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第01版:第一版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摘要: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讯 4月10日上午,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汪俊昌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会议。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联学。   汪俊昌指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意义影响十分重大。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汪俊昌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做好省委书记车俊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八方面工作。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认真抓好学习成果的转化运用。一是要深化推进“两手硬两战赢”;二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深化改革、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再下功夫;三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校长王建力在主题发言中指出,要化危为机、主动应变,以需求为导向,高质量做好信息化工作;要扛起责任、把准节奏,稳妥做好学校开学复课工作;更要迎接挑战、寻找机遇、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沈赤,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陈均土和化学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会议还传达学习了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精神。(严许媖)

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一行来校调研指导

摘要: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一行来校调研指导   本报讯 3月4日下午,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教育厅副总督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舒培冬,高等教育处处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吕华一行3人来校调研。副市长顾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国海,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马成永陪同调研。校党委书记汪俊昌,校长王建力,党委副书记沈赤参加调研。   陈根芳一行实地查看了校园疫情防控及河西校区改扩建工程进展情况,座谈听取学校疫情防控和内涵建设等情况汇报。   座谈会上,汪俊昌围绕强化防控组织领导、强化信息精准摸排、强化校园严格管控、强化教学业务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等八个方面,汇报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汪俊昌表示,下一阶段,学校将按照省厅要求,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抓好开学工作,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强化留学生管理服务,全力做好防控后勤保障,坚决杜绝疫情进入校园扩散蔓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顾涛代表市政府向省教育厅一直以来对学校的关心和厚爱表示感谢,对学校疫情防控予以肯定。她表示绍兴市将全力支持学校改扩建工程和内涵发展建设。   在现场调研和听取学校汇报后,陈根芳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力以赴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全面做好开学准备,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有序。他要求,学校要继续抓好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重点做好线上教学、外籍师生疫情防控和学校医学观察隔离点建设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陈根芳指出,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师生凝心聚力、力同心,整个学校面貌大变,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事业发展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希望学校能始终立足浙江和绍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服务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彭江)

学校举行援鄂英雄事迹报告会

摘要:学校举行援鄂英雄事迹报告会   本报讯 4月22日下午,学校在铁城科教馆举行援鄂英雄事迹报告会,表彰我校附属医院13位援鄂医务工作者。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支部书记代表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汪俊昌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沈赤主持会议。   汪俊昌向这次抗疫的附属医院白衣战士表示感谢。他指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们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冲锋在前,用最诚挚的感情、最精湛的医术支持湖北、支持武汉,为打胜打好全国疫情防控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汪俊昌勉励附属医院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今后工作中,努力为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他要求全校师生要以援鄂英雄为榜样,把迎难而上的战“疫”事迹作为教育师生的最好教材和素材,用抗疫精神激励全校师生和广大医护人员团结奋斗;要以此次“抗疫”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完善学校的疫情防控体系,确保师生健康,确保安全稳定;要把学习英雄激发的热情转化为加快学校改革发展,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坚强信念和实际行动,为学校更名设置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沈赤郑重宣读每一位英雄的姓名,逆行的每一位英雄都被我们铭记在心。凝聚文理人深深感谢的鲜花由学校领导一一送出。   孙光胜、胡芳琴、钱瑾瑜代表附院援鄂医疗队作了访谈分享,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   当疫情发生,卫健委发布征集令的时候,他们在第一时间递交了支援湖北、支援武汉的请战书,尽管有家人的担忧,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我其实是瞒着我妈去的,但瞒了三十来天实在瞒不住了,当我告知她我正在武汉方舱医院的时候,我妈在电话里整整骂了我一个小时,她担心我回不来,骂完之后我们俩又在电话里哭了一个小时……”   本次援鄂英雄报告会作为我校返校复学思政第一课,是学生返校复学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报告会全程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直播,线上直播浏览量达34万。学校还将抗疫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编入《课程思政经典案例选编》,以抗击新冠疫情伟大实践作为鲜活教材,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增加社会责任感,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严许媖)

校园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全面复工

摘要:校园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全面复工   本报讯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我校改扩建一期工程全面复工。日前,副校长黄坚,城投集团董事长朱志祥和总经理陈秋新实地督查一期工程疫情防控和复工情况。在听取施工单位关于防控措施和复工情况的汇报后,黄坚强调,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有关决策部署要求上来,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建设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施工计划。他要求施工单位切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好复工人员情况摸排,确保防疫安全、人员安全、生产安全。   改扩建专班、学校基建处、城投房产公司、施工、监理、设计、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等负责人陪同督查。(胡晓琳)

学校召开新学期干部视频大会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

摘要:学校召开新学期干部视频大会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   本报讯 3月13日上午,我校组织召开新学期干部大会,全面贯彻落实2020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学校2019年和寒假期间主要工作,安排部署2020年工作。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含享受待遇原中层干部)170余人参加视频会议。校党委书记汪俊昌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校长王建力作工作动员部署。   汪俊昌在讲话中指出,2020年是非常关键的节点,对于国家而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年。对于学校来说,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启动“十四五”谋划之年,也是实现更名绍兴大学,完成元培学院独立设置目标的决胜之年,更是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干之年,再加上眼下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内防传播、外防输入的关键时刻。因此,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压力大,将是今年工作的新常态。   汪俊昌就学校2020年工作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要深刻理解“两手硬两战赢”的工作要求,自觉增强责任担当。要全面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坚持疫情防控和返校开学“两手抓”,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要准确把握高教发展态势,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2020年度全省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上级文件精神学深吃透,提前做好谋划对接;要深刻认识学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我们肩负的职责使命,切实贯彻落实学校今年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二要紧紧扣住内涵提升的工作主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下大力气抓好学科专业建设,下大力气抓实人才引育力度,下大力气抓牢人才培养质量,下大力气抓强社会服务职能。三要始终保持担当有为的工作状态,大力推进作风建设。要有“长远眼光”,做好发展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子规划。   汪俊昌要求全校师生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继续迎难而上,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紧盯细节,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思路变成决策、把决策变成措施、把措施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为奋力实现“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乘势开启“十四五”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而共同努力。   王建力从办学综合实力获得新提升、育人工作取得新成绩、开放办学能力得到新拓展、美丽校园建设呈现新气象等方面总结回顾了2019年学校建设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从六个方面对2020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一要坚持双管齐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工作。继续抓好开学准备工作,严格校园封闭管控,有序安排返绍返岗,做好防控后勤保障,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好氛围、好作风、好经验,转化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二要加强统筹协调,全力推进更名设置大学和元培学院转设两大重点工程。三要聚焦内涵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四要优化内部治理,着力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要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升综合保障能力水平。加快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优化支撑服务保障,营造师生为本的发展环境。六要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推进“清廉校园”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王建力要求大家以全局思维、辩证思维,主动思考、积极谋划,切实打好疫情防控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战,把疫情对学校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对近期关于做好2019年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测评暨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2020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新冠疫情防控专题教学工作等要求作了强调说明。会议还宣布了2019年度学术单位、机关部处、直属单位和中层干部考核结果,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3个学院为学术单位综合先进集体,党委组织部/党委人才办/机关党委、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等4家单位为机关部处综合先进集体,图书馆等1个单位为直属单位综合先进集体;同时产生了5项单项先进集体;162位同志被评为2019年度优秀教师、410位同志被评为2019年度先进工作者。(彭江)

第02版:第二版

我校与绍兴市城投集团签约合作

摘要:我校与绍兴市城投集团签约合作   本报讯 4月21日,我校与绍兴市城投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绍兴市城投集团董事长朱志祥,总经理陈秋新,党委副书记赵金虎,副总经理郭建、毛节程、赵溢峰、晏、王战军,我校党委书记汪俊昌,校长王建力,党委副书记沈赤,副校长寿永明、黄坚,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伍法权教授,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均土,学校相关职能部处、二级学院负责人和绍兴市城投集团相关公司负责人出席仪式。沈赤主持仪式。   汪俊昌代表学校向绍兴市城投集团对我校办学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通过双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必将进一步开创我校与城投集团深入务实合作的新局面,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助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我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他希望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双方高质量的发展打造更大的平台、提供更优的资源、增添更强的活力。   朱志祥指出,双方以签订战略合作为契机,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目标,共同努力将业务做大、做深、做强。他就下一步工作强调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核心业务,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王建力介绍了学校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他指出,我校始终坚持扎根绍兴、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遵循“质量为重、人才为本、特色为上、协同为要”的战略方针,一手抓内涵,一手抓服务地方,紧密契合绍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地方产业布局重点,努力实现发展与地方同步、特色与地方辉映、文化与地方交融、服务与地方共赢。   陈秋新表示,此次签约源于双方一贯以来良好的合作基础,是双方深度合作、携手发展的大事。他介绍了城投集团的相关业务,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新的契机,进一步以科学化、项目化、市场化、规模化推进合作,共同开创性新的发展局面。   赵金虎介绍了绍兴市城投集团的具体情况,以及校企战略合作的相关情况。他指出,绍兴市城投集团以城市基础建设设施为主体,先后开发了市政预制构件、高性能路面材料、资源再生路基填料三大类工程科技产业。   沈赤在主持中指出,我校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更多地参与到绍兴地方建设中。   王建力与陈秋新代表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土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胡云进和毛节程代表双方签订土木工程学院与绍兴市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合同书。   会上双方就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与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建娟)

我校师生校友踊跃捐款捐物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我校师生校友踊跃捐款捐物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本报讯“2天时间,26万余元”。这是全校4000余名师生党员干部在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交出的又一份“答卷”。   3月1日以来,学校党委、20个二级党组织、185个党支部和广大师生党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校党委书记汪俊昌、校长王建力带头在所在党支部捐款,其他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纷纷在所在党支部捐款。   各学院、部门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各基层党组织纷纷行动,第一时间向党员传达了中组部关于组织党员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组织广大师生党员自愿有序捐款。考虑到避免人员聚集及离退休党员行动不便等实际原因,按照各支部分散收集,采取现金、微信、支付宝等不同方式进行捐款。   此次自愿捐款前,部分师生党员干部已经第一时间反应,带领党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向湖北疫区、各地红十字会、校附属医院、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累计捐款18.9万余元,为支持疫情防控,他们又进行了“二次捐款”“三次捐款”。   此次党员自愿捐款所得款项,将全部如数上缴到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用于慰问战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群众、公安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等,资助因患新冠肺炎而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和因患新冠肺炎去世的群众家属,慰问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牺牲的干部群众家属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校友们一直牵挂着母校。   2月17日上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3级校友、绍兴施科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明向学校捐赠2500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定向支持生命科学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我校96届工民建专业毕业生、土木工程学院校友会副会长、浙江宝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院长徐斌向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8万元,其中5万用于校附属医院抗击疫情,3万用于土木工程学院抗击疫情。我校国际贸易专业2007届毕业生向雄捐赠1吨消毒液用消毒水对校园进行全方位消毒,以便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3月20日上午,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151班侯宇航校友代表其所在的绍兴橙氧科技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400升氯酸钠(84主要成分)消毒原液、10套消毒喷洒器,主要用于校园内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等公共区域的消毒防疫,助力学校复工复学。X次方健身俱乐部董事长、越城校友会理事钱玲莉校友钱玲莉校友筹了10000个口罩通过市慈善总会范蠡慈善公益基金捐赠于我校教育基金会。(王颖)

校长倾力推荐,学校打造就业服务“文理云”

摘要:校长倾力推荐,学校打造就业服务“文理云”   本报讯 4月6日,王建力校长通过“智联招聘”平台发布视频,向全国企事业单位介绍学校建设发展和冲刺更名“绍兴大学”情况,隆重推荐2020届毕业生。   王建力表示,学校更名“绍兴大学”已经通过浙江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考察,准备迎接教育部的审核评估。“2020年的工作千头万绪,最牵挂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王建力“诚挚邀请省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到学校选拔英才,让毕业生尽快加入生产第一线,服务全社会的复工复产”。他也要求毕业生“秉持‘修德求真、追求卓越’的文理精神,主动出击,积极作为,适应新业态、服务最基层”。   据悉,绍兴文理学院高度重视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提出打造就业服务“文理云”,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   离校不离线,就业“云指导”。学校建立了覆盖全体毕业生的15个就业指导群,面向用人单位的18个专业招聘服务群,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24小时就业和招聘指导服务。学校组建了由专业教师和就业专项工作辅导员组成的“创就业指导空中咨询团”,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创就业咨询;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开设“一对一门诊”,精准对接毕业生需求,实施全面的云指导。学校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方案申请、确认平台及线上签约平台,方便毕业生就业方案上报及确认、三方协议签订,实现就业手续云办理。   宅家不宅心,岗位“云招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学校暂停举办各类线下现场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等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探索精准化“空中招聘”模式,依托“互联网+就业”线上服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宣讲、收取简历等,开拓线上招聘渠道,提供日常招聘服务。通过“绍大创就业”公众号、就业信息网站推送企业招聘信息600余条,发布企业招聘岗位需求6000余个。截至目前,已举办春季大型综合类“空中双选会”2场,“企业与文理学子面对面”网络直播专场招聘会5场,各类专场招聘会10场。参与企业8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5200余个,毕业生投递简历4500余份,700余名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停课不停学,辅导“云课程”。学校开通《职业发展与创就业指导》在线课程平台,在线助力毕业生掌握求职技能,提高创就业能力;开通职业测评平台,测评内容包括现状评估、自我了解、职业探索、决策行动四个模块,生成“生涯计划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探索职业、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并制定行动计划;开启线上创新创业赛事指导,联合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等社会力量发起“在线双创行动”,通过钉钉、企业微信等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大咖直播、双创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灵活开展导师与项目之间的多种帮扶活动,实现对重点项目和团队人员的实时跟踪。   一个不能少,分类“云帮扶”。学校于2月底通过摸底排查、深入调研,建立2020届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疫情重点地区(湖北)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档案,启动特殊群体学生就业补助机制,及时发放各项就业补助;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的动态服务,力争在毕业前实现特殊群体学生100%就业。近日,学校启动毕业生就业网络联合推荐系列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特殊群体毕业生、优秀毕业生580余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绍兴文理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密织就业服务“文理云”,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走出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就业服务新路径。(潘奕羽)

