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第01版:第一版

学校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摘要:

本报讯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纪学习教育工作部署,6月21日上午,我校召开2024年第6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围绕主题开展集中述学。校党委书记崔凤军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党群部门负责人参加学习。

会议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开展集中述学是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工作要求,也是党纪学习教育的规定动作和重要内容。通过集中述学,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着力锻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勤廉并重党员干部队伍,为奋力推进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崔凤军指出,着力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是每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着力建设堪当“兴校强校”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崔凤军强调,要持续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宣讲、集中培训、警示教育,切实把各项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狠抓重点任务,抓好抓实检视整改,全面用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加强对党纪执行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持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统筹力度,增强工作合力,确保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据悉,4月初中央、省市研究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以来,学校党委迅速行动,认真研究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前期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根据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的安排,已经开展了原原本本的自学,组织召开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院、部门、党支部等组织,面向全体教师讲党课、带头学,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彭江)

绍兴文理学院九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摘要:

本报讯6月5日,绍兴文理学院九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风则江大讲堂胜利召开。浙江省教育工会主席王玉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校党委书记崔凤军发表讲话,校长赵阳作学校工作报告,绍兴市总工会副主席娄真豪到会指导。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校党委副书记张宏主持。

王玉庆对学校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对新一届教代会执委会和工会委员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当好桥梁纽带,教育引领广大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助力队伍建设,当好帮手助手,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当好主人公,建功新时代;三是履行基本职能,当好“娘家人”,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崔凤军在讲话中指出,八届一次“双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教强省决策部署,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奋力推进“六个文理”建设,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举措转化为具体行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内涵实力不断提升,育人质量稳步提高,服务地方有序推进,办学基础逐步夯实。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出现深刻变化,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都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校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强化使命担当,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凝聚发展共识,画出奋进新征程的同心圆。

就做好今年学校的工作,崔凤军强调,一要加把稳方向、筑牢堡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必须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当好“领头羊”,挑起“千钧担”。要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擦亮党建工作品牌,强化“三支队伍”建设。二要抢抓机遇、争先进位,以高质量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国内一流办学目标,坚持以高水平内涵发展为主线,坚持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三要团结奋进、继往开来,以高质量民主治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民主治校,进一步强化岗位建功,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赵阳作题为《锚定目标不动摇图强争先勇担当全面开启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新征程》的工作报告。报告从学校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立德树人工作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拓展、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全面领导有力加强等八个方面总结了2023年学校工作。

赵阳强调,2024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接力冲刺更名绍兴大学的攻坚之年。全校上下要深入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学校高水平内涵建设支撑带动地方高质量创新发展,从六个方面全面发力,重点突破:一是围绕立德树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聚焦内涵发展,全面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三是深化改革攻坚,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四是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进校城深度融合;五是优化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六是强化党建领航,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大会期间,全体代表还认真审议了《工会工作报告》《2023年度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及2024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九届一次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工会经费审查报告》和《2024年学校“服务师生十件实事”》。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教代会执委会、工会委员会委员和经审委委员。

浙江省教育工会组织部部长王泽杰、绍兴市教育工会主席张建国出席开幕式,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正式代表、列席代表、特邀代表等参加会议。

(严许媖)

锚定目标全力构建高水平科研新格局

摘要:

本报讯6月17日下午,学校在铁城科教馆报告厅召开科研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锚定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全力构建高水平科研新格局。校党委书记崔凤军讲话,校长赵阳作科研工作报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副校长胡云进主持会议。崔凤军指出,科学研究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本次科研工作会议关系着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关键领域和整体水平的跃升,也是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之后召开的内涵建设首个全校性专题会议,预示着踏上扬鞭奋蹄再出发构建高水平科研新格局的新征程,充分彰显出学校党委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崔凤军从科研工作势头向上、科学研究不断进步、服务地方能力逐渐增强等方面,肯定了学校科研工作形势,指出要善于做有组织的科研,做有用的科研,做有准备的科研,做交叉融合的科研。崔凤军强调,大学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内涵要义,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科研是服务地方发展的底气,要深化科研驱动战略,增强硬核实力,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勇闯现代化新路子作出更大贡献。科研是大学的重要职能,要取法其上对标国内一流,对标科研工作这一最具支撑度和显示度的核心要素,在比学赶超中实现超越。人才是科研能力建设的关键变量,要坚持引育结合,持续完善人才招引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量质提升。高能级平台是科研工作的利器,在建设好存量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四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市科创大走廊和文创大走廊建设做好增量,积极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等的深度合作,多渠道申报高级别科研平台。崔凤军就“驱动广大教师走出舒适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是提升科研水平的牛鼻子”“学科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信任”“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院长对科研团队建设负主体责任”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赵阳从科研工作现状和工作举措两个方面作科研工作报告,辅以图表的形式分析我校各类别、各学院近年来在科研奖项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赵阳强调,学校要以锚定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建设为目标,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城市,全力构建高水平科研新格局。针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赵阳要求,要完善科研体系,做有组织的科研,激发科研主体创新活力,挖掘科研群体潜力,发挥科研载体引领力。要优化支撑体系,做有质量的科研,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保障体系,优化服务体系。要拓展科研维度,做有品味的科研,优化研究角度,挖掘研究深度,注重研究交叉度。要尊重学术规律,做有底线的科研,能耐住寂寞,抗住诱惑,守住底线。

会上,土木工程学院梁超锋教授、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方益明教授、鲁迅人文学院刘亮教授、商学院赵江博士分别围绕本学院在人才引育和团队建设、科研方向和项目合作、服务地方和科研价值等方面的经验举措进行分享,并表达了对科研工作的信心。

学校各职能部处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领导、科研秘书、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各平台负责人,全校副高及以上科研人员及近五年引进博士参加会议。(苏标标)

图片新闻

摘要:


6月17日上午,绍兴文理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在河西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崔凤军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奖杯。校长赵阳为毕业生代表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并致辞。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学校职能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全体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家长、校友代表,全体2024届毕业生参加典礼,共同见证4080名同学圆满完成学业。 (严许媖/文学工部/摄)

校党委书记崔凤军带队赴港交流访问

摘要:

本报讯6月11日至15日,校党委书记崔凤军一行赴香港交流访问,参加绍兴市政府组织的2024“港澳·绍兴周”系列活动,拜会绍兴旅港乡贤,访问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高校。学校组织部、统战部、科技处、港澳台办、纺织服装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负责人陪同访问。

在香港理工大学,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举办越港校际合作洽谈会。绍兴市委书记温暖出席会议并讲话,表示绍兴的产业优势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具有较高契合度,期待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共享。崔凤军介绍了我校建设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愿景,就两校在学科建设、师生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表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将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模式。会议现场,学校与香港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举行了香港孔子学院兰亭书法学堂授牌仪式。会后,崔凤军一行考察参观了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与学院负责人进行了热烈交流。

在香港浸会大学,崔凤军一行受到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陈镇仁的热烈欢迎,双方就各自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研合作、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就签署MOU框架协议达成了合作意向。

崔凤军一行受到香港树仁大学副校长陈倩的热情接待,并与其进行了座谈。近年来,学校与香港树仁大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双方着重就师生交流访问、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合作申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此次见面将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和互信,共享经验、共谋发展。

崔凤军一行拜访了绍兴旅港同乡会,与车弘健、严建国、陈仲尼等乡贤亲切交谈。崔凤军介绍了近年来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发展的思路与举措,表示旅港乡贤多年来情系家乡捐资助学的桑梓情怀令人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理学子刻苦学习、回报社会。乡贤们对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赞扬,表示在港乡贤将会一如既往关注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希望学校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早日建成绍兴大学。

在港期间,学校还参加了绍兴市高层次人才招聘会。

(港澳台办)

美术学(师范)专业接受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摘要:

本报讯6月19日下午,美术学(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意见反馈会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召开。以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燕林教授为组长的认证专家组,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张应敏、薛玉刚,黑龙江省教育评估院张立明,校长赵阳,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柳国庆、陈均土、赵浪平、胡云进、黄曼等出席反馈会。会议由郑燕林主持。

郑燕林代表专家组对本次现场考查情况进行介绍。专家组对我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给予充分肯定,表示美术学(师范)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育人效果显著;注重强化越育浸润,充分利用绍兴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育人优势明显;重视发挥专业专长,助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专家组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学生发展、合作与实践、质量保障等方面出发对我校美术学(师范)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反馈。此外,专家组还逐一反馈个人意见,提出具体整改建议,为学校下一步整改提高指明方向。

浙江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应敏对我校师范专业取得的成效和学校对专业认证的高度重视表示认可和肯定。他强调,要真正把握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以专业认证为抓手,转变专业发展理念,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师范专业综合性改革。学校要统筹推进,强化课程评价,重视中期整改,深刻领会专家反馈建议,梳理短板和不足,持续以师范认证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专业认证理念转化为全校的共识。

赵阳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给予的指导和建议表示感谢。赵阳表示,专家组把握方向精准,发现问题敏锐,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我校深化师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赵阳强调,学校会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整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一反三,推动师范专业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同时学校也会认真制定方案、采取有效举措,做好整改落实工作,传承学校百年师范优良传统,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教育,为绍兴和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下转第2版)

第02版:第二版

走,“背”上实验室去工程现场

摘要:

年。团队先利用杠杆原理和机械放大器,研发出第一代手摇式点荷载试验仪,虽然大幅缩小了设备规格,但仪器磨损情况很严重。后来,团队想到了用液压代替手摇,到第五代设备时,已经可以将多台单体设备拆装成若干个核心组件,装进背包里。

研发过程中,最难的是“尺寸效应”——仪器尺寸缩小以后,获得的参数还可靠吗?团队在校内利用学科交叉平台,吸收了来自机械设计、电子线路、软件设计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技术,花了五六年时间,分析了三四千组试验数据,最终解决了小型化以后的参数可靠性问题,还获得了5个核心专利。

如今,“背包实验室”终于能在工程现场“大显神威”了。整套系统分装在3个背包中,单个仅有15公斤。在浙江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洞口处,研究生张宇凯和同学们开展了点荷载试验。打开背包,取出持力框架、加载设备和主控台,将加载系统放置到持力框架中,按照试验要求输入试件的岩性和尺寸,点击“加载”按键,1分钟完成试验。伍法权介绍,“背包实验室”一次完成现场取样、制样、试验,比大型室内试验设备节省时间80%以上。

据了解,该校的“背包实验室”已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铁路隧道、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场景,并向新型能源工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等领域延伸,仅点荷载每天就可以完成100多个试验。截至目前,团队共参与了30多个工程实地勘测项目。

(蒋亦丰舒玲玲等)

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 视 窗

摘要:

绍兴文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绿色建材碳中和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5月31日,绍兴文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绿色建材碳中和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校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碳中和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潘智生教授受聘为中心主任。(方刘基)绍兴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签约成立6月13日,绍兴文理学院与绍兴绍大古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签约仪式,正式成立绍兴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方刘基)我校获评“绍兴市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日,绍兴市公布2024年度周期考核评估优秀、良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我校获“绍兴市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黎芳绒)我校两位教师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漆画展区作品复评结果公布,我校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沈晨阳中国画作品《万物共生》、潘草原漆画作品《关于时间的迷思》入选。(朱元元)

讲好“小故事”让思政微课更“走新”更“入心”

摘要:

课所传达的“所梦跨山海,但山海亦可平”和奋进的浙江将不断续写新的山海传奇的坚定信念,令听众同感振奋。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诗句中描述的水城绍兴与浙东运河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绵延千年的水脉传袭文韵命脉,正是这山川灵秀之地孕育了古老而神秘的越文化。朱嘉瑶以《从水脉看文脉——赓续浙东运河文化使命》为主题,从浙江精神和学术文化两个角度切入,介绍了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和奋发图强的胆剑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山水诗文,带领我们在浙东运河的波光云影中品味厚重、壮美的绍兴历史文化。浙江儿女正赓续千年传承,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应有所为。王琦雅以一位坚守初心、追求热爱的学姐为例,讲述了她传承文化、传递宋韵的故事。故事里的她,目标坚定,立志成为一名专注宋韵研学旅行的指导师;她明晰前路,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王琦雅以学姐为榜样,坚守初心,朝乾夕惕,在其引领下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在经典浸润中感受文学魅力,在宋韵传递中感受传承责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青年肩有重任、应有所为,需努力点亮璀璨青春,谱写人生诗篇。

自今年3月出大赛启动后,学校高度重视,以赛促建、精心备赛,组织青年师生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展示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青春风采三大主题,讲述了“红色教育”“发展成就”“青春奉献”的故事。校级比赛后,校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拔成立宣讲团,组建备赛工作小组,以“强化思想引领、打造精品微课”为目标,找准“小切口”,讲好“小故事”,用活“小载体”,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播好声音,让思政微课更“走新”更“入心”。

(陈佳艺)

学校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摘要:

-----------------转版-----------------

(上接第1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主任,各师范专业所在学院教学负责人等参加专家见面会。

据悉,在为期三天的进校考查中,专家组一行7人在进校考查期间召开5次专家工作会议,听课、看课14门,调阅毕业论文50份、实习档案50份,抽查了19门课程的试卷、考核材料,查阅学校学院管理文件、证据档案、支撑材料等83套,分别召开了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等相关6个座谈会,涉及到的访谈人次包括在校生30人次、教师27人次、学院领导和专业负责人18人次、相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22人次,访谈用人单位代表8人次、校友代表9人次,走访了教育实践基地1家,集中考查了校院两级专业教学设施,全面获取美术学(师范)专业相关信息。(张冉)

