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校长的“中国梦”

   期次:第11期   作者:●吴国群(我校退休老教授)   查看:53   




依偎在巍巍稽山神秘的怀抱,
得益于柔美鉴湖乳汁的滋养,
收获着数千年代代乡贤的厚重传承,
占先于面朝大海的广阔视野,
历史在这座东方古城钟灵毓秀,
辈出的“名士”让她美名远扬。

在这里,
先贤的墓茔星罗棋布,
名士的故居此呼彼应,
缅怀者的足迹四季不断,
瞻仰者的队伍数不胜数。

在禹陵,
我虔诚祭拜过,
为治水“劳神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
终于“地平天成”的大禹;
在山阴道上,
我也曾衷心敬仰过,
为根绝海患洪灾而开凿鉴湖,
明知会遭豪强诬陷而终于功成身死的马臻;
在兰亭,
我曾陶醉过,
为一代书圣王羲之尽善尽美的书法,
以及流贯其中的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
在沈园,
我也曾仰慕过,
为“报国欲死无战场”而悲憾一世,
为爱妻难偕而伤怀终生的大诗人陆游;
在古轩亭口,
我听到了鉴湖女侠秋瑾临刑前的悲鸣
——“秋风秋雨愁煞人”!

沿着数千年历史的足迹,
循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穿过当今改革开放的繁华,
我尤其惊叹于“现代圣人”鲁迅的故里,
来自世界各地的瞻仰者比肩继踵,
来自全国的缅怀者张袂成荫。

你来自长三角,他来自粤港澳,
你来自京津冀,他来自珠三角,
你来自雄安新区,他来自一带一路,
你来自G20峰会,他来自APEC成员,
你来自亚投行成员,他来自博鳌论坛。
在令全球惊艳的“中国梦”时代,
人们来这里重温上个世纪之交的惊世骇俗的雄声。
在深知当今英明的同时,
体验着历经百年的“中国梦”的悲壮历程。

当白天的文化盛宴暂时散去,
我回到了宁静的校园,
久久地伫立在鲁迅铜像前,
深深地怀念我们的第一任校长当年的警议精见。

那是在一百多年前“风雨如磐”的岁月,
从绍兴这个古老的“名士之乡”,
毅然走出了一心救国而又失望于洋务维新的年轻的周树人,
“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睁了眼”“洞达世界之大势”,
开始了中华自强的“中国梦”的追寻。

正是他,一位未至而立之年的“寄意寒星”的青年,
既斥责了固守封建“道”“体”而又妄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老朽们的昏聩,
又否定了维新派君主立宪的空论,
喊出了“首立在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空谷之声。

正是他,一位年仅二十出头决心“血荐轩辕”的青年,
既提醒人们正视西方“物质文明之盛”,
又警示国人勿因对物质之“崇奉逾度”而使“物欲来蔽”“进步以停”。
又是这位苦于无人应答的孤独的启蒙者,
清晰地提出了“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第二维新之声”。

今天,当我们用心领悟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论述时,
重温老校长——鲁迅年轻时的警世精论,
怎能不更加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怎能不为这远隔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回响惊醒?
怎能不为当今正在实现的“中国梦”自觉献身?

我们敬爱的老校长,
百年后的今天,
您不用再为“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反应”而孤独彷徨,
看着这怀揣“中国梦”从您脚下进出校门的莘莘学子,
您一定会欣慰不已含笑九泉。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078次访问,全刊已有717359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