文理视窗

摘要:        我校“医学影像学”新专业申报成功获批        近日,《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发布,我校申报的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喜获教育部批准。至此,我校医学院院本科专业增至7个。(马国庆)        我校2019年度CSSCI期刊发文数量喜人        近日,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公布了全国高校2019年CSSCI期刊发文数量排行榜,排名高校一共发表了78641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我校2019年度共计发文48篇,在共计1188所高校的排行榜中名列260位,成绩喜人。(韦霏虹)        学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新增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        近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第一批)立项名单的通知》(浙社科(2020)2号),我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其中由鲁雪莉、莫尚葭、佘德余等分别主持申报的《新世纪小说越地乡土叙事转型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8)、《清代浙江骈文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9)、《绍兴文人雅集与结社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50)等3项课题获批重点项目;陈福喜主持申报的《在守正出新的学术追求中展现社会与人文关怀——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概览》(课题编号:20JDYB087)获批一般项目。(莫尚葭)        学校获绍兴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先进集体荣誉        4月14日上午,在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绍兴市国家安全局领导来我校指导工作,对我校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授予我校“绍兴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先进集体”荣誉。校党委副书记郝敬习,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保卫处负责人出席会议。(周高峰)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  编者按 根据《绍兴文理学院课堂教学“示范课教师”评选与教学观摩的实施办法》(绍学院办发〔2019〕57号),经个人申报,学院推荐,学校专家组和教务处处长办公会议评议,校长办公会议审定,确定吴磊、赵伟强、闫瑞祥、李颖、杨小燕、尹军霞、冉娜、袁永雄、沈阳、周浩亮十一位教师为2019年度课堂教学“示范课教师”。本报刊发受表彰教师感言,以供学习交流,促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吴 磊(商学院)        近20年讲台匆匆青春岁月谱成了歌,是一曲与学生分享知识、希望、爱与幸福的歌。我珍惜感谢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青春时光,身为一名管理类专业教师,用智慧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与学生一起感悟管理的智慧:管理是管好自己、影响他人;管理的根本是做人;管理不在于知,重在于行.....讲管理之道术易,行管理之初心难,是我一生奋斗“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方向,经历与同学们一起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生命历程,体会到教育的神圣。        赵伟强(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扎根教学改革与研究十余载,跃参加教学类比赛,实现从量的累积到质的跨越,荣获“基于 MOOC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全国一等奖、浙江省一等奖(第 1名),2019浙江省本科院校“互联网 +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校“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二等奖等荣誉。真正走出了文理,受邀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省内10余所高校讲座,宣传混合式教学的经验与成果。最后以“2019年度课堂教学示范课教师”完美收官。        李颖(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我的普遍状态是“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为什么我对教学会有这样一种“执念”?因为教学是一种修行,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有“教而知困”引发的求学动力,有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有“天道酬勤”的因果关系。“教”与“学”的永恒矛盾激发了我钻研的兴趣,教学创新让我有机会体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快乐。教学只能是痛并快乐着。作为一个“教书匠”,我主张把谋生与乐生统一起来,用工匠精神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闫瑞祥(教师教育学院)        看着大一新生的青涩面孔,再瞧瞧他们站在实习讲台上的气定神闲,我怎能不欣喜他们的蜕变?翻翻新同学为凑字数而诌出来的课程作业,再瞅瞅他们离校时留下来的洋洋洒洒的毕业论文,我甚至怀疑他们是我的学生!白衣天使的战场是病床,哪怕是新冠肆虐,危险重重,照样迎难而上;教师的战场一定在课堂:用品行节操让学生信仰你,用专业学识让学生信服你,用教育艺术让学生信赖你。或不能及,心向往之!为人师,更学为人师,如此人生,甚乐!        杨小燕(艺术学院)        非常感谢这次机会,可以和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名为比赛,实为学习。通过这次比赛,受益良多。从对LCCD的一知半解,到逐渐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分析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目标,丰富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由此逆向整合设计课程。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对教学一贯的主张:“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教学方式由简入难,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践行,师生共同感受LCCD对课堂教学的冲击,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入课程内容进行纵深学习。

第03版:第三版

援鄂医疗队上返校复学第一课

摘要:主持人:张  玥,绍兴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访谈人:孙光胜,男,附属医院综合内科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020年1月28日-3月19日驰援武汉。              胡芳琴,女,附属医院感染科(肝科)一诊疗组长、副主任医师,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020年2月9日-3月8日驰援武汉。              钱瑾瑜,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020年2月9日-月28日驰援武汉。  主持人:卫健委发布征集令的时候,你们在第一时间递交了支援湖北、支援武汉的请战书,当时是怎么想的,动力来自哪里?家人都支持吗?  孙:两个方面吧,一个是网上看到了武汉当地医护的无助,人力缺乏,物资缺乏,心疼我们自己的医护人员,想去帮他们分担一点。另外我是搞呼吸专业的,武汉抗疫前线就是我的主场战场,如果能有幸驰援武汉,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实际上去了收获远远大于我的预期。我去的时候只告诉了我哥,是瞒着父母的。  钱:我们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人员报名后我第一时间就去护理部报名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这次援鄂总要有人去的,我家孩子已经13岁了,比起那些4、5岁的好多了,而且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不管是重症还是轻症我都能胜任;再一个是我是科室的副职,有护士长在主持工作,我出去后不会影响科室的运作,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人选。家人开始是反对的,尤其是我老公,因为他身体不太好,前年做了两次手术,一般家里的事都是我在安排,包括女儿的学习;而且当时疫情又那么严重,担心出去之后回不来了怎么办?所以各方面还是有所顾虑的。我那时就告诉他,那么多专家都去了,我们国家肯定能打赢这场仗,最后他是全力支持的。  胡: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召集令发布的比较急,医院后半夜出的通知,我是早上上班路上等红灯间隙看到的征集令,作为感染科医生,当时也是在承担发热门诊的工作,觉得我应该去,所以,毫不犹豫申请出征。半小时后收到正式通知,我才打电话给我老公,电话那头一开始是沉默的,然后说怎么不事先跟我商量一下?我只说了一句,你和儿子肯定会理解并支持的,只是,暂时不要告诉家里的老人。  主持人:你们在武汉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刚开始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总共大概收治了多少病人?  孙:我们普通医疗组负责2个重症隔离病区,主要收治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刚开始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来自两方面,一个是病房硬件设施改造的局限和医疗设备防护物质的匮乏,另外就是积压的大量危重症病人对我们医护及患者的心理冲击,疫情的严重程度应该是超出我们大部分人的预期的。  钱:我们在武汉主要是方舱医院,开始由于是新开舱,很多的流程、制度、职责都没有制定出来,而且大家都来自各地各区,平时工作的习惯都不一样,有些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不断的沟通统一。我们先后转战三个方舱医院,累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82人,累计治愈出院1067人。  胡:我们是2月9号到达的武汉,当时还是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物资稀缺,尤其是防护物质,隔离衣鞋套经常缺,提供的口罩防护服经常不合标准,所以,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垃圾袋作为鞋套我们曾经也干过,生活方面,虽然当地政府酒店方也是尽量在调整,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非常感谢家乡的你们,医院把压箱底的防护物资及时寄给我们,家乡的梅干菜扣肉让我们有了进食的欲望。  主持人:这次疫情有很多一线的医务人员被感染,有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吗?日常是怎么做防护工作的?有没有差点被感染?  钱: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会被感染,那时队长告诉我们如果真的被感染了,省里会把我们接回浙江治疗,那时胆子就大了点,有坚强的后盾在安心不少。我们是先进行培训,考核,每人必须考试合格才能上岗。在工作中大家穿防护服是相互监督的,没有暴露了才能进舱。尤其是开始几次,下班回来我们还会在微信群里一起讨论怎么才能做到既有防护功能,又能提高舒适度。在脱的时候我们有个院感感控员会负责监督帮助我们脱防护服。记得刚开始由于物资缺乏,我们上班之前都会先问一下所缺的物资,自己带过去。那时最缺的是长靴套,实在没有了我们就用垃圾袋代替。  胡: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的想法肯定都有。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感染,大部分是在早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方舱,临时改建的医院,硬件设施相对差一些,但是,三区两通道,进舱前程序严格的防护穿戴,出舱时规范脱下防护装备,队员们相互检查,还会追着感控员希望她能多多监督我们,这些,如果能做到,感染的风险会明显下降。下班回酒店各自在房间,联系靠微信,开会靠钉钉,身上一直备着一次性棉签,养成了不拿手摸脸揉眼睛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我的安全是队友的安全,我们的安全,是患者康复战役胜利的保证。  主持人:医者=仁心+仁术。你们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这次战“疫”中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救助保护患者的身心健康的?  钱:医者首先要有颗仁爱之心,但光有一颗仁爱之心还不够,你的专业素养一定要强,要能解除或减轻患者的病痛,获得患者信任,给患者信心和安慰。我们也是不断学习,相互沟通、总结经验,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患者。当患者病情改善、康复出院,也就是我们最大收获和的快乐源泉。  主持人:孙医生,您是瞒着父母去的吗?  孙:是的,我父母在安徽农村,哥哥倒是在绍兴,父母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还得劝他们居家隔离,所以一直瞒着他们。我爸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看这个病,我告诉他我们医院是定点收治医院,但我是不看这病的。其实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在武汉天佑医院。  主持人:钱护士长,您也是瞒着父母的吗?  钱:是的,我也没告诉我爸妈,年纪大了毕竟会担心自己女儿。但到30多天的时候实在瞒不下去了,我找不出理由了,而且那时候浙江的疫情也得到控制了,所以我就在电话里告诉了我妈。我妈得知后,在电话里整整骂了我一个小时,她太担心了,担心我回不去,等她骂完,我们俩又在电话里整整哭了一个小时。  主持人:护理工作需要十分的耐心和细致,您觉得在方舱医院做护理工作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钱: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足以见得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护理岗位分预检分诊、责任护理、舱内舱外物资管理、舱内舱外的院感感控。方舱虽然收治的是轻症患者,除了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还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尤其是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体温。责任护士要跟医生一起查房,特别注意那些肺部病变明显的患者,还要做好心理疏导,一般患者都会有焦虑烦躁绝望等心理状态,平时跟患者多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那时我们设立了“爱心小屋”,我们采集患者需求,根据爱心菜单放置患者所需的物品,有些是酒店捐赠的如剃须刀、梳子等,有些是我们队员捐赠的如牛奶、巧克力、水果、一次性内裤等。我们的感控员除了负责医护的防护措施,还要负责保洁和保安的防护措施,因为他们是非专业人员,在穿脱防护服时需要我们感控员监督和帮助,尽量减少暴露。对于物资管理员,我们要做好登记,及时和总队联系所缺物品。各个岗位的压力都是很大的。  主持人:胡医生,您平时还在承担教学工作,战疫过程中的实战经验对教学工作有没有促进作用?  胡:今天上午给医学院16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网课。课上我提到了这次新冠疫情,如果没有国家英明决策没有举国之力齐心协力,也许历史会因这个疫情而改变。武汉封城学生停课,从传染病管理的角度,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最有效的手段。讲到腹泻补液纠正缺钾的时候,我分析了这次广西援鄂护士在缓冲间心跳骤停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缺钾,提到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的重要性。按上海张教授的玩笑的说法,平常感染科医生是贴着墙角走路的那位,而传染病学在众多学科中属于不太起眼学生也不是很重视的那一门课程,今天虽然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但我相信这次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可能会深一些。  主持人:在这救治过程中让你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钱:在救治过程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们要去测生命体征,当时发现患者不在,想着可能去卫生间了,但等到半小时后再去看时发现他还不在,这时我们就开始着急了,找遍了卫生间,找遍了走廊,找遍了浴室都不在,最后在一个角落发现他在为手机充电并跟家人报平安。我连忙跑过去打算扶他时,他朝我挥挥手,示意我停下来,不要靠近他,并告诉我:他是病人,具有传染性,会把病毒传染给我的。当时真的非常感动,告诉他我穿着防护服,不用担心我。其实武汉人民真的很善良!  胡: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很多。19岁的大学生,瘦瘦的,进入方舱做义务护工,曾经问他为什么进来,他说和我们奔赴武汉同样的目的。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深深体会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欣慰感。  主持人:奔赴武汉抗疫过程中得到家人、单位、社会或普通人哪些方面的支持?  钱:这次奔赴武汉得到了家人,单位领导同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女儿,她平时很黏我,有事没事就喜欢给我打电话,其中最高纪录是一天36个电话,但自从我去了武汉,我就没有接到过她的电话,他爸爸上班后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很兴奋地说“妈妈给我打电话了”当时真的很心酸,问她为社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说会打扰妈妈休息的。我告诉她,想妈妈了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但这之后她还是很少给我电话,只有碰到事情了才会等到中午打过来。自己也学会了洗衣服,晒衣服,叠被子等家务。忽然之间发现我的女儿长大了。  单位领导很同事也很支持我们。校领导慰问我们家属,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那时我们缺隔离衣,我们领导把仅有的几件隔离衣全部寄给我们,说一定要先保证我们的物资。同事们经常会来问候我们,记得出发那天我们科的组长说“钱老师!武汉那边很辛苦,我们给你准备了两包糖,你觉得苦就吃颗糖,等那些糖吃完了,你们就要回来了。  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浙商协会,给我们捐生活物品,咸亨给我们寄家乡菜,妇联给我们寄紫外灯等等,其实不是我们在战斗,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中国在战斗。  主持人:我国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你觉得原因有哪些?  孙:要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我们的体制优势,政府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和我们广大人民的奉献精神。从专业角度,我觉得方舱医院的建设,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之举,也为落实“应收尽收”的方针提供可能。  主持人:3月15日,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信中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胡医生,您的孩子今年上大一,作为亲身经历者,您对大学生们有没有更多的话想说?  胡:大家肯定有关注过方舱读书哥的事情,在疫情之下,仍然能沉静下来完成一件事情,内心世界的强大和安宁更显得难能可贵;我所经管的患者中有一个年轻男患者,为爱逆行,体现了年轻人该有的勇气和担当。在武汉的很多感想,都有跟我已经上大一的儿子分享过。我们不主张做无谓的牺牲,在灾难面前,光有一颗爱心不够,更需要有专业铺就的底气,所以,沉下心来,学好你的专业,才能临危不乱。尤其是医学生,从踏上工作的第一刻起就在检验你的专业水平。我希望大家在能学习的时候不要放弃了学习的权利。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课程思政”

