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九姓渔户遗风调查
●潘钦杭 徐点点 何佳璇 黄雅洁 王青青

   期次:第2期      查看:365   

九姓渔户是过去栖居于富春江、新安江和兰江一带的群体,他们身份低微,不被允许踏入陆地,只得长期囿于水上生活,以船为家。虽在传统观念中这一群体是最为低劣、鄙夷的存在;但随着时代发展与渔业生产推进,他们所衍生的许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风遗俗,逐渐使世人对他们的看法因此改观,水上婚礼、虾灯舞等特色文艺习俗,至今仍为人们继承并完善,成为展示当地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活动载体,而其背后的发展变迁与跨越时代的价值意义,也值得进一步调查凝练。

一、九姓渔户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是富春江一带水域特有的九姓渔户风俗,由于世代在水上从事以捕鱼、载客为主的行当,九姓渔户很少与岸上人来往,由此所保留的生活习俗,尤其是婚嫁风俗也呈现出与岸上人家完全不同的风貌。他们依存着水生活,婚配也只限于九姓范围内,嫁娶仪礼被局限在小小的船只上。整个婚礼过程由迎亲家船、送嫁妆、唱利市歌、喂离娘饭、抬新娘、拜堂、入洞房、抛喜果等情节组成,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抛新娘”———这一环节是新娘子由娘家到夫家的过程,同时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抛新娘”过程极其讲究,不能出一点儿差错。男方接亲的船称为“轿船”,需挂灯结彩,打扮花哨,还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地撑去与女方的船只并列停泊,意为讨得好彩头。在此期间,男女双方的船距不能过近,也不能过远,而且船上的彩布也要挂到一式一样高,男船不能高于女船,女船也不能高于男船,认为高的一方会抢占另一方的运势,而因这一传统,在仪式中两家由于彩布高低不一致而导致的冲突也会时常发生。此外,抛新娘的人也很讲究,这个人必须身强力壮,又要和“媒公公”和“利市嬷嬷”一样“吉利”。他站在女方船上,穿着整齐,雄壮威武,腋下系着一根阔带子(带子由二人拉牢,以作保险),一脚顶住船沿,一脚在后,作前后马步势。男女双方的利市人像接吟一般,你一句我一句地喊起“利市话”,最后以两人“荣华富贵万万年”结尾。在喊的同时,女方要放火炮三个,分别叫“招呼炮”“动手炮”“结束炮”。男方只需放前两个火炮就可以。在女方刚刚放“动手炮”时,女方的利市人就得动作敏捷地拉住新娘,用力向男方船上抛去。男方利市人马上接住,让新娘站在船头铺着的袋子上,从船尾进门。这时,守在船桩旁的人,迅速地拔起竹篙,将船撑起,打三个圆圈,一径向上游开去。于是,抛新娘整个环节就告一段落了。

虽然九姓渔户的水上婚礼十分精彩和有趣,但婚俗在本质上仍是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息息相关的。过去九姓渔户身份低微,被称为“贱民”,不能与岸上的平民通婚、不能上岸居住、不准读书应试,甚至上岸后也不能穿鞋。他们几乎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恐怕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仅剩的一点儿人权。于是这一群体被限于水上,只能从事与水相关的商业活动,他们卑微地生存者,但岸上人的相关偏见却从未停止过,这从九姓渔户的水上婚礼中也可窥见一斑,不难看出当时社会对他们的限制和禁锢。期间也有一些正直的清官为他们平反过,如清同治年间,严州知府戴 曾给他们颁发了“改贱为良”的“执照”,并立过碑,但九姓渔户仍受人歧视。

