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一行调研越文化研究工作

摘要:本报讯 9月2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市社联党组书记、主席柳巨波一行四人到越文化研究院进行专题调研越文化研究情况。副校长寿永明、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潘承玉、越商研究院院长李生校和商学院院长、越商研究会执行会长周鸿勇等参加专题座谈。调研座谈会上,寿永明对丁如兴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学校十分重视越文化相关研究工作,将其作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品牌、学科建设的特色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越文化研究的推进发展和相关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并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将更加积极投入到绍兴市社会文化发展建设中。诸凤娟详细汇报了越文化研究院的组织构架、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潘承玉就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中心的课题组织申报等情况作了汇报,李生校和周鸿勇等具体介绍了我校越商研究的成果、机构和运行情况及下一步发展的打算。丁如兴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学校对越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这次调研加深了对学校越文化研究的现状了解,学校在搭建平台、组建团队等方面做出了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培育、凝聚了一批专家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加大了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国际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他希望学校继续做深做实越文化研究工作,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同时他也希望高校与地方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市委市政府会给予更多支持,促进越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越文化)

2020年越地历史文化研究暨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首届兼职研究员学术交流会召开

摘要:本报讯 9月25日上午,2020年越地历史文化研究暨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首届兼职研究员学术交流会在阳明酒店召开。校党委书记汪俊昌,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副校长寿永明,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人文学院、商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寿永明主持。汪俊昌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近年来越文化研究的推进发展和相关研究基地建设情况。他表示,以越地历史文化研究为主题举办本次学术交流会,并成立三个新的研究中心,既是对绍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总结和研究,也是搭建平台让学校和校外越文化研究专家能更好地沟通交流,进一步凝聚研究力量,共同推进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会上聘任绍兴市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陈理平、绍兴市人民医院院长郭航远、浙江农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应良波为兼职研究员;成立了绍兴文理学院王阳明研究中心、东亚文化之都研究中心、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聘任人文学院卓光平副教授为绍兴文理学院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对研究院作工作总结并提出明年工作重点。开幕式结束后,杨朝明以《中国儒学的格局与气象》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杨朝明从儒家文明的广阔背景、儒家思想的时空维度、以德行仁的王道气象、追求力量先关注方向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儒学的发展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下午的研讨会分设为越地人物、越地风土与唐诗之路两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会收到的50多篇论文展开紧张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得到《绍兴晚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党委宣传部、越文化)

我校越文化研究院参加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摘要:本报讯 9月27日,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讲堂开幕。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嘉宾,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参加此次论坛。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从今年开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融为一体,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今年孔子文化节的主题是:纪念孔子诞辰2571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照鉴未来。开幕式还举行了主旨演讲。28日下午,诸凤娟参加了“中国之治的深厚的文化根基”的分组对话,发表了题为“论传统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的转换”的演讲。在我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主流,一直在传统社会的治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并发挥过重大作用。考察我国现代民主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传统民本向现代民主的转换过程。现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仍然积极地作为当代中国现实不可忽视的客观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化的民主进程,并且神奇地显现出新的魅力。如何继承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28日上午,诸凤娟还参加了庚子年祭孔大典。会议期间,诸凤娟与参会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向大家介绍我校越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希望多与其他地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越文化更好地发展。(越文化)