摘要: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要求,许多高校从2月17日开始陆续实施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在新冠疫情防控战“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如何在高校课程思政中加以充分体现,是我们亟需思考,而且是非常值得实践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有专门的课程开发,而更普遍的是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从一批批奋不顾身的“逆行”者、无私无畏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人民军队、捧出爱心慷慨捐助的普通民众、勇于担当的广大共产党员,到兄弟省市的守望相助、民众之间的互帮互助、企业的不遗余力、为恢复生产的金融财政支持,以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等等,充分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舟共济、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力量源泉。  各高校应主动作为,进行新冠疫情防控“课程思政”工作的专项布置,“点醒梦中人”。各任课教师应根据各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寻找新冠疫情防控“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通过适合的教学设计积极实践“课程思政”。  有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通过同学们对新冠疫情防控中彰显的“中国精神”深入思考与领悟,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有的课程,如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让同学们通过感受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救死扶伤精神,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让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医中药以及高超诊疗水平、远程专家会诊等在治疗新冠病毒的作用,更加重视中医传承、更加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有的课程,如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智能制造类、建筑类专业等,通过让同学们通过感受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广泛运用,体会“中国制造与创造”的发展成就,更进一步把握未来经济社会数字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  有的课程,如商科类、管理类、法律类专业等,让同学们通过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问题,更进一步增强“经世济民”意识,增强法律意识等。  而作为任课教师,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网络教学行为,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全面网络教学,无论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同学,还是对于各家在线平台,均是极大的挑战。作为教师,“身正为范”,就得为学生做好榜样。不仅不应该因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把负面情绪带给学生;相反,教师为“停课不停学”而付出的超常努力、“面临突变”仍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更加积极的线上指导与答疑等行为,能够给学生带去正能量。同时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履行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维护学生在线学习秩序、注重网络安全教育,在与学生的线上沟通中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疫情防控不安情绪等,均是任课教师的“育人”职责。

第04版:第四版

致敬白衣战士!我校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凯旋

摘要:             编者按:疫情就是命令,挺身就是担当。1月28日,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孙光胜、张建海、黄敏敏3位医生随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紧急出征武汉。2月9日,胡芳琴等10位医务人员凌晨接到出征指令,即刻起身,奔赴武汉抗疫前线。3月19日,孙光胜、张建海、黄敏敏随浙江省第一批返浙医疗队一起胜利返回;3月28日,第二批胡芳琴等10位援鄂医疗队员踏上归程。自此,我校附属医院两批共13名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经历50余天奋战,不辱使命,平安凯旋。  孙光胜 男,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内科呼吸专业副主任医师,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10余年,在呼吸内镜和无创呼吸机操作上有丰富经验。1月27日,他瞒着远在安徽的父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急驰援武汉医疗队,并被选定为省第二批紧急援鄂医疗队第三组医疗组长,援鄂期间他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主动多分担夜班,有时睡一两个小时就继续工作,不辞辛劳、连续作战。2月初,他在抗疫地火线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破格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张建海 男,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内科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内科工作10余年,在浙大一院老年科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与队友一起成功救治多例重症患者,他不光是医者,更是病人的“暖心人”,在全力救治之余,还时常贴心安抚病患,使他们重拾信心。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远赴武汉抗‘疫’,这是一种历练,让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这样我可以更进一步靠近我们的党了。”  黄敏敏 男,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肝科) 三主治医师,有丰富的感染病临工作经验,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组建驰援武汉医疗队通知发出后,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请愿奔赴抗疫一线,在抗疫工作中无私无畏冲锋在前,表现出了医者的奉献、担当、责任和大爱。赴武汉一线抗疫 50多天,多位治愈患者为医疗队写来感谢信,他说“病人的肯定是全力抗疫最大的动力”。  胡芳琴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肝科)一诊疗组长、副主任医师、农工党党员,从事感染病临床工作20多年,在感染病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担任医疗组组长。当医院驰援武汉的招募令发出,她毅然奔赴疫区,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工作,出发前她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定会完成任务;一定平安回家。”简短朴实的三句话表态,坚定勇毅,义无反顾。  游 晖 男,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出征前在市人民医院ICU工作,对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有丰富临床经验,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月9日,他在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的支持下毅然请缨驰援武汉。49个日夜,他和其他战友一起转战武汉多个方舱医院。耐心医治每一位病人。出征前,他申请火线入党,用一线抗“疫”经历接受党组织的考验。3月初,在抗疫地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寿卫青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从事内科临床工作9年,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身为党员,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武汉抗疫前线,辗转武汉多家方舱医院,热情服务患者,治病又治心。工作之余,她用画笔生动记录抗疫点滴,用画为患者带去心理慰藉,提振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白衣天使画笔战疫”的生动事迹被各级媒体广泛报道,为疫战带去一抹温馨亮色。  何靖峰 男,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10年,出征前刚从上海肺科医院进修回院,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月99日,当紧急驰援武汉的指令下达后,他毫不犹豫报名奔赴抗击疫情最前线。在武汉方舱医院工作的日子,他经常加班加点,深入病房关心病人、掌握病情,用自己过硬的医疗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操作技能,不断调整病患治疗方案,力争最好疗效。他用自己专业知识无畏前行,为病患筑起了抗病壁垒。  钱瑾瑜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中共党员,在急诊病人的救治护理上有丰富的经验,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当疫情袭来,她第一个递上请愿书,迎难而上。配合医疗队研究制定防控诊疗护理方案,组织开展相关培训,预检分诊、物资管理、院感消毒、病人责任护理……进入方舱连续6小时穿着防护服,她顾不上护目镜的压迫,N95口罩的气闷,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从不懈怠。工作之余,参与爱心小屋的运行,尽已全力满足病患住院时的需求。  单雅娟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对内外科疾病的护理有丰富经验,成功治愈多例压疮病人,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热心公益,乐于帮助病人,经常参与各类义诊宣教活动,上门为卧床病人作皮肤护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她的心,2月9日凌晨收到招募令后,她主动报名驰援武汉一线抗疫。49个日夜,尽心尽责为方舱内患者提供周到亲切的护理。3月初在抗疫地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蔡剑英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护理组长、主管护师,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10余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经验丰富,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作为一名有呼吸内科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主动请缨到武汉抗疫一线,不顾夜班刚下班的疲惫,毅然踏上抗疫征程。工作期间因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头晕、心慌,但依然不分昼夜战斗在抗疫最前线。她说:“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是白衣战士,战斗没有胜利,战士就不能脱下战袍,我没有理由退缩!”  马添洋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组长、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7年,曾在浙大一院工作十年,2019年赴邵逸夫医院心内科进修,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技能,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她以参加过甲流及H7N9两次抗疫工作、有丰富经验为理由,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疫一线,工作期间,她热心、亲切、有耐心,还不忘经常与大家分享抗疫工作经验,及时为病患、同事疏导恐惧心理。出征前,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持做好平凡的每一件事,用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察。”  胡 丽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导管室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20年,在医院感染科(肝科)工作10余年,有丰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科里的热心好大姐,经常无私地帮助同事,还热心公益事业,累计献血3000ml。湖北是她的家乡,看到家乡疫情严重夜不能寐,身体不是很好的她在爱人的支持下,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前线驰援家乡医疗,在武汉工作期间,她尽心尽责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千方百计安抚病人情绪。  屠玉莲 女,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8年,曾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进修,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作为这次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唯一的90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要保护大家”这一90后宣言。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积极疏导病患,闷在防护服里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也毫无怨言,总以自己年轻身体好为理由多为病人服务,努力践行新时代白衣天使的初心和使命

第05版:第五版

绍兴市社科联主席柳巨波一行考察调研越文化研究院

摘要:  本报讯 4月21日,绍兴市社科联主席柳巨波一行5人来到我校越文化研究院考察调研。  柳巨波充分肯定了研究院这几年取得的长足进步,特别是校外兼职研究员和学生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很有亮点。他提出五点希望:一要努力打造学术高地,塑造越文化的话语权,提高学术成果的引用率,进一步发挥研究院在国内外越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二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重点学术基地的合作与融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术影响力;三要注重学术团队建设,加大高层次研究人员、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四要充分利用和吸引外聘专家队伍的学术成果、资源和影响力,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五要更加注重服务地方建设,加强对地方相关文化项目的学术支撑,多为政府和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教授、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潘承玉教授和相关人员参加座谈。诸凤娟介绍了研究院2019年的工作情况及2020年的工作思路。潘承玉介绍了基地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省社科联对基地进行中期检查评估情况。  座谈结束后,柳巨波一行还参观了越文化研究院成果陈列室、多功能会议室及资料室等。(越文化)

我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新增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

摘要: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第一批)立项名单的通知》(浙社科(2020)2号),我校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获批4项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其中由鲁雪莉、莫尚葭、佘德余等分别主持申报的《新世纪小说越地乡土叙事转型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8)、《清代浙江骈文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49)、《绍兴文人雅集与结社研究》(课题编号:20JDZD050)等3项课题获批重点项目;陈福喜主持申报的《在守正出新的学术追求中展现社会与人文关怀——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概览》(课题编号:20JDYB087)获批一般项目。(越文化)