新中国成立后,九姓渔户彻底平了反,与岸上人享有一样的权利,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2007年,九姓渔户婚俗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的水上婚俗在现今已被当作一种特异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出来,成为了钱塘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而这一民俗现象还被改变成歌舞、摄影等艺术形式,为钱塘江的青山绿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九姓渔户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身份地位的变迁也凝缩在船上,记录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二、周雄孝文化周雄,杭州富阳渌渚镇六渚村人,生于宋淳熙戊申年(1188),死于宋嘉定辛未年(1211),享年24岁。青年时期,周雄因尽心侍奉母亲和弟弟及帮助有困难的乡亲而远近闻名,受人尊敬,其怀足暖母、开棺救人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周雄从衢州经商的归途中,听闻母亲病危而痛心哀绝,为水所没。周雄生前就已备受村里乡亲的敬重,死后也常有人为纪念他的事迹而设立祠堂以作悼念。

同时,与周雄相关的各种灵异传说也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许多神秘色彩。清康熙初期,徐士晋所写的《周孝子碑记》中,将周雄的灵异神力与钱塘江的航运联系在一起。在此之前,百姓认定因伍子胥生前含愤而死,使江水波涛汹涌,江流湍急,因此把钱塘江的潮汐现象归咎于他,常驻江上的九姓渔户也常因此丧命于江中。但百姓又认为周雄生前因孝善感动天地,死后也便具有静止波涛的能力,使钱塘江的波浪逐渐平息下来。而以上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周雄身上的灵异传说,至明代中期在《稗史汇编》中设定周雄为溺水而死,且出现“流去复来”,“香三日、臭三日”的灵异现象,因此被百姓视做民间神灵。此外也有民间记载周雄死后化为船夫,一夜逆走七百里,到达钱塘江上游的清湖镇,让九姓渔户惊叹不已。藉于灵异事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神力信仰在清朝时期也获得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肯定,遂将其祀于海神庙,与其他江神并列。

周雄从一个闻名四海的大孝子,摇身一变为九姓渔户的保护神,并不只受其灵异传说的影响,还离不开钱塘江水域航运业、捕捞业日益昌盛这一现实变化。九姓渔户因其身份低贱,多靠打鱼、运输货物为生。但随着航运业与捕捞业的兴盛,他们驻于江上的日子也日渐繁忙,而在这一繁忙转变的背后,也存在着遭到陆上人的鄙夷及水上生活危险的忧虑,他们一直渴望能有个受人尊敬的本土保护神来确保水上生活的安全。而周雄落水于衢江后不断衍生灵异现象,使九姓渔户看到了保障与希望,认定周雄神能让他们脱离卑贱且危险的处境。此后,尤其在明中晚期,关于周雄显灵保护地方航运的传说流传开来,最晚至清康熙初年,周雄逐渐演变为九姓渔户的保护神,很快也为商人、船夫所接受,鉴于周雄神在渔户心中所具有的平定波涛神力,旧时钱塘江上的船只都会挂上周宣灵王像,来护佑自己平安。民众为了报答周雄神的恩惠,钱塘江沿岸均自发建立周王庙,直到今日,建德一带的渔户依然保留了祭拜周宣灵王的传统习俗,可见其影响至深。

而周雄神除了被九姓渔户当做江神之外,还逐渐为百姓作为孝神信奉。明嘉靖年间李遂撰写周孝子祭使周雄孝子的说法广为流传。正式记载周雄孝子故事则是在清道光年间,往后的岁月里,随着周王庙、孝子祭的传承与演变,周雄逐渐化为孝神。即使经历了历史上禁毁淫祠等移风易俗的风潮,民众也会自发展开抗议行动,以周雄孝道传说等作为武器保护周雄庙。为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孝善精神,以富阳区渌渚镇为代表的地区也开展了独特文化活动———孝子祭。孝子祭内容丰富,各个节目争奇斗艳,如严谨的孝子祭仪式、精彩的“太太殿”描绘以及孝子俗言、周雄传说、族规家训等活动。

