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传飞:漫漫科研路唯有热爱与专注同行

   期次:第509期      查看:16   

王传飞,文学博士,中国乐府学会理事,语言文学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国传统文化。著有《相和歌辞研究》、《史记评注》、《绝代风华——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等作品。博士论文获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学术成果获市级哲社优秀成果奖1次。参撰《文学名著半小时》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首届音像制品一等奖;参编《中国文学史话》获长白山图书一等奖。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项,北京市“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市厅级项目2项,于2023年获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1项。

科研与专注共行,迸发思想碰撞“学”之有味在“专注”。“第一次接触科研,做学术研究是在硕士的时候,那时候主要是围绕诗经。”谈起第一次接触科研,王传飞脸上洋溢着对学术研究的喜爱,从学术训练到针对选题再到相关课题的拓展,王传飞坦言,硕术生涯的学术学习给了自己很大帮助,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埋下种子。“但研究课题的过程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也遇到过死胡同。”缺乏头绪、茫然时,王传飞认为“学”之有味在“常学”,他把乐府诗集和汉唐诗词拿起来反复看,背熟背透,在这基础上一边学习历代研究,一边巩固基础做起杂记,“那时候总是去各大旧书馆、老藏馆借书,一开始这些地方都不大乐意拿给我看,更别说借了,但后来我常常去,日日去,时间久了也会容许我再多看会”,一边查资料,一边整理各学家的研究观点,那几年王传飞的研究笔记摞了整整一个书柜。“善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王传飞笑言,“铆足‘钻劲’,锤炼‘韧劲’,突破‘实践梗阻’,历经四年终于跌跌撞撞迈入学术研究的门槛。”

科研与教学结合,引导学生前行“学”之有味在“践履”。说到教学与科研的理论认识,王传飞认为“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跟教学有关的科研吸收、转化到教学中去”。课堂上,王传飞把教材中有关乐府诗歌的知识进一步细分为读诗和歌诗,向同学们讲授他的理论成果,让学术研究融入日常教学,做到求知求真求实。另一方面,王传飞会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扩展教学内容,力求把最新最前言的科研理论成果教导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深”上下功夫,于“学”中知理,方能筑牢根本、砥砺初心。

在送给学生的建议中,他提到,“作为本科生,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自我定位,分层次去对待专业学习要求和能力培养,比如汉语言专业的同学,若想要从事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而考研深造的同学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应当拓展经典作品的阅读面和阅读深度,同时关注文献学知识与方法,精读几本与专业对口的书籍,适当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等等。”他坦言,“无论是本科生亦是研究生,都应当努力培育一技之长,这样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科研有时是枯燥的,但对于王传飞而言,长期面对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并不是煎熬,而是沉浸其中的思想碰撞,以及从中收获的欣喜。

(胡静宜罗林峥王一如)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825次访问,全刊已有721378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