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绾与王阳明

   期次:第18期   作者:●张宏敏   查看:487   


黄绾像


  浙中王门学者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石龙,又自号久庵山人、久庵居士、石龙山人等;明浙江布政司台州府黄岩县人。黄绾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为官二十余载。同时,他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与浙东绍兴王阳明之间存有一种“亦师亦友亦亲家”的特殊关系。正德五年(1510),黄绾出任后军都督府都事;同年冬十一月,时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的王阳明入觐。这就为黄绾与王阳明、湛若水在京城大兴隆寺结识、共学提供了契机。初次相见论学,黄绾即被王阳明的学识、人格所折服,遂订交结盟共学(包括湛若水)。黄绾、王阳明、湛若水三人自职事之外,“稍暇,必会讲。饮食起居,日必共之,各相砥励”。
  正德十五、十六年(1520、1521)间,经历了宸濠、忠泰之变的王阳明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据《阳明年谱》载:“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此时,王阳明遗书于邹守益:“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与陈九川有论:“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致良知”之教的揭橥,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完成。
  正德十六年六月,王阳明升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遂疏乞便道省葬。八月,归越。得知王阳明归越讯息之后,黄绾即从台州启程至越中,寻访王阳明。在越中(绍兴),黄绾向王阳明请益问学,王阳明即授以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圣门正法眼藏”——“致良知”之教。黄绾闻后,大为叹服,当下认定此教“简易直截,圣学无疑”,遂执贽称门弟子。黄绾《明是非定赏罚疏》:“臣(黄绾)曩与守仁为友,几二十年。一日自愤寡过之不能,守仁乃语以所自得,时若有省,遂如沉 之去体,故复拜之为师。则臣于守仁,实非苟然以相信,如世俗师友之比也。”黄绾《与郑继之书(三首之三)》:“至越,会阳明,其学大进。所论格致之说,明白的实,于道方有下手,真圣学秘传也。”黄宗羲《明儒学案·黄绾传》:“阳明归越,先生过之,闻‘致良知’之教,曰:‘简易直截,圣学无疑,先生真吾师也,尚可自处于友乎!’乃称门弟子。”黄绾此次在越停留月余,侍从王阳明宣讲“致良知”之教;深秋,辞别王阳明,转道嵊州剡溪至永康访应典。
  嘉靖改元(1522),诏征遗逸。隐居蛰伏十年之久的黄绾在好友朱节的举荐之下,再次出山,出任南京都察院经历。是年冬十月十二日,黄绾从黄岩出发上路。十一月,黄绾在绍兴城拜会了业师王阳明,并逗留一月有余。时郑善夫亦拟再次出仕,就任南都吏部郎中。先是,郑善夫有信函于王阳明告知近期会至越中拜访,然后再赴南都;王阳明得知后甚喜,特留黄绾在绍兴等候郑善夫,然后偕往南都。黄绾等候郑善夫月余而不果,只得独自先行。黄绾至南都任职之后,在嘉靖三年(1524)参加了围绕世宗生父称号问题而引起得“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政治纷争”即“大礼议”。在“大礼议”中,黄绾、黄宗明、方献夫、席书等王门弟子与张璁、桂萼一道支持了世宗,因主张“继统而不继嗣”,称之为“继统派”。而杨廷和、毛澄等坚持“继嗣以继统”,称之为“继嗣派”。在“继嗣”“继统”的纷争之中,王门弟子亦分为两派:黄绾、席书、方献夫、黄宗明等力主“继统”,而应良、邹守益、陆澄则主张“继嗣”。而远在越中的王阳明,亦不得已而置身其中。是年(嘉靖三年)四月,黄绾曾把自己“议礼”三疏寄呈时在越中的业师王阳明,王阳明以为黄绾之议“甚明”。这从王阳明《与黄诚甫(甲申,1524)》书函之中可以得知:“近得宗贤寄示《礼疏》,明甚。”此外,霍韬、席书等亦有书函于王阳明,咨询王阳明对“大礼议”的看法;与此同时,其他王门弟子有书之乃师,问其对“大礼”态度;王阳明虽不由书信答复,但是默许了黄绾、黄宗明、方献夫、席书的做法。嘉靖五年(1526)春,黄绾托疾离开南都,疏乞休归家。《洞山黄氏宗谱·黄绾传》称黄绾在“升南京工部营缮员外,又累疏乞休归三年”。黄绾由南都返家路经绍兴之时,匆匆拜会了尚在越中讲学的业师王阳明,很可能就先前的“大礼议”事件继续与业师沟通。
  嘉靖六年(1527)正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诏开馆纂修《大礼全书》 (后称《明伦大典》),命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黄绾等为纂修官。黄绾已于前一年托疾致仕归乡,此时仍家居。关于黄绾此次得荐纂修《明伦大典》之缘起,《明儒学案》以为系席书推荐之功。是年(嘉靖六年)春,身在黄岩的黄绾就此次是否与黄宗明一起出仕予修《明伦大典》事,曾有函询问业师王阳明。阳明覆函,写《与宗贤书》,云“义不当辞”,支持黄绾再次出仕。嗣后,黄绾听从了乃师的建议,赴京;路经越地(绍兴),拜访了王阳明。令人惋惜的是,此次拜会竟是黄绾与业师阳明先生的最后一次面晤。
