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燃青春,强中国

摘要:张志远/摄百余年前,一代青年承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攻击。岁月时代更替,百年的栉风沐雨和砥砺前行,如今的中国,迎来崭新的时代,这是一代又一代热忱爱国的有志青年拼搏与奋进的结果。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了当代的青年手中,当代青年也应饱读书,效楷模,承精神,敢挑战,勇筑梦,强中国。心怀爱国精神,履行个人职责,权衡权利义务。随着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我于假期参加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社区活动,期间听村干部讲到我们社区较其他社区的垃圾分类完成度是最高的,多数人家门口都有垃圾分类优胜户、庭院整洁户等牌子。关于我们的共同家园的保护,浙江在前几年提出的“五水共治”这一举措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这几年我注意到夏天又开始有人在湖泊里游泳了,这也侧面佐证了五水共治是很有成效的。通过观察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水平,可以发现人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这充分表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加之地方各部门的精确部署宣传下,人们对于个人义务职责有了更高的意识,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共同的生活家园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美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人与国家社会始终是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心怀爱国精神,跟紧时代脚步,勇于冒险创新。我于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时探访了顾少波老师,听他讲述了关于越窑青瓷的历史文化,在交流中我对顾老师说有段话的印象较为深刻,他说,“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一味地守旧,我们应将古代的手艺、原材料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结合,做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现代特色的东西,真正的非遗文化传承不仅需要有文化的根基,还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一观点与当代的文化传承观念,和民族、时代精神十分统一,以冒险精神敢于创新,以进取精神抓住机遇,在发展大势中,在各个领域上,个人都应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完善自身,也不断与时共进,做到勇者立潮头。心怀爱国精神,勇担社会责任,敢于无私奉献。疫情之下,应当大爱融汇,尽显英雄本色,共创中国奇迹。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打头阵,上一线,是不惧艰险的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是坚定逆行的医护人员,是日夜守护百姓的警卫人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各领域自发捐款捐资的人们。因为爱,无数的人挺身而出,贡献一切,为防疫斗争的胜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一个人的存在于历史长河来说太过于渺小短暂,但生命的延续却是绵延不息的,将个人价值寄予社会,应该是某种程度的永生。强国之梦的实现,也注定离不开爱国之心,离不开将生命同时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当代新青年也应心系国家,肩负责任,凝聚微光,汇聚力量。在当今的和平时代,作为当代新青年的我们会积蓄力量,承精神,敢挑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着自己的光,用态度与实力证明我们必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繁荣奉献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写 “无畏的青春,积极的青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相信具有中国速度、体现中国奇迹的抗“疫”战役,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2020,我们必将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奋 斗