王阳明与宜春历史渊源考

摘要: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后代学者多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大学问》 《传习录》等,后人更整理王阳明诗、文、表、札等相关资料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甚至有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其学说思想被称为“王学”,又称“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思想还远传至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阳明一生之功业与江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与宜春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代袁州府所辖之宜春县(今宜春袁州区)、分宜县(今新余分宜县)、和萍乡州(今萍乡安源区),今宜春市所辖之丰城市、樟树市等地,都曾有王阳明的足迹,这在《明史》及《王文成公全书》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另外,在近年来的相关展览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重新面世,此卷即为王阳明赴谪龙场驿丞时途经当时的袁州府萍乡州时所作,不仅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更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此卷记载了王阳明当时之遭遇及其心境,后更录有相关宜春台、三先生祠、仰山行祠、萍乡驿山水的诗作数篇,可以说是王阳明与宜春历史渊源之确证。  一、赴谪平乱情结江右        王阳明在宜春的足迹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即被贬贵州龙场驿丞时,途经宜春各地,寻幽访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诗篇;其二即奉诏讨伐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在袁州府各处筹兵驻军,以图南昌。在讨伐宁王叛乱时,袁州府是王阳明重要的募兵、驻军之地,他曾多次来往于丰城、樟树等地,并在最后由丰城发兵,一举攻下南昌。平宁王叛乱使王阳明建立了空前之勋业,但当时却少有诗文作品传世,只遗留有上奏朝廷、陈述时事的表奏数篇,除《明史》及《王阳明年谱》有相关记载之外,在王阳明的诗文中也少可稽考。而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驿丞、途经宜春时的寻幽访胜、省方问俗之事,似乎更为有趣、引人关注。  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年方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因上书反对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事,遭到了宦官刘瑾的忌恨,由此受到了严厉惩处。《明史》记曰:“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最后,王阳明被贬至偏僻荒蛮的贵州龙场做驿丞。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从北京回到钱塘,又先后到舟山、武夷山、鄱阳等地,最后又返回钱塘探望父亲,在经历了大半年的风波后,十二月,王阳明从钱塘正式踏上了赴谪贵州龙场的旅程。约在正德三年(1508)一月,王阳明途经江西各地,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收录在《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中。《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 《过分宜望钤冈庙》 《袁州府宜春台四绝》 《草萍驿次林见素韵奉寄》等诗,便都是此时所作。  此时的王阳明虽身处险境、远谪西南,但他却并未因之丧志失落,而是一路游访大好山川、访贤晤友,从容赴任。他在《王守仁诗札卷》中自言道:“此行虽去乡万里,山水之奇足以偿夙好。”他在赴谪旅程中,遍览沿途山水景致,留下了很多诗篇。如其《杂诗三首》云:“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让人联想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怡人之画面;《袁州府宜春台四绝·其二》有句曰:“山色无时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则难掩王阳明对宜春山色的喜爱;《宿萍乡武云观》中写到“翠色绝云开远嶂,寒声隔竹隐晴溪。”更写尽萍乡武云观边的佳妙景致。除了观览大好山水之外,他还时时不忘留意典籍,揣味经义。他说:“又幸圣贤之遗经尚存,□晚玩索得其一二,以克治其偏颇,涵泳其性情,外适内顺,度□不愧其身心,虽未敢必其能,然而私心窃自希冀。”他利用旅途中的空闲时间,结合自身之经历感受,思考揣味经典中的教义,涵泳自身之性情,以期能够“不愧其身心”。  二、春台四绝咏古抒怀        《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中有《袁州府宜春台四绝》,是四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中,王阳明自题为《晚登袁州宜春台四绝》。四首诗中,前二首都是以宜春台上的风光景致为题而作,第三首其自题为《三先生祠》,第四首为《仰山神祠》。由此可知,王阳明在赴谪龙场途经宜春时一定曾入城逗留,游览城内宜春台、三先生祠、仰山行祠等名胜,并临古兴怀,写成这四首绝句。  《袁州府宜春台四绝》其一曰:“宜春台上还春望,山水南来眼未尝。却笑韩公亦多事,更从南浦羡滕王。”其二曰:“台名何事只宜春,山色无时不可人。不用烟花费妆点,尽教刊落尽嶙峋。”这两首描绘出了宜春台上令人心悦神怡的风光景致。王阳明戏说,台名为什么只是称作“宜春台”,台上山色真是无时无刻不令人怜爱,可以说是四时皆宜。从诗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宜春台的风光令之开怀,遣散了赴谪旅途的一些苦闷。其实,无独有偶,韩愈在遭受贬谪任袁州刺史时,也曾苦闷地发出“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之牢骚感叹,但当他想到宜春怡人的山水风光时,却又说道:“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苦中求乐,聊相自慰。王阳明此时诚然要比韩愈乐观一些,他甚至还在诗中笑谑韩愈,说韩愈竟然以没到滕王阁一游为遗憾,言下之意即:“这里的风光岂不是比滕王阁更好么?”  第三首绝句王阳明自题为《三先生祠》,诗曰:“持修江藻拜祠前,正是春风欲暮天。童冠尽多归咏兴,城南兼说有温泉。”这首绝句中的第一句,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根据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参校出版的《王文成公全书》中都作“持修江藻拜祠前”,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中,王阳明自书为“独修江藻拜祠前”。观王阳明“独”字之草法,的确非常像“持”字,但各种版本多作“持”而不作“独”,今后学人也可关注考证一二。王阳明在诗札卷中自题“右三先生祠”,说明这是王阳明拜谒观瞻宜春台“三先生祠”时所作。据正德甲戌本《袁州府志》记载,三先生祠“祀宋濂溪周先生,明道、伊川二程先生。淳熙五年,郡守张始建祠于府学讲堂东,朱熹记。元季兵毁。国朝正统十四年,都御史韩雍命改迁于宜春台右、韩公祠左。”可知王阳明所观瞻的正是明正统十四年为弘扬理学,昌大州学,纪念濂溪先生周敦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所建在宜春台旁边“三先生祠”。王阳明一向抱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抱负,以“内圣外王”为志,他在《杂诗三首》中便写道:“顽冥非所惩,贤达何靡靡。乾乾怀往训,敢忘惜分晷。”赴谪旅程中,经过三位理学大贤的纪念祠,焉有不拜之理。  第四首绝句题为《仰山神祠》,诗曰:“古庙香灯几许年?增修还费大官钱。至今楚地多风雨,犹道山神驾铁船。”很多著作文章中都以为此诗所写的也是三先生祠,四库全书本等也并未注出诗题,其实不然。随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守仁诗札卷》的重新面世,这一疑问也随之解决。在诗札卷中,王阳明在此诗之后已有注明:“右仰山神祠”。王阳明所说的“仰山神祠”即古宜春台的“仰山行祠”,而绝非仍指三先生祠。正德甲戌本《袁州府志》记载:“仰山行祠在宜春台上,传宋建炎二年金虏寇城,见黄衣白马往来雉堞间,贼骇异而走,绍兴间遂立行祠。”仰山行祠是宜春当地流传的“仰山神”的行祠别庙,在宜春台上。据《袁州府志》记载,宜春人对“仰山神”的信仰开始于唐代,并在唐会昌年间为之立庙,宋、明两朝多次加封,黄庭坚还曾为之书写祠额。王阳明此诗以一位儒者的立场,贬谑时人甚至朝廷对鬼神的信任依赖,并说增补修缮庙制还浪费官家的钱财物力。王阳明的其它诗作中也有类似的言论,如其《过分宜望钤冈庙》一诗中,他也说:“楚俗多尊鬼,巫言解惑人。”既可以看出当时此地多尊信鬼神的风俗,也可以看得到王阳明对世俗人心深入的思考。有道是:“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王阳明诗中所持之论断,切中时弊,关系国计民生,不失一代大儒本色。  三、结语        正所谓“万物过眼皆我有”,宜春的山水景致、风土人情,给王阳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宜春秀丽怡人的山水几可使人“宠辱偕忘”,这使王阳明在赴谪龙场、平定叛乱的千里奔波中能够放怀一览,寄情山水、诗文之间,长添胸中丘壑。更重要的是,王阳明赴谪、平乱旅途中的各种经历,使之洞悉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各地的山川景致、风土人情,促发了王阳明对王道、世俗、人心的思考,为其日后“龙场悟道”之成功做了充足的准备。如其诗《过分宜望钤冈庙》所说:“楚俗多尊鬼,巫言解惑人”;《萍乡道中谒濂溪祠》说:“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等句,没有对各地风土、世俗、人情的切身体察,是决计不能写出有如此见地的诗句的。这一路使他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世事混如此,题诗感慨新。”  西汉时,宜春便已开邑立郡,并因山水秀丽而得名。历代文人大儒如袁京、韩愈、朱熹等也纷至沓来,为宜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王阳明的宜春之行,遍及明代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乡各县,以及今宜春市下辖的袁州、丰城、樟树各市,为当地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和脍炙人口的诗篇,极大地丰富了宜春的人文内涵。循着王阳明的足迹,我们不仅能登上宜春台、三先生祠,观览山水景致,体察四时变化,也能在台上临古臆想王阳明当年赴谪平乱的复杂心境,自勉自励。更重要的,是循着王阳明的心路历程,要欣赏和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之主张,追求真理之执著,积极入世之姿态,以期有益于往圣之学,有益于社会国家。噫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注:文中□为缺失字)

第06版:第六版

元魏仲远《敦交集》考略

摘要:  《敦交集》在上虞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编者魏寿延,字仲远,世居夏盖湖,以“竹深”自号,嗜奇好古,尤精于诗。父文炳曾于福祈山阳筑“福源精舍”,仲远昆季在此基础上加以续建,形成了以筠深轩、尚古亭、寄傲轩、见山楼等设施为主的园林景观。由于福源精舍独揽湖山胜景,一时贤士大夫过上虞,争相慕名造访,宴乐不辍,诗文迭出,魏仲远将唱酬之作编为《敦交集》。  《敦交集》原集今已散佚,存世的都为残本,在早期抄本中有诗人26位、诗75首,后虽经清朱彝尊、罗镜泉等补编,仍不及实际数量,仅笔者所知,参与过唱酬的诗人就达45人,诗文100篇。当然,限于水平与眼界,遗漏依然还有,相关史料尚待挖掘。  今笔者就有关史料加以综合梳理,从版本、人物、诗文三方面进行考证,期冀对《敦交集》能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展现。  一、存世《敦交集》版本        据笔者了解,今存世的《敦交集》共八种,分别是抱经楼藏旧抄本、朱彝尊藏明抄本、艺风堂藏旧抄本、西泠印社吴氏聚珍版、西泠印社活字本、连平范氏双鱼堂刻本、罗以智补抄本和赵氏星凤阁抄本。以下就其流传情况作一简要叙述。  1.抱经楼藏旧抄本该本《敦交集》全书小楷抄录,每页9行。共有诗人26位,诗75首,是笔者所见唯一一本未经朱彝尊等人补遗过的版本。该书首页钤“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印”、“延古堂李氏珍藏”和“国立北平图书馆收藏”各一方,其善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抱经楼由清鄞县藏书家卢址创建,藏书至民国初年散出,相继售予书商,后被天津延古堂李氏收藏。20世纪初,由李典臣经手,将部分藏书出售北平图书馆,保存至今。  该版《敦交集》字迹工整、保存完善,惜传抄过程中存在多处笔误,如《次竹深隐君韵》,误抄成《次竹隐深君韵》。同时,其成书年代未见史料记载,被抱经楼收藏之前的经历也无迹可考。  2.朱彝尊藏明抄本该本《敦交集》前28页小楷抄录,每页12行,乌丝栏,为旧抄本。后为朱彝尊新增的手书补遗内容和跋文,行书,新旧合订为一册。  据朱彝尊跋文:“右《敦交集》一册,上虞魏仲远录其友酬和之诗也。作者二十四人,诗七十六首,其末宜有仲远题识,而今亡之,非完璧矣。册为我乡李太仆君实紫桃轩藏本,康熙丁丑(1697)予购得之……”文中“李太仆君实”即明崇祯年间太仆寺少卿李日华,抄本第1页、第28页各钤“日华之印”,可知该本抄于明代。但所谓“作者二十四人,诗七十六首”显然统计有误,经核实,该书旧抄本应有诗人26位,诗75首。朱氏补遗后,共有诗人30位,诗81首。  从藏书印可知,该本又经吴熙载、钱志递藏,后归吴兴张石铭,传至其子张乃熊时,所藏古籍大多让归中央图书馆,现藏台湾。  朱彝尊补遗后的《敦交集》明抄本影响极大,后世艺风堂、双鱼堂等各类版本均由该本誊抄而来。  3.艺风堂藏旧抄本、西泠印社吴氏聚珍版和西泠印社活字本“聚珍版”是活字本的一种美称,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为了方便区分,根据书口“西泠印社吴氏聚珍版”和“西泠印社活字本”的不同落款,笔者借此用作代称。  聚珍版《敦交集》每页10行,白口单鱼尾;活字本每页11行。二书均以艺风堂藏本为母本排印,将朱彝尊跋放到卷首为序,新增跋文为缪荃孙作,内容大同小异。  据聚珍版《敦交集》跋:“(此书)从朱竹坨藏本写出,先归嘉荫,后归结一庐,辛亥(1911)冬日兵劫散出,今归云自在堪。上元甲寅(1914)双莲节艺风缪荃孙。”由此可知,艺风堂藏本原从朱彝尊藏明抄本誊写而成,后归藏刘喜海、朱学勤、缪荃孙。  缪荃孙入藏后,对抄本作了整理,并推动了西泠印社在1914年出版。据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癸丑(1913)六月四日,送……《被难纪录》 《敦交集》 《通鉴》残本与吴石潜。”吴石潜即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亦即“西泠印社吴氏聚珍版”中所指的“吴氏”。  相对于吴氏聚珍版,活字本《敦交集》略显粗糙,排印时错误也多,如缪荃孙跋中“元魏仲远”误作“魏元仲远”。同时,活字本《敦交集》没有关于出版时间的记载;查该本卷首有“积学斋徐乃昌藏书”印一方,徐乃昌卒于1943年,故该本排印时间必然在此之前。  4.连平范氏双鱼堂刻本该本《敦交集》是罗振玉《元人选元诗》的一种,今日本早稻田大学柳田泉文库有藏本,大黑口双鱼尾,9行,楷体字,排印十分精美。  据目录,该本《敦交集》母本为“艺风堂藏旧钞本”,与西泠印社二种版本同一出处,由于没有出版时间,所以不知先后;但罗振玉在排版时,与西泠本有明显区别,他不录缪荃孙跋,并将朱彝尊跋放回卷末,作为结尾,相比之下更贴近朱彝尊本原貌。惜其未曾见过朱氏原书,如集中陆德阳诗中“口口拍拍满怀春”句,在同一母本的西泠印社活字本中作“醉乡拍拍满怀春”,而朱彝尊藏明抄本原作“醉中拍拍满怀春”,文字清晰可辨,而罗振玉无法辨识,也从侧面反映出艺风堂藏旧抄本个别字句或有误抄,或已漫漶。  5.罗以智补抄本和赵氏星凤阁抄本罗以智补抄本《敦交集》原书笔者未见,但在《中国古籍总目》中有著录。罗以智,字镜泉,晚清藏书家,他对朱彝尊补遗后的《敦交集》又作了简单的补充。据朱绪曾《开卷有益读书志》记载:“罗镜泉复取宋景濂《见山楼记》、李孝光《福源精舍诗》、张蜕庵《识趣斋诗》、贝清江《竹深记》补其阙。”故该抄本有关内容大体可知。  赵氏星凤阁抄本《敦交集》善本,大约成书于清乾嘉时期,今收藏于湖南省图书馆,原书笔者未见。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该本署名者较多,分别由赵之玉和赵 录、批校、跋;翁方纲、鲍廷博批校题识。参考《中国诗学大辞典》“敦交集”词条:“乾(下转第7版)

