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五、病与《死》

   期次:第18期      查看:120   

  鲁迅全家都患有胃病,鲁迅也不例外。1935年,鲁迅写致曹靖华信,谈到史沫特莱设法让自己出国疗养一事时说:“我的胃病,还是二十岁以前生起的,时发时愈,本不要紧。后见史沫特莱,她以欧洲人的眼光看我,以为体弱而事多,怕不久就要死了,各处设法,要我去养病一年。我其实并不同意,现在是推宕着。因为:一,这病不必养;二,回来以后,更难动弹。所以我现在的主意,是不去的份儿多。”鲁迅最后病得很重,心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胃病无法治愈。身体羸弱,最后瘦到了30多公斤。这个时候大家都希望他能够去安心疗养,放下身边的事,不要再如此操劳,但至于最后去苏联还是日本却无疾而终。
  鲁迅喜欢奋斗,不爱耽误时间,他的人生观念相当于中国旧世传统的宋明理学:人活一天,就得奋斗一天,每天还得早起。但鲁迅没有早起的习惯,他做得最多的是熬到深夜,然而这是一个不卫生的,戕害自己生命的不良习惯。每一次他的病刚有好转,就躺在藤躺椅上,看看报纸算是休息了;病到实在不行的时候,就躺在床上想病好以后要干的事。想完以后就立刻去做了,他这样一种“要赶快做”的心态,病根本好不起来,哪怕去日本、海南岛、地中海疗养也没用。
  中医讲究养生调理,不拼命干,而是有条不紊、取之中庸。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穷教员养不起老婆了,于是觉得女子自食其力说之合理,并且附带地向男女平等论点头;富翁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尔夫球,从此主张运动的紧要。我们平时,是决不记得自己有一个头,或一个肚子,应该加以优待的,然而一旦头痛肚泻,这才记起了他们,并且大有休息的必要、饮食小心的议论。采用中庸观念治胃病,主要是指在发病前就保养好胃,多注重平时的饮食生活习惯。而这种观念与我们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贡献青春又不相适应,鲁迅接受不了中医的这种理念,认为要做的事就即刻去做。
  鲁迅从来没有直接想到“死”,直到生了一场大病,这才分明地引起关于死的预想来。原先是仍如每次生病一样,由日本的S医师诊治。他虽不是肺病专家,然而年纪大,经验丰富,又是鲁迅的前辈。他们之间熟识,S医师至少已经给了鲁迅两三回警告,可鲁迅仍不以为意,也没有转告别人。直至病象危及,他的几个朋友暗自协商定局,请了美国的D医师来诊察。D医师是在上海唯一的肺病专家。看诊过后,虽称鲁迅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然而也宣告了他即将死亡;并且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
  鲁迅并不介意D医师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响,日夜躺着,无力谈话,无力看书,连报纸也拿不动,又未曾炼到“心如古井”,就只好想,从此竟有时要想到“死”了。他想到过写遗嘱给孩子和妻子: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根本就没有把疾病、死亡当回事。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有着骨头般的硬精神,这是一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他是民族魂,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是革命战斗中的一位老将。像这样的人物,中国现代史上不多见,文学家中也不多见。他不是一种虚拟,也不是一种政治义务,他真的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在他的文化遗产中,我觉得各个学科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我希望在座的学子朋友们能在鲁迅的故乡勤奋学医,感受大师的魅力,创造灿烂的人生。
  (根据录音整理,刊发时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文字整理:吴伟圆 施元丹 徐菲菲 卢俊青 王嘉卓 俞琪 高世杰 吴杰锋 摄影:谷江稳)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765次访问,全刊已有72479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