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施理卿:“从幕而官”的绍兴师爷

   期次:第495期   作者:谢云飞   查看:286   


查阅《绍兴市志》 《绍兴县志》“人物”章节,没有施理卿“小传”或条目,也没有相关的内容;查找其它有关“绍兴师爷”的书籍,虽有涉及,但内容很少或人云亦云。然而,这位“从幕而官”的绍兴师爷,在民国版的《上海县志》卷二、《上海海关志》等志,均有他的“人物”条目,足见其影响力。

一、生平

据清施聘三编纂的《会稽长乐施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载,施理卿的父亲 公,字介初,行六。历任河南汤阴密县典史,特授南阳县典史, 授登仕郎。为会稽长乐施氏第二十一世,施理卿为第二十二世,现辑录其生平:

炳燮公,介初公次子,一名如,字理卿,行二。国学生。江苏候补县丞。历保至补用递试署湖北交涉使。入民国,荐任江海关监督。生咸丰辛亥年(1851)九月二十四日戊时。卒民国丁巳年(1917)七月初八丑时。享年六十七岁,在任病故。电(报)到排印。

配杜氏。同邑庠生春园公女。生咸丰辛亥闰八月二十九日卯时,卒光绪壬寅年十月初一酉时,享年五十二岁。诰封宜人,诰赠夫人。葬石旗山寅山申向。子一,观保。女三,长适仁和二品衔代理江苏苏松太道王燮。次适平湖县麟石,三待字。

侧室邬氏。生光绪壬午年九月十二日亥时,生女,三四五六俱幼。

侧室林氏。生光绪壬午年十月十七日子时,生子,观佑,女一亦殇。祧孚斋公次子作霖为嗣(过继)。

从宗谱知,施理卿初为“国学生”,又称

“国子生”“监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后捐江苏候补知县。再为“交涉使

(司)”。

“交涉使”,清末各省所设之外交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奉天、吉林二省首先设立交涉使司之机构,置交涉使为其主官,承督抚之命,统一主持本省对外交涉及洋务事宜。宣统二年(1910),直隶、江苏、浙江、福建、湖北、云南、广东等有交涉事务省份,也裁原有之洋务局,援奉天之例而设交涉使司,置交涉使各一员,秩为正三品,位于布政使之次、提学使之前,归督抚节制并考核,并由外务部随时查考。交涉使司下设秘书、翻译等科,置委员、佥事、科员、翻译、书记生等属员。

再后来,成为“江海关”(指上海海关监督公署)监督。这在《上海海关志》中亦有记载,笔者在“江海关(民国时期)历任海关监督名录”中,见有“施炳燮,监督(官名)民国元年(1912)”的文字条目。

从宗谱介绍中,没有叙述施理卿的“从幕”经历,而是一份“从官”的履历,并且是他逝世后,重修宗谱的施聘三,收到电(报)之后,定稿的文字,可以说是“盖棺定论”的。

二、从幕

而根据秦国经主编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第8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5-596页)一书记载:

施炳燮(1851—1917),由监生随办南洋洋务,1894年加捐县丞,指分江苏省试用。1896年、1900年于江南水师学堂奖叙(管理学堂评议等级次第,按功提升,分级提拔,授予官职)案内,经奏保拟知县补用,后升道员,署湖北交涉使。从这段文字记载可知,施理卿国学生(监生)之后,入幕南洋洋务。后又加捐了县丞,有机会入江南水师学堂奖叙案内工作;还有机会参加一些保送考试。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江苏巡抚艺棠夫子恩寿保送经济特科咨部造册中,有施炳燮之名。“奉旨于闰五月十六日在保和殿考试。艺棠夫子所保者十三人,王燮、施炳燮、刘景松、傅守中、伍 、杨钟羲、许岳钟、王镛、潘昌煦、单镇、陈寿彭、张一 、刘体智”。

施炳燮因才华出众,后久居两江总督刘坤一幕府,以擅长洋务知名。据许同莘的《公牍学史》记:“会稽施理卿先生在幕府数十年,南洋交涉之事,一手擘画,不习洋文,其文笔议论,推勘入微,六通四辟,大率先生稿也。我经江海,仅见此人。”又《公牍学史》中

《辞命》一章,专讲“外交辞令”,多借重施氏之论。(参见许同莘《公牍学史》第238-239页)

(一)参与“东南互保”

1900年6月6日,慈禧太后发布晓谕义和团的上谕,意在招抚拳民(义和拳,后改名义和团)对付列强。这份上谕电传到东南,立即受到东南社会的抵制。在庚子拳乱期间,东南洋务派官僚、士绅逆朝廷之意而行,自行组织团练、戒备拳民。