戴 逵 其 人 其 事

摘要:  戴逵的一生基本与东晋时代相始终,是东晋时期天才式人物,他多才多艺,其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他在吸收和消化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巧妙地转化成了中国化的艺术形式,并且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作出了这个时代需要完成的历史性贡献。  一、戴逵生平        据《晋书·戴逵传》 《宋书·戴 传》 《世说新语》等资料记述:戴逵(约326-396年),字安道,谯国(今安徽宿州)人。他出身士族,两晋之际,因中土大乱,其家族先人与诸多北方士庶一样,避祸江南,后居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和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祖父戴硕、父亲戴绥均有名位,父亲戴绥曾为金城太守,兄长戴逯跟随谢安以武勇显,封广陵侯,位至大司农。  戴逵出生在东晋(317-420年)建立后十年,这个时代并不安宁,多年的大分裂、大混战、大动乱局势使整个中国矛盾重重,战争频仍。戴逵虽生不逢时,但正是在这个动荡时代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他慧根深厚,从小就聪明颖异,多才多艺,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依仁游艺,乐于巧思,其雕塑成就更称一代宗师。  戴逵在童年时期,用蛋清和瓦灰为泥制成一碑,自刻碑文,称之《郑玄碑》,词丽器妙,众人见之莫不惊叹。十多岁时,在瓦官寺画画,王长史王 看到后就认为此童非但能画,预言他将来一定声名于世。戴逵年轻时,不远千里到豫章拜范宣为师学习儒业。范宣是当时的名儒,言谈不涉老庄,招集生徒,专授儒学。戴逵除了恭敬受教习学外,余时就喜欢画画,范宣认为此艺无用,不要浪费时间。戴逵就画《南都赋图》给范宣看,范宣深为赞赏,从此改变了对画画的看法,并将兄长之女许配给了他。  戴逵生性淡泊,不乐当世,但也结交广泛,其一生所交游的有儒宗、名士、僧人、官宦、居士等。戴逵也常以琴书自娱,当然也声名在外,时官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 闻其善鼓琴,就派人召他到太宰府去演奏,戴逵深以为耻,当着使者的面将琴砸碎,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戴逵后来徙居会稽剡县。剡县,即今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区域,戴逵所居之地为今嵊州市城区。剡县四面环山,千山竞秀,万壑争流,幽隐秀丽。道书曾有谶言:“两火一刀可以逃。”言剡多名山可以避灾,故称剡为福地。戴逵归隐剡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剡县在当时是佛、道和名士的云集之地,有十八高僧和十八名士或居或游,如王羲之、谢灵运、竺法潜、支遁、昙光、许询、许迈等等,尤其是佛教氛围特别浓厚,“六家七宗”大都于此地有着深厚的因缘关系,戴逵游心佛教,所以心向往之。郗超因欣赏戴逵的品德,知道他要归隐剡县,就专门在剡为他建造了一栋精致的宅邸,戴逵入住后,非常满意,给亲友写信道:“最近到了剡县,就好像住进官邸。”  戴逵品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他在《与远法师书》中曾这样表白过自己身行:“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负于所知,言不伤于物类。”他的人生观也受范宣的影响,所以对当时流行的纵情放达的社会潮流深以为非,故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放达为非道论》,以明自己的观点,《晋书·戴逵传》对此论作了全文转载,显示了此文的重要性。  戴逵以隐为乐,而他的兄长戴逯却投身建功立业,以勇武显。谢安曾以此问戴逯:“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逯回答说:“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据《晋书·孝武帝纪》 《晋书·戴逵传》载,孝武帝司马曜曾多次束帛聘戴逵任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等职位,但他以父病为由推辞不就。郡县催逼不止,无奈只好逃离吴地,吴国内史王 在武丘山有别馆,戴逵偷偷跑到那里,同他一起游玩了十多天。会稽内史谢玄考虑戴逵远逃不归,便上疏说;“我看戴逵是个超尘脱俗、不营世务,甘居陋室,与琴书为友,虽策书征召多次,依然操守幽隐,超然绝迹于世以求其志。现今他年近六十,常抱病在身,有时身心不适,病情更会加重。如今王命不收回,他将继续遭受风霜之苦。陛下既然爱护器重他,就该使他身名并存。请陛下停止对他的诏命。”奏疏上报后,孝武帝答应了,戴逵就又回到了剡县。  后来王珣做了尚书仆射,上疏奏请征召戴逵为国子祭酒,加封散骑常侍,朝廷召之,戴逵仍不应召。太元二十年(395年),皇太子始出东宫,太子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 又上疏说:“戴逵德操贞洁刚正,喜欢独游,年近七十高龄,清风雅韵愈浓。东宫应虚位接纳有德之人,延聘宫外高士。对戴逵应该表彰任命,使他参与僚侍之列。戴逵既重幽居之操,必以朝廷难于召进为荣,宜下诏当地官府备礼遣送京城。”遗憾的是,此时适逢戴逵病故。  戴逵的著作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戴逵集》十卷、《五经大义》三卷、《老子音》一卷、《戴逵纂要》一卷、《戴逵别传》一卷等,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全晋文》所收集的二十一篇诗文。  戴逵有两子一女,长子戴勃,有父亲的遗风。义熙初年(405年),朝廷征召他做散骑侍郎,没有应征。次子戴,亦因隐逸而享有盛名,他不但善于弹琴写字,而且也精通佛像雕塑。  《晋书》戴逵本传所记述的戴逵生平与其成就偏重于他德操,其实他的雕塑成就更为可观,他把外来的佛像雕塑形式转换成了符合中国民众审美习惯的造型模式,形成了中国式的佛像造型风格,他的儿子戴 也继承了这种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二戴像制”。《剡录》以戴逵为剡中第一乡贤,工艺界尊称为“雕圣”,与“书圣”王羲之合称嵊州“两圣”。  二、戴逵的绘画成就        戴逵的绘画因其雕塑成就而不甚彰显,由于年代的久远,今天我们不能看到他的绘画原作。但是我们可以从古文献的记载中了解到他的绘画成就。南朝齐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是这样说的: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荀、卫以后,实为领袖,及乎子能继其美。  “百工所范”“实为领袖”,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到戴逵在绘画上的成就与地位。谢赫评画的品级有六级,戴逵的作品为三品,与同时代的顾恺之同级。戴逵是早慧之人,其绘画的天赋早在儿童时期就已显露出来。《世说新语·识鉴》记曰:  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有专家考证认为这里的瓦官寺可能有误,根据梁《高僧传》记载:“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瓦官寺建于兴宁二年,即公元364年。而王长史王 已于公元347年谢世,所以他们不可能在瓦官寺相见,有可能是另一所寺院。但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四》中有注:“【朱注】《瓦官寺碑文》:寺本晋武帝时建,以陶官故地在秦淮北,故名瓦官。讹作棺耳。”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年份是(265-290年),这样的话,《世说新语》所记之事从年份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对此暂存疑耳!王长史讲这句话,既赞赏戴逵的绘画天赋,更是看出了他的非凡格局。《世说新语·巧艺》又记曰: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钞书亦钞书。唯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范宣是当时的名儒,戴逵是“闻风宗仰,自远而至”,由此可以看到范宣在当时的影响力。要让这位名儒改变对画的看法,谈何容易,看来戴逵这幅《南都赋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列出了戴逵十九幅作品:《阿谷处女图》《孙绰高士像》 《胡人弄猿图》 《濠梁图》《董威 诗图》《孔子弟子图》《金人铭》《三马伯乐图》《三牛图》 《尚子平》《白画嵇阮像》《稽阮十九首诗图》 《五大罗汉图》《名马图》《渔父图》《邻子图》 《吴中溪山邑居图》《杜征南人物图》,还有浙西甘露寺大殿外西壁的文殊像,从作品的名称看,他所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有佛教方面,也有人物、动物、山水等,这也是与他多方面的造诣有关。《世说新语·巧艺》有这样一段记述:  戴安道中年画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语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戴云:“唯务光当免卿此语耳。”  庾道季的“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尽”之评价,戴逵并不认可,他答只有务光才做得到神明不俗。务光者,即是古代隐士,据《庄子·让王》记载,商汤伐桀前,曾请务光出谋划策,被务光拒绝了。商汤建立商朝后,又想让位给务光,务光仍推辞不受,并以此为耻,后负石而自沉于庐水。戴逵认为如果把行像画成一尘不染的话,不适宜大众的审美习惯,从这里我们正好看到戴逵在这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所谓“太俗”即是大众化和通俗化,“世情未尽”即是体现了佛像的人情化,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不可及的膜拜造像,这种情感也是与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同体大悲”和“入世度众”理念相符合的。  戴逵画的原作在宋代时还能看到,宋代书画家米芾(1051-1107年)家就有戴逵的作品。他著的《画史》里有这样两段话:  戴逵《观音》在余家,天男相,无髭,皆贴金。  戴逵《观音》亦在余家,家山乃逵故宅,其女舍宅为寺,寺僧传得其相,天男端静,举世所 观音,作天女相者,皆不及也。《名画记》云:“自汉始有佛,至逵始大备也。”  “自汉始有佛,至逵始大备也”,由此看到,戴逵在佛像的绘画和造型艺术方面是作了里程碑式的创新。  顾恺之在他著的《论画》中曾对他的五幅作品作了这样品评的:  《七贤》,惟嵇生一像欲佳,其余虽不妙合,以比前诸竹林之画,莫能及者。  《嵇轻车诗》作啸人似人啸,然容悴不似中散。处置意事既佳,又林木雍容调畅,亦有天趣。  《陈太丘二方》,太丘夷素似古贤,二方为尔耳。  《嵇兴》,如其人。  《临深履薄》,兢战之形,异佳有裁。  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人最难画,因为须待迁想妙得而传神,所以他选评戴逵的作品都是古贤人物类画,其语也皆从传神的角度来评定优劣。从这五幅画的评语中看,除了《嵇轻车诗》中对嵇康容貌画得过于憔悴外,其它都作了好的评价。嵇康的这首四言轻车诗是:“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也许戴逵是着眼于表达嵇康“心之忧矣,永啸长吟”的情态。  从以上的文献资料与分析,我们可以对戴逵的绘画成就作这样的结论:一是戴逵的人物类绘画作品重在传神,很有感染力;二是戴逵的佛像绘画艺术开始走向通俗化;三是戴逵的佛像绘画风格与造型艺术从他开始已趋完备,并且成了“百工所范”。(未完待续)