绍兴文理学院:千年古城现代大学

摘要:


江南水乡绍兴,静静地矗立着一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使命的学府——绍兴文理学院。它的故事,始于1909年。那一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创立,不仅开启了绍兴地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也奠定了今日绍兴文理学院的基石。鲁迅先生,曾在这里担任监督(校长),他的智慧与精神,至今仍滋养着这片学术沃土。1996年,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携手并进,共同孕育出绍兴文理学院崭新的风貌。随后的几年里,绍兴卫生学校、上虞师范学校以及绍兴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融入。2005年,绍兴文理学院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此后,学校更是捷报频传,2013年荣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22年底,又被浙江省学位委员前1%。拥有浙江省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58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57%。拥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顶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HansCloosMedal)”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2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38人。

专业一流搭建多元舞台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拥有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2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省级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目前已形成师范教育类、语言类、经管法学类、医学护理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电气类、计算机类、智能与数据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环境生物类、化工纺织类、艺术体育类等多个专业群。

修德求真塑造卓越人才学校以“修德求真”为校训,秉持“修德求真、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袁明教授在学校倡设“卓越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品德、学习、文艺、体育、社会工作等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在校生,是学生奖励中的最高荣誉奖项,至今已评选二十届,先后有125名优秀学子获奖。20年来,“卓越奖学金”茁壮成长,一批批文理学子以“卓越”为目标和追求,崭露头角。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新生提供“创新班”学习机会,实施卓越教师养成班、卓越医师养成班、卓越工程师养成班、会计学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不仅是绍兴乃至浙江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立足于历史的积淀,着眼于未来的挑战,下面用八个维度来诠释这所百年学府的卓越征程与时代担当。学科为王实施人才强校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拥有硕士学位点17个,辐射全校90%以上本科专业,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商管理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9个:土木水利、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临床医学、会计、机械、护理、音乐、美术与书法;省一流学科(B类)6个: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教育学、化学、土木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工程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ACCA班等。实施“卓越新生留学计划”,选拔一批优秀新生,全额资助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一个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国际视野。

古城新韵打造“江南学府”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城区,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环城河穿校而过,依托古越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办学百年的历史文脉,扎根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建设具有现代品格的“江南学府”。学校正加快推进总投资61.88亿元的校园改造扩建工程,新校园规划设计采用“新中式”风格基调。截至目前,校园改造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9.74亿元,完成率达80%以上,千年古城里的现代大学风貌基本显现。

学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距萧山国际机场仅50公里,高铁到杭州19分钟,地铁到杭州西湖仅需1个半小时,杭甬、杭金衢、常台、绍诸、诸永、苏台高速等形成通达全省各地的交通网络。

选择自由助力个性发展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学校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每专业净转入学生数维持在该专业新生入学人数的20%。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末均可以申请转专业,转出专业不设比例,即转出零门槛。近几年,学生转专业成功率均保持在70%以上,得到学生广泛认可。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学校还提供微专业学习机会,学生在主修相关专业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另外一个专业进行微专业学习。

书院生活体验家的温馨学校针对学生公寓管理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全校建有阳明书院、文澜书院等10个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奖”“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高校。

每个书院建有书院文化驿站,配套辅导员工作室、心工坊、特需房、书院讲堂、自习室等功能用房,为学生创造了更加温馨、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每个寝室配有热水器、空调,学生公寓管理实现了硬件标准化、德育生活化、环境书香化、服务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寝室卫生合格率、优秀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就业高质铺就未来之路绍兴文理学院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近五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录用。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应届考入公办教师编制率在60%左右,入编率最高的专业接近90%。

近年来,众多优秀学子考取硕士研究生,被“双一流”高校录取。2023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16.83%,其中物理学53.85%,轻化工程52.9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7.83%,应用化学43.48%。2024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18.08%,其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6.43%,临床医学44.95%,环境科学44.12%,物理学42.86%,研究生录取率逐年递增。

放眼世界拓宽国际视野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7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拥有来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资格,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本科、硕士专业课程。拥有教育部批准与西班牙布尔戈斯大学联合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一项。此外,在四大洲10个国家设立11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

万马奔腾,疾驰者居前;群星璀璨,闪耀者为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绍兴文理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修德求真”的校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学科龙头、校地共生、文化润校“四大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学科专业优化、高层次人才汇聚、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校城融合开放提升“五大专项行动”。绍兴文理学院正努力向着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全力提速奔跑,全员图强争先,全面蝶变进位……(顾蓉佳)

第03版:第三版

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

摘要:


编者按:5月27日上午,在中挪建交70周年之际,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在我校风则江大讲堂举行。易卜生先生的后裔、挪威易卜生研究专家、鲁迅先生长孙、中国鲁迅研究专家们济济一堂,共同围绕鲁迅与易卜生这两位文学大师进行对话交流。这是继“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但丁”“鲁迅与海涅”和“鲁迅与安徒生”“鲁迅与裴多菲”等之后,鲁迅故乡绍兴迎来的第十一场“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中外文化交流盛会。中挪两国的研究专家围绕鲁迅与易卜生作品的比较、鲁迅与易卜生思想的碰撞、鲁迅和易卜生在中挪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交流,延续鲁迅与易卜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周令飞说,十年来,“大师对话”从未间断,通过互访、会议、演展等形式,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绍兴应在整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继续保持这座“中国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的荣耀和生命力。杨剑龙教授分析了“五四”时期引进的“易卜生主义”对于新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代表新文学实绩作家的周树人、作为文学研究会理论家的周作人,在易卜生剧作的译介和推崇中,他们都是热忱的推荐者与传播者,也都曾受到“易卜生主义”的深刻影响。王黎君教授指出,鲁迅和易卜生分别代表着中国和挪威文学的高度,他们的创作是本国乃至世界的经典。在上世纪初的空间里,鲁迅就已经遇见了易卜生,他们在精神上的互通,使鲁迅的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之间构成了一种观念上的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易卜生与鲁迅的创作都是由问题意识驱动的,并在不同的时空中作出了个性化的选择。易卜生的曾外孙女安妮塔女士称赞“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活动推进了世界文学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还是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那是两个相似灵魂跨时空的互动与碰撞。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都与易卜生先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都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唤醒民众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黄健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鲁迅从易卜生那里所汲取的是一种“争天抗俗”,探寻真理,获得人格独立的现实主义精神力量,同时也展示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对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的创作精神的创作个性与风格。鲁迅与易卜生都具有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平等、人的存在境况和前途命运等人文理想与人文情怀,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启世意义。梅园梅女士回顾了自己多年前与绍兴的有趣故事和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的积极贡献。百年前,易卜生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如今,中国青年剧团曾对挪威进行访问交流,增加两国文学与戏剧的互动互鉴,寻找着我们的共同兴趣和共同问题。发言后,梅园梅女士向我校图书馆赠书。鲁迅文化基金会海外联络代表、挪威宋庆龄基金会会长高丹女士代挪威易卜生博物馆馆长致信。在致信中指出,“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探讨鲁迅和易卜生的思想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两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本次活动的举办,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与易卜生的作品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进一步加强了中挪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哈蓝德女士和西格蒙德·贾昂先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盛情邀请的感谢,讲述自己与中国、与易卜生话剧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的经历,表示将继续挖掘易卜生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努力创作更优秀的作品,为两国的文化与戏剧艺术交流做出贡献。

“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在浙江绍兴举办

摘要:

易卜生的后裔、挪威易卜生研究专家、鲁迅先生长孙、中国鲁迅研究专家们济济一堂,共同围绕鲁迅与易卜生这两位文学大师进行对话交流。

“大师对话”活动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与易卜生心灵和思想的相通性,以及鲁迅与易卜生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也进一步深化中挪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促进中挪两国文化界的友好往来,同时还将进一步促进易卜生故乡挪威希恩市与鲁迅故乡绍兴市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交流合作。

十年来,“大师对话”从未间断,通过互访、会议、演展等形式,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绍兴应在整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继续保持这座“中国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的荣耀和生命力。

“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生动典范;作为鲁迅的家乡——绍兴将文化“请进来、走出去”的重要例证,成为推介宣传绍兴的重要品牌。对研究挖掘、宣传推广鲁迅与易卜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来源:新华网5月29日,责任编辑:韩冰玉)

“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跨时空“相聚”

摘要:

挪威著名剧作家、被誉为欧洲戏剧之父的亨利克易卜生(HenrikIbsen,1828-1906)是鲁迅(1881-1936)最为尊重和喜爱的作家之一。在年龄上,易卜生年长53岁,与鲁迅显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在地域上,他们更是相隔万水千山。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两个人,由于鲁迅选择了到日本留学的这一特殊机缘,从而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日文版的易卜生戏剧,并进而喜欢上了易卜生这个人。“鲁迅与易卜生既是成就卓著、誉满全球的艺术巨匠,也是在世界各国闻名遐迩、影响巨大的文学大师,同时还是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文化使者。”(来源:文汇报5月28日,责任编辑:蒋萍)

探寻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鲁迅与易卜生“大师对话”在我市举行

摘要:

鲁迅与易卜生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文豪,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在各自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唤醒了人们对自由、民主和进步的渴望。而易卜生先生则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面临的道德困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还是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那是两个相似灵魂跨时空的互动与碰撞。”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曾外孙女安妮塔跨越海峡在线上分享道。“五四”时期引进的“易卜生主义”对于新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认为,作为代表新文学实绩作家的鲁迅、作为文学研究会理论家的周作人,都是易卜生剧作热忱的推荐者与传播者,也都曾受到易卜生主义的深刻影响。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黄健认为,鲁迅从易卜生那里所汲取的是一种“争天抗俗”、探寻真理,获得人格独立的现实主义精神力量,展现出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思想和精神风采,“他们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高度关注社会平等、关注人的存在境况和前途命运。”(来源:《绍兴日报》5月28日02版,记者:赵婧赟)

“大师对话”开启新一个10年

摘要:


1923年12月26日,鲁迅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鲁迅的这场演讲,让中挪两国人民铭记住鲁迅和易卜生这两位伟大作家。

两位大师心灵相通百年之后“相聚”绍兴一个是东方文化巨匠,“中国新文学之父”;一个是北欧文化巨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鲁迅与易卜生出生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之间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鲁迅对易卜生的戏剧十分熟悉,他不仅在20多篇文章中40余次提到易卜生,而且还对其思想作品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在文章中提到了易卜生。直到1936年去世那一年,鲁迅还在文章中提到过易卜生和他的作品。正因为心灵的相通、精神的契合,让鲁迅对易卜生的关注长达30年。可以说,鲁迅与易卜生既是成就卓著、誉满全球的艺术巨匠,也是在世界各国闻名遐迩、影响巨大的文学大师,同时还是搭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文化使者。今天,中国和挪威两国的文学研究专家共同探讨鲁迅、易卜生与中挪文学、中挪文化,这正是对当年两位大师心灵对话的延续。

“走进这座美丽的校园,我的心情再次激动起来。祖父鲁迅100多年前曾在这所学校的前身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当过校长,而今我每年回来做活动,今年又是和新冠名的鲁迅人文学院合作办会,可谓是世代之缘。”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说,易卜生居然和鲁迅在百年后来到文理学院。“我想试着回答祖父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提问。娜拉走后和我们一起,今天来到了绍兴风则江大讲堂!我们要热烈地欢迎她!”他说。

影响深远地位崇高精神照耀前行之路易卜生家族代表安妮塔女士说:“据我了解,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还是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那是两个相似灵魂跨时空的互动与碰撞。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都与易卜生先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都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唤醒民众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学是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桥梁,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愿鲁迅与易卜生的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挪威前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梅园梅来自易卜生的故乡,她曾于1982年来到绍兴专门寻访鲁迅故居,她拿出她当年买到的鲁迅小说插图,十分自豪地向人们展示。演讲时,她以又唱又吟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鲁迅和易卜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满载文化自信坚定走向世界今年是中挪建交70周年。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举办的鲁迅与易卜生跨时空对话活动,格外引人关注。

“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活动,10年来从未间断,通过互访、会议、展演等形式,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

“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形式,让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界与其他国家文学名家得到充分交流,也让绍兴通过鲁迅在外界得到充分展示,这既是文学的交流、思想的交融,更是文化的互鉴、文明的碰撞,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学互鉴。“大师对话”满载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坚定地驶向世界。同时,它也是鲁迅故乡——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名城绍兴的文化自信和时代责任的生动展现。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大师对话”活动,深化鲁迅文化的国际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与我们一起分享绍兴的文化魅力,探寻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来源:《绍兴晚报》5月28日,记者:周能兵)

第04版:第四版

学习班超﹃投笔从戎﹄的思想

摘要:

班超,公元73年(汉明帝刘庄18年),扶风安陵人,曾带官兵、越西域、平匈奴、以治乱,他的指导思想:大丈夫无它志略,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弃之就武投笔从戎。此次战役备战充分,虽只带了36人,人数不多,但质量很高,可以说: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加上指导思想明确,胜利平反匈奴贵族叛乱,使汉明帝在西域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并开创丝绸之路。

这个故事证明:只有备战敢于战斗,方能止战。

抗美援朝的胜利,也再一次得以印证。主要体现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体现在彭总临危受命,挂帅出征。如他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帝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再一次证明,备战方能止战。

