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绍兴香炉峰 之巅有 禹穴

   期次:第502期   作者:●李鸿翔   查看:165   

本文介绍了会稽山香炉峰之巅的禹迹标识,包括禹穴传说和历史遗迹,如金简石、阳明洞等。这些禹迹标识为研究大禹治水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转版-----------------

(上接第6版)石匮山,在(会稽)县东南一十五里。旧经云:山形如匮。禹治水毕,藏书于此。茅岘之阳的香炉峰即为会稽山之别峰,又名玉笥山,亦即石匮山。宋时的香炉峰巅有依岩而筑的禅寺,山寺中供奉玉雕观音像,始称“南天竺”,后成为名闻遐迩的观音菩萨道场,又称为“炉峰庙会”。

其四,明代香炉峰巅的山寺曾一度冷落,改为比丘尼修持之所,但由于文人墨客登峰吟诗作文的热情并未减退,或赞美山势险峻,或领略旖旎风光。如曾与罗颀、张皓等结“鉴湖吟社”的诗人朱纯(1417~1493)作有《公题得天柱峰(香炉峰)送大尹》一诗,其诗为:

危峰秀出郡城边,石蹬云梯级级连。金简玉书微有迹,璚宫琳馆久无仙。空中曾堕飞来石,涧底长流洗药泉。不用凭高想鳌极,知君此去作擎天。诗题中的“大尹”即绍兴知府戴琥,因朱纯的为人和学养,戴琥对他十分敬重,还聘其纂修《绍兴府志》。朱纯此诗虽说是一首送别诗,但对香炉峰的险峻山势和远古遗迹“金简玉书”“飞来石”等黄帝藏书处的禹穴别有感慨。王阳明晚年亦常与弟子行吟越中山水,在香炉峰之巅亦留有诗作,如《登香炉峰次萝石韵》,其诗为:

曾从炉鼎蹑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胜事纵为多病阻,幽怀还与故人同。旌旗影动星辰北,鼓角声回沧海东。世故茫茫浑未定,且乘溪月放归蓬。又如《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其诗为:道人不奈登山癖,日暮犹思绝栈云。岩底独行窝虎穴,峰头清啸乱猿群。清溪月出时寻寺,归棹城隅夜款门。可笑中郎无好兴,独留松院坐黄昏。这是王阳明和弟子从吾道人董沄酬唱诗歌中的两首,只是王阳明在炉峰之巅作诗时没有到“金简玉书”“飞来石”等相关遗迹。

其五,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炉峰月》一文中描写的也是“月夜游炉峰”的经历,其中就记有“四人踞坐金简石上”的事迹: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提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张岱在文中写了他与友人在炉峰绝顶望月及下山的奇特遭遇。其中所记“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事迹,未见史料记载,或为民间传说。而张岱笔下的此“金简石”即是大禹地平天成、治水竣工后的藏书之地。

其六,到了清代,香炉峰寺院又称“螺庵”,因寺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逆旋如螺,故名。据清康熙十年(1671)《山阴县志》记载,香炉峰“益增泉石之美,上有水锯、山房、塔院、石屋、鸥虎轩、表胜庵,轩前峭石百仞,高出林杪。石屋可容数十人。循崖而上至峰巅,旁有阳明洞及鸳鸯石、仙人坊、石罅,产茶甚佳。近有僧结庐其上,名小西天。”清光绪七年(1881),重建香炉峰寺亭,复称南天竺。清康熙《山阴县志》所载“鸳鸯石”或系张岱笔下的“金简石”,今此石上有多处摩崖石刻,如清同治己巳年(1869)孙庆书“云门”、光绪戊戌年(1898)孙鼎烈书“门对浙江潮”以及“海上飞来”等。此“金简石”即为历史文献所载大禹地平天成、治水竣工后的归藏之地。(图片来源于网络)综上,笔者以为会稽山上的禹穴虽系神迹,渺不可寻,但也不能缺失了香炉峰之巅的禹迹标识。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453次访问,全刊已有739726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