摘要:悠悠的中华岁月如山间的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过时间的土地,在温润的土地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每一个印记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是爱国的历史,是奋斗的历史。回望历史的时间轴,我们有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日的团结,是爱国主义推动下的热血;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前进的信心,是孜孜不倦奋斗后的决心;我们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是拼搏奋斗后最美的果实;我们有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是一个又一个奋斗者努力下的成长。我想,每一位奋斗者,他们无不是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爱,渴望着祖国越来越兴盛,人民生活愈发幸福。于是,他们奋斗着,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着,让光明一点点照进来;让坎坷崎岖的道路一点点变得平坦通畅;让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开阔,通向更大的世界。而如今,奋斗精神依然存在。他们或是抗疫中默默付出的医护人员,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或是坚持线上教学,守护每一位学生的人民教师;或是在黑夜里点一盏灯,刻苦学习的学生。有人为了国家而奋斗,有人为了生活而奋斗,有人为了自己而奋斗,而种种奋斗无不在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打下基础。平凡人也可以是奋斗者,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是向幸福迈进的步伐。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青春与热血,身上背负着祖国的期待,有着祖国的未来。“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爱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奋斗便是永不停息的主旋律。爱国之情,始发于心;奋斗之举,终驻于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摘要:离退休党委通过两件小事将制度落到实处。第一件是为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党委在离退休教师中积极开展了“征文”活动,共收到16篇主题为征文,最终形成了 《征文集》。第二件事是2019年12月校报专版选登了6篇校离退休教师的征文,这些文章展示了离退休党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的成果。这两件事落实得好。好在让这些优秀的文章在制度的保障下应运而生、脱颖而出;而它的活力,又彰显了制度的生命力。如在《征文集》中,陈祖楠老师所著的《基础道德教育》颇有阅读价值,它曾获浙江高校教育成果奖。其中的深刻思想武装了无数学生,他们用“慎独”代替“不作为”,用“内省”代替“不贤”。文章既体现了古代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又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再如,2019年12月的校报刊登陈玉方老师的《我的家,我的国》一文,我仔细品读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陈玉方的父亲陈父是一名大学教师,曾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叮嘱女儿陈玉方:生活虽困难,读书不能荒。在1983年电大开始招生时,陈玉方悬梁刺骨,刻苦复习,成为电大第一届学子。而她又为了孩子,放弃高薪聘请,全力培养孩子,将孩子培养成了复旦大学之名师。祖孙三代人,均成为大学老师,让我感慨颇多。首先我觉得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次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引领我们在经济上赶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社会主义制度也造就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然后说明党的制度给予了我们充分保障。陈玉方老师的成功就是在时代的新潮流中得以发展的,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的制度保障下。再说会离退休党委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杂乱烦琐的工作,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生活困难问题,但离退休党委,通过抓主要矛盾,抓制度落实,推动了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一是落实每月党日活动的制度。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中,党委书记讲党课,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写心得的等,各级人员的积极配合让制度绽放出朵朵花蕾。二是在工作上抓纲带目。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在处理日常烦琐中,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处理杂乱的事务时,做到有条不紊。让每一件事的处理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离退休教师在理论学习上有收获,思想意识上有进步。离退休党委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离退休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是党委书记朱莲芬向校党委积极承诺:“做好离退休工作,让校党委放心。”这不是简单的口头话语,而是付诸认真的行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在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聚精会神、集中力量抓大事,发挥更大的制度优势,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

尊重历史

摘要:历史是最专业的观察员,也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成长轨迹。它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也见证了我们的腾飞。在这片土地上,它曾满目疮痍,每一寸肌肤都留下了枪林弹雨的痕迹,每一个细胞都被血和泪深情灌溉,它的脊梁上站满了各个想压垮它的人;在这片土地上,它也曾歌舞升平,每一块骨头都由人民的傲骨拼凑而成,每一滴汗水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双眼看过每一场海清河宴,在历史的尘埃里愈发厚重深邃。千百年的风霜过去,当你重新踏上这片土地,那厚重的声音依旧彻夜悠扬。历史是严肃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严肃和严谨的态度正视和尊重历史。但近年来,对课本中历史人物的插图进行恶搞涂鸦的现象屡见不鲜,原本庄重严肃的古人形象,在学生的笔下变得搞笑,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先辈和历史的行为。把恶搞当作娱乐的资本,让我匪夷所思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担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我们才能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温过去的风土人情、峥嵘岁月。纵使两鬓斑白,那颗报效祖国的心仍在不停跳动,所以才有了辛弃疾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因为反对世俗价值观,渴望展现新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所以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们的诗歌,让我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古的交流,使我们的思想得到锤炼,灵魂得到洗涤,让我们的民族变得更加的团结和强大。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不恰当的恶搞涂鸦,怀有一颗敬重之心是我们对古人以及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尊重。更有甚者,拿历史苦难的行为当作戏谑的资本。纪录片《二十二》,记录了中国内地22位幸存的“慰安妇”受害者过往的苦难和生活的点滴,却被网友截图制作成表情包,成为了某些吸血网友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素材。在这个人人皆自媒体的时代,太多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制造谣言、诋毁英雄,戏谑历史、歪曲事实,“历史人物涂鸦恶搞”、“表情包”等事件都只是众多戏谑历史行为中的某一个代表。漠视历史,淡泊法律意识,体现的不仅是道德品质的沦丧,更是民族情感的缺失。铭记历史,不忘苦难,虚拟网络中,依旧有着我们不可触碰的那条底线。对于历史,我们还是应当少一点轻佻、多一份敬畏。