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美国也公开承认对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倍加赞赏,心悦诚服,美国西点军校教官,无地自容地说:1.朝鲜战争不同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是政治上的失败,而朝鲜战争则是完完全全的军事失败;2.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陆海空联合主体作战,却没有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不足的陆军;3.朝鲜战争是对我们有利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状况下的失利,而且输得很惨,这是美国不可否认的永远的耻辱和疮疤。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证明了:备战方能止战,备战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保家卫国,必须备战!只有备战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思想无比正确;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的民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通过传统教育,枕戈待命的戒备状态,闻令而动的冲锋姿态,在运用上非常成功。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它像一面旗帜,在蔚蓝的天空高高飘扬!它向全世界宣告: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战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醉 山 阴

摘要:


青石板间钻出一条清水河来,河面如锦缎,风过皱面。无数条爬满绿苔石桥就这样横跨两岸,桥下偶有乌篷船摇橹淌过,荡起层层涟漪。河两岸是挂着红灯笼的黛瓦人家,人来人往的屋瓦后是低矮倾身的会稽山,绵延而悠长,蛇状盘桓伏行,环抱了整座城市。这里是绍兴,我的家乡。古时有个特别韵味悠长的名字,“山阴”。

正值九月,金桂飘香的季节。撑着油纸伞,走在河畔的小道时,倚墙回首,忽闻午后的小雨连雾霏霏地吟着,淋漓了一身的桂花香,好像要细摹纤雨的眉眼,又好像要把这江南的“雅”全一口气颂出来。空气湿润,但惹了桂花香,于是香甜之中沾染了些许瘦白的凉。坐在茶馆的雅座上,或是细呷黄酒,或是微抿茶香,望着窗台外静默的雨丝丝牵连地落下,激起细微的浪花,震碎了河水中屋瓦的倒影,摇晃,好像晃入了我青绿色的江南梦。黄酒回味绵长,绵柔地好似一个梳着髻的江南女子婉约地坐在你身旁,绵长之中又带着无尽的回甘。兴许是她伸手轻抚我的脸颊,不禁让我神魂颠倒,所以我的灵魂和肉体都显得那样的微醺。

走出茶馆,行走在古镇中。河畔总是会晒着暗红的酱鸭腊肉。泠泠的风飘忽过,浸润了腊肉的飘香,从此整条街都充盈了香味。一排排连贯的腊肉排满了一整条长街,和道畔的碧水形成视觉上的鲜明冲击感,让古镇显得更有生活气息。新出炉的糯米糕点被端出,呈现在案板上;扯白糖被扯长又拉回,有力地敲打着。等天色渐暗,四处灯笼红起,好像浓烈的火焰在古镇中跃动,人潮袭来,更是有一番说不出的喜庆味。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绍兴诗人陆游曾有这样的描述,当你置身于乌篷船中,看着近水泛起碎珠般的小涛,望着远方水天一际的接壤,便会感同身受。闭眼听摇橹、听清风、听流水,如此闲雅之事,真是一场人间清欢。

苏轼在《书林逋诗后》的开篇写道:“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江南的水乡情也塑造了越剧的柔和美。越剧植根于浙江,它的唱腔、唱词、舞美等等,无一不打上了江南的烙印。每一个戏音都是那么柔情、绵长,酥了我的魂,像仙鹤清唳般脱俗不凡,就此凝聚化作一滴露水,落在江南的雨中,一同构成了绍兴的骨。从小听到大的梁祝中“十八相送”的片段,字字生脆,让人恍如置身于春日明媚的午后,感受到灵动的春意。《孔雀东南飞》里的“惜别离”也是经典的桥段,音调温润如玉,温婉隽永。聆听越剧,你会感受到山水相间的秀美。静水拖绿,远山岫黛,云雾间带着一抹无声的诗意,如此这般,秀美而不张扬,内敛而不闭塞。越剧便是吸收了这样的灵动之意,故能百听不严。

莲花落和越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曲风更明朗,节奏更轻快灵动。“莲花落”以主要采用绍兴本土方言,乡音听上去非常亲切。同时又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善于叙事。若把越剧比作淡雅的古典江南女子,那么莲花落便可是坊间活泼灵动的小姑娘。每当听上一曲莲花落,轻快的曲调总让我感到像一只春日里嘻闹的黄鹂鸟,在明媚的阳光下婉转地啼叫着。我认为莲花落和越剧之所以听上去这么的宛转隽永,是因为它们身上都有着江南一带独有的秀气与灵动。

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一文中描写了绍兴的社戏场景:大家撑着乌篷船聚集在河面上看戏,临河的空地上搭建一座戏台,台上的人物红红绿绿地动,有打仗翻筋斗的、有蛇精老虎精、有小丑老旦,有咿咿呀呀的丝竹声。可见,绍兴的社戏一经开场,都是非常的热闹,尤其是逢年过节,总会有大量的老百姓聚在一起看社戏。这也增添了一丝有趣的人情味。

走在街上,总能听到绍兴的老妇人用着一口熟练的绍兴话聊天。绍兴话属于吴语系太湖片临绍小片,可以说是典型的吴侬软语,听上去软糯、柔和。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了平翘舌音之分,失去了翘舌音。声调又保留了古四声,各分阴阳。绍兴话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曾经有人开玩笑说绍兴话听起来很像日本话,我其实不是很赞成这个说法。绍兴话历史渊源已久,保留了吴越一带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水乡特色,算得上是古老的文化符号。更何况绍兴话发音和日语大相径庭,绍兴话更糯更软。“铜锣响,脚底痒;胡琴响,喉咙痒。”这句方言俗语反映了绍兴人对越剧的喜爱以及民俗风尚的延续。

绍兴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墨子·节用》:“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大禹曾在此盘踞活动。绍兴有个地方叫“夏履桥”,就是源于大禹路过此地时一只鞋被洪水冲刷走了,故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起了这个名字。勾践也曾在此卧薪尝胆留下千古佳话。“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在此挥墨而成,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触景之怀中亦包含着无限逸趣与哲思。不仅如此,“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的“镜湖一梦”也表达了对天姥山的欣然向往,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仙境梦游图。“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缅怀故里的贺知章对家乡的物是人非感伤不已。《钗头凤》《沈园》的故事也曾在这里发生,千百年前的爱情悲剧让我不得不感慨陆游唐琬的情深缘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心学也依旧受用至今。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实乃暗室一炬。来自山阴的张岱也曾著下《湖心亭看雪》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把目光又放到近代的鲁迅身上,会感受到先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早”字课桌依旧在,不见当年孺子牛。还有挥洒热血,甘愿奉献自我的秋瑾,她的故居依旧保留至今,不仅是故居,她的精神也映照在新一代的绍兴人身上,成为了我们的文化精神底蕴。此外,还有陈建功、蔡元培等名人也在历史的篇章上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我恨不得把整个绍兴都榨成墨水浸透案板上的白纸,写下的文字一定温婉而隽永。在棱角分明的横竖撇捺之间,你会窥得山水的眉眼。来一趟绍兴吧,我说,在朦胧的雨雾中寻找洗涤心灵之地。观绍兴,醉山阴。

我在悉尼研学的日子千年学府 百年师范

摘要:


盛夏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悉尼这座美丽的城市。飞机落地的震颤和轮子与跑道的摩擦声宣告着绍兴文理学院的学生们经过万里之遥,即将抵达此趟研学交流活动的目的地悉尼大学。因为疫情中断了几年之久的传统交流活动,这趟为期一个月的研学变得尤为有意义:我们不仅领略了异国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的友善。悉尼大学作为世界高等学府,课堂采用全英文授课制,以学生组间讨论为主而非老师讲课。研学一周上课五天,每天下午上课学习英语,其他时间自由活动,感受异邦风景文化。每天下午,我们都会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窗外是西式风格的建筑,课堂氛围也充满的西方的自由之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次研学采用的是寄宿制度,我们三三两两分住在不同的寄宿家庭里。我的房东是一位长期独居的黑人老奶奶,她不擅长做饭,但她总是努力为我们做中国菜。她专门去超市买了米,煮饭、蒸馒头,努力让我们尽快适应研学生活。做饭方式不一样,味道也不同,可在异国见到的白米饭似乎带着特殊的韵味,格外清甜。老奶奶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不同吃的的,周末时还驾车带我们去区里最大的公园兜风。偶尔听闻同组的同学的住家房东带她们带去海边看日出、请她们在花园喝下午茶,更觉理解当地的人文气息。研学之余,便是游。悉尼以曲折的海岸线著称。许多步行道便会沿着悬崖展开。许多住民会在道上跑步或遛狗。一个周末的清晨,我独自沿着海边的步行道散步。阳光明媚,海风带着盐味推着我前行。那天我穿了一条挺有中国风的蓝色连衣裙,突然感到肩膀被拍了一下,我一转头,只看到是一位身着运动服的白人中年女性的侧影。“Youlooksogood.”她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对我道。一瞬间我感到似乎有具象的风贯穿了我的身体,带走了许久以来积压的郁气。那位姐姐从始至终没有给我一个正脸,因为我们只是擦肩而过。她急急地又向前跑去,留下我依然慢慢地走。海浪不断拍在悬崖上,经久不息的涛声和风声不远不近地漫卷在耳边,仿佛她直爽的赞美还在回荡似的。

我忽然就记起了另一个不甚清晰的笑脸。放学时去熟食店闲逛,和同伴看上了现炸薯条。由于我们的口语都不太流利,便都犹豫着不敢上前。但是那位售货小哥注意到了我们,迎上一步问我们想要什么。他非常耐心地听我描述,末了还特意给我多打了一些薯条,那薯条比盒子高出整整一倍,我们连盒子都盖不上。局促让我没能记得那小哥的面貌,只记得他笑得很开朗。

作为交流活动,我们在感受当地人文气息的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去了澳洲,我们在课堂上展示中国文化的PPT,用一些有特色的茶叶、陶瓷等小礼品作为见面礼送给同学和房东,在一些活动现场展示中国年轻人的青春洋溢和礼貌素质,以及融入世界的行为。到了长沙,是一定要来看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的,毛泽东曾在这里求学和工作了8年。它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前身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山脚到山腰,有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依次呈现,把百年的历史都浓缩在这建筑中。在学院路下车,便到了这所前身为城南书院的高校。暗绿色的墙,窗户四周、门框边、柱子上都有白色装饰,罗马样式和民国风格,十分的古朴和典雅。看似连成一体的建筑里面却又相对独立,回廊曲折,清静恬雅,一个个天井里配以花草、石椅,书院路对面的高楼和喧嚣就这样被隔离的自然而随意。在这座大建筑中,到处都留下了毛泽东的印迹,他读书的教室,求学时的座位,从井里汲水洗冷水澡的场景都能一一复制。闭上眼睛,似乎就能浮现这些画面。

读书、修身和养性,古人往往把它们结合得相得益彰,无论是其前身的城南书院还是比它更加出名的岳麓书院,它们的选址都是如此的相似,都是在有山的地方,有的就在山脚,有的在山腰,在山水间吸取养分,独善其身的同时兼济天下。越幽静的地方往往是越能读书的地方,而现在的我们确乎把这一点道理忘得一干二净。这所学校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学校的老图书馆了。它位于山上,建时应为城南最高建筑,其建筑风格与山下黑白色坡屋顶式建筑迥然不同,它色彩鲜丽,既有上世纪50年代宏大叙事的风格,又融入了俄罗斯式穹顶构件,屋身还雕刻有长沙著名景点的瓷砖彩画。该建筑十分雄伟,在屋顶平台四角,四个巨大的球体分列四边,正面中间则有10面红旗围着“第一师范”字样和露出一半的地球仪,下面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几个红色大字着实气吐山河。这幢建筑的对面便是新建的教学楼,白色的瓷砖贴墙,铝合金窗。在这两幢建筑之间,是一个休闲区,青年毛泽东正大踏步地走来,很有寓意。

有人说,看一所学校老不老,最直观的就是看它的树粗不粗,还有就是有没有老建筑,老建筑显示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正因为如此,我每到一所高校,总是看她的老建筑。到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也是如此。她的老房子让我欣喜,我总能在诸多的比较中,直觉地认定老比新的好,没有理由,只是一种感觉。当我再次轻轻触碰那木窗棂上的蜘蛛网时,我心头就悠悠地想,正是因为这些老房子,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才敢这么理直气壮地向外界公布,我们是:千年学府,百年师范。

第05版:第五版

大学生论坛:名人·名城·名校的融合共生

摘要:


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揭牌仪式研讨会合影

吸纳了赓续7000年灿烂文明的越文化底蕴,融入了浙东热土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浪潮。一直以来,鲁迅人文学院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绍兴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促进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互相交融,将地域文化作为引领经济发展与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驱动力;助力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发展和文化创新提供动力引擎。

越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篇章,也是浙江文化强省“窗口”建设和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兴市”的关键所在。在传播越文化声音,打响越文化品牌方面,现已隶属于鲁迅人文学院的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二十年来,始终精心引进高质量人才、凝聚学术力量,深入开展系统研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作出了“文理”贡献。

城市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栖息之地,城市文化资源在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实现“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支持学校发展,为学校提供土地资源、办学经费和服务体系等多方面支持,促进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历史名城携手共创共进。在此环境下,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全面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内涵建设;发挥人文社科相关专业的长处,充分挖掘名城绍兴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传统,注重以古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厚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等教育家精神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以丰富多彩的游学采风、地域语言文化调研等研学体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同时,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的揭牌,鼓励师生积极将绍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重点,在城市文脉中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课题与领域,进行文脉赓续与创新进步,成为绍兴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大智库。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学科定位,制定前瞻性长期规划;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继续发展创新精神与爱国精神;加强学科教育对区域文化的贡献度,为生态服务,为社会领域服务,为现代城市文化发展服务。

