年,主天禧寺。有《梦观集》传世。  在《敦交集》中还涉及几位特殊人物,他们并无作品留存,但却频繁出现,如王 《席上次王交山韵》 《王五云宿识趣轩值连雨暴涨竹深赋诗余亦次韵》,严贞《和拙守王先生竹深轩赏杏花诗韵兼呈上尊眷叔》,朱右《寄简棣萼桥梓诸亲友兼呈汉章征君》等,其中朱右该诗有“诗成定过王征士”句,可知这位汉章征君也姓王。诗中所提王交山、王五云、王拙守、王汉章等人,想见与魏氏关系匪浅,但是学者鲜有论及。  王交山,其人在明代文人著述中多有提及,如刘玉《巳疟编》“左布政王廉,极有文名,人皆称为交山先生”、叶盛《水东日记》“括苍王交山先生廉论寇准奉驾亲征之非”等。由此可知,王交山即王廉。王廉,字熙阳,括苍人,寓居上虞。研穷经史,工诗善琴。洪武二年,学士危素荐为太子说书,授翰林院编修,与修《元史》。三年,奉使安南。还京改工部员外郎,固辞,出为渑池丞,迁知叶县,累官至山西左布政。撰有《交山集》等著作多部。  与王廉同时寓居上虞的还有其兄王霖。据《上虞县志校续》记载,“王霖,字叔雨,括苍人,学博词古,为士林仪表,官登仕郎、浙江行枢密院都事。元季扰壤,与弟廉过上虞,乐盖湖之胜,遂家焉。”而据王霖《得月稿》序,“余侨居上虞夏盖湖上,元至正间,则耕尝侍其季父来游夏盖湖,其所居,与余相去无半舍”。据此可知,王氏兄弟隐居上虞约在元至正年间。刘仁本《羽庭集》有《五云为括苍王叔雨赋也叔雨拟托于云避地上虞之五郛作云溪云堵云居云松云路以自娱为之赋焉》,五云即王霖别号,“五郛”为“五夫”讹称,时朱右也寓居于此。  王廉兄弟学识渊深,寓居上虞期间学子争相师事之,其中就有前文提到的横山徐氏子弟,较著者有徐,著有《成玩稿》,其人县志有载。徐氏谱又载“()师事括苍王先生于白云精舍……时先生之昆季皆假馆夏盖湖上,其东南之遗老,与王内交者,往返无虚日”。而朱右《白云稿·撄宁生传》则有名医滑寿在上虞王廉诊治的记载,起因是“熙阳馆于魏氏,一日乘盛暑肩舆入邑,涂中吐血数口”。笔者以为,能够请王廉坐馆教习,又处夏盖湖上的魏氏,非魏仲远家莫属。魏氏虽然富饶,家有湖山园亭之趣,但终究声名不显,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名贤造访,应与王氏兄弟的声望和学识有很大关系。  王汉章,《余姚县志》有载,名旭,号守拙,强学力行,隐居教授,学者多从之游。明洪武中以博学授英山知县,兴学劝农,吏民亲爱如父母。而据明郑真《荥阳外史·拙守斋记》记载,“四明王先生汉章,卜居舜江上,扁其斋居曰拙守”,戴良《九灵山房集·拙守斋铭》也有“会稽王汉章,宋礼部尚书厚斋先生之裔孙也……乃欲拙守其先业,而题其斋以示警”。由此可知,拙守即为王汉章别号,《余姚县志》误作守拙。  旧时,文人斋堂楼馆请名贤作记引为风尚,魏仲远也不例外,这其中尤以宋濂的《见山楼记》最负盛名。由于《敦交集》旧属诗抄,并没有收录相关记文,因此究竟有几人为魏氏撰写过序记铭跋已不得而知。除罗以智补遗的贝琼《竹深记》外,尚有任士林《魏氏福源精舍记》、朱右《养拙斋记》等。  宋濂作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其人自不必多言。任士林,字叔实,号松乡,奉化人。幼颖秀,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不周览,乡子弟多从之学。元元贞二年(1296),由江浙提举荐举,复兴文公书院,后转任上虞教谕。元至大初年,荐授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有《松乡集》传世。  贝琼,字廷琚,号清江,崇德人。年四十八始领乡荐,张士诚屡辟不就。明洪武初聘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荐举,任国子助教。