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嵊州剡溪禹迹考●童剑超

   期次:第1期      查看:50   

大禹相传为远古时代夏后氏部落首领,他受命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治水成功的壮举,永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嵊州乃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在21世纪开元之年,剡堤竣工之日,特铸铁牛,以镇洪魔,并兆堤防千年永固,嵊州祥和昌盛。嵊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立的《铁牛镇水碑》曰:“昔大禹治水,始自黄河壶口,终于剡地了溪(即今剡溪)。史传禹曾驾神牛,挎巨斧,水陆兼行,四处奔突,择险导流。故世人视牛作祥瑞,尊奉它为天上之牛郎星,地下之大力神。自古建海塘、筑堤防,多祈邀铁牛坐镇。”嵊州有着众多与大禹治水相关的地名遗迹及诗文传说,剡溪也是一条歌颂传唱大禹的河流。

一、探 源

剡溪是“浙东唐诗之路”中的精华段,“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齐”,自古与绍兴鉴湖并称为越中胜景。唐《元和郡县志》称:“剡溪出(剡)县西南,北流入上虞县界为上虞江。”《剡录》载:“剡以溪有声,清川北注,下与江接,其水合山流为溪。”剡溪在嵊州城区附近先后汇集澄潭江、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北流至三界镇出市境全长32.2公里,夹岸青山,草木葱茏。山溪涧流汇入江中,其势或奔泻急湍,或潺潺流淌。江水浅处为滩,深处为潭。素有剡川一曲、子猷回艇、禹溪余粮、王谢饮水、山水画图、清风烈妇、 浦桐亭、琵琶钓潭、清溪酒帘九曲之美,剡溪两岸大禹文化蕴藏异常之丰富。

唐代大诗人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云:“ 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据唐诗之路首倡者竺岳兵《剡溪———唐诗之路》一文考证。唐诗中的“剡溪”一源,发源于天台山华顶峰以北山麓,至石桥汇注成溪。(剡溪)中穿剡中盆地,至今沈家湾村附近,受四明、会稽两山岸束约数里才放开。李白“扪涉穷禹凿”之“禹凿”,即指此岸束处。水流过此又数里注入东海一段,称曹娥江。

唐代诗人李绅曾多次游历剡中,他在《龙宫寺碑》写道:“会稽地滨沧海,西控长江,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龙宫寺旧址在剡溪之畔,今嵊州三界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处古井尚存。

南宋嘉泰《会稽志》云:“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入于剡溪。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土。”宝庆《会稽续志》又云:“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王 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

宋代状元王十朋《剡溪杂咏·了溪》诗写道:“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说的是大禹治水从黄河龙门峡开始,到了溪结束,功盖华夏,归去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他,禹便建立了夏朝。大禹最后治理的这条溪,就是剡溪。

二、遗 存

1.了溪板块。传说剡溪仙岩段西面的 山和东面的嵊山峰岭相连,剡中盆地是一个大湖。大禹到来观察地理形势之后,便率民众劈开 嵊二山,开凿了溪,昔时的盆地湖水,因为“禹凿了溪”,剡中于是变成沃野一片,“人方宅土”,人们从此耕作繁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1.1 浦:附近嵊山 山,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是剡溪最大的峡口和深渊。乘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面辉映,剡溪口水深而清。民国《嵊县志》: 嵊二山之峡为溪口,剡之四乡山围,平野溪行其中,至嵊山清风岭相向壁立,愈越而 山回峦于下,若遮若护,舟行距二三里外,望之恍不知水从何出,传云此为一山,禹凿而两之以决水。旧录所谓苍崖壁立,下束清流是也。

1.2成功峤:今清风大桥到 浦的剡溪两岸,河道狭窄,峭岩壁立,据说就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遗迹。谢灵运《山居赋》曰:“会以双流,萦以三洲”。又自注曰:“双流谓剡江及小江。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成功峤在三洲与 浦间,两岸绝壁,江狭如弄,甚险峻,旧传大禹治水劈开 嵊,毕功于此,因名成功峤。

1.3车骑山:在三界镇 浦东南,传说是大禹治理了溪时的驻地。车骑山峰顶拔地而起,远望酷似一只覆置的铁锅,当地人说是大禹兴炊的大锅石化而成,故此山旧名甑山。又说大禹在峰顶上插旗指挥,百姓又称插旗峰。

1.4响石岭:车骑山峰北峭壁百丈,壁顶有一小径,用足猛蹬,会发出訇然之声,这便是大禹留下的鼓声,人们称之为响石岭。

1.5禹山:车骑山南岭上有一个黄土山包,传说是大禹居住的地方,故名禹山,山上曾筑有禹亭,今为禹山茶场。禹山南有一座二三十米的岩壁,壁的上端有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人无路可入,只容猴子进出,故名狒狲洞,至今也不知里面有多大多深,传说是大禹藏治水秘诀的地方。

1.6船码头:车骑山西有一个小山岙,据传是大湖岸边的一个船码头,大禹当年便是在这里登岸。此处山岙甚奇,大雪天,别地白雪皑皑,唯此地热,白雪落下即化,传说是大禹冶制治水器具时留下的余热仍在起作用。

2.了山板块。宋《剡录》载:“其东北曰了山,山有余粮岭(东北十二里,有余粮岭,产禹余粮,又有禹祠)”。

2.1了山与禹粮岭:传说大禹将剡中湖水导入大海后,剡中变成了一个盆地,大禹便沿溪巡视,到了今八里洋村东面的一个临江小山上,用馒头祭神,散发在山岭幽谷中。大禹祭神的这座小山,名为了山,山西通岭,名禹粮岭。昔八里洋的农民在耕作时,常常会从地下挖到这种奇石,故农家大多藏有此物。

2.2禹王庙:位于剡湖街道禹溪村,禹溪村旧名了溪村,相传禹治水毕功于此,为纪念禹治水之功,建禹王庙,塑大禹像。该庙现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坐北朝南,今存正殿三间,通面宽9.7米,通进深8.5米。硬山顶。有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禹王庙碑”。

2.3禹后庙:位于剡湖街道里坂村,坐北朝南,四合式,有门厅、戏台、厢房和大殿,重建于明崇祯年间,为嵊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内有崇祯十五年(1642)邑人、进士王心纯撰的“禹后灵祠碑”。

2.4禹余粮:禹余粮为嵊州出产的奇石,传为大禹治水毕功了溪所遗。旧经曰:“嵊北余粮岭,产禹余粮。”西晋张华《博物志》曰:“禹治水,弃余食于江,为禹余粮。”唐李群玉诗:“涧有尧时韭,山余禹代粮。”唐顾况《剡纸歌》:“宛委山里禹余粮,石中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70次访问,全刊已有724756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