孝子祭将对父母、家庭的孝道内涵延伸至国家与社稷,真正贯彻了“百善孝为先”的精神理念,其影响辐射也日益广阔。2009年,孝子祭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孝子祭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传统观念也日新月异,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和中华的骄傲仍传承至今。三、建德虾灯舞虾灯舞作为建德当地的特色表演项目,其产生与发展与九姓渔户群体也有紧密关联。节目当中作为表演拟态的“虾”,其实体为青虾,是一种体型瘦小、口感鲜美,分布于淡水水沼的渔获。青虾喜在水中溯流而进,不惧水流寒冷,遇敌时能够利用自身敏捷变幻的身体进行躲闪与回击。也正因为这些特性,青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非常强,它喜栖水底生活、分布在许多流域的水草丛缝当中,总体捕获难度较大,再加上青虾烹调后味道鲜美,也就使得它在九姓渔户眼中成了十分名贵的渔获品种,演变成他们渔作生活的重要符号,显示出这一群体所崇尚的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而促进虾灯舞节目最终形成的原因,还是源于清朝时期的贱民解放事件。同治年间严州知府戴 奏准将九姓渔户“改贱为良”,此消息一出,令彼时的九姓渔户振奋不已,虽说他们已然习惯江上漂泊、少与岸上村民接触的日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渔作体系;但于心内而言,能够重新踏上陆地,开启一段崭新生活,不再因身份有别而受到他人歧视,这是他们在先前从未感受之事。由此,渔户乃扎制各种水族灯彩,参加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以庆贺渔户融入平民之中,同时决定编排与群体渔作生活有关的节目,这一节目既要表现对原有水上生活的回忆告别,同时也作为获得自由之身的庆祝。基于这些构想,虾灯舞的节目设计应运而生。

虾灯舞的表演综合了九姓渔户在许多层面的考虑。首先,舞蹈中青虾色彩明艳,按照个头分为大、中、小三类形态,“大虾”威风霸气、或旋或躬;“中虾”蹦越当中、游舞灵活;“小虾”则由一人单独舞动,灵敏轻快。形态不一的青虾在身着彩装的表演者手中共同舞动,动感强烈,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青虾这一物种灵活好斗的自然天性;也象征着九姓渔户群体不惧困难挑战,对重获自由,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欢愉憧憬。此外,将青虾作为节目元素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九姓渔户眼中的一大名贵渔获,将它作为表演拟态,再加上“万事顺遂”“国泰民安”等祝语,能够以此表达对地方政府的无比感激之情与敬重之意,希望能以己之力在将来为地方的发展做出贡献。最为重要的是,虾灯舞当中的整体形态和紧凑有序的步伐节奏表现了“小虾敢与龙共舞”的无畏精神与顽强毅力。置于当时的解放背景当中,虽然九姓渔户群体身份低微,行当简陋,但其一直以来希望冲破身份禁锢、渴求自由的愿望从未停止,而今改贱为良的官方消息传来,这股热烈的势头也充分表现在了虾灯舞的具体动作当中,以青虾不畏阻难、溯流而上的物种特性代表这一群体的坚毅感与力量感,使观者为之赞叹敬服。

2007年6月5日,严州虾灯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梅城镇建立建德市首批八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严州虾灯传承基地,并因该项目荣获“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建德是九姓渔户群体聚集、栖居的重要区域,而作为当地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虾灯舞也被赋予更多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思考。在建德盛大节日到来之时,游人总能见到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虾灯在街道上挥舞摇摆,场面浩荡,势不可当。它真实地将青虾活泼灵动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青虾小物也心怀巨龙腾飞的大志。不仅反映了当地传统精神文化的风采,更舞出了建德民众对于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期盼。除在当地表演外,虾灯队成员还会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将这一传统技艺展现于更为广大的舞台。同时成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实现虾灯技艺的传承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还是要落在鼓励后代的加入,在具体学习环节将自己的经验与技巧分享于他们。为此,当地在2011年专门设置了相关的技艺培训基地,供学生前来参观体验和交流学习,以此推动这一传统技艺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延续。