  嘉靖六年,黄绾至京师任职之后,因深得世宗赏识,先后历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而黄绾的学识、吏治才干也在政事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黄绾利用世宗的赏识,上疏建议王阳明入阁,终因权臣阻碍而未成。对于黄绾举荐王阳明入阁之事,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中提到:“予时为光禄寺少卿,具疏论江西军功,及荐公才德,堪任辅弼。上喜,亲书御扎,并疏付内阁议。杨公一清忌公入阁,与之同列,乃与张公孚敬具揭帖对曰:‘王守仁才固可用,但好服古衣冠,喜谈新学,人颇以此异之。不宜入阁,但可用为兵部尚书。’桂公知,遂大怒詈予,潜进揭帖毁公,上意遂止。”黄绾、张璁力荐王阳明入京辅政之事虽然未成,但是朝廷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同年,朝廷特起用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明史》:“六月丁亥,起前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讨田州叛蛮。”嘉靖七年(1528)二月,王阳明平思、田叛乱;四月,议迁都台于田州,不果;五月,抚新民;六月,兴南宁学校。是时,王阳明在广西有书函与时任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黄绾,告知思、田之患已平靖,然而自己的一大“心事”未了:“病躯咳患日增,平生极畏炎暑,今又深入炎毒之乡,遍身皆发肿毒,旦夕动履且有不能。”言语之中,希望黄绾等友人利用职务之便向嘉靖帝建言,恩准其归休养病。应该来说,黄绾对于乃师之“心事”是费尽心机的,然而杨一清、桂萼等廷臣的极力阻挠,再加上嘉靖帝对阳明的“不信任”态度,使得黄绾也举步维艰;且因此与杨一清“交恶”,自己也被迫离开京师,南下任职。
  嘉靖七年冬,在未征得朝廷许可情况下,王阳明因“病躯咳患日增”而不得已班师回朝。然而命运弄人,王阳明希望与绍兴家人最后一见的“心事”未了,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病卒于江西南安,终年五十八岁。嘉靖八年(1529)正月,(王阳明)丧发南昌;二月四日,丧至越。《王阳明年谱》载:“子弟门人奠柩中堂,遂饰丧纪,妇人哭门内,孝子正宪携弟正亿与亲族子弟哭门外,门人哭幕外,朝夕设奠如仪。每日门人来吊者百余人,有自初丧至卒葬不归者。书院及诸寺院聚会如师存。”而黄绾则在是年春由南都奔赴越中,吊唁了先师的亡灵,对此程 《丧纪》有“门人侍郎黄绾”、“就位哭奠”的记载。
  是时,黄绾有《祭阳明先生文》,对业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良知”“亲民”“知行合一”概论之:“於乎!斯道原于民彝,本诸物则,无人不全,无物不得,亘古长存,无时或息。惟人有情,情有公私,故心有邪正而道有通塞。斯道既塞,此政教所以多讹,生人所以不蒙至治之泽也。惟我先生,负绝人之识,挺豪杰之资,哀斯道之溺,哀斯道之疵。指良知,以阐人心之要;揭亲民,以启大道之方;笃躬允蹈,信知行之合一。人十己千,并诚明而两至。续往圣不传之宗,救末代已迷之失。孝弟可通神明,忠诚每贯日月。试之武备,既足以勘乱;用之文字,必将以匡时。幸文明之协运,式浚哲之遭逢,何勤劳仅死于瘴岭,勋徒存于社稷?慨风云之难际,悼膏泽之未施。言之伤心,竟莫之究。悠悠苍天,卒无知哉!尚赖斯道之明,如日中天。勉之惟在于人,责之敢辞后死!冀竭吾才,庶几先生千古而如在也。呜呼,哀哉!尚享!”
  与此同时,黄绾积极投身阳明卒后丧事办理之中,恪尽“友道”、“师道”之责。而在王阳明卒后,朝中大臣桂萼、杨一清参王阳明擅离职役,及处置广西思、田、八寨恩威倒置,又诋其擒濠军功冒滥,极力诋毁王阳明的学问与事功。嘉靖帝命多官会议,下诏削王阳明世袭公爵,并朝廷常行恤典赠谥。作为门生,黄绾上《明是非定赏罚疏》 (亦称“辨王守仁理学疏”),极力为业师的“事功”与“学问”辩护,以图为之“正名”。尽管黄绾的进谏未得到世宗的采纳,但是黄绾仗义执言的正直精神值得称颂。是年冬十一月十一日,黄绾由南都之越城参加了先师阳明先生的葬礼。《阳明年谱》载:“仲冬癸卯,奉夫子榇窆于越城南三十里之高村,会葬者数千人……麻衣衰屦,扶柩而哭。四方来观者莫不交涕。”程辉《丧记》:“门人侍郎黄绾等各就位哭奠”云云。嗣后,黄绾有《祭阳明先生墓文》,以“良知”“亲民”“知行合一”对先师的学术创获予以揭橥,并以追记交往之语寄托哀思:“绾等或抠趋于门墙之最久,或私淑于诸人之已深,兹闻宅幽,各羁官守,素衣白马,尚愧乙夜之不能。易服毁冠,必知市肆之弗忍。望兰亭以兴思,岂一日之敢忘!溯耶溪而勖志,惟没世而后已。於乎,悲夫!”
  王阳明离世之后,任职南京礼部的黄绾继承先师遗志,继续修证良知学,并以传授后学、会讲宣教、同道切磋的方式努力阐扬之。阳明离世之后,留下了独苗王正亿;受王学同门王艮、黄弘纲、王畿、钱德洪之嘱托,黄绾义无反顾地抚养了先师胤子王正聪(后改名正亿),并以小女黄姆妻之,故而黄绾与王阳明之间又有了儿女亲家的一层特殊关系。而为赓续“致良知”学统,黄绾还积极参与了王阳明传世文稿的甄选、编录,并刊刻了《阳明先生存稿》,有《阳明先生存稿序》文。此外,黄绾历时六年(嘉靖九年嘉靖十三年,1529—1534)之久亲撰了《阳明先生行状》,为今后学了解、洞悉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提供了一种简便文本。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724次访问,全刊已有724405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