陶濬宣《东湖记》手稿及其文献价值

摘要:绍兴东湖为浙东著名之山水园林,营造者深谙园冶之道,残山剩水,宛自天开,长堤曲桥,山水映发,山在水中,水在山中,故得“天下第一水石盆景”之美誉。东湖园林之初成,出晚清绍兴名士陶 宣之手,百多年来,由于文献史料征存不足,当代地方史志对陶 宣及东湖之绍介,颇多阙误。鄙人近年着意于各地馆藏陶 宣著述稿本之关注,勉力以求经眼,结合部分陶氏交游者著述之文献佐证,对陶 宣生平略事钩沉,以补史志之阙,以正表述之误,本文更就陶 宣《东湖记》手稿作全文披露,并揭示其文献价值。一、陶濬宣生平述略陶濬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稷山、稷山民、稷山楼主,晚号东湖居士。室名稷山楼、稷山读书楼、修初堂、省 。浙江会稽县人。会稽陶家堰陶氏,元季由江西东迁入越。自迁会稽一世祖宗杨公定宅于陶家堰,子孙继之, 昌 炽。有明以降,陶克斋怿、陶庄敏谐、陶文僖大临、陶恭惠承学、陶文简望龄,皆以清节著望于时,数百年间,甲科巍仕,仍世相望,儋爵垂绅,代不乏人,蔚为越中第一望族。心云曾以本族旧谱,参考江西昌邑诸谱及史传,考定自己为陶靖节先生第四十五世孙。曾祖兆麟,顺天大城典史,抗权贵罢官。祖际唐,以诸生主讲太原书院,负奇伟之气,浪迹梁、赵、襄、郧间数十年,寄情于诗,抑郁以卒。父庆怡,以国史馆誊录叙选盐课大使,分省广东,夙负大志,喜读史书,居官侃侃不阿,为文操翰立就,以积劳触暑病,卒于官。父殁之时,心云年始七龄,又二年而遭母丧,自此赖叔父婶母养育。所幸陶氏群从兄弟怡怡,少壮所寄皆在篇章,相悦以文字,相深以道义,同声同气,商量邃密,埙篪迭和,各为隽才。心云诗心笃雅,学行闳硕。同治六年(1867)中浙江乡试副贡。光绪二年(1876)再成浙江乡试举人。光绪三年至京应官学教习试,取为觉罗学汉教习,议叙知县用。光绪六年应定海厅同知颜钟 之邀,游幕浙东海岛。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挑取方略馆誊录,叙用直隶州知州。光绪十三年,侍座师江苏学政王先谦襄理文牍。光绪十四年,又应座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之招南游于粤,任广雅书局总校,于书局刻书多有帮助。光绪十七年,应广东惠潮嘉道曾纪渠之聘,主广东金山潮州通艺堂讲席。光绪三年至十八年,心云七上礼闱,而不获一第,自此绝意仕进。光绪二十年,归自岭南,返乡里居。心云久慕乃祖桃源之隐,自光绪二十一年夏始,筹资于郡城东门外鸟门山之水石宕,营建东湖园林。又援潮州通艺堂例,兴办东湖书院通艺堂(光绪二十七年改名东湖通艺学堂,宣统元年顺应宪政需才时局,又奏改为东湖法政学堂),推广新式教育,以开启民智,造福乡梓。心云善书,笔力峻厚,常熟翁同 称其“善六朝书,能诗”,新会梁任公尤高评其书“龙跳虎卧,意态横绝”。心云为晚近既有书法创作,又有书论撰述之书法名家,生前求其书者,几于户限为穿,其晚年于东湖艰辛办学,亦多赖润笔之金以为补助。心云能诗,其诗则闳博深秀,会稽李越缦誉其“诗既高警”,长沙王先谦赞其“子才诚未易,诗格一何高”。心云一生虽抑塞多病,然稽古力学,著述宏富。其诗文于身前刊刻者仅二种,即《通艺堂诗录》六卷,光绪二十六七年刻本;《春闱杂咏》一卷,光绪十八年排印本。心云于辞章、史学、书论皆有造诣,另有稿钞本20多种,散藏各图书馆,其中尤以《稷山论书诗》一书最为自珍,倾二十年心血犹未定稿,然论有新意,言有新见,数易其稿,用力最深。而《东湖记》手稿一册,则为绍兴东湖园林营造最详实之第一手史料,弥足珍贵。二、陶濬宣存世手稿之《东湖记》陶濬宣《东湖记》手稿一册,藏浙江图书馆。书用“稷山杂纂”专用笺纸誊录。