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绍兴市社科联主席柳巨波一行考察调研越文化研究院

摘要:  本报讯 4月21日,绍兴市社科联主席柳巨波一行5人来到我校越文化研究院考察调研。  柳巨波充分肯定了研究院这几年取得的长足进步,特别是校外兼职研究员和学生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很有亮点。他提出五点希望:一要努力打造学术高地,塑造越文化的话语权,提高学术成果的引用率,进一步发挥研究院在国内外越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二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重点学术基地的合作与融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术影响力;三要注重学术团队建设,加大高层次研究人员、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四要充分利用和吸引外聘专家队伍的学术成果、资源和影响力,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五要更加注重服务地方建设,加强对地方相关文化项目的学术支撑,多为政府和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教授、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教授和相关人员参加座谈。诸凤娟介绍了研究院2019年的工作情况及2020年的工作思路。潘承玉介绍了基地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省社科联对基地进行中期检查评估情况。  座谈结束后,柳巨波一行还参观了越文化研究院成果陈列室、多功能会议室及资料室等。(越文化)

我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新增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

摘要: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第一批)立项名单的通知》(浙社科(2020)2号),我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其中由鲁雪莉、莫尚葭、佘德余等分别主持申报的《新世纪小说越地乡土叙事转型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8)、《清代浙江骈文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9)、《绍兴文人雅集与结社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50)等3项课题获批重点项目;陈福喜主持申报的《在守正出新的学术追求中展现社会与人文关怀——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概览》(课题编号:20JDYB087)获批一般项目。(越文化)