一首朴实动人的民歌

摘要:史铁生的知青题材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一种诗意审美的艺术视野、灵活自由的散文化叙事、自然朴实的陕北日常生活语言建构了一个贫瘠而诗意的陕北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陕北民间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充满人文关怀,显现出史铁生小说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魅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写的都是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语言也是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语言,通俗生动、质朴自然,表达出强烈的陕北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首先是简洁凝练颇具张力的人物语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作者通过琐屑的日常生活画面,生动简洁的人物语言、细微的神情动作,将人物形象、生活情趣出神入化地呈现出来。小说中破老汉的孙女留小儿对首都北京充满了好奇,她无法想象人们能在“窑里看电影”、“啥时想吃肉就吃”的生活,认为那是“玄谎”。因此,她一次次地求证,“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啥时想吃肉,就吃?”“成天价想吃呢?”这一连串稚嫩的问题、质朴自然的语言,使留小儿天真烂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形象如在眼前。简洁凝练的日常生活叙述语言往往能起到以少胜多、化繁为简的叙事艺术效果。黄土高原孩子们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无奈尽显其中。看似零散的日常生活的表象背后堆砌的是深沉的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沉思,蕴含无穷韵味。其次是陕北民歌、日常俗语的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民歌作为陕北的一种方言形态,因其自然朴实,生动形象,成为陕北人表达真实情感最为钟爱的词汇,也是史铁生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叙事元素。民歌、日常俗语的巧妙运用使其小说叙事顺畅自然,独具韵味。比如小说中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道出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引出黄土高原的贫瘠,“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这种他者的视角下陕北民歌与俗语的巧妙运用,使得原本司空见惯的陕北日常生活语言产生陌生化效果,变得意味悠长。最后是充满生活情趣、符合人性本真的日常生活戏谑语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符合人性本真的日常戏谑语言显出黄土高原人们本真的人性,为人们苦难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充满生活情趣。当破老汉憋着嗓子唱着陕北民歌《走西口》时,村子里的婆姨女子们起哄,让破老汉唱个《光棍哭妻》,破老汉顺势调子一转唱起了 《女儿嫁》:7“一更里叮当响,小哥哥进了我的绣房,娘问女孩儿什么响,西北风刮得门栓响嘛哎哟……”,于是,场院上传来婆姨女子们的羞涩的叫骂声。在一片调侃戏谑的骂声中,破老汉眨眨眼,撅枝柳条,赶着牛,唱一路。典型的陕北日常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了陕北人生活的原生态。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突显小说叙事艺术最为重要的因素,史铁生突显陕北日常生活语言叙事的艺术魅力,自然朴实的日常化叙事语言成为其小说叙事张力所在,让人在一种近乎生活实录的文学文本中品味自然环境、生存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尝试

摘要:时光匆匆,转眼已经是进入绍兴文理学院的第二月了。作为20级的萌新,我很庆幸自己很快地摸清了学校的路线,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也很快地适应了一个新环境——大学,或者说泛泛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的地点。两个月的时间不长却也不短,我努力地回想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经历了什么?我做了什么事?我是否虚度光阴,浑浑噩噩?过去两个月的生活如电影倒带般在我的眼前滚动,我忘不掉初来学校时学长学姐的帮助;忘不掉初见同学时的羞涩;忘不掉宿舍里对家庭思念的难眠……但最难忘的还是开学典礼。很荣幸能作为新生代表参加主会场的开学典礼仪式,仪式前夜床铺辗转的痕迹无一不在透露着我的激动与紧张。当我走在体育馆的红毯上时,我无暇顾及脚下的柔软。我的瞳孔中闪烁着光芒,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像摄像头一样移动着脑袋观察四周。那一刻,我的心中满是骄傲。开学典礼中有一句话让我产生深刻的思考:你认为的大学是什么样的,你就应该按那个样子度过。也许有不少的答案是自由、交际圈、谈恋爱等。但我觉得除了这些“享乐主义”之外,更应该有梦想、能力、创新。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尝试的,我想在全新陌生的城市里勇敢向前;我想在包容万千的校园里真诚交友;我也想在辘辘滚动的时间轴中突破一个又一个胆小谨慎,不断尝试,不断成长。如果你认为的大学是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那就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认为的大学是刻苦学习,那就认真地在自习室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你认为的大学是充实有趣的,那就在寸寸重复的时光里探索新鲜感。我想有只有不断尝试,我们才能找到方向所在。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155次访问,全刊已有72192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