时过境迁,九姓渔户的解放历史早已过去许久,作为其特色的虾灯舞表演节目也在随着时间而不断改进丰富,但流传至今依然不变的,仍是节目中所凝聚的那份向往自由、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憧憬。四、富春江渔歌桐庐、富阳等地蕴含丰富渔业资源,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以富春江渔歌为典型的劳作习惯也得到了延伸展示。作为当地特色的乐调,它也映刻着九姓渔户的那段劳作。据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原先想自立为王的陈友谅部属一同贬至富春江严陵滩头,沦为“贱民”,只能以船为家,没有资格上岸定居。以船为家的九姓渔户群体,渔歌不仅是他们在捕鱼时发出的吆喝指令,也是在长期的水上生活中形成的日常消遣方式和文化习俗。说起渔歌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富春江渔户蓄养的鸬鹚,它是辅佐渔户捕捞渔获的重要助手。通常人们会用吆喝声来指挥鸬鹚捕鱼,控制捕捉方向。久而久之,这此起彼伏、倏忽远近的声响、音调也渐渐衍变为富春江独具特色的渔歌。渔歌将渔户和鸬鹚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紧密,这也是当时渔户捕鱼为生的生活写照。渔户在捕鱼之前会将一根细绳子捆绑在鸬鹚身上,通过渔歌来给鸬鹚传递信号,当它成功捕到鱼后会将鱼先暂时储存在自己的喉咙中,直至捕鱼结束后再由渔户从鸬鹚喉囊中取出鱼。针对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鱼种,渔歌在唱调上也有所不同。

“九姓渔户”主要有三种渔歌形式被流传下来:即桐庐富春江渔歌、建德富春江渔歌和富阳富春江渔歌。而它们目前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桐庐富春江渔歌传承者是集中居住于桐庐县桐君街道渔业村的一批富春江渔民,他们对待富春江渔歌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历经了数代人的传递。由于淡水资源日渐破坏,加上人工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得水上劳作的自然渔业走向没落。渔船锐减,渔民开始趋向陆上定居,原先因渔作所产生的渔歌文化也难再出现。

建德因自身先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渔业在这一地区得到繁荣而发展。建德富春江因此诞生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渔歌。但由于鸬鹚捕鱼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渔业的衰退,至今存留的渔歌也所剩无几。出于对鱼类资源以及江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求渔民停止用鸬鹚进行捕鱼,这一捕鱼形式和闻名的富春江渔歌也封存在了当地渔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之中。

原始鸬鹚捕鱼方式随着现代捕鱼业的产生发展而消逝,这也意味着与之联系紧密的富阳富春江渔歌逐渐消失。富阳政府深知渔歌是富春江渔民生活的重要象征,保护和传承这一渔作文化,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举措。于是,当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从事相关音乐的工作者创作完成《水乡渔歌》,该作品根据仅存为数不多的与捕鱼有关的乐曲《鸬鹚调》创作,内容多以“喔”“哈嗨”“呜嗬呦”等语气词组成,多用散板、上下滑音、真假声来回变换使曲调悠长婉转。通过聆听,可以让人联想到渔民们在捕鱼时与鸬鹚的默契配合。如今通过政府的介入与保护,富春江渔歌的传承工作形势良好。

2009年,富春江渔歌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列为杭州市非遗濒危项目。鸬鹚捕鱼习俗已不复存在,但因此产生的富春江渔歌却仍能延续传承。作为这一渔歌文化的传播者,九姓渔户群体也曾是历史上低贱身份的存在象征,但伴随自然捕鱼方法的消失,九姓渔户开始在陆上定居,原有的贱民标签也剥离不复存在,新添的只是转为普通平民的自由美好,人与歌的发展趋向一致。