王阳明与宜春历史渊源考

摘要: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后代学者多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大学问》 《传习录》等,后人更整理王阳明诗、文、表、札等相关资料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甚至有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其学说思想被称为“王学”,又称“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思想还远传至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一生之功业与江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与宜春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代袁州府所辖之宜春县(今宜春袁州区)、分宜县(今新余分宜县)、和萍乡州(今萍乡安源区),今宜春市所辖之丰城市、樟树市等地,都曾有王阳明的足迹,这在《明史》及《王文成公全书》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另外,在近年来的相关展览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重新面世,此卷即为王阳明赴谪龙场驿丞时途经当时的袁州府萍乡州时所作,不仅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更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此卷记载了王阳明当时之遭遇及其心境,后更录有相关宜春台、三先生祠、仰山行祠、萍乡驿山水的诗作数篇,可以说是王阳明与宜春历史渊源之确证。  一、赴谪平乱情结江右        王阳明在宜春的足迹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即被贬贵州龙场驿丞时,途经宜春各地,寻幽访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诗篇;其二即奉诏讨伐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在袁州府各处筹兵驻军,以图南昌。在讨伐宁王叛乱时,袁州府是王阳明重要的募兵、驻军之地,他曾多次来往于丰城、樟树等地,并在最后由丰城发兵,一举攻下南昌。平宁王叛乱使王阳明建立了空前之勋业,但当时却少有诗文作品传世,只遗留有上奏朝廷、陈述时事的表奏数篇,除《明史》及《王阳明年谱》有相关记载之外,在王阳明的诗文中也少可稽考。而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驿丞、途经宜春时的寻幽访胜、省方问俗之事,似乎更为有趣、引人关注。  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年方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因上书反对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事,遭到了宦官刘瑾的忌恨,由此受到了严厉惩处。《明史》记曰:“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最后,王阳明被贬至偏僻荒蛮的贵州龙场做驿丞。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从北京回到钱塘,又先后到舟山、武夷山、鄱阳等地,最后又返回钱塘探望父亲,在经历了大半年的风波后,十二月,王阳明从钱塘正式踏上了赴谪贵州龙场的旅程。约在正德三年(1508)一月,王阳明途经江西各地,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收录在《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中。《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 《过分宜望钤冈庙》 《袁州府宜春台四绝》 《草萍驿次林见素韵奉寄》等诗,便都是此时所作。  此时的王阳明虽身处险境、远谪西南,但他却并未因之丧志失落,而是一路游访大好山川、访贤晤友,从容赴任。他在《王守仁诗札卷》中自言道:“此行虽去乡万里,山水之奇足以偿夙好。”他在赴谪旅程中,遍览沿途山水景致,留下了很多诗篇。如其《杂诗三首》云:“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让人联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怡人之画面;《袁州府宜春台四绝·其二》有句曰:“山色无时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则难掩王阳明对宜春山色的喜爱;《宿萍乡武云观》中写到“翠色绝云开远嶂,寒声隔竹隐晴溪。”更写尽萍乡武云观边的佳妙景致。除了观览大好山水之外,他还时时不忘留意典籍,揣味经义。他说:“又幸圣贤之遗经尚存,□晚玩索得其一二,以克治其偏颇,涵泳其性情,外适内顺,度□不愧其身心,虽未敢必其能,然而私心窃自希冀。”他利用旅途中的空闲时间,结合自身之经历感受,思考揣味经典中的教义,涵泳自身之性情,以期能够“不愧其身心”。  二、春台四绝咏古抒怀        《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中有《袁州府宜春台四绝》,是四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中,王阳明自题为《晚登袁州宜春台四绝》。四首诗中,前二首都是以宜春台上的风光景致为题而作,第三首其自题为《三先生祠》,第四首为《仰山神祠》。由此可知,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途经宜春时一定曾入城逗留,游览城内宜春台、三先生祠、仰山行祠等名胜,并临古兴怀,写成这四首绝句。  《袁州府宜春台四绝》其一曰:“宜春台上还春望,山水南来眼未尝。却笑韩公亦多事,更从南浦羡滕王。”其二曰:“台名何事只宜春,山色无时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尽教刊落尽嶙峋。”这两首描绘出了宜春台上令人心悦神怡的风光景致。王阳明戏说,台名为什么只是称作“宜春台”,台上山色真是无时无刻不令人怜爱,可以说是四时皆宜。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宜春台的风光令之开怀,遣散了赴谪旅途的一些苦闷。其实,无独有偶,韩愈在遭受贬谪任袁州刺史时,也曾苦闷地发出“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之牢骚感叹,但当他想到宜春怡人的山水风光时,却又说道:“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苦中求乐,聊相自慰。王阳明此时诚然要比韩愈乐观一些,他甚至还在诗中笑谑韩愈,说韩愈竟然以没到滕王阁一游为遗憾,言下之意即:“这里的风光岂不是比滕王阁更好么?”  第三首绝句王阳明自题为《三先生祠》,诗曰:“持修江藻拜祠前,正是春风欲暮天。童冠尽多归咏兴,城南兼说有温泉。”这首绝句中的第一句,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根据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参校出版的《王文成公全书》中都作“持修江藻拜祠前”,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中,王阳明自书为“独修江藻拜祠前”。观王阳明“独”字之草法,的确非常像“持”字,但各种版本多作“持”而不作“独”,今后学人也可关注考证一二。王阳明在诗札卷中自题“右三先生祠”,说明这是王阳明拜谒观瞻宜春台“三先生祠”时所作。据正德甲戌本《袁州府志》记载,三先生祠“祀宋濂溪周先生,明道、伊川二程先生。淳熙五年,郡守张始建祠于府学讲堂东,朱熹记。元季兵毁。国朝正统十四年,都御史韩雍命改迁于宜春台右、韩公祠左。”可知王阳明所观瞻的正是明正统十四年为弘扬理学,昌大州学,纪念濂溪先生周敦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所建在宜春台旁边“三先生祠”。王阳明一向抱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抱负,以“内圣外王”为志,他在《杂诗三首》中便写道:“顽冥非所惩,贤达何靡靡。乾乾怀往训,敢忘惜分晷。”赴谪旅程中,经过三位理学大贤的纪念祠,焉有不拜之理。  第四首绝句题为《仰山神祠》,诗曰:“古庙香灯几许年?增修还费大官钱。至今楚地多风雨,犹道山神驾铁船。”很多著作文章中都以为此诗所写的也是三先生祠,四库全书本等也并未注出诗题,其实不然。随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的重新面世,这一疑问也随之解决。在诗札卷中,王阳明在此诗之后已有注明:“右仰山神祠”。王阳明所说的“仰山神祠”即古宜春台的“仰山行祠”,而绝非仍指三先生祠。正德甲戌本《袁州府志》记载:“仰山行祠在宜春台上,传宋建炎二年金虏寇城,见黄衣白马往来雉堞间,贼骇异而走,绍兴间遂立行祠。”仰山行祠是宜春当地流传的“仰山神”的行祠别庙,在宜春台上。据《袁州府志》记载,宜春人对“仰山神”的信仰开始于唐代,并在唐会昌年间为之立庙,宋、明两朝多次加封,黄庭坚还曾为之书写祠额。王阳明此诗以一位儒者的立场,贬谑时人甚至朝廷对鬼神的信任依赖,并说增补修缮庙制还浪费官家的钱财物力。王阳明的其它诗作中也有类似的言论,如其《过分宜望钤冈庙》一诗中,他也说:“楚俗多尊鬼,巫言解惑人。”既可以看出当时此地多尊信鬼神的风俗,也可以看得到王阳明对世俗人心深入的思考。有道是:“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王阳明诗中所持之论断,切中时弊,关系国计民生,不失一代大儒本色。  三、结语        正所谓“万物过眼皆我有”,宜春的山水景致、风土人情,给王阳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宜春秀丽怡人的山水几可使人“宠辱偕忘”,这使王阳明在赴谪龙场、平定叛乱的千里奔波中能够放怀一览,寄情山水、诗文之间,长添胸中丘壑。更重要的是,王阳明赴谪、平乱旅途中的各种经历,使之洞悉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各地的山川景致、风土人情,促发了王阳明对王道、世俗、人心的思考,为其日后“龙场悟道”之成功做了充足的准备。如其诗《过分宜望钤冈庙》所说:“楚俗多尊鬼,巫言解惑人”;《萍乡道中谒濂溪祠》说:“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等句,没有对各地风土、世俗、人情的切身体察,是决计不能写出有如此见地的诗句的。这一路使他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世事混如此,题诗感慨新。”  西汉时,宜春便已开邑立郡,并因山水秀丽而得名。历代文人大儒如袁京、韩愈、朱熹等也纷至沓来,为宜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王阳明的宜春之行,遍及明代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乡各县,以及今宜春市下辖的袁州、丰城、樟树各市,为当地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和脍炙人口的诗篇,极大地丰富了宜春的人文内涵。循着王阳明的足迹,我们不仅能登上宜春台、三先生祠,观览山水景致,体察四时变化,也能在台上临古臆想王阳明当年赴谪平乱的复杂心境,自勉自励。更重要的,是循着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要欣赏和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之主张,追求真理之执著,积极入世之姿态,以期有益于往圣之学,有益于社会国家。噫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注:文中□为缺失字)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345次访问,全刊已有724573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