事实上,“东南互保”绝不仅仅是刘坤一(两江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李鸿章(两广总督)等洋务派官僚的主意,更有东南士绅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动。张謇、陈三立、汤寿潜、汪康年等东南权绅,为促成“东南互保”,奔走于督抚、洋人之间,穿针引线。“当初张謇与何嗣 、陈三立、沈瑜庆、汤寿潜、施炳燮六人(均为东南社会的士绅),决定拉拢刘坤一、张之洞两个总督,联合起来以‘东南互保’为名,而以推倒那拉氏政权为最大目标。”不管张謇当时是否有推倒慈禧的图谋,但“东南互保”的实现,张謇确实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张謇与刘坤一、张之洞关系密切,1900年6月16日,英国驻汉口领事“欲派水师入长江,帮助弹压土匪”,张謇得悉后“力阻之”,同时电告两江总督刘坤一:“英水师欲据长江,若我不任保护,东南大局去矣。”6月18日,他策动刘坤一招抚盘踞在长江下游的盐枭徐老虎,避免徐老虎响应北方的义和团而闹事;6月25日,沈渝庆在盛宣怀的授意下,游说刘坤一跟西人签订和约,刘坤一犹豫未决,张謇说了这么一句话:“虽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虽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从而让刘坤一下了决心,电约张之洞与西人签约。次日,《东南保护约款》遂在上海签订。事成之后,张謇作《东南立约》诗一首:“联盟岂第全商务,抗命方能保圣朝。”

可以说,没有施理卿、张謇等东南社会士绅、绅商群体的同气相求,“东南互保”是不可能出炉的。也正因为东南社会存在着强大的士绅力量,他们理性地组织社会以应对危局,甚至敢于抵制来自清廷的压力,拳乱之火才无法延烧到东南诸省。保护了东南诸省的相对稳定和工商业的发展。

(二)张謇与施理卿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南通市海门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状元张謇是这样评价施理卿的:施炳燮以监生随办洋务,久居刘(坤一)幕,以主持水师学堂得力,屡受嘉奖,可谓最受刘坤一倚重的洋务干将之一。区别于其它几位幕僚,或有科名家世的背景,或有文学撰述的特长,施理卿可谓典型的“绍兴师爷”,纯以实干起家,勤于任事而严守职分,因此深得幕主信任。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鲁迅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时,有一位“专办洋务的施师爷”,即指施炳燮,说他“一直在两江总督衙门里,东家换了,这位西席总是不动的”。

谙熟文案事务、后以整理张之洞档案闻名的许同莘,曾从施理卿习幕府事,对其亦有很高评价:“会稽施理卿先生在幕府数十年,南洋交涉之事,一手擘画,不习洋文,而条约章程,研究独为透彻。……刘忠诚以庚子保护东南,辛丑参与和议,壬寅癸卯会议商约,其文笔议论,推勘入微,六通四辟,大率先生稿也。我经江海,仅见此人。”

事过经年,施炳燮去世后,张謇作挽词悼念,仍不忘表彰其功:

光绪庚子拳匪之乱,东南互保议,倡于江南,两湖应焉。欧人称刘总督临大事有断,如铁塔然,虽不可登眺,而巍巍屹立,不容亵视,亦人物也。施君佐刘幕久,是役助余为刘决策,尤有功,亦为两湖总督张公所重。(见《张謇研究年刊(2019)》张謇:“东南互保”中的“官民之邮”)

论史者多谓刘坤一其人气质平庸,而晚年在政治上却屡有非凡表现,又有人怀疑其“才非过人”,谋略当不及至此,故作评论“刘岘庄(刘坤一,字岘庄)后半世,手眼名声,俱稍胜者,闻皆幕僚之力”。合上观之,就刘坤一定计“互保”而论,“幕府有大功”之说应为事实之一面。

(三)许同莘与施理卿

许同莘,字溯伊,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曾随施理卿习幕府事,他比较了解施理卿,亦多有评说:施炳燮,字理卿,在李鸿章幕府数十年,一手擘画南洋交涉之事。虽不习洋文,对条约章程的研究却独为透彻。据《啬翁自定年谱》载:“(张謇)与眉孙、爱苍、蛰先、伯严、施理卿炳燮议合刘(坤一)、张(之洞)二督保卫东南。”则施氏曾参与庚子年间东南互保。许同莘赞其“文笔议论,推勘入微,六通四辟”,“我经江海,仅见此人”。在他的《公牍学史》自序一云:“岁己亥,同莘始游武昌,从会稽施先生治法家言于督署。”许同莘不仅向施理卿学习法家言,还曾“问洋务之要”,施氏认为,“条约须于无字处着眼,凡条约所未载者,一步不可放松;条约有明文者,只可就本文解释,一字不可滑过,一字不可迁就”。另外他还认为,“一国立约,各国利益均沾,故办一国交涉,目光须注于各国全局”。许同莘深以为是,故就职北洋政府外交部期间,参编康熙至宣统八朝条约,意欲“餍读约者之心,而于国际亦多所裨益”。

(四)鲁迅族人与施理卿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初夏,由两江总督曾国荃在江宁(南京)仪凤门内创设江南水师学堂。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但学堂成立后,因缺乏练船,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遂逐年裁减学生名额。直至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遵旨规复原定名额,并添设“寰泰”练船一艘,以供学生出洋实习。学堂毕业生或送往日本留学,或往英国军舰实习,造就人才颇多。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段话,回忆他在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的场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8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件事,终于到N进了K学堂了。”

这里的“N”,指的是南京;这里的“K”,指的是设立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时间是在1898年5月。鲁迅为什么要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呢?