四、名人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国内外不少高校或学院以名人的名字命名,意在继承弘扬名人的精神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例如国内的中山大学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星海音乐学院以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厦门大学的嘉庚学院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等。同样,国外多所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也都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这些以名人名字命名的院校大多会开设与名人专业领域或兴趣相关的特色课程和研究项目,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发鼓励学生对名人精神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名人精神往往包含了一系列积极的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对于学生的个人品德培养、职业发展的规划及其校园校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鲁迅人文学院的揭牌,旨在树立鲁迅先生的精神理念,强调学院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用于人文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培养多元发展人才、助力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鲁迅人文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已有2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00余名。学院还注重人才自主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联系地方实际,通过对本土越文化的研究,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与传承名人精神的任务,让文化遗产在一代又一代的绍兴学子们的学习与研究中历久弥新,使得越文化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生机。

在做好校内学生的培养任务的同时,鲁迅人文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交际圈,推动名人精神的广泛传播普及;既培养内部人才“走出去”,也吸引外部人才“走进来”,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谢超颖同学作为学院的优秀代表,以其对宋韵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推广,荣获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国赛银奖、省赛金奖,并被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聘为“宋韵文化研学指导师”。四年时间里,她深入探访6座城市、12个人文景点,累计研学时长达2000小时,影响了近一万人次,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正是鲁迅人文学院以名人命名的初衷,而谢超颖只是众多名人精神传承者与践行者中的一员。5月27日,继学院开展“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但丁”等多项“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宴之后,第十一场“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主办。本系列对话交流活动深化鲁迅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让世界各地人们可以共享越文化的魅力、探寻跨国界的文化共鸣,有益于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动项目与人才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此外,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便成为国内外唯一专注于越文化研究的省级学术机构。该中心通过举办“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国际阳明心学大会等重要活动,开展“宋韵文化系列研究”和“绍兴戏曲曲艺文化研究”等项目,高效推动了越文化与名人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秉承“聚焦重点、融入学术主流、提升研究水平、塑造独特风格”的发展宗旨,中心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名人文化能推动一座城的发展,也是一所大学宝贵的发展资源。名人文化和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名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他们的故事、思想和行为,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感源泉。通过学习名人的生平和成就,学生可以吸收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发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名人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对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蓝图鲁迅人文学院赓续古越文脉,传承和弘扬鲁迅先生提出的“开拓越学”的学术精神,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目前,学院的中文学科研究特色鲜明,人才队伍坚实,学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一流学科的基础条件。鲁迅人文学院将对照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点专注打造标志性成果,精心搭建科研平台,着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效能,在有组织科研的基础上加速打造优质团队,大力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术竞争力。

为实现更好的战略规划,鲁迅人文学院举办了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指导。在此次会议上,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詹福瑞教授提出:“就学科发展的内涵来看,既然把鲁迅冠名为人文学院的院名,就应该突出鲁迅在我们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地位,以鲁迅人文学院为基础,建立鲁迅研究基地,凝聚一批在国内研究鲁迅的学者,把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在常态思维下追求特有思维,使我们学科有优势和特色。”对此,鲁迅人文学院李圣华院长表示高度认同,在会议上进一步阐明了形成鲁迅与越文化研究两大学科特色的重要性,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目前鲁迅人文学院的基本概况,并表达了对未来学院建设与发展的信心。

依托改名之利,鲁迅人文学院如何提升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会议的讨论重点。首先,应突出鲁迅在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地位和文化代表。以鲁迅人文学院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在常态思维下追求特有思维,突出学科优势。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理应承担鲁迅文化研究与创新的责任,利用好鲁迅这张绍兴的城市名片资源,推动自身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

其次,结合地方文化推动城市发展。绍兴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作为越族文化、越地文化、越人文化的多维交融,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院应着力打造越文化研究名片,秉承鲁迅先生“开拓越学,俾其曼衍,至于无疆”的治学愿景,继续深挖越文化的内涵,整理文献古籍,鲁迅人文学院的越文化研究院会为绍兴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不断做出更大贡献,推动绍兴这座古城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促进绍兴文理学院在全国高等学校中不断前进。

最后,为建设中文学科博士点做不懈努力。为实现博士点建设的目标,鲁迅人文学院需要打造特色的、立体的人文学术交流中心,让文学学科与语言学科齐飞,并突出独特的研究方向——鲁迅研究与越文化研究,吸引全国的优秀学者,思考如何凝聚优秀资源,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绍兴文理学院在未来的规划中,将更加明晰鲁迅文化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学校鲁迅研究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推动鲁迅人文学院在内涵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互相交融,助力绍兴文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突出应用研究型办学特色,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突出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做大做强理工类学科专业,巩固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优势地位,协调发展其他学科专业,构建完善符合绍兴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提供尖端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随着时代的演进,大学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愈加紧密,与社会的交融也日益深入。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的揭牌将为越文化的传承、城市的繁荣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实践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名人、名城与百年学府在这片思想的沃土上,交相辉映,共同书写时代的新画卷。

(本文作者:汉师221郦子涵、汉师231陈怡琳、汉师233李能、汉师223阮佳轶、汉师231周畅;本文指导老师:方曙琴)

第06版:第六版

大学生论坛:数字人文背景下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

仅是桥梁的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通过研究、赏析这些楹联,可以深入了解绍兴古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三)古桥楹联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困境绍兴古桥数量繁多,使得准确统计变得颇具挑战性。首要原因是,尽管2001年由屠剑虹主编的《绍兴古桥》一书记录了523座古桥,但这并非详尽无遗的清单。许多古桥因历史悠久、特征模糊而难以辨识,因此未能被文献所收录。其次,随着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速,不少古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遭受人为破坏甚至被拆除,它们还未来得及被记载便已消逝,更不必说依托于古桥的楹联。再者,绍兴市下辖多个地区,地域辽阔,许多古桥隐匿于偏远、人迹罕至之处,其中的桥联也难以被发现和记录,这也增加了文献记载的难度,使得现有资料显得不够全面。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楹联出现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楹联习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部分现代学者虽然开始关注楹联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楹联文化,如成立中国楹联学会,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入楹联文化教育,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备的楹联数据库和标准系统的分类体系,楹联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难点。

2019年1月1日生效的《绍兴古城保护与利用条例》规定,为了保护和利用绍兴古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古城区内的古桥应予修复,禁止损毁古桥。坚持优先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严格管理的原则,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相互依存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持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特色。

二、数字人文突破楹联传承困局(一)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古桥楹联进行收集整理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楹联进行分析,首先要建立起楹联资料的数据库。在获取楹联资料方面,本研究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资源收集。除楹联外,还包括诗歌、古文方面的资料收集,全力打造体系化的楹联数据库。在资料初步收集完毕后,通过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化分类,使分类标签详细全面,方便用户查找搜索。所谓标签分类全面是指楹联数据库中的一条楹联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多个分类标签。

古桥楹联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写景状物联、叙事述史联、格言哲理联等,比如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茅洋村,建于浙东古运河北岸古纤道上的茅洋桥,南侧桥联为“稽山拱峙长挹翠,鉴水环流时翻银”;北侧为“洋卧何龙畴患涉,旅行若鹜孰渐裳”,把稽山鉴水的优美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分为对偶联、回文联、顶针联等。在绍兴县东浦镇上的新桥,其东侧的对联“新建虹成在越浦,桥横镜影便济民”是一副嵌名联,把桥名“新”“桥”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联首。对古桥楹联从其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类与标注,能为深入研究楹联的总体面貌与特点及发展楹联文化提供助力。

(二)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古桥楹联进行深入挖掘数字人文技术基于数字的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对人文资源深层次内涵进行挖掘。通常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本分析(包括次品分析、共现分析、关联关系分析等)、内容(主题)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社会关系分析等。一定程度上,为楹联文化的保护、继承与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理论说明。在文本分析方面,数字人文技术通过建立词频分析的统计平台,对楹联进行标注、自动分词、平仄分析等。

传统文学作品的情感分析,只能对有限的文本进行人工分析或者简单统计,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就可以对海量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倾向性进行自动分析,并挖掘出总体的情感特征和相关的重要情感特征词。楹联与其他文学作品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古桥楹联相对来说字数更少,情感特征词不突出,主要是通过意象间接表达情感。在分析情感特征词之前,对桥联中的意象和意象背后蕴含情感的归类必不可少。

楹联的词频统计分析平台,可帮助研究者在大量对联中找出新的规律和趋势,对使用频率进行统计,为楹联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范式。

(三)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古桥楹联进行全新构建数字化技术是构造数字人文的基础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科研文化机构通过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建立大量人文资源库、主题资源网站,打破文化传承困境。在保护现有楹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展后续传播和推广工作,最终实现传统楹联文化多样化转变、创新性发展。

其中古桥楹联文化的可视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体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在可视化技术方面,以楹联数据库中的资料为样本,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抽取多次出现的高频词语,如表现时间、地点等的词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词频分析和图文结合起来,从而推出词云功能。词云功能是指将楹联中高频出现的词语,比如绍兴桥联中高频出现的“稽山”“鉴水”“越浦”“酒国”等词语收集起来,组合成一幅美观的词汇图像,使用户能够对楹联内容有直观地把握。

三、数字人文赋能楹联研究(一)拓宽研究广度GIS是指地理信息系统。所谓地理信息系统,是指用来采集、处理、存储、组织、查询和显示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将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中加以组织,并提供给用户使用。通过GIS技术构建中国楹联文化的地图系统,开发对联动态发展图,根据对联在不同地区、不同朝代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发展和变化,甚至是载体类型的发展和变化,将历史资料和地理地图结合起来,通过文字解释、语音提示、动画演示等方式,诠释出对联的动态发展图景。

构建相关聚落和集群等文化聚居地的越地楹联文化地图,比如绍兴市柯桥区的古桥楹联文化地图。可以将位于绍兴柯桥区陶堰泾口村的“泾口大桥”、华舍街道老街华舍村前庙的“华川大桥”、绍兴柯桥蜀阜村内“永安桥”等,通过技术手段,完成越地区域桥联文化地图。

除构建GIS地图系统外,桥联的数字化还可以参考VR技术。现阶段的文化数字化成果十分可观,比如数字圆明园增强现实系统、满族非遗数字展览馆等,这些项目通过场景建模、交互设计,使珍贵文物得以全面展现在用户面前,给体验者带来了真实可感的体验效果,这对于建立楹联文化数字展览馆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可视化技术,桥联文化运用与传播的广度得以拓展,有利于促进大众对于楹联文化的学习和交流。

(二)挖掘研究深度越地古桥楹联的意蕴内涵多样,是人文、地理、建筑的多层次结合。数字化技术中的场景模拟技术,能够极大丰富桥联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古桥楹联中有不少风景名胜联、亭台楼阁联等,充分体现了楹联文本内容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正是楹联与建筑的相辅相成,构成这一特殊的审美情境。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将数据在屏幕上转换成图像,体验者得以感受文学、古桥建筑的意境,比如越城区北海街道迎恩门风情水街的会龙桥。会龙桥又名会源桥,宋代称瓜咸桥,全长15.5米,石桥上有八个石柱,建有桥亭。桥亭的石柱上刻有桥联一副:“亭旁钟山望月俨同望海,桥临鉴水会龙即是会源”。通过数字技术,将会龙桥以3D场景形式呈现,能够使古桥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创造出有意义的古桥文化资源。

通过对古代越地楹联从宋元明清等朝代进行纵向划分,细究其词汇构成、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比如宋代楹联多以桃符为载体,部分以春帖子的形式出现,句法已经呈现出散文化特点,同时兼有“以俗为雅”、语言通俗化、用词不避俗字、说理色彩浓厚等特点。明代楹联创作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与理学相关的楹联呈现出时代的新风气,尤其是新出现的讽刺性楹联,继承了中国文学中的批判传统,一些楹联别集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使得楹联的讽刺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到了清代,楹联创作到达繁荣时期,创作者和楹联作品也反映出鲜明的区域性、地方性。对于以上所讲到的宋元明清时代的楹联,我们可以在数字人文环境下,为讲好桥联故事、研究古桥楹联提供了相应的实现路径和数字智慧。

四、数字人文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一)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思想,除了文本内容外,值得深入挖掘的精神内核数不胜数。与楹联文化紧密相关的古典文化,比如诗词、古文等,同样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文本内容、文化载体、时代价值进行多层面的深度融合,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出时代精神和深远意义。

对唐诗、宋词、元曲等加以数字化,不仅能够建立起完备的电子资源库,如全唐诗库、中华诗词库等电子文献库,还能收录众多宝贵的经典著作,为提供多结构的主题数据库和开发智能检索等功能奠定基础,进一步满足大众在文化领域的深层次知识服务需求。借助数字人文技术传播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需要注重传播媒介的普适性和娱乐性,比如开发带有教育目的严肃类游戏(seriousgames,SG)。同时,由于动漫和SG的娱乐性以及人类对休闲娱乐的天然需求,在促进非遗的传播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字人文技术相碰撞,就是利用智能检索、虚拟场景构建、游戏设计等技术,使其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发挥辅助性作用。

