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下人家》作者陈醉云生平考略

   期次:第4期   作者:●朱 刚   查看:1217   

  陈醉云先生为嵊籍现代名作家、编剧家,民国时期已颇具影响。其才学出众,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所长,诸多美文留传于世。其中《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国文教材;《乡下人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然其名不见史传,县志亦未考录,不少当代论著称其为上虞人或广东人,张冠李戴而致误。憾今人不识陈醉云,故特考录以纪之。
  一、陈醉云籍贯及家世
    1.关于陈醉云的籍贯
主要有三种提法:上虞说、广东说、嵊县说。上虞说者:例如《教材解读·全效讲练测·语文四年级下》中《乡下人家(作者名片)》云:“陈醉云,浙江上虞县人。现代小说家、诗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广东说者:例如《小学教材解析·四年级语文下》中《乡下人家》 (作家小辞典)称:“陈醉云,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小说家、诗人。1962年移民美国,定居旧金山。主要作品有《乡下人家》《醉云集》 《玫瑰》 《游子的梦》等。”嵊县说者:嵊人刘金撰文《陈醉云的〈游子的梦>》言“越剧的故乡嵊县,大家都知道有个现代作家魏金枝。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差不多与魏金枝同时,还有一个陈醉云。”经笔者查证,上虞说并无出处及依据,不知何人所谓。广东台山同名之陈醉云,原名陈英儒,从事当代书法创作,非民国时期诗人,亦不曾撰有《玫瑰》等文,实属张冠李戴。而嵊县说作者刘金,曾亲身采访陈氏之子陈雨明并撰有《未名作家陈醉云》一文,对于陈醉云生平作过简述,所谈基本符合事实。
  1930年《初中混合国语》第二册中收录陈醉云散文《海滨的秋宵》,附作者小传:“陈醉云,名逸,浙江嵊县人。著有诗集《玫瑰》、小说《春曦中的男女》 《游子的梦》、散文《卖唱者》”。1933年9月,在《艺风》月刊上发表有陈醉云的《中国的雕塑艺术》,他在谈论民间艺术时,提及故乡嵊县城隍庙雕塑。“我的故乡剡溪的城隍庙中,有两座极好的雕塑,是装在前殿与后殿中间的壁上,当做窗饰的。它们两面都有各不相同的人物花卉而中间则通以许多玲珑的小孔,雕镂的细巧,工程的巨大,确实令人惊叹。”陈氏在回忆文稿《从回忆说到生活方式》中还有这样的叙述:“我的故乡,为浙东嵊县。那是一个山城,被群山所环绕。……我们的学校,在沟水流出东城的壕洞旁边。虽然不在高处,但校门前就是一道城墙,准对着壕洞拱门的城上面,建着一座亭,亭上有一块横匾,题着‘溪山襟带亭’五个很秀挺的大字。”上述民国时期作者自撰稿和相关著录等,均表明陈醉云为浙江嵊县人。
  2.陈醉云谱系及家世
    今浙江嵊州市图书馆收藏《剡东陈氏宗谱》,其中有陈醉云谱系材料可作依据。宗谱(卷四)载:“应昌公长子,名载荣,又名逸,字醉云。绍兴第五中学毕业,博览群书,研究新学,确有心得。现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新书多年。生光绪廿一年乙未正月初四日卯时。”由此可知,陈醉云生于1895年。
  嵊州古称剡县,宋宣和间改称嵊县,明清、民国时沿用。剡东樟田即今下王镇樟家田,有陈氏聚居于此。《陈氏重修谱序》记:“剡东樟田陈氏自元至元年间始,祖讳 、行绍三公者,派衍青州,宦居浦桥,后乐剡东游谢乡之土厚而水深也,乃止基焉,号曰樟田。创业传后,由来久矣。”按谱之记载,陈氏始祖陈 于元代时自剡之浦桥迁徙至樟田,醉云先祖式金公再由樟田迁居嵊县城中。