第07版:第七版

浙东运河与阮社

摘要:  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滥觞于春秋末,《越绝书》卷八:“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此后晋代贺循开凿西兴运河以溉田,初建时,西兴运河主要用作西鉴湖的配套水利工程。晋至南朝,随着会稽的崛起,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晋元帝谓之“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西兴运河随着会稽郡移民的不断增加,鉴湖效益的彰显,经济日益繁荣,开始发挥其重要航运作用。齐永明六年,“西陵戍主杜元懿以吴兴岁俭,会稽年登,商旅往来倍岁。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求加至一倍,计年长百万。浦阳南北津及柳浦四埭,乞为官领摄,一年格外长四百许万。”西兴运河航运之频繁可见一斑。西兴运河和山阴故水道相连,是浙东运河的精华部分,历史早于隋代凿通的京杭大运河,而浙东运河阮社段则是今日浙东运河之中的最精华部分。这里有古纤道中最精华的玉带、宝带二桥,有绍兴拱平结合的桥梁代表太平桥,有马蹄拱桥梁的典范阮社桥。还有“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二阮”的荫毓桥,以及专门为章东明酒坊开凿的信桥。水乡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阮社南凭鉴湖,北枕运河,东西有江,乡内河道纵横,汇以三湾,旧 十八。昔日酒坊林立,台门考究,民国时期章金三养鱼遍及阮社四周,浙东运河阮社段乃其一也,阮社是最具绍兴特色的水乡、渔乡和酒乡。  一、阮社历史概述         阮社的得名源于社庙,阮社有二庙,前庙祀阮咸,后庙祀阮籍,旧名阮里或阮川。也有一些人说阮社旧名竹村,但我始终没有找到文献源头,我以为仅仅一句相传,未必可信。阮社其实特指社庙所在一带,后取代阮里,成为阮社乡七个村的总称。阮社位于鉴湖稍北,阮四村有地名王家埭,这大约应是鉴湖水利配套工程的残留地名,阮社是最早的鉴湖边聚落之一。西兴运河开凿之后,阮社则北临运河,交通更加便捷。  阮社自来水厂西面农田挖设(下转第8版)

元魏仲远《敦交集》考略

摘要:(上接第6版)隆三十八年(1773),鲍廷博又传录曝书亭本,并校一过。”由此见之,该本从朱彝尊本抄出,并加以批校,并未补遗。  二、敦交人物考略        福源精舍经魏氏两世营建,其间有多少诗人造访题咏已不可详考。《敦交集》旧抄本涉及诗人26人,其中像李孝光、潘纯、高明、朱右、唐肃、王冕、宋玄僖7人,都为当世名贤,学者多有论及,本文不再赘述。其余诸人,或因声名不显,或因资料缺失,鲜为人知。笔者就资料所及,逐一梳理。  在这19人中,有6位是上虞本地文士,除魏 为魏仲远弟外,还有徐士原、徐以文、徐则文、俞恒、严贞5人,集中只载字号,从诗中透露的信息,只知徐氏子弟为魏仲远至戚,其余一概不详。  徐氏为上虞著姓,尤以管溪徐氏为最。笔者查阅了上虞各地的徐氏宗谱后,在《横山徐氏宗谱》中发现踪迹,谱中《同宗迁居古虞三都调马塘历传有官爵者》有“则文,字惟章,元帅府差”、“士原,号仁初,教谕”的记载,同列者还有徐昭文、徐继文、徐焕文等人。考之字号,当为兄弟辈。徐以文不在有官爵者名单之列,这与清《历朝上虞诗集》所载“怀才不遇者”相吻合。徐昭文著有《通鉴纲目考证》,朱右为之作序,并为其撰《小越楼记》,收录于明初刻本《白云稿》中,记中说:“当小越里中,大姓徐氏世居焉,徐之先,以儒显,平江儒学季章君与予交好。”里籍与徐氏宗谱记载吻合。据此,徐以文、徐则文,徐士原俱为小越人无疑。另查《上虞区地名志》,调马塘在小越镇东南,今属赵巷桥村。  俞时中,据元刘仁本《羽庭集·梅南书隐记》有“俞氏世居上虞嵩城里,朱夫子过化之地,余尝为时中者记‘授经堂’矣”的记载。嵩城里即今崧厦,查《崧城俞氏家乘》,俞恒曾官湖广提举司提举。但因时远迹泯,俞氏谱已失其详,刘仁本记亦无收录。另据上虞谢肃明初刻本《密庵稿·草堂疏》:“吾乡清所先生俞时中氏,怀抱利器,未偶于时。纵浪闲情,遂忘于世”。核之时代,应为同一人,《历朝上虞诗集》也持相同观点。由此可知,俞恒字时中,号清所,曾官湖广提举司提举,崧厦人。  严贞,其人遍检不获。考同时期刘仁本、徐一夔为上虞严氏撰写的诗文,可知彼时严氏子弟多才俊,或因年代久远而失载。另据《奉化县志》:严贞,字宗正,号蕉窗,中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累官至云南右布政,善诗律,著有《蕉窗集》。与上虞严贞同名同字,年代相近,附录备考。  其余13人中,会稽陈谟、山阴陈敬、钱塘沈惠心、余姚张克问、徐本诚以及于德文6人,生平暂无处查考,只知徐本诚也是魏仲远甥辈。还有7人则散见其属县方志,其生平概略如下:  赵俶,字本初,山阴人,元进士。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寻择诸生颖拔者三十五人,命 专领之,教以古文,其弟子多为方岳重臣及持节各部者。后以翰林待制致仕。  陈廷言,字君从,天台人。元至治三年(1323)举于乡试,授上蔡书院山长,后迁庆元路儒学教授,以丁忧去。至正中,累官顺昌县尹,后以病辞归。  陈士奎,字起章,诸暨全堂人,文名与王冕相埒。  王萧,字公玉,嵊县人。淹贯经史,操行端悫,善诗文,工篆隶,元授庆元路儒学提举不就。明洪武初,召至金陵,复授前职,以母老辞归,著有《玉轩集》。另据明上虞夏时《守黑斋遗稿·送赵仲实序》载,“剡中赵仲实生,以久从玉轩王先生学,先生既来教授泳泽书院,复从以来,笃志厉学”。由此可知,王在元至正间曾任教上虞泳泽书院。  郑彝,字元秉,号山辉,余姚人。生平以孝友著称,又善作兰蕙。曾任本邑训导,教授有师法,著有《山辉集》。  毛翰,字仪仲,天台人。另据《御制四朝诗·御选元诗姓名爵里》,别有毛南翰,字仲,黄岩人,元至治中辟 山书院山长。戴良《九灵山房集》、袁钧《瞻衮堂文集》载其为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台州府志》断为一人,不知所据。  陆景龙,字德阳,号湖峰,海盐人,移居钱塘。由乡荐官明州学正,著有《湖峰稿》。另据刘仁本《羽庭集·送陆德阳摄东湖书院序》,陆景龙“以明经贡士尝历西湖书院及教授余姚”,后又代理鄞县东湖书院事。  前文已提到,朱彝尊曾对《敦交集》补遗,得释季潭、李延兴、戴良、凌云翰4人。经笔者多方搜求,又得陈秉文、陈樵、吴云、张翥、张昱、刘嵩、葛贞、张庸、释守仁共9人。这13人生平概略如下:  释宗泐,字季潭,天台人。明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 《金刚经》等,并奉使西域。后因胡惟庸案株连,免死遣归,于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传世。  李延兴,字继本,东安人,占籍北平。少有诗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进士,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元末兵乱,隐居不仕,学者多从之。入明,曾出典涞水、永清县学。有《一山集》传世。  戴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人。朱元璋初定金华时用为学正,后弃官逸去。元至正二十一年授为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投靠张士诚。士诚兵败,浮海避居昌乐数年。明洪武六年(1373)南归,避居四明山。十五年,召至京师,欲授以官,固辞不就,次年暴卒。有《九灵山房集》传世。  凌云翰,字彦,号柘轩,钱塘人。元至正年间登乡榜,授平江路学正,不赴。才高学博,为乡党所重。明洪武初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传世。  陈谟,字秉文,上虞人,曾官本邑及镇江府丹徒县儒学训导。  陈樵,字君采,号鹿皮子,东阳人。幼承家学,后受学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谷,潜心著述,为理学大家。有《鹿皮子集》传世。  吴云,字友云,宜兴人,元国子生。明洪武初累官至刑部尚书、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八年,坐事被逮,明太祖重其才释之。时元朝遗孽云南梁王据险弗庭,太祖遣吴云往谕,仗节不屈而亡。谥“忠节”。  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人。父为杭州钞库副使,因家焉。喜音乐,长于诗。受业于李存、仇远,诗名重一时。元至正初,授国子助教,分教上都。后退居淮东,会修宋、辽、金三史,起为翰林院编修官。累迁至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有《蜕庵集》传世。  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庐陵人。元时为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后弃官退居西湖,著书自娱。张士诚礼招不起。明太祖征召至京,悯其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遂更号可闲老人。有《庐陵集》传世。  刘嵩,字子高,泰和人。博学工诗,明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历官兵部职方司郎中、北平按察司副使、礼部侍郎,以吏部尚书致仕。后复起,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有《槎翁诗集》传世。  葛贞,本姓诸葛,字元良,号悠然,上虞人,筑室百楼山。工诗文,善书法。明洪武朝累举经明行修,不就,卒于家。著有《悠然集》。  张庸,字惟中,号全归,慈溪人。生有异质,少得诗名。元季兵乱,署上虞山长不就。明洪武六年膺荐,以疾辞归。一生课徒为业,终老乡里。有《全归集》传世。  释守仁,字一初,号梦观,富阳人。发迹于四明延庆寺,主持灵隐。明洪武十五年,征授僧录司右讲经,升右善世。二十四年,主天禧寺。有《梦观集》传世。  在《敦交集》中还涉及几位特殊人物,他们并无作品留存,但却频繁出现,如王 《席上次王交山韵》 《王五云宿识趣轩值连雨暴涨竹深赋诗余亦次韵》,严贞《和拙守王先生竹深轩赏杏花诗韵兼呈上尊眷叔》,朱右《寄简棣萼桥梓诸亲友兼呈汉章征君》等,其中朱右该诗有“诗成定过王征士”句,可知这位汉章征君也姓王。诗中所提王交山、王五云、王拙守、王汉章等人,想见与魏氏关系匪浅,但是学者鲜有论及。  王交山,其人在明代文人著述中多有提及,如刘玉《巳疟编》“左布政王廉,极有文名,人皆称为交山先生”、叶盛《水东日记》“括苍王交山先生廉论寇准奉驾亲征之非”等。由此可知,王交山即王廉。王廉,字熙阳,括苍人,寓居上虞。研穷经史,工诗善琴。洪武二年,学士危素荐为太子说书,授翰林院编修,与修《元史》。三年,奉使安南。还京改工部员外郎,固辞,出为渑池丞,迁知叶县,累官至山西左布政。撰有《交山集》等著作多部。  与王廉同时寓居上虞的还有其兄王霖。据《上虞县志校续》记载,“王霖,字叔雨,括苍人,学博词古,为士林仪表,官登仕郎、浙江行枢密院都事。元季扰壤,与弟廉过上虞,乐盖湖之胜,遂家焉。”而据王霖《得月稿》序,“余侨居上虞夏盖湖上,元至正间,则耕尝侍其季父来游夏盖湖,其所居,与余相去无半舍”。据此可知,王氏兄弟隐居上虞约在元至正年间。刘仁本《羽庭集》有《五云为括苍王叔雨赋也叔雨拟托于云避地上虞之五郛作云溪云堵云居云松云路以自娱为之赋焉》,五云即王霖别号,“五郛”为“五夫”讹称,时朱右也寓居于此。  王廉兄弟学识渊深,寓居上虞期间学子争相师事之,其中就有前文提到的横山徐氏子弟,较著者有徐,著有《成玩稿》,其人县志有载。徐氏谱又载“()师事括苍王先生于白云精舍……时先生之昆季皆假馆夏盖湖上,其东南之遗老,与王内交者,往返无虚日”。而朱右《白云稿·撄宁生传》则有名医滑寿在上虞王廉诊治的记载,起因是“熙阳馆于魏氏,一日乘盛暑肩舆入邑,涂中吐血数口”。笔者以为,能够请王廉坐馆教习,又处夏盖湖上的魏氏,非魏仲远家莫属。魏氏虽然富饶,家有湖山园亭之趣,但终究声名不显,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名贤造访,应与王氏兄弟的声望和学识有很大关系。  王汉章,《余姚县志》有载,名旭,号守拙,强学力行,隐居教授,学者多从之游。明洪武中以博学授英山知县,兴学劝农,吏民亲爱如父母。而据明郑真《荥阳外史·拙守斋记》记载,“四明王先生汉章,卜居舜江上,扁其斋居曰拙守”,戴良《九灵山房集·拙守斋铭》也有“会稽王汉章,宋礼部尚书厚斋先生之裔孙也……乃欲拙守其先业,而题其斋以示警”。由此可知,拙守即为王汉章别号,《余姚县志》误作守拙。  旧时,文人斋堂楼馆请名贤作记引为风尚,魏仲远也不例外,这其中尤以宋濂的《见山楼记》最负盛名。由于《敦交集》旧属诗抄,并没有收录相关记文,因此究竟有几人为魏氏撰写过序记铭跋已不得而知。除罗以智补遗的贝琼《竹深记》外,尚有任士林《魏氏福源精舍记》、朱右《养拙斋记》等。  宋濂作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其人自不必多言。任士林,字叔实,号松乡,奉化人。幼颖秀,六岁能属文,诸子百家,无不周览,乡子弟多从之学。元元贞二年(1296),由江浙提举荐举,复兴文公书院,后转任上虞教谕。元至大初年,荐授湖州安定书院山长。有《松乡集》传世。  贝琼,字廷琚,号清江,崇德人。年四十八始领乡荐,张士诚屡辟不就。明洪武初聘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荐举,任国子助教。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传世。  综上所述,有稽可考,与魏仲远有敦交之谊者,共计45人。如此众多的文人参与唱酬,这在上虞的文化史上是空前的。  三、《敦交集》诗文考略        作为这段风雅历史的文字见证,《敦交集》不少诗作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文人聚会的情景。从时间来看,多集中在元至正年间,有明确纪年的,诸如王冕《乙未春访仲远宿寄傲轩观李著作诗遂赋长句》,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作;高明《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为至正十七年作;陆景龙《至正庚子三月七日魏处士昆季邀予游夏盖湖憩福源精舍胥会者九人各赋诗一章》,则记录了至正二十年,魏氏兄弟邀陆德阳等九人来游夏盖湖福源精舍,席上共赋诗篇;最迟的是至正二十五年,王 来游,众人分韵,有《至正二十五年季夏望日燕寿乐堂分韵得高字》记其事。雅集内容多以游览湖山、饮宴欢谈、分韵唱酬为主。  除了席间即兴之作,还有一些作品是遥相唱酬。如朱右《客临濠奉寄竹深隐君》、唐肃《七月廿日翰林东署有怀竹深高隐兼简上虞诸故人》,均是在外思念友人时写成。而刘嵩《题魏氏见山楼陶秘书邀赋》写道:“为言魏氏楼居好,邀我共赋山楼篇……我虽未曾游上虞,闻君诵诗心已娱。”明确作者未曾到过上虞。诗中可知,这位陶秘书与魏仲远也有敦交之谊,但因没有明注,其佚诗亦未发现,其人究竟是谁,现已无从知晓。  与此同时,笔者注意到,这些名贤唱和诗中频繁提到魏仲远的作品,如《奉次仲远丙戌新正之作》 《次韵竹深隐君入邑感怀》 《敬和竹深庚兄雨中感怀诗韵》等,都是依魏氏原唱而作,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存世的《敦交集》及相关史料中,魏氏诗作已不见踪影。究竟是《敦交集》没有收录,还是原籍散佚,已是不解之谜。  《敦交集》旧抄本诗75首和朱彝尊补遗诗6首,流传较广,本文不再复述。以下就鲜为人知的12首佚诗,作一简要列述:  《上虞县志校续》卷二十八,录有陈樵《上虞魏氏湖上精舍图》一首,而在其所著《鹿皮子集》卷三中,同名诗共有两首。  《历朝上虞诗集》卷六有葛贞《魏仲远过访次韵》一首,据本书《凡例》称出自《葛氏家藏诗抄》;卷七有陈谟《魏仲远竹深轩》一首,注出明谢谠《皇明古虞诗集》。此外,明代另一些诗词选集中也有相关佚诗。沈敕《荆溪外纪》卷七有吴云《题魏仲远见山楼》一首;宋绪《元诗体要》卷一有李孝光《福源精舍》佚诗一首。  同时期文人专集,也有不少散落的唱酬作品。如前文提及的刘嵩《题魏氏见山楼陶秘书邀赋》载其《槎翁诗集》卷三;张翥《蜕庵集》卷二有《识趣斋为山阴魏仲远赋》一首;张庸《全归集》卷五有《福源精舍为魏仲远赋》一首;释守仁《梦观集》卷三有《上虞魏仲远福源精舍》一首;张昱《可闲老人集》卷三有《题福源编后》 《筠深轩》各一首。  历史恍如滚滚洪流,淘洗万物。当年规模宏大的福源精舍与夏盖湖一起,早已不复存在,群贤毕至的《敦交集》也非完璧。我们目前所知十分有限,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讨论与批评。

