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钱宰:元明易代之际的谦谦儒师

   期次:第509期   作者:●吕夙婉   查看:28   

恳辞还乡,特授文林郎、国子博士致仕。尔尚师表一乡,训诱后进,以裨治政,庶几不愧乡大夫之教,则朕犹有望焉。’”到洪武十年(1377)乞休,钱宰为朱元璋的新朝培育人才已有四年。

至于钱宰乞休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断为朱元璋实施的高压文化与政治统治。历史研究者们常用钱宰的《早朝诗》来反映这段历史,诗曰:“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尽管他的诗文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诗,但叶盛《水东日记》、郎瑛《七修续稿》、邓球《泳化续编》等均有记载。清代谢启昆《树经堂诗续集》卷二《论明诗绝句九十六首》亦论及此诗:“颁来缯绮侍朝衣,南市楼头赐宴归。饭熟人闲犹未醒,卧吟想见古音稀。”当代学者苏向荣考证了《早朝诗》的真实性,并对其被遣归的原因与时间进行了辨析。由此可知,《早朝诗》乃钱宰所作无疑。诗成后,很快被人报告给皇帝,朱元璋知晓钱宰的退隐之心后,便在第二日的御宴上赐其归乡。这首诗并未影响到朱元璋与钱宰的君臣关系,钱宰及其家族也没有受到惩处,想是朱元璋念及钱宰年岁已高,又有参与文化事业、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功劳,从而宽宥了他。

钱宰致仕归乡后,其圹志记云:“日以著书为乐,中外达官、四方游士求为文者辐辏于门。”钱宰所作散文主要有送别文章与斋堂记解题两种。前者从友人将往之地着笔,强调该地的历史意义;后者则从匾名入手,引用儒家经典进行阐释。两种都寄寓了对友人、弟子、乡贤的关切与希冀。这种关切与希冀具体表现为涵煦盛明之化、乐享太平之盛、宣扬贤孝之德等,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准则相符。在度过一段闲适的致仕生活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钱宰又被征召为会试考官,参与阅卷工作,二十七年(1394)参与江西乡试衡文。圹志记载的活动更丰富,“前后四考浙江乡试,一考江西乡试,一考会试礼部,凡六主文衡,所得门下士尤众。”

钱宰能够参与到朱明王朝的人才选拔中,反映出其学问深厚,令人信服。清人邵晋涵的《南江诗文钞》卷十三《临安集提要》有言:“宰学有本原,在元末已称老师宿儒……沉潜经训,同时宋濂诸人并心折焉。”可见当时的文学大家都对钱宰予以认可。邵氏也对其诗文称赞有加,“然其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与杨维桢同郡而不效其奇崛之体。黄佐称为‘刻意古调,心追汉魏’。朱彝尊《明诗综》亦许其‘波澜老成,诸体悉合’。固明初一作手矣。古文词亦与诗相称,操纵有法度。不蹈元末冗长之习,可谓卓然能树立者”。然其《临安集》在近现代少有研究,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其诗歌题材丰富,包括题画、唱和、颂诗、拟古等内容,创作风格平稳,用字不落俗套。钱宰重视情感的抒发,诗歌表达含蓄内敛,赞颂历史人物却情绪激昂。散文大致可分为纪念盛典、友僚赠别、乡贤斋堂解题三类,多数文章都追随朱子一派,少数文章也流露出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痕迹,突出“静”与“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他的诗文作品集中收录在《临安集》中,经考察,《临安集》有二十种版本存世。其中文溯阁《四库全书》本、北大图书馆藏清抄本(SB8330)与清传抄《四库全书》(李滂补校)本、台湾图书馆旧抄本(11203)、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藏本、中科院图书馆藏本、国图普通古籍库所藏年代较晚的清抄本(XD7316)与清末民初抄本(100773)因不便查阅或时间原因未能逐字核对,其余十二种版本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明清十卷本抄本,一是四库六卷本系列。明清十卷本抄本包括国图明抄本、南图明抄本、澹生堂本、丁丙跋本、清抄本(黄山书社)、傅增湘藏清抄本六种,以及今人整理的《全明诗·临安集》与《全明文·临安集》采用的明抄底本,共七种;六卷本包括翰林院抄本、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孙毓修藏本、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临安集》五种。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三补充了《临安集》的著录情况,认为《四库全书》“提要失考”,因为《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已记载钱宰《临安集》十卷。而且赵魏(道光年间去世)的《竹崦传抄书目》也写到《临安集》“凡十卷,百二十三页”。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与何宗美的《〈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均有一定的补充记载。经过比对,十卷本最完善的是国图明抄本,六卷本比较完整的是文渊阁本。