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传世。  综上所述,有稽可考,与魏仲远有敦交之谊者,共计45人。如此众多的文人参与唱酬,这在上虞的文化史上是空前的。  三、《敦交集》诗文考略        作为这段风雅历史的文字见证,《敦交集》不少诗作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文人聚会的情景。从时间来看,多集中在元至正年间,有明确纪年的,诸如王冕《乙未春访仲远宿寄傲轩观李著作诗遂赋长句》,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高明《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为至正十七年作;陆景龙《至正庚子三月七日魏处士昆季邀予游夏盖湖憩福源精舍胥会者九人各赋诗一章》,则记录了至正二十年,魏氏兄弟邀陆德阳等九人来游夏盖湖福源精舍,席上共赋诗篇;最迟的是至正二十五年,王 来游,众人分韵,有《至正二十五年季夏望日燕寿乐堂分韵得高字》记其事。雅集内容多以游览湖山、饮宴欢谈、分韵唱酬为主。  除了席间即兴之作,还有一些作品是遥相唱酬。如朱右《客临濠奉寄竹深隐君》、唐肃《七月廿日翰林东署有怀竹深高隐兼简上虞诸故人》,均是在外思念友人时写成。而刘嵩《题魏氏见山楼陶秘书邀赋》写道:“为言魏氏楼居好,邀我共赋山楼篇……我虽未曾游上虞,闻君诵诗心已娱。”明确作者未曾到过上虞。诗中可知,这位陶秘书与魏仲远也有敦交之谊,但因没有明注,其佚诗亦未发现,其人究竟是谁,现已无从知晓。  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这些名贤唱和诗中频繁提到魏仲远的作品,如《奉次仲远丙戌新正之作》 《次韵竹深隐君入邑感怀》 《敬和竹深庚兄雨中感怀诗韵》等,都是依魏氏原唱而作,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存世的《敦交集》及相关史料中,魏氏诗作已不见踪影。究竟是《敦交集》没有收录,还是原籍散佚,已是不解之谜。  《敦交集》旧抄本诗75首和朱彝尊补遗诗6首,流传较广,本文不再复述。以下就鲜为人知的12首佚诗,作一简要列述:  《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八,录有陈樵《上虞魏氏湖上精舍图》一首,而在其所著《鹿皮子集》卷三中,同名诗共有两首。  《历朝上虞诗集》卷六有葛贞《魏仲远过访次韵》一首,据本书《凡例》称出自《葛氏家藏诗抄》;卷七有陈谟《魏仲远竹深轩》一首,注出明谢谠《皇明古虞诗集》。此外,明代另一些诗词选集中也有相关佚诗。沈敕《荆溪外纪》卷七有吴云《题魏仲远见山楼》一首;宋绪《元诗体要》卷一有李孝光《福源精舍》佚诗一首。  同时期文人专集,也有不少散落的唱酬作品。如前文提及的刘嵩《题魏氏见山楼陶秘书邀赋》载其《槎翁诗集》卷三;张翥《蜕庵集》卷二有《识趣斋为山阴魏仲远赋》一首;张庸《全归集》卷五有《福源精舍为魏仲远赋》一首;释守仁《梦观集》卷三有《上虞魏仲远福源精舍》一首;张昱《可闲老人集》卷三有《题福源编后》 《筠深轩》各一首。  历史恍如滚滚洪流,淘洗万物。当年规模宏大的福源精舍与夏盖湖一起,早已不复存在,群贤毕至的《敦交集》也非完璧。我们目前所知十分有限,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讨论与批评。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44次访问,全刊已有724568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