第08版:第八版

浙东运河与阮社

摘要: (上接第7版)管道时,搞基建的同学告诉我曾挖到大量陶器碎片,说明很早就有人类在此定居。阮社拆迁时,笔者在工地的挖土堆中捡到过几片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印纹陶碎片。可能越国时期,此地已有零星聚落。南宋时期运河塘上已经建起了阮社桥,这是从运河进入阮社的门户。唐代建有阮社教寺。宋 湛法师“与莹行人于阮社同建无量寿佛殿,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三圣相,一夕面西诵经。正坐作印而化。”阮社教寺元时毁于战火,后并入柯桥融光寺。相传融光寺的四大金刚就搬自阮社。阮社有地名山门头、百罗泾可以大概想象当时阮社教寺的规模。阮社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当属古纤道。嘉泰《会稽志》载:“运道塘,在县西北一十里。《唐地理志》云: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筑。”这应是古纤道的前身,但是当时的运道塘和现在的古纤道肯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元和时期的运道塘主体是泥塘,到了明弘治中,知县李良重修,以石,古纤道才形成今天的初步模样。阮社桥以东有一段用条石垒砌,石头表面粗矿,呈团状,可能是明代原物,其他地方在八九十年代维修后多为平面石板,破坏了原来的风格。这种表面粗矿,呈团状的条石铺法在 湖中的避塘处也可见到。古人造纤道是给纤夫走的,这种未经打磨,原始粗矿的石头更能增加摩擦力,也能降低造价成本。希望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的古纤道应该保留此特色,千万别在以后的维修中,好心办坏事。笔者儿时,阮社段古纤道上都是这样坑坑洼洼的石头,晚上去运河边抓鱼,如果没有手电筒,很容易摔跤。九三年维修后,很多地方被旧石板代替,古纤道的韵味自然就少了很多。  二、阮社的酒坊与古纤道的关系     1.恒丰酒坊与纤道桥     阮社是著名的酒乡,兴盛于清中期,至民国时期黄酒产量雄踞绍兴三大酒乡之首,北销京津,南至福广,以上海为窗口,甚至远销台湾、东南亚。阮社江头的高长兴与德国人做生意,黄酒经销远至欧洲。阮社人做的多是外地批发生意,过去黄酒基本靠水运,浙东运河则是外运的门户所在,因此阮社人对于官塘的修筑特别支持。至今流传着一些酒坊老板修路造桥的故事。从太平桥至板桥段古纤道就是由阮社酒坊老板章文镇、章彩彰带头重修。《纤道桥碑记》上说“自太平桥至板桥所有塘路以及玉、宝带桥,计二百八十一洞。光绪九年八月,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从太平桥始,阮社人依次称为十八洞头、一洞头、一百洞头(112孔)、余渚桥、二百洞头(149孔)。笔者十年前曾步行数过桥孔,算上余渚桥一孔,在古纤道上则正好是281洞。按《纤道桥碑记》顺序,则一百洞头应是玉带桥,二百洞头当称为宝带桥。两桥平桥孔外侧,每隔一段多刻有修造者的名字。阮社有毛氏,从外地避难阮社,后改入阮社茅氏,匠人毛文珍或许也是阮社人。  《纤道桥碑记》所载章文镇、章彩彰为兄弟二人,自幼丧父,少年丧母,后以酿酒发家,《山阴阮社章氏宗谱》皆有传记。  章文镇是家中长子,还有二个不成年的弟弟,母亲离世时才二十岁。因为家贫,曾割下自己屁股上的肉为母亲做药引,其孝感天。章彩彰16岁开始到宁波恒丰酒肆习业四年,学得本领,回家后与人合作重新恢复恒丰号酒坊,并被公推主持酒肆。后由其兄文镇在阮社主持酿造,他负责对外经营,兄弟同心,逐渐扩大酒坊规模,以致小康。章文镇、章彩彰祖居位于阮社东江,那一带原有很多大台门,原先都是酒作坊,解放初期不少房屋为绍兴卫校、绍兴师专所征用。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章培恒先生就是章文镇的直系后代,其家世代酿酒,民国时期作坊迁至苏州,章培恒先生在苏州出生,幼时跟随祖母生活在阮社,他的名字是绍兴华舍的书法家周庸村所取。章先生幼时体弱且调皮,初中以前成绩并不好,高一时还两门功课挂红灯,记大过二次。后考入复旦大学,才发奋读书,成为一代大家。  2.善元泰与阮社桥     阮社桥建成于南宋嘉泰以前。清末阮社章氏十八世彩彰公有重修记录。而最近一次重修当在民国晚期,阮社善元泰酒坊主人荣生店王主持。荣生店王一生行善,修路造桥办龙局,在阮社口碑不错,是我小学同桌的祖父。据同桌所言,她爷爷做了一辈子的好事,临死前唯有一件事情耿耿于怀,好心办了坏事,反招人抱怨。解放前夕,荣生店王重修阮社桥后,特意请人在桥栏上凿了四只狮子,狮子落成,颇为自豪。可惜这狮子凿好,桥是美观了,但是苦了背纤人。纤夫背纤,每过此桥,纤绳总被狮子挽住,修造者反遭纤夫唾骂。荣生店王得知后,不得不再请回工人,将栏板、狮子拆除。今古纤道上的石桥皆无护栏板,原因皆因此。将来维修,如果有了好事者不谙此设计原理,则会因此改变古纤道的历史特色。古纤道上的桥都是没有桥栏杆的,该简单的地方还是得简单。  善元泰与章东明酒坊都出自兆良公之后,酿酒始于章兆良。兆良公很长寿,在乾隆时期创立酒坊,一直活到了咸丰朝,阮社前庙的其中一根石柱上有咸丰时期兆良捐助的落款。善元泰是章兆良第三个儿子后人开创的,章东明是兆良的长子,他们这一代兄弟同心,共同经营酒坊。善元泰酒坊位于阮社狗弄堂南面,是从一户没落的官家子弟买入,原是司马第台门。弄堂北边的台门是他们的祖居。后因场地不够,租用洋少爷家在百罗泾的场地做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查时,在家中隔墙里被抄出七十多坛陈年花雕酒,成了如今绍兴最古老的黄酒,那张著名的“坊单”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坊单中说:  浙江绍兴自马、汤二先贤续大禹未竟之功,建堤、塘、堰、坝,壅海水在三江大闸之外,导青田鉴湖于五湖三经之内,用斯水而酿黄酒,世称独步,实赖水利之功。近今酒税,绍兴独重,比较别处,数逾五倍。有避重税之酿商,迁酿坊于苏,属仿造绍酒,充盈于市。质式与绍酿无异,惟饮后常渴,由于水利非宜。更有唯利是图之售商,售仿绍则利重,售绍酿则利轻,每使陶、李之雅士,有难购真货之势……民国戊辰年(1928)正月本坊章鸿记主人谨述。  阮社拆迁时,同桌又在家里找出一张善元泰酒坊单:  砌(本坊)章荣生,创设浙绍阮社,专造花雕绍酒,精制玫瑰药烧,始业于兹,二百余年,世界传名,亿千万里。得天地之精华,成秘传之制造,所以中外群称,官商共赏也。盖镜水发源会稽山,波芬口馥,金 运来之糯米,粒大性粘,取之于湖心,既清又冽。春之于 手,极熟且精,冬蒸是,春社生香,天神地,供献得偕乎鼎俎,嘉宾上客,酬酢可用于坫。无如绍地酒税重加,商大困,于是贪利之徒,纷迁苏地,仿造绍,不顾祖宗之世业,意图射利,自甘国货之摧残。水地不相宜,饮后必渴,目珠之淆混,为害实多,不得已,以定力而支持,允孚众望。某在斯,夫谁敢欺罔。有美必彰,坐花醉月,助太白之诗才;骑马乘船,快贺监之雅兴。冠阮社名以辨别,使本坊酒格外显扬,小引一张,包藏(土墨)口,字纸请莫抛弃,荣生二字,传播人心。醇醪赐顾,尚祈垂鉴焉。   民国壬申年(1932)正月 日阮社章荣生酒坊谨启。         发行所开设上海抛球场善元泰绍酒栈     善元泰与章东明酒坊同为章兆良之后,酿酒始于兆良公,当在乾隆时期。兆良长子东明、三子渭山,善元泰为渭山之后。东明公时酒业未分家,兄弟三人,同心经营。渭山生三子,长子早逝,二子文鸿,民国戊辰年坊单落款的章鸿记,便由文鸿创立,渭山公这一支则发展成为后来的善元泰。善元泰于1875年进驻上海,店铺位于河南路432号。台湾著名诗人纪弦,晚年的乡愁以上海为最,魂牵梦绕的想去上海的三家百年老酒店看看,其中一家就是善元泰,可惜自从四八年离开大陆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喝到善元泰的酒了,善元泰的作坊遗址也随着阮社的拆迁,进入了历史。  3.章东明酒坊与信、信桥     阮社绍兴第四人民医院的院址是在章东明酒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酒坊北临铁路、104国道。民国时期杭甬铁路、公路修建后截断了章东明酒坊与浙东运河的连接。此后酒坊通过运作从省政府拿到特批,在酒坊北面的铁路及公路上重新建设涵桥。这在当时,没有相当的实力与人脉关系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是章东明酒坊却偏偏做到了。如今这个特批开挖的铁路桥、公路桥早已因为铁路抬高,公路扩建已不存在,但通向古纤道的石拱桥却还在那里。此桥无名,作为本村人也叫不上名字,我姑且称它为信桥。桥东侧朝长池曾有石碑一块,上刻“祀神处”三字。四院在阮社时,桥西南有小饭店,后四院搬至柯桥,饭店就关门了。纤道将长池和运河分开。这条新挖的小河经长池通向章东明酒坊,酒坊东边开有后门,当时黄酒就是从此运出去。门外新挖的,村里人称信(新),因为这里是章东明信记酒坊,因此笔者以为信 比新 更贴切。底建有机谷厂,是酒坊的配套设施,采办从外面采购大米回来就直接运到机谷厂,舂米后再送入作坊内,这样可以减少稻谷搬运的麻烦。  章东明酒坊是阮社最大的酒作坊,早在1840年,五口通商时,酿酒已达六七千缸,后子孙繁盛,分为多家酒坊,但都仍冠以章东明头衔。主要有章东明正记、章东明信记、章东明介记、章东明浚记、章东明伯记、章东明芳记、章东明惠记、章东明豫记等。旧时本村有陆姓,也开酒坊,然酒坊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因此销路困难。