  醉云父陈融(1869-1907),谱名应昌,字葆田,号洛村。光绪丙申府试案首;丁酉院试入学;乙巳考取一等补廪;丙午乡试荐卷不售。未几,清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讲维新,应昌与诸同志创建民义学校,又在城内东后街开设醉墨轩纸铺,兼售维新书籍,藉此以灌输东西文化。君与王孺人育有五子,长子即陈醉云。
  二、陈醉云生平履历
    陈醉云9岁左右时,就读于嵊县城中襟带门内民义小学(今嵊州市鹿山小学前身)。课外喜看《聊斋志异》 《萤窗异草》及《千家诗》 《唐诗》之类书籍,对于文学书开始亲近。五四运动以后,阅读《新青年》等各类新文艺杂志。1907冬,父应昌早逝,寿仅39岁。母王氏便担负起抚育幼子的重任。由于家庭经济不再宽裕,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醉云小学毕业入绍兴第五中学,毕业时年约20岁。因追求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前往上海谋生,在中华书局任编辑一职。1922年左右,陈醉云开始从事创作,经常写些短诗,投寄《民国日报·觉悟》与《时事新报·学灯》,所见有《虫声》 《今昔》 《偶然》 《文明》 《花和我》 《观舞后》 《好斗的蟋蟀》《金钱的诅咒》等新体诗歌,数量可观。这个时期,其短篇新诗、故事主要集中发表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及中华书局内刊《进德季刊》上。1923年,又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投寄《东方杂志》等刊物。1924年2月,陈醉云参校的《新小学高级国语读本教授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该年,还为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参与电影创作活动。曾撰写《导演学》共19章,发表于《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1924年10月,由留法生汪煦昌等人创办的神州影片公司成立,同乡裘芑香任导演,陈醉云任编剧主任。
  1925年,神州影片公司发行新片《不堪回首》 《花好月圆》,陈醉云为编剧。同年6月中下旬,母亲病危,匆忙赶回嵊县。到家时,才知母亲已出殡,未能见最后一面,醉云悲痛难忍。母故后,醉云立即解除契约婚姻,随即返沪。不久,和朱璧(字凝如,嘉兴桐乡人,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结为伉俪。同年10月,由裘芑香导演、陈醉云编剧的五友影片合作社制作之爱情片《佳期》拍摄完工。时人谓:“该片新隽细腻,实为国产影片中最有艺术价值之杰作,足使中国电影界增加荣誉云。”11月,文学研究会同人为祝贺《文学周报》二百期寿诞,陈醉云、丰子恺、郑振铎等二十余人到场,颇极一时之盛。
  1926年,陈醉云在明星公司特刊上刊发《影戏演员的修养——在民新影戏专门学校演讲之辞》。1927年他当选中华书局编辑所职工会执行委员。1928年,陈醉云因肠胃病在杭州西湖度过春天,写了《玫瑰》 《月光》等几篇长诗,载在《贡献》旬刊。复将诗编成诗集《玫瑰》,由春潮书局出版。1929年,陈醉云著《文艺与恋爱》由世界文艺出版。1930年,辑成随笔集《卖唱者》、小说《游子的梦》 《春曦中的男女》。在19世纪30年代,陈醉云的诗作主要发表在《小学生》 《艺风》 《学校生活》等刊物。
