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兰亭文化是多元的和谐体

   期次:第3期   作者:●那秋生   查看:49   

  众所周知,自永和九年以王羲之为首的文人在兰亭雅集开始,“兰亭”成了绍兴的一张名牌,以后逐渐演化为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但是,究竟什么是“兰亭文化”呢?
  依照现在流行的观点,就因为书圣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被赞为“天下第一书”,所以兰亭就是书法圣地,兰亭文化也就是书法文化。从1985年起,绍兴市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兰亭书法节”,近来投资两个多亿的“兰亭书法博物馆”即将在今年的中国兰亭书法节上亮相。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是一个有着二十年历史的民间学会,我们的责任就是探索与还原“越文化”的真相,追本溯源,稽古振今。面对“兰亭文化”这份宝贵的遗产,应当进行一番追溯与梳理,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民众:“兰亭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和谐体。
  其一,以古人“修禊”为渊源的民俗文化。古代汉族的上祀节习俗,即夏历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沐浴除灾祈福。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把禊列为祀典,说:“禊,洁也。”修禊的人可以“漱清源以涤秽”,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洗漱过后,就是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来日幸福美满的生活。须知,水不仅是整个人类的命脉,也是中国文化的焦点:“儒曰水之本,静心止水;道曰水之德,上善若水;佛曰水之缘,净水无垢。”这正是王羲之在《兰亭诗》中所说的“大矣造化工”!
  其二,以“兰”、“亭”为背景的乡土文化。此“兰”,即绍兴的市花,绍兴是中国植兰最早的地方之一,素称“兰花故乡”。南宋宝庆《会稽续志》载:“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渚山,句践种兰之地。”兰渚山,在今漓渚兰亭,仍以盛产春兰而驰名中外。此“亭”,是秦汉时设置的邮亭,或曰驿站。《汉书》言:“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有三老……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会稽郡历来称仇亭、犬亭、柯亭、兰亭为古代四大邮亭,各具人文特色。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以后扩展为专人管理行客的沿途食宿。特别是那些漫游四方的文人,更是“游于斯,息于斯,感于斯,咏于斯。”成为他们聚众会友、舞文弄墨的生活场所,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起源。
  其三,以“山”、“水”为寄寓的玄学文化。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政治哲学思潮,即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来替代衰微的两汉经学。其特征就是“游心清远,寄情山水。”于是,远离中原的古越僻乡,号称“天下风光数会稽”,必然成为文人的首选地。正如王羲之在《兰亭诗》中说的“适我无非亲”,美丽的自然山水已经被视为“道”的外在体现了。人们留意山水审美,更是从山水中体悟玄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人就把兰亭当作“山水诗”的发源地,从《兰亭集》开始穿越时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兰亭文学谱系”。
  其四,以“诗”、“酒”为娱乐的雅士文化。兰亭集会时,东道主自然是会稽郡内史王羲之;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客人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王羲之与谢安兄弟等11人各作诗一首,郄昙等15人亦各作诗一首,不能作诗的王献之等16人各罚酒三杯。兰亭雅集对后来的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着重大影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有了这种预见。
  其五,以《兰亭帖》为特色的书艺文化。《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雅集中即兴而作的37首诗写的序言,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这篇序文手稿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其实这一切完全是“意外之得”,王羲之因此被冠以“书圣”的美名。
  总之,“兰亭”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绍兴只需要建立一个“兰亭博物馆”,就可以包融以上所有文化内容,“书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绍兴人一定要将“兰亭文化”的名牌保护好、传承好,并且发扬光大。我们建议将现在的兰亭风景区改造为“兰亭文化园”,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建设,其内容有:修禊、亲水、赏兰、观竹、流觞、吟诗、品酒、习书……这一切不仅可以了解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于帮助今天的人们提升现代文明生活的品位,以及在领悟多元和谐的“兰亭文化”中获得休闲与审美的享受。

绍兴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827次访问,全刊已有7248756次访问