(二)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推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设,是我国数字文化战略的发展基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是当前中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自信、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数字人文技术,以楹联文化的数字化为范例,总结出楹联文化的研究价值和发展路径,同时延伸、辐射到其他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民歌、戏曲、书法等。利用数字人文中的文本挖掘技术、识别技术、拟实化等手段,再结合人们的创新思维,为保护、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媒介形式和艺术形态,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为中华优秀文化提供新人文内核和时代价值。

五、结语通过上述对以越地古桥楹联为代表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数字人文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楹联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注入了全新动力与实施路径,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典范和案例。尤其与分类标签、文本分析、可视化、场景模拟等技术的结合,更是对楹联文化及其他文化传播与研究的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创新。虽然目前楹联研究和数字化技术开发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但在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加速的浪潮下,推动以楹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以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强有力地驱动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原有的逻辑表达体系,始终与时代共进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澎湃活力。

(本文作者:汉语言216周磊、汉师221郦子涵、汉师221陈若璇、汉师231陈怡琳、汉师231周畅;本文指导教师:方曙琴)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浙东诗歌及其鉴湖海山故里

摘要: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是中晚唐时期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他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一诗,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与张藉(张水部)《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一诗,珠联璧合,成就一段广为流传的诗坛佳话,荐才美谈。朱庆馀现存诗歌170余首,其中与绍兴及浙江有关者近30首,对浙东唐诗之路等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多有描写。朱庆馀的故里,经考证当在今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海山村一带,即距柯岩风景区不远的鉴湖南畔,堪为浙东唐诗之路新发现节点之一,值得重视。在此,笔者就朱庆馀浙东唐诗、海山故里等问题试做论述,以期引起更多人士关注,也希望有益于进一步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的建设。

一朱庆馀现存涉及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瓯江山水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的诗歌有《杭州卢录事山亭》《吴兴新堤》《送祝秀才归衢州》《和处州严郎中游南溪》《送僧游温州》《送元处士游天台》等。这些诗不同程度点到了各诗路沿线的山水、风物、人文,对当今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其中,朱庆馀对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天台石梁不吝赞誉。如《山居》:“时复收新药,随云过石梁。”《送虚上人游天台》:“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送元处士游天台》:“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石梁飞瀑一带,几乎成了佛道名山、隐逸圣地的代名词。

朱庆馀身为越州人,吟咏家乡的诗作自然较多,也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着重探讨其浙东、越州相关诗作。

首先,来看其送别酬赠、羁旅行役诗作中的浙东元素。朱庆馀现存数首送别浙东朋友的诗歌,如《送韦繇校书赴浙东幕》:“水驿迎船火,山城候骑尘。湖边寄家久,到日喜荣亲。”《送浙东陆中丞》:“自爱此身居乐土,咏歌林下日忘疲。”《送浙东周判官》:“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水驿、山城、镜湖等意象,写出稽山、镜水、郡城的地域特色与秀美特质,被诗人视作乐土与归隐之地。

朱庆馀为科举入仕,常年羁旅在外,南北漂泊,诗中多有思乡怀亲的真情告白与对功成身退、荣归故里的无限渴盼,有些诗作透露出他的家园背景。如《旅中秋月有怀》:“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旅中过重阳》:“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鄂渚送白舍人赴杭州》:“从此不同诸客礼,故乡西与郡城邻。”从中可以得知,诗人家中有书堂,家园临山靠水,在湖北送别赴杭州任职的白居易时,他因想起越州故乡邻近杭州,而倍感亲近与自豪。

(下转第7版)

第07版:第七版

大学生论坛:陶行知师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归来。回国后,他即刻投于普及中国民众的教育事业之中。在陶行知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他的生活质量逐步降低,他的社会地位逐步降低,但他的事业不断提升,他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他认为,“人生就是要为一件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件大事对于陶行知来说,就是开启民智,普及教育。五四前后,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风起云涌,陶行知认识到要通过教育发展经济、扩大民主、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使中国真正变成一个现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了在民间普及教育,陶行知辞去了大学职位,住在晓庄的牛棚。为了普及民间教育,他拿出1000银元的积蓄,甚至是给母亲寿辰的贺礼去建设学校;为了普及民间教育,他徒步到蒙古包,一路宣传他的《平民签字课》……他本可以在美国功成名就,享受优渥的待遇,然而,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复兴和教育普通民众的理想。

陶行知自身拥有坚定地爱国情怀,同时,他还强调爱国思想是教育的首位。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更要把这种爱国情怀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再让每一个学生传递给更多的民众。

(二)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的求真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后人对陶行知为人处世的概括评价,也是陶行知做人的原则。陶行知的求真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中外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和对待大是大非坚定原则这两个方面。

1.对中外教育制度的批判性继承、创新性发展陶行知在幼时曾接受过系统地儒家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陶行知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思维看待儒家的各种思想文化,对待故步自封、封建落后的思想进行批判或者直接摒弃。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陶行知深受知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认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生活即教育”等理论可以普及中国之教育、开启中国之民智。回国后的陶行知并没有将这些教育思想直接运用于实际,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同时,在普及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陶行知也注重教育方式的发明创新,“小先生制”“即学即传”等开启民智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证明。

2.坚定真理,坚持原则1930年,由于陶行知带领晓庄学生反对英国商会压迫工人,以及抗议国民党默许日本十多艘军舰无视中国主权闯入长江停靠下关码头,三岁的晓庄师范被蒋介石密令停办。陶行知得到消息后,立即撰写了护校宣言,毫不避讳地批判国民党的错误行径。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1946年7月,当陶行知得知国民党将会派特务枪决他时,他毫不畏惧地表示:“我等着第三枪!”并在当晚写下一段话:“如果消息确实,我会很快地结束我的生命。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社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人来顶补。”

陶行知一生都在为民主和正义作斗争、为人民和祖国做贡献。在强权面前他坚定真理;在压迫面前,他坚持原则。这种求真的精神令人敬佩。

(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写给学生汪大枝的信中的一句话。当时由晓庄小学学生汪大枝担任校长的江苏新安小学办学条件极为困难。逃亡中的陶行知得到消息后,两次汇去钱款,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也是对陶行知30年教育生涯的高度概括。在陶行知兴办晓庄师范的过程中,他拒绝领取校长薪水,却四处奔走募捐,甚至把母亲寿辰的贺礼用来补贴盖校舍。他带领学生们凭一双手、一把锄头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即使住在牛棚里也甘之如饴。在创办工学团的过程中,他把乡民和他们的孩子组织起来读书,锻炼身体,做手工劳动,却被国民党再次通缉,只能滞留海外,继续他环行世界宣传抗日的活动。在开办育才学校的过程中,陶行知请来了各学科最好的老师来教育这些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养活育才学校的师生们,他成了四处化缘的和尚,每天都在往返重庆城里的山路上,同柴米油盐赛跑。面对育才学校艰难的办学条件,陶行知却报以乐观的态度,乐于看见孩子们每天的进步成长,与师生一起,把行乞兴学的武训当成共勉的榜样。

“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最苦难的年代里,陶行知饱尝办学的艰辛。然而,陶行知却没有因为办学条件的艰难放弃他的学生和学校。陶行知用他的一生将“爱国敬业”四个字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由于早年受到的中西混合式教育,西式教育都有一种浓厚的基督教氛围,且执教的老师们都对陶行知怀抱着关爱、平等、民主的思想,因此,陶行知在他回国之后也对他人怀抱着“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陶行知的博爱体现在爱学生、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这四个方面。其中,他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三方面。

1.尊重学生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提倡尊重儿童的意愿。在与学生交流时,陶先生通常都很尊重他们的意见。有一次陶行知写了一首诗赞扬晓庄小学的学生们能在先生不在的时候仍然自觉学习,诗中写到“大孩自动教小孩”,学生们听了之后,大胆提议把这句话改成“小孩自动教大孩”,认为这样更贴近实际情况,陶行知深感欣慰,他认为如果连农村小孩都能改留学生的诗,这不恰恰证明了创造的教育之成效!通过采访当年晓庄的学生,我们得知,晓庄的教育是民主开放的,孩子们每年都能吃到陶行知亲手种的瓜果,也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发表看法,没有围墙的晓庄正体现了晓庄师范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

2.关爱学生“陶先生就像妈妈一样,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把我们拉扯长大。”这是育才学校的学生对陶先生的评价。由于办学经费紧缺、政府压迫等因素,育才学校濒临绝境。陶行知每天都奔波在往返重庆的山路上与柴米油盐赛跑,却仍然因为孩子们饿肚子而心如刀绞。当时的他一身破烂的衣裤,却想着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一套得体的衣裤,以为出访或者集体行动之用。“我是抱着爱人在游泳”是陶行知对那些劝他放弃育才学校的友人的回答。陶行知可以放弃高官厚禄,可以放弃锦绣前程,却放不下那些嗷嗷待哺的苦孩们。

3.信任学生在陶行知的眼中,儿童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拥有无比真挚的情感,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当陶行知听说富太太们在挑选干儿干女时,对孩子们指指点点,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他愤怒的表示,今后一定会建造一所有教无类的学校,不管这个孩子是美是丑,只要他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让他来就读。除了对学生抱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也习惯于“俯下身子”,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孩子。这种“期待的眼光”能产生类似于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被期望者的行为结果往往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在《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一文中,陶行知大为赞赏晓庄的小朋友创办了一所自动学校;淮安新安小学的7名成员去大学里演讲;6岁的儿童小桃教会祖母整本《千字课》,并由衷的佩服他们,感叹“后生可畏”。

(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精神在育才学校,陶先生提倡每天要四问:“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尽管陶行知已经有了很高的学问水平,但在教育活动中,他仍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精心筹备每一次教育活动,从不放松懈怠,他强调:“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此外,陶行知对自己的道德规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也经常提到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等词语。

三、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当代价值教师道德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师德滑坡问题频频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当代教师对师德问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于教师群体不能清晰了解师德涵盖的内容,没有榜样的示范作用。陶行知高尚的师德品质具有不朽的精神价值,为后世树立了模范教师的榜样,为当代教师培养师德,践行师德提供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一)培养博爱精神,传播爱国情怀陶行知拥有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爱学生的“博爱精神”,其中,最为深刻的是陶行知的爱国情怀。即使相距百年,这种“博爱精神”依旧适用。这种大爱精神有利于我们加强爱国敬业教育,对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影响,尤其是金钱物欲诱惑的挑战下,增强师德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二)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创新是保持事物活力的源泉。纵观陶行知的教育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业。从“生活教育”到“教学做合一”,从“小先生制”到“即学即传制”,每一种方法都是陶行知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的体现。理性看待当下的教育制度,勇于指出教育制度的弊端,促进教育制度改革创新,也是师德发展的一个方面。陶行知根据不同的时代状况,实事求是地对教育制度进行创新实践的精神,对推动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完善,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永葆青春,永葆活力。

(三)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厚植职业热情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份庞杂的工作,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无限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才能让教育事业长久地发展下去。陶行知之所以伟大,一方面在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在于他认定“教育是社会最有效力之事业”后,即便饱尝办学的艰辛,也不愿放弃的品质。在对待教育事业方面,教师应该学习陶行知把教育事业和全体学生比作恋人的乐观心态,厚植职业热情,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下转第8版)

图片新闻

摘要:

今上虞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枢纽,谢家东山、孝女曹娥等人文典故,吸引游越诗人争相吟咏。此外,上虞有关舜的遗迹甚多,如舜江、舜庙、舜桥、舜井等。而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中唯有朱庆馀写过《舜井》,得以为我们留下舜井唐时的风采:“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颠。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

朱庆馀在读书科举、羁旅漫游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与张籍、白居易、姚合、贾岛、周贺、章孝标等诗人素有来往。他们有的来过浙东,有的在送别、酬赠朱庆馀的诗作里使用浙东意象,有些诗作甚至写出越地的独特风貌,堪为诗史,理应作为浙东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张籍《送朱庆馀及第归越》:“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道出越地为江南佛国、东方水城的史实,历来受人重视。如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馀》:“窗户潮头雪,云霞镜里天。……藕折莲芽脆,茶挑茗眼鲜。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点出越州莲藕、茶叶等物产,欧冶子铸剑若耶溪等历史传说。

三朱庆馀结交的诗人朋友中,第一次提到鉴湖海山故里的是姚合《送朱庆馀越州归觐》一诗:“海山窗外近,镜水世间清。何计随君去,邻墙过此生。”诗中明确指出朱庆馀的居处邻近镜湖海山。姚合曾隐居镜湖一带,对镜湖周边地理环境颇为熟悉,其还有《送朱庆馀及第后归越》一诗:“劝君缓上车,乡里有吾庐。……山晴栖鹤起,天晓落潮初。”“山晴”之山,即指海山。

在姚合之前,中唐诗人刘长卿有《送人游越》诗,一作郎士元《送李遂之越》:“未习风波事,初为吴越游。露霑湖色晓,月照海山秋。梅市门何在,兰亭水尚流。西陵待潮处,落日满扁舟”,写出镜湖、海山、梅市、兰亭、西陵等地名,显示了海山是作为一个地理节点而出现的。

宋代乡贤陆游,晚年隐居镜湖三山,距海山约三公里。《剑南诗稿》中有数首诗提及海山,如《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海山山下百余家,垣屋参差一带斜。”其时,海山山下已有百余户人家居住,发展成一个不算小、且有名的村落。宋《嘉泰会稽志》载:“海山,多桑竹。下有居民三四十户,以渔钓为生”。明《万历绍兴府志》云:“海山,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多桑树,”进一步点明海山的位置。

