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煤·油大王”孙越崎

   期次:第316期      查看:6813   


江泽民与孙越崎亲切交谈


  孙越崎,这位近代中国煤炭石油工业奠基人之一,曾经如此不同凡响。但是,在他的家乡绍兴,有人听说过越崎中学,却不知道越崎是谁。
  这位从平水同康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人,选择了工业救国。1934年,他在陕北延长县打出石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打出石油;1941年,他在甘肃茫茫戈壁上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库。
  今年10月16日是孙越崎诞辰117周年,这位工矿泰斗的1万多件档案回到了家乡。
  走出大山如果你驱车前往绍兴平水同康,经过九曲十八弯后,看到“绿林竹海”四个字时,同康就到了。竹是同康的最大特色,笋是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
  今天的同康还保留着百年前的风俗民情,村民们腰缚一竹编小筐,内置一把砍刀,上山去砍柴掘笋,弄点香菇什么的,自给自足。
  1893年,孙越崎出生于平水同康。孙家旧宅三面环山,经过百年的风霜后,这座人去楼空的宅第,如今已经衰败了。单看这旧宅,应该说是一处不错的地方,类似四合院的二层楼房,院前丹桂飘香,似有一层浮动的暗香。
  孙家曾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孙越崎的父亲中过秀才,家里拥有80亩水田和几百亩山林。
  记者徘徊在孙家旧宅前,想象着当年孙越崎如何从这条崎岖的山路走出去的。
  孙越崎出生的1893年,中华民族正处于时代交替的节点上,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随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小山村似乎与世隔绝,一切静谧如旧。
  孙越崎6岁上私塾,12岁那年,父亲闯关东,留下孙越崎与祖父母相依为命。
  在他初通文字后,保守的祖父出面干涉了,祖父的想法很朴素:读书就是让人长翅膀,书读得多了,势必要展翅高飞,就像中了秀才后闯关东的儿子,他希望孙子能守在他的身边,所以他要剪断孙子的翅膀———让孙子辍学,帮家里看管竹林。
  从此,在同康长长的山岭上,天一亮就出现一位光脚少年,荷锄去巡山看管竹林;傍晚,夕阳如血,少年背着牛腰粗的柴草,腰弯如弓走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孙越崎与村民们的最大的不同是,白天劳其筋骨,晚上挑灯夜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父亲留下的《左氏春秋》、《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书籍。无意识地,他暗运了飞翔的力量。
  在孙越崎16岁那年,祖父因病去世,父亲回家奔丧,孙越崎便向父亲提出要出去读书,父亲把孙越崎送到绍兴简易师范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前身)读书,这是一所中级师范,学制两年。
  孙越崎挑着行李和书籍,离开同康村,前往30多里外的绍兴城。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山外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纵横交叉的河泊,咿呀作响的乌篷船,新式的钟表,还有礼拜天……他的思绪如铁轨般延伸,绍兴城与同康村天壤之别,那么省城呢,北京呢,外国呢……孙越崎多年后回忆说:“我一直不明白,那时为什么一定要到外面去读书。”
  其实,早在孙越崎每天日落而读时,世纪大潮在他的胸中已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只是还没有撞开一个口子。
  到校不久,孙越崎这个农家少年就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他穿着过时的斜对襟衣衫,搞不懂时钟的长短针,在山村里没有学过作文和数学,他的成绩总是倒数。
  父亲要回哈尔滨去了,顺便到学校里与儿子告别,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孙越崎流泪满面。走出大山的他,今后的路在哪里,一切要靠自己拼搏。工业救国读书不仅能够展翅高飞,还能改变命运。
  孙越崎在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就读的第一年,成绩总是排名倒数一二位。这年的暑期,他决心恶补。每天天一亮,开始练习算术;下午天热难耐,他赤膊上阵,背诵《古文观止》等名篇,两个月里,他对数学、作文都摸出了点门道。
  那个暑期苦读创造的奇迹,让孙越崎在近百岁高龄之际依然记忆犹新。他曾回忆道:“9月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独立与特行’,我随手加一个副题‘鸟萝与乔松’,然后洋洋洒洒地议论道:鸟萝很美,但是它不能独立,只有攀援着乔松……”
  老师朗诵了孙越崎的这篇文章,且在作文本上写下如此评语:才大气大,文亦足以举之。同学们都不信自己的耳朵,这位作文经常垫底的少年怎么跑到第一去了?
  那个暑假对孙越崎的意义非凡,他至此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有决心去改变,定能取得成功。
