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期次:第299期      查看:407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付出却不祈求任何回报;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传播着自己特有的知识。他们,就是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志愿者们。他们,是孩子的希望把爱洒向世界在夜自修时间,留学生的宿舍,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不同肤色的人———他们埋头于中文课本,用眼神、用中文交流沟通着。黄皮肤的多是来自元培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面是人文学院的留学生。我校学生主动跟留学生沟通,并持续辅导他们学习汉语。
  志愿者陈珊珊说:“给留学生补习中文虽然次数不多,我却有很深的感触,自信心增强了,能力提高了。为留学生义务家教不仅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我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还让我有机会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
  志愿者纷纷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教下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在帮助留学生的同时锻炼自己,这其实是一个共同学习和沟通的机会”。把爱洒向寒门据了解,我校义务家教团队现今的80位志愿者正与30位来自绍兴市群贤小学的民工子弟进行结对家教。
  负责人李倩倩说,她所帮扶的学生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她一般每星期都会去义务家教一次,碰到空闲的时候会多去几次。有时去的时候,她还会带些小礼物给她帮扶的学生。“主要是进行作业辅导,有时也会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扰。”她说,“这种志愿服务主要不在于收获多少,而在于帮助别人多少。”
  社区居民看到志愿者们的热情与善心,都很支持这样的活动,表示深深的感激。他们说,无论从学习生活上还是心理上,他们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帮助。把爱洒向残障少年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在绍兴市北海道胜利社区进行义务家教,重点面向家庭困难户的小孩子以及残障儿童。
  据负责人之一俞晶介绍,义务家教活动已经开展一年了。他们部门21个人,平均每一两位志愿者结对一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家教,每周一次,一次两个小时左右,风雨无阻陪伴北海道胜利社区的孩子们,对他们进行语数外等课程的辅导,并教他们唱歌跳舞等。
  俞晶说,她所帮扶的是一位残障儿童何立峻。他今年已经10岁,但天生残疾,身体不能长大,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他们教了他整整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知识已达到一个正常同龄学生的水平,语文、数学已学到四年级课程,英语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而计算机等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俞晶说,这样的活动,她觉得很有意义。开始她是本着志愿者的宗旨而参加活动的,后来她感到了幸福,“既然选择了做志愿者,就应该放心进去”。虽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这不免占用了她不少时间,但她并不觉得累,因为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何立峻能够拥有正常孩子的学习生活,她感到了欣慰,希望以后能够更多参加这种公益活动。把爱洒向留守儿童2009年7月,人文学院十名志愿者去嵊州市三界镇八郑村小学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
  所有人在出发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尤其对于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更是准备了长长的讲稿。支教员们不仅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学科,还开设了如“中国象棋班”、“形体舞蹈班”、“声乐合唱班”、“体育排球班”等充满趣味的选修课。
  负责人应银炳说:“十天的相处,对人的改变很大。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从平淡中体会一抹亮色。”到分别的时候,好多原本不敢上台发言的孩子,变得滔滔不绝了;原有几个自暴自弃的孩子,最后却发出了“老师,我爱你”的感谢之语;原本害羞胆小的村民,最后很开心地和支教员跳起了健身舞蹈。
  志愿者吕思静说:“我们给他们带去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是社会的关爱。这样可以让他们克服农村孩子对大城市的卑怯心理,学会认识自我,而不是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边缘化了。”余慧菁也表示:“这样的实践,不仅是我们给孩子帮助,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启发,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情感上。孩子们的真诚是很宝贵的,让人有机会从‘成人式’的交往中解脱出来,给人许多不由自主的感动。同去的几个人都有机会经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它教会每个人对生活感恩。”
  从八郑村归来后,他们建立了QQ群,并通过电话保持密切联系。有几个年纪相对较大的学生甚至形成了习惯,每周都会准时向志愿者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他们,是老人的欢笑近一年来,绍兴市府山、塔山、北海、城南和蕺山五个社区的十多位孤寡老人在我校志愿者的帮扶下,渐渐走出孤单。这仅是我校志愿者结对帮助“空巢”老人的小小片段。