结合以上文献,我们再举例论证鉴湖海山为朱庆馀故里。一是朱庆馀有《与石昼秀才过普照寺》一诗。普照寺在柯山(今柯岩),“唐以来创寺覆之(周铭鼎《柯山小志》)”。海山邻近柯岩,故朱庆馀与友人因地利之便前往访问。二是朱庆馀《归故园》曰:“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樽中美酒长须满,身外浮名总是闲。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诗中有桑、竹等关键字眼,与方志“多桑竹”若合符契。尾联借用支遁买山而隐典故,说明此地即为乐土,不必远隐。三是朱庆馀《山居》云:“归来青壁下,又见满篱霜。”青壁即青山之意,山居即海山居所。四是晚唐诗人方干《过朱协律故山》云:“度日山空暮,缘溪鹤自鸣。”朱协律即朱庆馀,因其做过协律郎。方干曾隐居镜湖三十余年,西鉴湖有方干岛,距海山约三公里。“故山”实指海山故里,当时朱庆馀已逝,因而称“山空暮”表示哀悼。五是海山紧靠镜湖,因此朱庆馀自言“湖边寄家久”,许浑《再游越中伤朱庆馀协律直上人》亦言“昔年湖上客,留访雪山翁。……处处多遗韵,何曾入剡中。”“山翁”指朱庆馀家居海山。镜湖多有遗韵,不必隐居剡中,与朱庆馀自言不必买山而隐相对应。

通过以上诗与史的相互印证,断定朱庆馀故里在鉴湖海山一带,完全站得住脚。试想,唐代诗人由钱塘江从西陵(即今西兴古镇)乘舟,经浙东运河驶入镜湖,路上得见镜湖周边柯山、梅市、海山、兰亭等节点。如此说来,海山及海山古村落,作为朱庆馀鉴湖故里,理应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不应被忽略的又一支点。柯桥区及位于今柯岩街道鉴湖南岸的海山村,有必要也有条件系统梳理,充分挖掘本地乡贤朱庆馀的丰富文化内涵,或可与本村马臻纪念馆联合发展文化旅游。

第08版:第八版

魏伯阳与《参同契》

摘要:


窦武死于建宁元年(168),魏朗死年也就40多岁。所以,魏伯阳为魏朗之子一说不可能成立。同时,由此还可以推知,桓帝之前,上虞魏氏不过是一个有数世书香的大族而已。所谓“世袭簪裾”“高门之子”,可能是一个乌龙。

二、丹道与道教后世多将魏伯阳列为道教中人,甚是不妥。确切地说魏伯阳是方仙道或丹道。丹道与道教虽都拥有一个“道”字,但前者是职业或者手艺,后者是教团组织。彼道非此道,不能同日而语。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太平道两派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角,大体与魏伯阳同时,兴许魏氏在年岁上还要略长于“两张”,没有史料显示魏氏与“两张”有瓜葛,即便“两张”创立教团组织,积极发展教徒,亦与魏氏无任何关联,此为一。道教都有自己的当家经典。天师道的经典是张道陵自编的道书24篇。《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太平道崇奉的则是出于于吉(一说干吉)之手的《太平清领书》。对此,《后汉书·襄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太平道一名也由此而来。魏伯阳丹道只崇《老子》《大易》两部经典,其思想路线,与任何一教都不踏在一个点上,此为二。道教是一个公开组织,有自己的纲领、宗旨和戒律、仪规等,教主、道徒坐不改名,行不更姓。而魏伯阳是隐处修炼,称名称号隐晦曲折,遮遮掩掩,与道教调性完全不一,此为三。道教团体架构紧实,组织严密,教团活动皆由教主统一发号施令。而魏伯阳所居不常,四处云游,显得很散漫,这个阵仗不可能为教团组织可容,此为四。

所以,我们只能说魏伯阳丹道与后来的道教有渊源,但丹道绝非道教。魏伯阳以后丹道分为两支:一支归到中医药,成悬壶济世的郞中;另一支则被道教招安,成为丹鼎派中坚。但这是后话,不能因为这个缘故,将魏伯阳过早地拖入道教,这个边界必须划清,它关系到历史人物的定位。

三、《周易参同契》还是《参同契》新旧唐书是最早将魏伯阳著录收入其中的正史,书名皆以“周易”冠前。《旧唐书》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经籍下》:“《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新唐书》卷四十九《艺文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周易五相类》一卷。”因为这个原由,后世多跟着这个称谓一路下来。如,五代人彭晓注本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宋人陈显微注本作《周易参同契解》、南宋朱熹注本作《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代陈致虚注本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清上虞人董德宁注本作《周易参同契正义》、当代任法融注本作《周易参同契释义》等。

其实,确切地说应为《参同契》。道理很简单,这是魏伯阳自己的意思。《参同契》(下篇)有两处提到书名,分别是“《参同契》者,敷陈梗概”,和“命《参同契》,微览其端。”魏伯阳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后人就没有必要前缀“周易”两字画蛇添足;更何况,魏氏引入之《易》是经汉人京房等整理的《周易》。为了以示区别,魏伯阳在《参同契》里要么说“易”,要么说“大易”。像上篇:“乾坤者,易之门户。”“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易谓坎离。”“易者象也。”中篇:“易行周流,屈伸反复。”“故无常位,为易宗祖。”下篇:“命三相类(有的版本作五相类),则大易之情性尽矣。”“大易性情,各如其度。”“歌序大易,三圣遗言。”其著作通篇不著“周易”两字。有人认为“大易”就是“周易”,但毕竟汉代流行的“易”,与先秦的“易”内涵上有所不同,魏伯阳不言“周易”,而用“大易”,明显是想有所区别。另外,新旧唐书记之为《周易参同契》,可能是为了避免与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撞车。但强冠以“周易”,逻辑上说不通。既是“参同”,又怎能光写“周易”?所以,应当回归魏氏自己说的《参同契》书名上来,像葛洪《神仙传》就说:“伯阳作《参同契》”。事实上,唐以前社会上也流行称《参同契》。如,江淹《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诗》:“方验《参同契》,金灶炼神丹。”《颜氏家训·书证》:“《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等。此外,有学者认为,《参同契》是《周易参同契》的简称,似也不确。四、《参同契》的性质与基本思想学界一般将魏伯阳《参同契》定性为两个方面:一是丹道专著;二是人类最早的化学著作。其实,还有第三个很重要的性质,那就是继《老子》以后,《参同契》是第二部韵文体哲学著作。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强调“内究”。这是孟子及后来禅宗、陆王心学的终极法门。《参同契》有:“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的说法。此“养己”,便是养心;“安静虚无”,是清静虚无;“隐明”是深藏心性与生俱来的明德;“内照”是反观自性,用佛家的话说叫明心见性。《参同契》:“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枘。”“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则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辩证思想的化用。此外,正心、诚心、阴阳、五行、法自然等,《周易》《老子》《大学》《中庸》等先秦哲学著作中的重要观点,在《参同契》都有。所以,清乾隆上虞道教高士董德宁说:《参同契》是“儒道兼行之书”;平阳道人上虞徐立纯在为董德宁《周易参同契正义》作的序中也说:“万卷丹书,参同第一。其文古,其辞奥,而义理幽深、包罗广大。以言乎易,则变化阴阳,天人合法;以言乎丹,则火候药物,内外兼明,实儒道并行之至文。此诚与经史诸书媲美,千古而不朽者哉。”因为这个缘故,《参同契》对北宋五子中的邵雍,和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都产生过很大影响。相、阴阳所示的天道运行。

2.内外丹兼修。魏伯阳之前尚无内丹一说。所谓内丹,是以人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三元”的养生法门。此系魏氏首创。《参同契》多处讲到内丹。其中,中篇:“关键三宝章”第三十二专讲内丹。下篇:“自叙启后章”第四十五“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淮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也在说内丹。“三元”指先天存在的元精、元炁(气)和元神。虽然,魏伯阳之前,医家已有吐纳导引等炼气养生之法,但他们说的“炼气”指呼吸,属于后天,与先天的“元炁”不是一回事,所以不能算作内丹,这也是后世人们为了有所区别,要将先天之气写作“炁”的道理。所谓外丹,是用矿物原料经炉火炼成,可以直接服食的丹药,这方面魏伯阳轻“八石”而重铅汞。

3.长生成仙。无可讳言,这是《参同契》的主题。在魏伯阳等丹家看来,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不生不灭的“元炁”充沛,而人只要依道修炼,可返元归真与道为一,就可以做到长生不死。也就是《参同契》说的“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奼女。”“累积长久,变形而仙。”不过,魏伯阳的可贵之处是并没有拿成仙当招牌,往自己脸上涂脂人设,反倒是为成仙设置了门槛,进则仙境,退则凡尘。对此,葛洪《神仙传·魏伯阳》说了这么一个故事:魏伯阳与三位弟子和一条狗进山修道,数年丹成,为了试验丹的功效,魏伯阳先扔一粒丹给狗吃,狗吃后便死,魏伯阳叹息道:我违背世俗,不得仙道,也不打算活着回去,说毕吞丹入口,倒地“死”去,一弟子见状也毫不犹豫地服丹倒地,剩下的两个弟子认为,我等随师作丹是欲求长生,今服即死,焉用此为?说完便双双下山回家去了。魏伯阳见两弟子走远,起身唤醒“死”去的弟子与狗,羽化登仙而去。《神仙传》这则故事,明显地道出了魏伯阳为成仙设置“无念”这道门槛,也就是《参同契》说的“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无念”也即无为、无欲。无为、去欲便作仙,有为(伪)、有欲便是凡。故事看似荒唐,实则蕴藏深刻哲理。

后世对外丹多有垢病,但出现了不少误解。因为服用任何药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即便名贵如人参燕窝也概莫能外,丹药亦然。倘若不择时机胡乱随服,醍醐也是毒药。反之,丹药对于养生保健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历史上许多医者,对外丹养生、治病功效都有所肯定,小仙翁葛洪、药王孙思邈等都是其中代表,高濂《遵生八笺》专设《灵秘丹药笺》,讲述丹的妙用。

4.导正治国。《参同契》明是一部丹书,但因其参同易、老、炉火,故而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暗中隐含的不但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著作,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参同契》这方面的部分内容。

例一,“可不慎乎!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大意是喻当政者要革去旧弊,鼎立新政。同时,顺应天道,执大要以统万机。其中,“管括微密”明面上言是要约束身体,不泄能量,暗喻体察民情,奉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参同契》传承易道,显然是在提醒统治者要亲民,走群众路线。

例二,“或君骄溢,亢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这是在劝喻朝廷君皇要戒骄忌满,亲贤士,远小人。不然,宽严皆误。

例三,“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这是作者推列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治国之道,等于是为当朝皇帝提供了可资效法的门径。

其他诸如,“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邪。邪道险阻,倾危国家。”“谨候日辰,审查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水旱相伐,风雨不节。蝗虫涌沸,群异旁出。天见其怪,山崩地裂。”等,无一不是在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点化皇帝,救世挽颓之心拳拳。

五、结语魏伯阳不是魏朗的儿子,也非道教中人;《参同契》是作者自己命定的书名,该书不单是一部医药科学著作、养生学宝典,更是传承《周易》《老子》儒道并行、经世致用的一部儒学经典,是《老子》之后第二部韵文体哲学著作。《参同契》基本思想要之有四: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同于天人感应,两者有明显的边界。前者视天人为一体,天道人性,物与民胞;后者视天人二元,天监人世,示吉凶。《参同契》天人合一思想分两途:其一,天地人三才合一。所谓“上察河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河文”指天象;“参合考三才”指天地人三才合一,简称“天人合一”。其二,依月

图片新闻

摘要:

生的意愿、“俯下身来”“用期待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向广大教师群体传播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们发现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最终达到和谐引导学生的目的。

(五)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模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陶行知作为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陶行知重视“以人教人”,认为教师必须天天学习进步,追求真理,做真人。此外,陶行知还强调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在校内校外,对人对事都秉持同一套做事原则。当代教师应学习并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我要求,规范自身言行,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自觉提高师德建设。

四、结语陶行知的师德思想涵盖了教师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虽然陶行知的师德思想是时代的特定产物,但是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现代师德建设、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值得我们反复钻研打磨。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待师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奉献精神、一定的职业热情以及民主开放的教育观念。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希望教师们都可以认真钻研陶行知的生平经历以及师德思想,从而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师德品质。

(本文作者宋周睿: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师范221;本文指导教师:崔冶)

第09版:第九版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研讨

摘要:

本报讯6月24日下午,学院召开2024年第6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围绕党纪教育开展集中述学。校党委委员、院党委书记梁瑜主持会议并讲话,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党群部门、梁柏台法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学习。

梁瑜在交流发言中指出,广大党员要把对党忠诚,提升党性修养作为第一学习目标,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第一学习任务,把务实工作、敢于担当作为第一导向要求,把坚持慎独慎微作为第一准则底线,将党纪学习教育放到学院全局工作中去谋划思考与推进,强化政治担当,忠诚履职尽责,保持改革进取,守住纪律底线。

为进一步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梁瑜强调三点要求:一是要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常态化开展党纪学习宣讲、集中培训、警示教育,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纪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各项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持续狠抓重点任务,抓好抓实检视整改,全面用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加强对党纪执行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三是要持续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统筹力度,增强工作合力,使党纪学习教育成为促进学院中心工作的有效举措,确保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会上,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围绕党纪学习教育依次作交流发言。(陈英)