  1913年,孙越崎20岁,他与新婚妻子告别,到上海求学。他从小山村出发,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在上海复旦公学里,孙越崎开始接触英语、格致(相当于科学)。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越崎改名以铭志———把原名孙毓麒改为孙越崎,意为救国图存,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
  完成复旦公学的求学后,孙越崎前往北洋大学(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学习理科。他开始进入的是北洋大学文科预习班,父亲来信建议儿子走工业救国之路,既然大学里开设有矿冶系,那就选择采矿技术为好……孙越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在北洋大学求学期间,孙越崎以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的身份领导了天津的“五四运动”,与几位学生积极分子勇斗直隶省长曹锐。
  1923年,孙越崎结婚10年的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这对他是个巨大的打击。1924年春节前夕,孙越崎冒着纷飞大雪奔赴黑龙江开创事业———勘探穆棱(今称鸡西)煤矿,他希冀通过做事来抚平心里的伤痕。
  大写出山彼时的穆棱尚是一片寂天寞地,冬天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
  勘探煤矿的日子是无比艰辛的。有天晚上,孙越崎独自去矿区看看,手刚碰到煤车,疼得钻心,赶紧缩手,发现手上的皮被冰黏掉了。他放眼四周,偌大的一片矿山,只有他一个人在又黑又冷的深夜里做事,不由得泪流满面。
  6年筚路蓝缕,穆棱矿区木屋栉比、矿工云集、市尘繁兴、麦豆遍植。不过孙越崎要离开了,他要飞到异邦去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矿业技术去了。
  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实践,亟待总结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大山之子”孙越崎将学位看得很淡,只求学到真本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两年半,他独自一人来到美国西部考察采金术,到洛杉矶考察石油开采,到美国东部考察煤矿开采。美国的机械化采煤技术让孙越崎眼界大开———开采全过程中,没有一块煤是落地的。他后又辗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考察矿业。
  1932年,海归的孙越崎踏上了陕北高原找石油。战时中国,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在陕北延长县城,孙越崎既当技师又当工人,于1934年开采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1.5吨。
  1935年,孙越琦担任焦作中福煤矿的负责人。抗战开始后,孙越崎力主把中福煤矿迁到四川后方,还在四川合办起了4个煤矿,极大地支持了抗日战争。
  1941年,孙越崎以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的身份开采玉门油田,玉门“胡天八月即飞雪”,往东距离发射“神舟七号”的酒泉只有100公里。在高寒戈壁滩上,孙越崎建成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库,产量几乎是后方产油之全部,他因此被誉为“煤、油大王”。
  1949年,蒋家王朝垮台,孙越崎所领导的资源委(相当于部级单位)全体起义,把蒋家王朝的121个国营总公司、上千个工矿产业完好地移交给新生的共和国,为共和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
  彼时,蒋介石听说资源委起义,盛怒之下开除孙越崎的国民党党籍,且下令通缉他,直到蒋去世前都未撤销。孙越崎获悉后淡然一笑,他说:“论私,我是背叛了蒋介石;论公,我没有背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孙越崎担任过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但在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
  1978年,历史沉重的一页终于翻了过去,年过八秩的孙越崎回到北京,自谦“残烛尚燃,光热甚微”的他壮心不已地重返经济建设前线,奔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献计出力,为原资源委留在大陆的同仁平反而奔走呼号。
  一介书生,投身实业,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局大变动中,他忠于国家、民族、人民,为国家的前进奉献一己之力。他在工矿业的功劳是用历史垒砌起来的,他无愧于爱国主义者、实业家、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者之一等诸多称谓。
  (沈卫莉 张明明 摘自10月14日 《绍兴日报》新周刊)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545次访问,全刊已有73566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