后通过与章东明家族通婚,贴牌章东明,而得以生存。章东明酒坊于1848年进驻上海,有南北二庄。稍后入驻天津,用全城明记堂号。不久即被北京同仁堂看中,同仁堂的药酒全部指定由章东明酒坊生产。为此,章东明酒坊特意酿制一种叫“石八六桶”的酒,供应同仁堂,为保证质量,存放三年,才可出货。  到了建国前,在阮社章东明酒坊以浚记为大,绍兴第四医院大部分房屋都是他家的,其余还有祺政家,当时已有部分作坊房屋卖于久康家。久康也从事酿造,当时规模不小,在杭州开设酒楼,酒楼建筑至今尚屹立于杭州中山中路。寿昌为章东明 记掌门,曾任开泰乡乡长,经常布施穷人,那时有村人无钱下葬时,他常常会提供基本的棺材、草席,在阮社口碑不错,但因为认了国民党师长做干爹,解放初期死于政治运动。  寿昌无兄弟,亦无堂兄弟,在堂堂兄弟中排行老大。排行老二的是章祺政,祺政尝遇28军62师师长陶柳,得其赏识,投笔从戎,随62师参加沪淞会战,在陶柳麾下任上校参谋。抗战胜利后,担任浙江省视察一闲职,受从兄邀请,回乡任阮社乡乡长。  祺政,字雪蕉,又字牧石,芳轩公长子。民国六年(1916.1.13)生于阮社。祺政幼承庭训,聪颖嗜学,毕业于国立浙江美专,工金石,亦善书画,西泠印社社员,可惜解放初便死于政治变故,仅有几件作品留世。阮社四院内有一处石门框门额是其书写,即其故居。  过去章东明酒坊做酒十分重视质量,专门派人去江苏采购上等糯米,水源取自鉴湖上游秋湖石门塘,当地有一小庙,酒坊买通庙祝,工人摇着大船去那里取水后,到庙祝那里取一支签,一支签就是一船上等的鉴湖水,好米、好水加上善 的好手,于是章东明酒坊历经七代不衰。  绍兴三大酒乡,东浦出名最早,其次湖塘,阮社后来居上。建国前上海黄酒业大同行有二十二家,阮社独占十二,加之阮社乡江头的高长兴,共计十四家,占大同行的63.6%,在绍兴的酒坊数量虽略逊东浦,产量却为绍兴之冠。曹聚仁在《绍兴酒》中说:“阮社村到处都是酿坊,满堤都是大肚子的酒坛,一眼看去,显得这是醉乡了。”可惜的是,作为绍兴酒乡中的酒乡,已经淹没在拆迁中。  三、古纤道历史文化及特色        1.古纤道上的桥文化(仅列与阮社有关)        今古纤道为西郭门至钱清一段,全长25公里许,其中以柯桥镇西谢桥至湖塘板桥约7.5公里长之古纤道,作为文物保护。1983年市文管会整修,1989年县文保所再次修缮。1991年至1993年又作较大整修。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桥至柯桥有一段为避塘。谢桥也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村子拆迁改造时曾挖出过六朝砖室古墓。古纤道在柯桥镇上有一座柯桥,建于南宋嘉泰以前。柯水从其下流过,因名柯桥。柯水、柯山的得名又缘于柯亭。柯亭是东汉蔡邕避难江南途经露宿的地方,因为蔡邕用柯亭的椽竹制作了一支笛子,这支笛子被称为柯亭笛,因为这个笛子太有名了,于是山称柯山、水称柯水。古纤道边有二处寺庙都与阮社章氏有渊源,柯桥融光寺、弥陀寺重建章氏都出资颇丰,如融光寺,章文镇、章彩彰两兄弟各出资千金。文镇与彩彰在古纤道上出资重修的桥还有行义、梅墅。  融光桥:位于柯桥东首,横跨浙东运河,当地人称“柯桥大桥”,因附近有融光寺,故桥名融光桥。始建于明代,大约在弘治开市前后,今桥风格有明代特色,崇祯时期重建,祁彪佳有记。光绪十七年再次重修。2017年在柯桥季家台门内发现一块刻于光绪十七年六月的告示碑,告示由绍兴府山阴县正堂颁发,该“告示”以筹资整修融光桥,并治理周边杂乱环境,明确划定违规侵占融光桥、严令禁止有损公德的行为。该告示有二处重要信息,一是融光桥在光绪十七年有过一次重修,这在过去地方文献上从未出现过。二是阮社人章平渭参与重修融光桥。《山阴阮社章氏总谱》记载,章平渭是章彩彰第四个儿子,官名肇熊,字望之,行四。会邑附贡生,五品职衔。光绪丁酉年协修宗谱,生有四子三女。  荫毓桥:位于柯桥与阮社之间的古纤道上。单孔马蹄拱石拱桥。是江头出入官塘的水路要道,阮社人去柯桥集市水路穿过江头也由此桥进入西官塘。桥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彩彰公传》记载,阮社章彩彰曾捐修此桥,时在清末。今桥为民国时期重修。桥上有联,今存一柱。原为“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二阮”。猜测荫毓桥地名:荫毓,荫,遮荫、庇荫,毓乃阮社章氏毓字辈,修造者章彩彰是阮社章氏毓字辈的祖辈,意思或许也有庇荫子孙的意思在里面。《新华字典》载:“毓同育,多用于人名。”“(彩彰)公生平以早岁迫于谋生,不能读书取科名为憾,因培植幼子平渭读甚力。”荫毓可谓一语双关。  信桥:位于阮社四院道口北面的古纤道上。建于民国时期,单孔石拱桥,用块石叠砌。桥东南侧原立有“祀神所”三字石碑,数年前尚在,今不知所踪。  阮社桥:信桥与阮社桥之间尚有二桥,因不古,搁置不论。阮社桥位于太平桥东,是浙东运河西路进入阮社的咽喉。始建于南宋嘉泰之前。中国古桥名录有收录,是马蹄拱石桥的代表,拱券弧度呈272度。桥底龙门石上雕刻鲤鱼跃龙门。清末,章文镇、章彩彰兄弟重修,民国晚期善元泰酒坊主人章荣生亦有重修。  太平桥: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相传太平桥是亭后人所建,民国十八年,阮社人茅炳炎主持重修太平桥。太平桥南有石碑亭,碑下有,此亭毁于七十年代。碑记疑为修纤塘路时的碑。沦陷时期,日本鬼子在太平桥上建有碉堡,至今桥上尚有临时柱孔。太平桥的高低平桥原有石栏板,桥北有修船作坊,中央四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有记录。2005年在桥北有大量临时小棚,住有几十个外地类似要饭的民工。抗战时,太平桥边的寺庙做过临时阮社小学。  关于太平桥,阮社人还有一个大脚的传说,据说太平天国时期,长毛沿浙东运河一路打进来,远远看到太平桥上坐着一个神人,此人的脚特别的大,人坐在桥顶,大脚一直挂到运河里在洗脚,长毛见此而退兵。  纤道桥:自太平桥起,有十八洞头,过十八洞头是一洞头,岸边原有石凉亭,运河此处河段称为大西湾,阮三村有一片农田位于运河北面,农忙时,村人多在此处休息,呼喊对岸先到的船只摆渡。过一洞头便是一百洞头,然后过余支桥即二百洞头,二百洞头西首是板桥,共计二百八十一孔,是国内最长的石梁桥。  2.古纤道和阮社的结合与风景建设利用         阮社段的古纤道是绍兴作为酒乡的见证,阮社是民国时期绍兴最著名的酒乡,其乡人在苏州、嘉兴创建的酒坊成为日后此两地黄酒业公私合营时的主要来源。阮社又是以嗜酒如命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阮咸叔侄作为土地神,且阮社台门众多,建筑考究,水道纵横。可惜于2017年初被拆迁,阮社拆迁的石门框、石销墙、青石板之多冠绝绍兴,被拆除明代仪门石门楼二处。当时阮社有三普建筑多处,拟移建于柯桥古镇。今阮社尚存诸家台门(阮社幼儿园)、水阁桥、前庙、后庙、福潜庵和纪念阮籍阮咸的籍咸桥,石砌河岸保留完好。  经过阮社桥的小九坊河,是过去鉴湖水通向浙东运河的重要支道,大雨之后水流湍急。在籍咸桥南常形成漩涡,乡人常说此处河心两晾竿不见底。由于小九坊河道狭窄,出水不畅,浙东运河的水会形成往南回流。梅雨过后,乡人常于桥洞兜鱼。小九坊河是浙东运河连接古鉴湖的重要通道,此河道应当受到保护,河道两岸的石砌堤岸应保留原生态。如果对两岸进行规划,适当恢复一些古代建筑,或被拆迁的三普建筑适当回移,利用阮社人的乡土情结,重建一些祠堂,乡土风情纪念馆,使之与现存的庙宇、古桥结合起来,为阮社留下一点历史的记忆,更是为浙东运河与古鉴湖的利用留下一个伏笔。沿河可以新建一些小酒馆、民宿。过去阮社有专门的修船作坊,有船坊。万安桥北至铁路桥下可以建设一个停车场,和传统的游船码头,以乌篷船、明瓦船为水上的士,开辟四条水上线路:阮社——古纤道——湖塘环线;古纤道——阮社——柯桥古镇;阮社——古纤道——东方山水;古纤道——阮社——柯岩鉴湖。  古纤道是绍兴旅游的一张金名片,然而这么多年来都无法被利用起来,原因是过于单调,又是单线,缺少景深,因此若要利用好古纤道,就必须让游线变得丰富。阮社太平桥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景点,在进入阮社桥过铁路桥南设置游船码头和停车场就能为游客争取停留点。此处拆迁用地因为离铁路较近,利用率不高,桥下很多空地用来建设停车场和码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绍兴要做大旅游业,浙东运河与古鉴湖是必须要有机的利用和统一起来,形成合力。阮社处于柯桥古镇、古纤道、柯岩鉴湖、湖塘、东方山等几处经典的中间位置,是连接这些景点的枢纽,具有无法替代的地理位置。如东方山水是一个纯现代的景点,如果在它的边上保留传统的绍兴风情,强烈的反差更能产生时空感,如玻璃金字塔于卢浮宫前。在阮社还没有彻底被小区建筑污染前,我们还是可以划出部分河道两旁的面积做合理规划设计。今后也可以要求开发商按照设定的设计要去建筑设计。如果能做的好,同样可以做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关键还在于我们现在的定位与思考。我们已经错过了一次保护的机会,但是我们不能不为绍兴考虑长远的旅游风景布局,不能再错过一次挽救的机会。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675次访问,全刊已有71318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