  1930年夏,陈醉云遭遇了一场大病,由此对日夜喧阗的都市产生憎厌,遂迁往妻子的老家嘉兴濮院疗养。1931年发表新诗《乡下人家》载于《小朋友》。1932年岁首,又举家迁往吴兴乌镇,爱乡居之宁静,一住又将两年,期间续写《乡居随笔》。乌镇与濮院一样,平坦无山,这位在山乡长大、爱山甚于水的人,喜欢游山、种植,因此又起迁居之念,拟家于杭州乡间。1932年8月《剡声日报》创刊,社址嵊县县城龙头街,陈醉云被推选为报社第一届常务委员兼总编辑。1933年,陈醉云听从友人劝告,到朋友张蕴叔位于乌镇的“适园”颐养病体,第二年春离开适园时,遵主人之嘱撰《张氏适园记》 (末署剡溪陈醉云)。1933年春,陈醉云在《东方杂志》发表《姑苏散曲》《复兴农村对策》,4月间初游杭县安溪镇,打定主意准备移居此地。7月,为《剡声日报周年纪念特刊》撰写《勉励啊,剡声!》。1934年2月,曾回故乡嵊县,《稽山镜水的一夜》中记言:“一个钟头后,车到上虞境的蒿坝。再换乘蒿新公路车,行两小时,便到了我的故乡嵊县。自从慈母去世,我很少回乡,这次,可算是偶然的一趟。”
  1935年,陈醉云迁居杭县安溪习耕小舍,过起半耕半读的生活。8月20 日撰写《农村经济概论》自序,此书为中华百科丛书之一。同年,编写的《初中学生文库》之《秦始皇》《明太祖》等集,均由中华书局出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是年冬,杭州失守,本来寓居浙西的醉云,举家迁返故乡,执教于嵊县中学。40年代初,受同乡樊仲云之邀到南京中央大学下属农场做场长,此时改名陈学稼。40年代中期,在《大公》 《正义》等报刊发文章,所见有《纪念五四与民主运动》 《言论自由与团结救国》 《统一救国的觉书》数篇。日本投降后,陈醉云又返回杭县乡间居住。新中国成立后,陈醉云执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搬到济南与儿子陈雨明同住。直到1982年去世,终年87岁。
  三、《乡下人家》相关背景材料的补充及探讨
    鉴于陈醉云生平散文多有散失,《乡下人家》一文原始出处及写作年代均无资可查,笔者试作考析,以便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早在1922年,《民国日报·觉悟》刊登有陈醉云创作的诗歌《虫声》:“蝉呵,蟋蟀呵,聒聒儿呵,唱呀唱,本着冲动而唱,本着自由而唱,本着本能而唱,唱是你们生命的呼声呵!美的月照着你们呢,柔的风吹着你们呢,豆棚瓜架,正开着好花呢,细柳高梧,还张着翠幕呢……”聒聒儿,即纺织娘的别称。1932年,撰写有《农村生活:纺织娘在豆棚上唱歌》一文,以“陈载耘”之名发表于《小朋友》。节录:“原来扁豆棚上,是纺织娘所最爱住的地方。秋天到了,秋夜是很美的,纺织娘便会在豆棚上唱起歌来。织织织织织!织织织织织!它拖长了声音,好像是在纺纱和织布似的。在秋夜里,这种音乐实在是很好听的。”1934年陈醉云所著《我的书:纺织娘》中第一篇诗歌《纺织娘》云:“月光皎皎,照着纺织娘的家。它的家在哪里?在豆棚,在瓜架!秋风气爽的夜里,它织织织的唱歌,它织织织的纺纱!”上述描写比照《乡下人家》末尾第二段落:“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可以发现几乎一致。
  1934年4月陈醉云考察杭县安溪镇,对于此间清洁的水源留有深刻印象,早有择地迁居之念的他,打定主意准备移居于此。同年6月,应《艺风》编辑孙福熙约稿,拟就《农村生活互助社:安溪新村计划简稿》发表,对于理想中的互助式团体生活有着详细的考量与规划。1935年,举家迁居安溪。在安溪的日子里,房前屋后手植杨柳、果木,种满了南瓜、丝瓜,养了不少白羽的来航鸡用来产蛋,身边还跟着一只伶俐的小狗。在这世外桃源,过起了曾经向往的的隐居生活。这与《乡下人家》课文的第一、三段落描写的农家场景亦高度吻合。这段经历,在他日后撰写的《瓜棚闲话》中有着翔实的叙述。由此可见,《乡下人家》描述的场景,即源于陈醉云一直所追求的乡居田园生活。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5934次访问,全刊已有735594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