后勤保障领域“清风约谈”暨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召开

摘要:

本报讯6月20日上午,学院在图书馆828会议中心召开后勤保障领域集体清风约谈暨廉政专题党课。校党委委员、院党委书记梁瑜出席会议,学院相关领导,后勤保障部门、纪委办公室等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国芬主持。

梁瑜指出,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加强党纪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后勤保障领域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财和物的重要职责,要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学习之中、本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学出更加坚定的政治忠诚、更加高强的履职本领、更加自觉的纪律意识和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

梁瑜领学党纪学习教育“六项纪律”,并结合近年来违纪违法案例强调三点要求: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维护好大局、正确处理好关系、履行好职责,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二要继续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推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不断推进后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三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惕,增强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办事,坚守底线、行稳致远。

会上,俞国芬通报7起后勤保障领域的违法违纪违规案例。她强调,后勤保障领域干部教职工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以案为鉴,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绷紧清正廉洁这根弦,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计丹丹)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摘要:


本报讯6月16日下午,学院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元培广场举行。学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出席毕业典礼。全体2024届毕业生,部分家长代表,各职能部处负责人,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在校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石旭明主持。

校党委委员、院党委书记梁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毕业生代表向辛勤工作在各条线上的教职工代表献花致敬,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国芬为各分院校友联络员代表颁发聘书,沈红卫院长为各分院毕业生代表授予学士学位。

学院院长沈红卫以“自立、自强、自尊”为主题,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向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娓娓细数本届优秀毕业生点滴成长故事,深情寄语同学们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真正成长为优秀的自己。临别之际,他诚挚希望广大毕业生走出校园、离开母校后,面对未来前进征程上的各种挫折和磨难,要始终头仰星空,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奋斗实干,踔厉奋发,勇毅向前,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遇见更好的自己。他悉心叮嘱大家要自立、自强和自尊,乐观积极向上,努力接近梦想,相信爱拼才会赢,成为对家庭、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石旭明殷切寄语广大毕业生生逢盛世要勇担时代使命,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不竭力量,用自身之所学服务国家之所需、人民之所需,实现最美好的个人价值,绽放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毕业典礼上,教师代表、浙江省第六届师德标兵、2023年绍兴市“最美教师”、医药与健康分院周瑾教授发言,希望同学们能秉承“进德修业”院训,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敬业报国,绽放青春之光;毕业生代表、法学2002班金日腾同学号召全体毕业生铭记老师们的教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真才实学创新创造,为社会做贡献;在校生代表、汉语言文学2103班吴默子同学代表全体在校学弟学妹,向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学长学姐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愿他们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依然如故。

过去的四年里,学院2024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特长发展的学生。共有163位同学被评为学院优秀学生干部;472位同学被评为学院优秀毕业生,146位同学被评为绍兴市优秀毕业生,115位同学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有8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123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77位同学考取国内外高校研究生。

(金语欣/文余逸炜/摄)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再创历年新高

省教育厅高校体育工作专家组来院开展现场复核

摘要:


实现人生新高度。

会上,石旭明宣读《关于表彰2023年度考研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指导教师的决定》、《关于表彰2023届毕业生优秀学习标兵的决定》。柴鹏等3位教师被评为“考研工作先进个人”,何振华等80位教师获得“考研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罗奕欣等177位考研录取同学获得“优秀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沈红卫、李黎分别为获奖教师以及优秀学习标兵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医药与健康分院药学2003班罗奕欣、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分院环境设计2101班丁晓冉作为考研录取学生代表及备考学生代表发言。受表彰的教师代表、建筑工程分院教师钱金权,语言文学分院党总支负责人分别就指导学生考研、做好学生考研服务管理工作作经验交流。

近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考研工作作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抓手,学生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学院也将一如既往地从考研条件、考研资源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助力学子顺利实现考研目标。(邢钰圆/文华喆/摄)6月16日晚,学院以主会场+“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2024届毕业晚会暨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办学30周年美育浸润校园巡演(第二场)活动。校党委委员、院党委书记梁瑜致辞,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和分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职工代表,在校毕业生代表出席晚会。(详见第4版)(金语欣/文李锦科/摄)本报讯6月13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第二批高校体育工作复核调研专家组张文健教授一行来院开展体育工作现场复核。学院院长沈红卫,副院长李黎,公共基础教育分院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现场复核汇报会。汇报会由党委副书记石旭明主持。

汇报会上,张文健对本次复核调研工作作介绍。沈红卫致欢迎辞。李黎介绍学院体育工作和自查自评工作概况,并结合《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自查自评表》评估指标,从五个维度全面详实地展示学院体育工作举措和成绩。汇报会后,专家组现场审核实证材料,并对学院科学开展体育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沈红卫代表学院对专家组的检查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学院将以本次检查复核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认真研究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对表、逐项整改,进一步推动学院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复核过程中,专家组还实地调研学院体育场馆设施情况,开展教师访谈交流。

(潘成刚)

第10版:第十版

绍兴市社科联领导一行来院调研指导

摘要:

本报讯6月18日下午,绍兴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晶、王涛一行来院调研指导社科联及社科研究工作。学院副院长周思红主持调研会,科研与对外合作处、绍兴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绍兴市东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会。周思红对王晶一行来院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社科工作开展情况。会上,相关负责人汇报社科研究、社科基地基本情况及社科工作开展具体情况等。

王涛在听取汇报后,对我院社科基地及社科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他指出,学院社科工作要进一步结合地方实际,鼓励教师结合《绍兴社科要报》,更好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王晶对学院社科工作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平台层次。要结合学院特有的研究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凝练方向,进一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二是注重交叉学科发展,重点聚焦“数字+”、“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及省市相关“十四五”规划阐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一步为地方政府提供数据上的支撑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三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校政企合作,努力形成更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王伶珊)

畅谈心声共话成长

学院举办“我与老师面对面”系列交流活动

摘要:

本报讯近日,学院先后举办以“毕业生教学管理与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十四期“我与老师面对面”活动,与毕业生代表畅谈交流如何更好服务学生考研、推动就业,共谋后勤服务保障提升的第二十五期、二十六期师生面对面座谈会以及与各分院党员之家学生代表围绕交流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第二十七期“我与老师面对面”活动。座谈会上,同学们总结回顾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情况,分享点滴收获与感悟,并结合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实习就业、学科竞赛、党员发展等方面,围绕“建言献策谋发展深情感悟寄元培”,积极为母校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学院副院长李黎在认真听取发言后,对在座毕业生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继续践行理想主义,坚持把“小我”融入“大我”,保持书生气、书卷气,多一份求索真知的纯粹;二是要继续践行现实主义,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继续践行健康主义,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她希望同学们毕业后,能够继续关注学院发展,为热爱的校园贡献力量,与母校共成长。

学院党委副书记石旭明、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与各分院毕业生代表亲切座谈。与会学生结合四年在校学习生活、就业情况、考研复习、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分享,结合实际对学院更好服务学生考研、推动就业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石旭明对同学们关心和支持学院工作表示感谢,并就大家关心的学院发展、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他指出,学院会努力改进校园学习、生活、文化环境,更好为学生提供服务。他以“闪亮的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作为临别赠言,寄语广大毕业生奋发向上、担当有为、开阔格局,希望毕业生走出校园后继续担当尽责,踏实作为,用实际行动汇聚成青春向上的力量,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百折不挠的意志活出有厚度的人生。

座谈会上,毕业生代表结合实际从后勤保障、设施维护、宿舍管理、文明校园创建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学院副院长沈玮、周思红对顺利毕业的2024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向毕业生们关心学院发展,关注学院建设,为学院建言献策表示感谢。他们深情寄语全体毕业生,要牢记院训与师长教诲,确立新征程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涵养高尚情操,向下扎根,将个人目标融入党和国家发展蓝图,矢志追求更有厚度的人生。他们希望全体毕业生离开母校后,依然能够持续关心学院建设发展,与母校同呼吸、共发展。

活动中,学生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围绕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逐一进行发言。

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国芬充分肯定同学们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她强调学生党员要牢记党员身份,提高政治觉悟,在生活学习中树旗帜立标杆。在大学期间,党员学生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二要敢于担当,有正气,有魄力,体现当青年使命与担当;三要严于律己,坚守底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四要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邢钰圆)

校企合作谋发展产教融合育人才

摘要:

本报讯5月28日,学院与袍投集团举行校企党建联建活动暨“启袍线”党建品牌发布会。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二级调研员张天雄出席并讲话,袍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寿景兴,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国芬分别致辞,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分院负责人及党员代表、袍投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活动。

发布会现场,双方共同签署《校企党建联建合作协议》,寿景兴和俞国芬分别介绍各自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并围绕如何深化“五大”党建联建重点项目进行交流。期间,举行专家及就业导师聘任、就业实习基地授牌、图书捐赠、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

后续,双方将以组织联建、课题联研、人才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等为主要内容,充分融合优势资源,创新共建联络、协作交流、信息共享、交流学习等党建联建有效路径和工作模式,以扎实的举措合力提升双方党建工作水平。

发布会上,建筑工程分院行政负责人顾晓林作为共建代表发言,东盟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管理分院名誉院长李文龙作《新质生产力解读与实践》专题报告。

(潘成刚)

图片新闻

摘要:


近日,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教育局和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主办的绍兴市第九届大学生寝室文化节之“十佳最美寝室”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吸引全市12所高校23间寝室参赛。我院9幢529寝室成功入选“十佳最美寝室”,1幢323寝室代表学院参加晚会展演。

(姚慧娜)

党建引领“红色物业” 网格助推“幸福满格”

摘要:

物业支部每月召开的党员大会特别设置学生恳谈环节,此外还与留外楼住户代表、相关部门建立联席议事制度,充分听取师生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建议,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物业负责人担任物业党支部书记,机关第五党支部书记作为联建支部会议召集人,通过每月召开议事会议,对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行集中协商会办,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化解社区治理工作中的难题。今年以来,已召开议事会议8次,解决治理难题30余项。

网格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把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做深、做实、做细,推动‘红色物业’向纵深发展,将各方力量拧成合力,扩大红色阵地,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构建共建共享后勤服务新格局。”基建后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物业服务中,“红色物业”构建后勤岗位职责与人员相匹配,服务标准和网格要求相匹配的机制,合理划分网格区域,确保网格化管理过程定人、定岗、定责。每周至少3次对所在网格区域开展物业保洁、水电维修、设备设施、消防安全、能源物耗等方面巡查,主动做好相关政策解释、通知告知、维修安排等工作。

“红色物业”见行见效,主动走近师生、了解师生、回应师生,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师生都深有感触。背送受伤学生上下楼,帮助学生找回丢失物品,规范各个楼宇主要出入口通道停车秩序,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发放艾草鲜花等……这些都是“红色物业”在听民意、解民忧中办成的一件件实事、好事。

截至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共收集并妥善处理群众关切问题17个,同时联合学院党组织常态化开展便民实践活动,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全力整治文明卫生问题等,努力营造师生宜居、宜学环境。

“我们将持续推进‘红色物业’与校园治理深度融合,使党建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让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学院物业经理熊慧军说。(李鹏)

学院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摘要:

本报讯6月12日下午,学院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报告厅召开。学院党委副书记石旭明出席大会,党委学工部、院团委负责人、上级学联组织代表及百余名学生代表参加大会。

石旭明在讲话中对过去一年院学生会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化学生会改革、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创新校园活动载体、强化青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与成果给予肯定,强调院学生会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向全院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与要求: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树立青春榜样;二要践行初心使命,持续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建设;三要练就过硬本领,挺膺担当,发挥模范作用;四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成才。

上级学联代表钱家璇同学发言,他表示,希望继续保持校院两级学生会紧密联系,新一届院学生会要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坚持创新和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新型学生会工作体系。

会议还听取院学生会学生干部王蓥榕同学代表学院十一届学生委员会所作题为《改革服务笃行初心如磐践使命奋楫笃行启新程》的工作报告。大会审议通过第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草案),第十八届学生会主席团候选人名单(草案),监票人、总监票人名单,计票人、总计票人名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第十八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和第十二届学生委员会委员名单。

(韩雨馨徐佳)

图片新闻

摘要:


近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发布《关于遴选 2024年 全 国 大 学 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的公告》,我 院 “ 星 火 相传,法治永随”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据悉,该志愿服务团成立四年以来,先后走访沈家本历史文化园等一系列红色法治文化场馆,探寻红色法治足迹,走进社区、乡村、基层单位近20个,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23年入选团中央“三下乡”“法治中国行”社会实践团队,累计被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等平台报道近20次。(俞丽娜)

4项成果获2024年绍兴市高校德育成果奖

摘要:

本报讯近日,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公布2024年绍兴市高校德育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我院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中《“四集四合”打造红色学府——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获一等奖;《青春芝兰香,心泉润成长——面向“Z世代”的心理育人创新实践与探索》《党建引领聚合力校地融合促发展——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语言文学分院“培风育人”工程建设为例》《一主多元,三融三实——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3个项目获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不断实践与探索,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作格局,充分发掘和培育具有元培辨识度的德育工作特色和亮点,并取得一定成效。

(邢钰圆)