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朱丝栏,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全篇一千三百余字,卷端首行署“东湖记”篇名,篇末落款“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太岁戊戌夏五月东湖居士陶 宣撰记并书”。原稿以精雅馆阁体誊录,在心云传世书体中较为少见,其上间有涂乙改窜、文句移位,则以别体书之、标之。《记》文述陶氏取残山剩水榛莽芜壅之鸟门山水石宕,营造东湖园林之经过,如:驾空为基,叠石筑堤;跨湖驾虹,起桥建亭;山壁讨幽,凿石修洞;畚砂运石,构楼藏书;种桃栽柳,莳花畜鱼;以及开放游观诸事,无不一一道及,为绍兴东湖园林始建最详实之珍贵史料。今 录《东湖记》全文于左:东湖记东湖者,镜湖之一曲也。本无名也,湖于郡之东,予因以名之。湖之上为鸟门山,昔年采石于山,山失其半,而奇状出焉。山在水中,水在山中,异境天辟之,亦人辟之。是水是山,孰天孰人,不可思议(此山凿始于隋唐间,当时采石之工,有取有弃,留成奇状,巧若天成,若晚近石工,既拙且贪,每开一山,凿成平地矣)。惜也!如此佳胜,弃之道旁,千岁以来,无人题目。榛莽之所芜,蛇蜴之所区,丛菁毒卉,凌杂而争居,废为秽墟。濬宣每过其下,瞻玩奇,壁立千仞,山高而水清,目构心营,数十稔矣。光绪甲午,归自岭南,思买山而结庐,屏尘息影,泉石自娱。明年夏,遂奋起而图之,芟之浏如,焚之廓如,嘉木怪石,异状争输。而其地面面环水,不通于行,乃筑长堤二千余尺,以达东西。堤之上遍栽杨柳,间以桃桂,藩以冬青,春色秋香,娱目悦鼻,往来过客,常事徘徊。乃截堤鞭石,为桥通之,以便游舫,曰万柳桥。复跨湖驾长虹以达南北,曰秦桥,旧志传:秦始皇东游,经此山。因名焉。别为平桥三,曰濠梁,以观鱼也;曰霞川,以通花圃,且晚眺也;曰小桃源,过此桥则洞门豁然,高树虬然,相传为仙桃洞也。而一带山壁,峻峭矗立,水深不见底,别无剩土可容建筑者。于是畚砂运石,驾空为基,筑高楼以揽全湖之胜,东迎稷岭,西挹少微,双波渺渺,万柳依依,题其上曰:“有山当屏障,无地起楼台。”盖纪实也,凡古今图籍书画、金石文字悉移藏于是楼。更叠石于湖心,以为楼之观,翠岑浮??,望若神山。又择湖中水浅之可基者,堂之轩之,台之榭之,亭之圃之,而花之放,水之流,石之幻,竹之修,萍鱼之泳游,林鸟之啁啾,帆樯之下上,云烟之悠悠,靡不呈形献状,以效于是楼之四周,花药分列,林竹翳如。其尤奇者,层 峻绝,然如削,不容一撮之土壤,而老树乔柯,横生倒披,皆迸石而出,石为之裂。又有奇花幽蕊,丹翠 舒,茸茸于山隅,若天然之画图。其 脚转处,有一洞焉,窥之幽然而深 ,仿佛似有光,投以石, 然有水声,良久乃已。予欲穷其胜也,召工凿洞口而广之,石坚厚,历一岁始尽去其阻,得通舟。乃棹小艇入焉,两 壁立,上若厂,窥见天光云影者,一线耳。古藤蔓壁,鸽巢其上,闻人声拍拍惊飞,旋不止。水泉自 巅曲折下注,浸润石骨,苔藓绣之,苍翠斑斓,若蝌蚪文字。时方溽暑,顿觉凉气沁人,肃肃清飙,收汗都尽,不知人世间有六月也。此洞自予辟之,名之曰陶公洞,予创始迄今,阅岁三矣。登高涉水,晨夕皇皇,手足胼胝,须鬓为苍。前后所施之工,和所占领之胜概,可纪者如此。其时东湖之名,已腾溢于两浙,游观士女,倾城倾乡,踵武不绝,咸惊且喜曰:吾曹经此,岁岁年年,如兹佳胜,得未曾见也,异哉!异哉!呜呼,以兹湖之胜,早有物色及之,安得千百年后,留以与我而若有待者?岂非天者。然以兹湖之胜,使终久废置之,而无人焉。竭千辛万苦之力,缔构于荒秽漭沆之中,亦安得成此美观,以比附于明圣湖头耶?人事为之也。(下转第6版)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133次访问,全刊已有721867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