鲁迅在自叙传略里说:“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那时候,鲁迅的家庭坠入困境,他又不愿给人家做师爷,或者经商,就只好到江南水师学堂这种不收学费的学校读书。

另外原因,就是有施理卿在两江总督府做事的背景,鲁迅的远房叔祖周庆蕃在江南水师学堂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

周椒生(1843-1917),名庆蕃,字椒生,号杏林,以字行世。城区覆盆桥人,早年就读于杭州崇文书院,系会稽县学附生,光绪二年举人。后参加会试落第,一生的职业,大致有六次变迁:一是到山西卞、康二家大户从馆教书;二是至福建福州、漳州等地衙门当师爷;三是坐馆于绍兴马山直乐施,施姓亲戚家;四是因妻族亲戚、两江总督府洋务文案施理卿的荐介,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江南水师学堂当汉文教习,后擢升管轮堂监督,盖施理卿之力也;五是光绪三十年(1904),从江南水师学堂回绍后,绍兴知府熊起 聘他任绍兴府学堂总办,副办是徐锡麟;六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离开绍兴府学堂,在家里开馆教五六年学生。

鲁迅、周作人及其叔父周伯升等,绍兴东昌坊新台门周家5个“破落户子第”,先后得以进这所“无需学费”的洋务学堂读书,全靠这位叔祖帮衬,才有后来的周家“两杰”———周树人和周作人。

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也随鲁迅赴水师学堂学习,在日记写到直乐施找鲁迅的同学,直乐施人封燮臣咨询临行关会事宜。

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也多少有一点投亲靠友的意思。1901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后来,他在《知堂回想录》回忆了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的场景:“每星期中爬桅杆一次,这算是最省事,按着名次两个人一班爬下爬上,只要五分钟了事。大考时要爬到顶点,……平时却只到一半,便从左边转到右边,走了下来了。”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而要建设海军部队,怎么能够缺少足够多的海军人才?

回顾一下中国的海军学校。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报朝廷设立了天津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二所近代海军学校。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报朝廷设立了广东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三所近代海军学校。1890年10月26日,两江总督曾国荃奏请设立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四所近代海军学校。1899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接管了该校。

而1896年、1900年,施理卿先后于江南水师学堂奖叙案内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学校评议等级次第,按功提升,分级提拔,授予官职。

三、为官

1911年前后,施炳燮在湖北任交涉使司。如在河北丰润任各庄清末名人张连甲的履历中,有如下记载:

民国元年(1912)1月,用兵之道首重功罪分明。自湖北肇乱以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地方官望逃窜,几不知国法为何物。除瑞徵张彪业经明谴外,布政司连、交涉司施炳燮、提学司王寿彰、劝业道高松如、巡警道王履康,均闻充城而遁。以上……诸人,照例皆应惩处,按律问拟,以警效尤。

在江苏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有张謇未刊函稿二封,是致海关监督施理卿办事的公函,现辑录以飨读者。

致江海关监督施理卿

(1913年1月17日)

理卿仁兄执事:

本月之十三日,承赐通州大生纱厂运煤护照一纸,查此次运之煤,是三井洋行代办抚顺煤,实非东洋煤,帮将护照缴销,务请更正“抚顺煤”字样,仍乞赐交大生驻沪账房,以便持往报关。专此奉恳。敬请勋安弟 张謇顿首

致江海关监督施理卿函

(1913年2月11日)

理卿先生大鉴:

敬启者,通州大生纱厂、崇明大生分厂购运开平、东洋等处煤斤,向照威海卫运煤章程,先行报明海关中,俟运抵卸载,历来办法如此。现在江海关监督事宜由热事办理,已呈蒙立案准行。今崇明大生分厂购运开滦煤屑一千墩(吨),装济南商船,据云初十日由秦王(皇)岛开出,计装煤屑二千三百四十六墩(吨),十三日到上海,先卸一千三百四十六墩(吨),下余一千墩(吨),十四日原船往崇明交卸。除由包办之开滦矿局自行报关完税外,理合呈请贵处给予护照,并函知税司照章办理。此项护照务请即日饬交该厂驻沪账房,以便持往报关为荷。专此奉恳。敬请勋安张謇谨启

另在,民国档案中,可以看到张謇先后在致温钦甫、陈安生、施理卿等人的信函中大多提及和运煤、申请护照有关的内容。

如1913年4月13日、4月17日,张謇写给施理卿的信函中,提到“……今崇明大生分厂购运抚顺煤屑一千八百余吨,装袖补丸径运崇明。”“通州大生纱厂、崇明大生分厂购运开平、东洋等处煤斤,……今通州大生纱厂购运抚顺煤三千吨,装爱而根船径运通州。”从“订定抚顺煤屑四千吨左右”“自阴历二月(1913年3月8日—4月6日)起分两 (趟)交清”云云。 (《张謇与三井洋行》 刊于2021.2.1《江海晚报》)

从以上这些公函、信笺可知,施理卿是一个名符其实上海海关官员,也是“绍兴师爷”从幕而官群体队伍中一个代表性人物的缩影。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908次访问,全刊已有724758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