第11版:第十一版

图片新闻

摘要: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夏风拂耳,又是一年凤凰花开。今天,我们在此举行毕业晚会,表达对各位毕业生的祝福!在这个特别而温暖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元培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向与你们风雨同舟、并肩携行的老师和亲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专门为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学校蔡元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今天,对在座的所有同学来讲,是人生历程中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它将定格我们一段非常美丽的岁月。同时,今天又是你们人生新的一段道路选择的开始。在你们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与你们的正式交流虽然不多,但我很感激与你们的每一次相处。在你们身上,让我看到青年学子身上应有的朝气、勇气和志气,也时常让我回忆起很多年前的大学生活,理解你们的所思所想。在这临别时刻,我想提三点希望和期待,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你们矢志民族复兴,厚植家国情怀。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四年来,你们一心向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你们同心抗疫,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毅;你们勇担使命,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亚运志愿服务中展示了青春担当。今后,无论你们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是否做出骄人的成绩,希望你们能始终将人生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价值的人生。我相信,元培学院留给你们最珍贵的,不仅是大家手中拿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更应是心系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大胸怀,是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大视野、大智慧,是面对欲望诱惑时的大修养、大境界,是“进德修业”的大情怀与大品格。

二是希望你们深耕淬炼本领,匠心驻守初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同学们,今天,你们是元培学院校园里最高“级别”的学长;明天,你们将是母校最年轻的校友。未来,你们中有人将扎根基层一线,为祖国开疆拓土;有人将继续深造之路,奔赴更高的平台积累新知、探索未知;有人将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成为不同行业的新锐力量!无论你们从事什么行业,你们都要关注并深耕自己的专业本领,增长过人才干,理解和敬畏自己的职业,潜心培养工匠精神。希望同学们不怕辗转、无惧迂回,成为具有使命感的人,把热爱的事业做到极致,理解和敬畏自己的职业,潜心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

三是希望你们领悟生活真谛,拥有幸福未来。“幸福”是这个世界上最迷人的词汇之一,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幸福,而幸福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无法量化、无法固化。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关于幸福的名言,他说:“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她光芒四射;大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她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同学们,这个世界上有高歌猛进的幸福,也有平静安稳的幸福;有致力于社会时代进步的幸福,也有经营个人生活的幸福。我期望你们既拥有太阳的幸福,也拥有大海的幸福。但最关键的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长风破浪,循道力行。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带着母校的祝福踏上新征途。无论你们置身何处、行至多远,群贤中路2799号,将永远是你们最温暖的港湾。随时欢迎你们回家!

谢谢大家!

图片新闻

摘要:

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立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强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自尊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各位同学:大家好!不知道你留意没有,今天,所有花都为你而开,所有景物也都为你而安排。因为,你就要毕业了,解锁新身份,奔赴山海。自古多情伤别离。在夏天与大家相识,又必须在夏天与你们分离。清晰地记得,2020年9月22日上午8:35分,也是在这里,在你们的开学典礼上,我做了一个题为“带上灵魂读大学”的演讲。在演讲中,我发自肺腑地提醒大家,进入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也诚恳地劝勉大家,在大学里,不要浑浑噩噩,丢了灵魂,要读一个有灵魂的大学。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本科的大学生活已经是过去时、过去式,与我们渐行渐远,四年的大学是怎么过来的,相信每个同学心里都比我更明白。但是,四年后的结局如何,想必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有待于不久的将来揭开谜底。请允许我悄悄地问一个貌似多余的问题,有没有梦想、能不能坚持不懈努力地去接近梦想,结果一样不一样?大家不用回答我,也不用告诉别人,只要默默地在心里回答就可以。

记得去年毕业生中有一位名叫龚某靖的女同学,她是去当了兵退伍后复学的。在服役期间,她刻苦训练,先后获五公里考核第二名、三公里第一名,评为年度四有优秀士兵。在校期间,她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入驻学院创业园。四年中,她多次获省政府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等荣誉,2023年顺利考入西南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她拼命努力的样子,有些狼狈不堪。但是,在我们老师的心里,她靠自己的样子,真的非常Nice!

我还记得,也是23届毕业生,服装设计与工程1902班的金某伟同学,在校期间,他创办秘境文化工作室,主营影视制作、视频直播与数字资产业务,曾与浙江卫视6频道官方合作,参与拍摄《动听中国话》、《四边三化浙十年》等节目45期。如今已成功开拓视频直播与数字资产业务。在毕业后短短的一年间,他承办发布会、大型活动、带货直播20余场,构建古建筑、器皿、书画等数字资产120余件,创业项目年营收超500万元,事业渐入佳境。我之所以说金某伟的事例,无非是想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的贵人?我认为,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乐观积极向上的自己。无人可依,没有人可以依靠,或许就是命运给你的最大礼物。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永远帮到你。

上面列举了去年毕业的两个同学和他们成长的故事,毫无疑问都很优秀。那么,什么是优秀?我的理解是,比别人好当然是优秀,但是比昨天好我认为也是优秀。优秀的人各有各的优秀!在我们24届毕业生中,也涌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药学2001班的周某霞,就是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今天她也应该就在现场。2023年1月,她因意外导致左小腿粉碎性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和长达三个半月的卧床,但是这个没有让她气馁和放弃追求。在校期间,她担任医药与健康学院学生会主席、学习团队队长、红色宣讲团成员。她协助开展绍兴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参与组织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晚会、健康文化节等大型特色活动20余次,获优秀学生干部、通报表扬等30余次表彰,综合素质连续两年位列班级第一,多次获得综合一等奖学金和浙江省政府奖学金,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荣誉6项。作为学生党员,她将红色文化与医学知识结合,分别在省内7个城市宣讲红色文化,受到媒体赞誉。她说,有信念,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她未来的规划是,报考三支一扶计划或大学生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周某霞同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来到世上,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不要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挫折,就搞得自己一蹶不振。福祸相依,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时候,没有了退路,可能就会有出路。

各位同学!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离开校园,你就离开了“舒适区”,你就再也不能当那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你不得不面对各种摸爬滚打和挫折磨难。我想与大家共勉的是,对别人少一点期待,你就会少一点失望,自己多努力一点,生活就会少一点委屈。俗话说得好,想当甩手掌柜,先从学徒做起。所有看似从天而降的幸运,因果都藏在你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中。

去年去外地参加会议,会上有一位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什么是困难?困难困难,困住了就难;什么是出路?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我把它分享给大家。人生辽阔,是旷野也是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自立、自强和自尊,爱拼才会赢。

在即将结束发言的时候,我想起诗人徐志摩说的一句话:认识你真好。今天我也特别想说,认识你真好!

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我相信,我们都会很好。

祝各位都能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对父母和家庭有帮助的人!

祝所有毕业生此去顺风顺水,来日身心健康、心想事成!

祝同学友谊、师生情谊天长地久!祝我们的母校越来越好!

图片新闻

摘要:


拨穗礼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学院院长沈红卫为2024届毕业生授予学位本报讯6月14日至16日,一场青春的告别如约而至,学院2024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数千名毕业生满怀憧憬与期待,从四面八方返校,共同参与这场青春盛会。学院院长沈红卫出席仪式,代表学院向全体毕业生表示祝贺,逐一为参加仪式的每一位毕业生颁授证书、拨穗正冠,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拨穗,是毕业授学位的一种礼节。穿上学位服,接受拨穗礼,代表麦穗已经成熟,象征学生已学有所成,可以迈步启航,奔赴更为广阔的诗与远方。

“从此刻起,元培在我心中又多了一个身份,那便是母校。四年时光,元培像一位优秀的母亲,用爱陪伴浇灌我们成长成才,未来将永远是我们心中共同的故乡。”王则成即将出国读研深造,他饱含深情地表示,“一定会好好珍藏这张合影,铭记这个特殊的时刻,今后不管走到哪里,自己永远都是骄傲的元培人。”

“印象中,沈院长温柔亲和、踏实专业,对我们充满了关心关爱与殷切期许。今天再次面对面,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兴奋!”即将赴律所工作的陈舒文曾是社团的学生记者,这场仪式对他而言十分特殊,“曾经的我一直在拍风景,如今的我站在舞台上,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

今年9月即将赴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启研究生之旅的项泽泓,也在采访中用三个词定义自己的大学生活:“自由、充实、欢乐”,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变得更加优秀。

章益铭将体育运动中磨练出的意志运用在备战考研上,成功考取宁波大学法学专业。他表示:“加入田径队让我的生活更充实了,元培两个字已经深深刻在心里,感谢元培给予我的一切,我将带着这些收获,走向更远的人生旅途。”

面对孩子们成长的喜悦,现场家长也深受感动。“看着孩子戴上学位帽,感觉她一下子长大了,感谢学院多年来的重视和培养。”张一朵的家长说。项泽泓的家长表示,大学生活让孩子增长不少见识,收获很多经验,对未来工作大有帮助。高月明的妈妈感概道,“感谢元培学院带给每一位学子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让他们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坚定自信地迈向人生新篇章。”

拨穗现场,绵延悠长的音乐和慷慨激昂的致辞,让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内心十分激动,幻想着两年后自己站在台上的那天,希望那时候的我已经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衷心祝福学长学姐迈向人生新阶段,奔赴美好未来!”中语2301班周丁滢说。

拨穗礼前,还举行了各二级分院毕业典礼。分院相关负责人作临别赠言,寄语同学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保持热情,追求卓越,将技能和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走向更大的舞台,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母校携手同行,不负伟大时代。(赵艺倩/文李锦科朱茜茜陈淼金涵奕等/摄)

第12版:第十二版

拾花赴山海花开满盛夏

摘要:


俊惠、李响带来女声二重唱,精彩演绎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一等奖作品《苗乡情人节》;学院STEP舞社、模特队、主持团、向阳舞团分别带来节目《Saturday》、《Byyourside》、《青春“元”此相遇,有你“培”我成长》、《沁莲》、《正当时》。晚会在张海、黄耀文两位老师携手向阳舞团共同带来的歌曲《永远的信仰》中温馨落幕。

当天中午,学院还在南区群贤楼餐厅举办“灼灼韶华·风禾尽起”主题毕业会餐,学院领导、老师,学生与家长齐聚一堂,共同庆祝2024届毕业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温情欢送毕业生扬帆远航、逐梦远行。进餐过程中,学院院长沈红卫致辞,为即将远行的毕业生送上真挚祝福和良好祝愿。现场,学院还为当天过生日的毕业生举办集体生日会。

(金语欣罗林峥/文余逸炜李锦科王伯语吴雨彤倪奕琳/摄)

留在美好校园岁月里的

摘要:

编者按: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毕业如歌,与尔相遇。2024届学生毕业季在这美好的时节里悄然而又轰轰烈烈地到来了。同学们身着学位服定格下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一声声祝福、一个个拥抱中,与母校、恩师、同窗好友依依告别……离别之际,百感交集,细数过往时光,昨日的点滴仿佛还在眼前,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恩。于是提笔在声声叮咛和嘱托中,告别昔日的稚嫩,留下藏匿春夏秋冬的温情。药学2001班周林霞:敢于争取,勇于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只有尝试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最难能可贵的是经历,有经历就不算遗憾。祝愿大家都能在元培度过美好的四年时光。药学2002班项泽泓:每一个你都是优秀的,确定自己的目标就大胆追求,时间会见证你的成功。环境设计2002班施心怡:人生如路,需从荒漠走向繁华,希望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把握好在校的学习生活,巩固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会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同学们,请记住刚迈入校园里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憧憬。愿你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保持热情与毅力,不断超越自己,成就美好的未来!服工2001班肖钟晴:珍惜大学时光,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不要局限于课堂,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视传2003班汪思瑶:在我看来,人生是一场未知的征途,不到最后一刻就没有所谓的终点。要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哪怕注定是失败的,更重要的是过程,而并不是结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请大家加油努力,朝着更好的自己稳步前进,努力成为一个很哇塞的人吧!工程管理2222班吴江伟:生活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努力地向上,当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时会发现,每一点进步都在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辽阔。趁年华,正青春!不问前程似锦,但求落幕无悔!园林2001班管懿婷: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我一直都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璀璨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限制自己的可能性,多尝试、多经历,也许你会发现兴趣所在。在这个奋进努力的时代,祝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事业中,能够披荆斩棘,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目标,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会计2002班黄思思:在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放开玩。要做到自己心里有数,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哪怕注定是失败的,但更重要的是过程。要始终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会计2022班张雨佳:希望学弟学妹们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行。走出校园,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迎接挑战,发现际遇和机缘,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英语2003班张一朵: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创造更多精彩。希望学弟学妹们摆脱拖延懒散重新树立向前奋斗的决心。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英语2003班傅佳怡:定好目标后脚踏实地的做就行了,不要为未来过于忧虑,回头看过程和结果都是努力的证明!有清晰未来规划的人一定要坚定自己勇往直前!迷茫也许才是大多人正经历的,行动起来,也许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有意外惊喜!内心有升学渴望的同学,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追求。如果同学们希望早日步入职场,可以提前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除了学历,实际工作经验在求职过程中也至关重要。英语2003班徐琳:凡事发生,必有其因;事与愿违,定有安排。人生就像一场未知的旅程,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无法预知结果。因此,我们要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加油,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吧!法学2004班田丰:留有“云卷云舒”的心态,怀着少年的赤诚,在生活的试炼中不断提升自己。黄金般的年纪,就应该随风肆意奔跑。流些汗,吃点苦,做点事,希望大家在回望青春时,读懂时光,也读懂自己。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73次访问,全刊已有73971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