时至今日,九姓渔户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渔歌仍然影响深远,它向后人展示了人与鸟祖祖辈辈相互依存的历史,见证了渔作文化发展的岁月变迁。作为《富春江渔歌》非遗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钱林法先生表示会将演唱渔歌视作自己一辈子的大事,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富春江一带的特色文化,将祖辈的习俗精华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五、千岛湖渔文化淳安位于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风景优美,水质清澈曾是九姓渔户的家园。1959年因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千岛湖。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内,水质优良、水域广阔、气候绝佳等是千岛湖鱼类生长的天然环境。淳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亦有“文献名邦”之称,在历史上这一带主要发展渔业。清同治年间,九姓渔户从贱民改为平民,但其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新安江水库蓄水截流后,九姓渔户后代的家园被淹没。适逢淳安县要发展水库渔业,九姓渔户的部分后人成为新渔业工人,其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代捕鱼为生的九姓渔户在这景色优美、环境一流的千岛湖水域里,创造了千岛湖渔文化,其主要有淳牌有机鱼、巨网捕鱼、鱼拓等内容。

“淳牌有机鱼”作为千岛湖的名牌,其形成与发展与政府、当地居民有着密切关系。“淳牌有机鱼”主要是胖头鱼,胖头鱼就是鳙鱼,其鱼头营养丰富,从前的鱼头不受人们的待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研究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胖头鱼鱼头有炖、煎、炒、蒸、煮等等做法,被厨师烹饪成各种新鲜美味的菜肴受人喜欢,中国几千年的厨文化也在一个鱼头上生动体现。这种饮食风格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当地人们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协调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打造出中国有机鱼第一名牌。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千岛湖鱼文化也应运而生,并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胖头鱼成为中国有机鱼第一品牌,其发展的历程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这品牌形成的背后离不开杭千发公司与淳安人的努力。一开始渔业发展就面临了巨大的问题,鱼苗的长途运输导致成本过高,该公司因此派人外出学习,最后成功地实现渔场自繁自育。并具有前瞻性的一项举措是封山育林,进行人工造林。这一举措为后来千岛湖进一步发展渔业奠定了基础,千岛湖也因此荣获国家森林公园之称。在统销年代千岛湖的渔业生意兴隆,随着时代的改变即市场经济的来临,千岛湖渔业发展遇到瓶颈。杭千发公司因此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打造了“淳”品牌。

在打造“淳”品牌的过程中捕鱼队发明了新的捕鱼方式———巨网捕鱼,不仅仅是千岛湖渔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一绝”。其主要原理是三种巨大的渔网将水面分割,捕鱼的工人通过小船运用“拦鱼、赶鱼、刺鱼、张鱼”等方式,挤压水中鱼类的生存空间,将鱼群集中在一起。鱼群因空间不足疯狂跳跃的场面十分的震撼。巨网捕鱼单次捕捞最高纪录曾超过30万公斤,可见其规模之大。因其震撼的场景,巨网捕鱼曾作为接待重要领导的一个流程。后被开发为千岛湖著名旅游项目,深受游客喜爱。

鱼拓文化同样也是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鱼拓利用中国传统的拓碑技艺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是记录和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的形状、身长、颜色等体表特征的一种方法,具有观赏和纪念意义。近年来,政府将鱼与文化巧妙融合,成立了国内首个鱼拓社和鱼拓创作室、鱼拓作品展览馆,并举办“首届国际鱼拓大赛”和“全国鱼拓大赛”,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此做法不仅将千岛湖的鱼推广到全世界,而且让更多的人体会到鱼背后的文化故事。千岛湖流域的发展是在资源、经济、生态这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摸索,力求寻找经济与生态的平衡点。

千岛湖流域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其在探索中形成“淳牌有机鱼”、巨网捕鱼、鱼拓文化等富有特色的渔文化,充分将地域优势转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充分打造出中国有机鱼的第一品牌。

(此文章系2020年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学生科研课题《钱塘江九姓渔户调查》研究成果)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8174次访问,全刊已有721960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