  据负责该活动的“青协”社区服务部府山队队长厉雯萍介绍,她们队8人主要负责府山社区的2位“空巢”老人:一位是行动不便的百岁老人,另一位是腿有些许伤残的80岁老人。“我们分成两组来分别照顾这两位老人。”厉雯萍说,“通常,我们会陪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听听老人们讲故事等,偶尔也会帮老人去超市购买一些日常用品。”
  这些老人年纪都比较大,不会说普通话,沟通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面对困难,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还是认为这种志愿活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所做的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极具实际意义。收获的东西也很多很难得。”
  与厉雯萍一样组队与老人结对的施丹萍同学,除了平时与老人们在生活上相互交流谈心外,还经常在社区里为老人们讲解各个方面的知识。在甲型H1N1流感高发期,施丹萍就联系志愿者们在青藤社区开展了针对甲流预防的小型“讲座”,向老人们介绍了许多老年人应当注意的饮食问题,将准备好的宣传单和口罩发到了每位老人手上,得到了在场老人们的一致好评。此前他们也做过许多类似的活动,2009年重阳节,在青藤社区的老年人运动会上,志愿者们就主动承担起裁判员一职。11月份,他们还进行过一次抗生素服用的讲解活动。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到来给“空巢”老人们带去无限温情和欢乐,让老人们享受到幸福的晚年。这群默默服务的志愿者给老人们带去了关怀,为社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通过这种无偿服务,大学生们也培养了强烈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感悟人生的同时完善了自我。
  他们,是无私的献血者我校一直有不少志愿者定期献血。据了解,2009年6月14日,我校共有8位同学因累计献血达4000毫升而获得“绍兴市无偿献血奉献奖”荣誉。
  骆勇峰是众多献血志愿者中的一个,来自法学院的他从大一起就坚持献血,至今累计献血五次,共计2000毫升。2007年9月26日是他大学里的第一个生日,也是他第一次踏入献血车的日子。“通过校内发放的献血倡议书,我知道献血并不危害人的健康;同时,从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讲,献血是我们回报社会、表达爱心的一种方式。”
  “献血的想法在高中时就存在了,但考虑到高考压力比较大,不利于献血,就暂且搁置了。直到2007年9月,我实现了这个由来已久的夙愿。”人文学院大三学生林思意告诉记者,“献血是一件力所能及且对社会有利的事。所以从大一时,我就坚持每年都去献血,到目前为止,一共献血三次,共1000毫升。身体好的话,我会一直献血的。”
  他们,是医务服务的先锋以“送医送药送健康,留医留药留科学”为主题,秉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活动宗旨,2009年7月9日,我校医学院大学生医疗卫生实践服务团踏上了去嵊州里南之路。
  这次下乡活动共持续了7天。期间,我校红十字会副秘书长马国庆老师为当地乡政府干部、治保委员以及部分村民进行了红十字救护技能培训,并组织实践团成员为村民们实地模拟了心肺复苏、创伤抢救等现场救护措施。医疗团队也在里南乡的学校里举办了医学常识的有关讲座,向学生宣传健康知识,并通过他们将健康宣传内容传达到各自的家庭。此外,随团的我校附属医院的五位主任医师对乡民们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义诊,为乡民们看病、开处方、指导用药。一大早就有乡民前来排队就诊,短短的一个上午,附院专家共为乡民们诊疗130多人次,疾病咨询160多人次。
  为了体现“留科学”这一主题,服务团成员们顶着烈日在村里张贴反邪教的宣传挂图,分发《反邪教警示宣传常识》手册,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在当地卫生院里,队员们还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更有医学院学生亲手制作的写有医学健康保健知识的爱心卡片,为里南乡村民带去了一份来自我校学子的关怀。
  此外,服务团还特地走访了村里的敬老院。在那里,队员们耐心地为老人们做体检,教他们一些按摩方法,为他们讲解医疗知识并送上随身携带的预防中暑、抑菌消炎、镇咳止喘的常用药品。对于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队员们也送去慰问品和真诚的问候。
  服务团带队老师丁正邦告诉记者,医学院“送健康到里南”活动已经持续了12年。自1998年以来,医学院分团委每年都组织医疗队到里南“卫生下乡”。至今已累计义诊6800余人,发放医疗保健宣传资料8000余份,并为当地卫生院配备了心电图机和B超机,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贴心人”、“绍兴来的好大夫”。因此,该服务团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体。活动在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山区、增进与农民之间的感情、树立为民服务思想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不少成员还立志要到基层去,为山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真情服务12年,医学院下乡服务团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切实缓解、解决了山村人民的病痛,并向群众深入宣传了医疗和科普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学子的诚心,换得了里南乡民的身心健康,用真心在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充分展现了我校大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随着各种志愿活动的开展,这种志愿精神也将一直延续并发扬光大!
  (撰稿:吴佳佳 柴慧玲 张俊 叶文勇陈佳丽 林伟 王梨娜)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70次访问,全刊已有721981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