文学内容与思想方面,王培友与左东岭将钱宰视作浙东文人集团的成员,从而进行群体研究。笔者借助《临安集》对钱宰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他是跨越两期的儒者,经历了从“学术多元化局面”到独尊朱子阶段。他秉持文以载道观,并将这种理念诉诸《临安集·诗(文)集叙》。《诗集叙》首先历数前朝诸家诗人,简要总结了从诗歌的产生、发展到钱宰所处时代的诗史,“俾吾子若孙知历世诗家之所当法者”,即希望家族后人能向叙文中列举的“作者”学习;继而对所处时代的文学状况进行总结,“圣明隆兴,道与时泰,文与世升”;并向文学家们发出号召,“敷陈善颂,咏歌大雅,以鸣帝世之盛,如汉乐府,如周雅南,如虞廷九歌,有世之文章大家,任作述之寄者在焉”;且提出“雅颂之作,是宜上继商、周而超乎汉、唐之上矣”的期望。钱宰本人也身体力行:“余也鄙陋素习,衰迈日侵,自知不足以继作者之后矣。然其志则不忘乎诗……而余之芜辞俚语,或得附于康衢击壤之谣云。”他在几篇散文中多次表达了渴求人才辅佐治世的热切心情。

钱宰的思想在传统儒家思想范畴里呈现出新的变化。夏咸淳《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描述当时的学术思潮:“诸儒对儒学内部朱、陆之争,多持调和折中的态度,尊朱学而不排斥陆学,但朱子及其他大儒在他们心目中的学术地位远高于陆子”。钱宰的文章大都追随朱子一派,少数文章也流露出心学思想的痕迹。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又认为“钱宰有浓厚的老、庄思想”,他的老庄思想集中表现在《撄宁篇》《听潮说》《白贲斋记》《观鱼说》四篇散文中。《撄宁篇》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淡泊思想,《听潮说》强调“悟”可为通达“道”的途径。在这两篇散文里,钱宰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保持超然的心态,“物之感之”,来实现“悟”其大“道”的终极目的。强调内心感悟与保持豁达正是老庄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人们身处无法选择、无从逃避、无力改变的艰难境地时,老庄思想最能安抚人心。在元末明初的动乱时代,这种人生态度是时人的普遍心态。钱宰在被朱元璋重用前也经历过躲避战乱的阶段,他的老庄思想在这一时期较为明显。此外,他还清楚地看到“学佛老者”具有“多聪明,识道理”的优点,因此希望人们能“去其虚而实践,变其寂而有为,黜其偏而归于中正”。钱宰的儒家观念融合了道家思想,这便使钱宰相比其他理学家更具独特性。廖可斌认为理学具有二重性,这种特殊的性质会导致轻视文学文采和艺术技巧。钱宰虽然提倡文以明道,但还没有为了说教而轻文、废文,他多次运用老庄的言说方式,如《观鱼说》,将庄子的典型意象融合在儒家的仁义道德中,这样便可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从明清文献的记载来看,钱宰在元末已颇负盛名,他博通经史,善为诗文,与王冕、董旭等人游山玩水,谈诗论画,过着游逸闲适的生活,也曾受王袆的邀请在慈溪县担任弟子师。作为传统儒者,他对元朝末年的统治十分不满,从他中乡试后不肯参加会试,宁可在家乡教授生徒便可见一斑。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生的忧虑,散文多颂扬坚守妇德的烈女,这也反映出钱宰忧国忧民、奉行儒家道德规范的儒者形象。入明以后,钱宰多次为朱元璋征召。在担任国子监助教期间,很受太学生的敬爱,诸生对其“恋恋不能舍”,其教学成果亦深得朱元璋称赞。钱宰深究理学,在四库馆臣看来,诗文只是其“余技”,但堪称“明初一作手”。《临安集》诗文各五卷,以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表达使命,兼顾了说理与抒情。总之,钱宰以文学家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元末明初的文坛上,以其谦逊和易,擅长教学的师者形象深受时人尊崇。钱宰又不同于其时的诸多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思想上兼容儒道,作品虽重道却不轻文,由此受到明清文人的广泛赞赏。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878次访问,全刊已有721400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